耳机的公私域转换:符号互动视角下听觉研究

2021-09-22 00:33郑涵静丘雯钰史若彤
新媒体研究 2021年12期
关键词:耳机媒介

郑涵静 丘雯钰 史若彤

关键词 耳机;媒介;公私域;符号互动;符号六要素

中图分类号 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6-0360(2021)12-0110-03

随着社会的发展,在日常生活的公共场所和私人场所中,耳机不仅仅是听觉工具,很多时候它也在参与人的社会活动。耳机在人们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无需赘言,但是殊不知耳机这一媒介符号的介入已悄然影响着社会的空间转换,在耳机的介入下,我们的身体意识似乎可以切换在各种场景中。那么,在不同场景下,耳机这一媒介符号传达的社会意义有哪些?耳机所表现的实际意义是如何随时间变动的?使用耳机对人们的日常生活有何帮助?这种帮助的表现形式是怎样的?

1 耳机的出现与发展

耳机在19世纪80年代首次出现,但最初是应用于战争之中,作为军队的通讯工具。1937年,拜尔对用于军事的耳机进行改造,使得第一只头戴式的耳机出现。在这之后,科学家又不断开始对耳机进行改良。1979年,伴随着索尼随身听问世,世界上第一款真正的便携式耳机诞生。2001年,苹果开始推出耳机iPod,它将耳塞式耳机引入众人视野,与索尼的随身听相比更加优越,是耳机发展史上的一大里程碑。iPod的出现对音乐节具有颠覆性作用,当下走出门可以看到众多人戴着这种白色移动耳机线[ 1 ]。尽管耳机的发展与音乐的需求息息相关,耳机成为一种新的时尚更与它的社会化作用高度相关。目前,国内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速度加快,使得耳机的作用不局限于人们对于音乐的追求。2007年,智能手机开始走进人们的视野,如今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人们对于耳机的要求更高,而蓝牙耳机的出现也不断刷新着人们的认知。

2 公域与私域

哈贝马斯是公共区域这一概念的最早提出者,它表示的范围是处于社会个人利益与国家公共利益之间,指的是这一范围内的空间和时间[2]。本文所指的公共领域是指生活中对所有民众开放的地方,人们可以以相对自由的方式参与社会活动,对于涉及公众利益的事务有发表意见的自由。今天,报纸、杂志、广播、电视和互联网都是公共领域的媒介,文中简称公域。私人领域,指私人自主合法从事社会活动的领域,个人意识所在的领域,别人到达不了的意识空间,文中简称私域。

人作为一种社会群居式生物,物理身体大多数时候是和他人共处在公域,而非私域,但耳机作为听觉媒介却可使人在公域中通过听觉漫游切换进私域,短暂实现个人与现实的分离。

3 符号互动论概述

本文单独抽取耳机这一符号,利用符号互动论在公域和私域切换的社会互动中进行耳机的符号意义解释。

一切能够代表人的某种意义的事物都可以称之为符号,如语言、文字、动作、物体等。符号互动理论最初来自于芝加哥学派的乔治·赫伯特·米德,是他所带领的学生在对社会学进行研究之时提出和总结的。他的学生指出,个体心灵和自我的形成与符号密切相关,从生物意义上讲,当人类成为社会化的人之时,符号互动是心智形成和發展的基础[ 3 ]。之后,布鲁摩对米德的思想进行了进一步的发展,他提出通过符号的交换,人可以实现意识的交流,实现心灵、自我和社会的丰富和发展。劳特弗劳尔的解释是符号互动理论的核心问题,以符号为媒介的人与人之间的互动关系。符号互动理论基本可以概括为如下几点:1)人在社会交往过程中所给予的,符号本身没有客观意义;2)在社会交往过程中,人们根据自己对事物重要性的认识来对待事物;3)对事物的认识可以随着社会交往的过程而变化,而不是完全没有变化的。因此,意义、社会互动、解释是符号互动论的三个主要概念。

4 公域中的耳机私域场景切换

4.1 暗示——拒绝被打扰

耳机最开始是帮助我们进行通话通讯、播放音乐的电子设备。就麦克卢汉的“媒介是人的延伸”理论而言,耳机也是声音的延伸。再者,作为一个有声媒介而言,耳机与声音本就是连体而生,感觉上来说是不可分割的。

2019年12月微信公众号“有意思报告”发表了一篇文章名叫《耳机,当代青年最后的避难所》,有读者留言表示,“我在公司期间就一直插着耳机,但是耳机却并没有歌”,其他读者回复“本人也一样”,得到了86次点赞。在豆瓣话题讨论下,也有大量“耳机党”表示尽管自己在公司佩戴了耳机,但是耳机中并未播放音乐。

当人处在公域中就会不可避免地受到多多少少的听觉干扰,而此时人们戴着不放音乐的耳机,则想向身边的人们传达“不愿意被打扰”的信息。显然,在社会互动交往中,耳机被使用者主体赋予新的意义。而随着事物不断的发展变化,耳机的这一暗示的社会意义也会被他者理解,此时耳机作为一个社交媒介符号则有防御自身、暗示他人、排斥“敌人”的功能。

4.2 和谐化场景——制造背景音

根据罗曼·雅克布森的符号意指过程的六大因素,当符号的使用表意偏向于发送者时,符号文本就会表现出较强的“情绪性”[ 4 ]。当耳机的符号使用偏向耳机使用者时,使用者会将耳机播放音乐用来平复自己的情绪,此时耳机作为听觉媒介,只是制造背景音让自己更快融入所处的环境,更加专注于工作学习或者入眠。

根据网易云音乐、QQ音乐以及酷狗音乐歌单搜索发现,有不少读书写作业的纯音乐、睡觉入眠的轻音乐歌单等,其中据网易云音乐搜索发现“本人写作业学习歌单”收藏量达215.5万,播放量达1.2亿次。

这些时候耳机作为承载声音的媒介则不是为了传递信息或者沟通交流,仅仅是制造环境辅音,帮助使用者本身更好地适应环境,就如近年来一直被人们讨论的“白噪音”,白噪音的使用使人更快进入专注状态。耳机播放的声音让使用者在公域里意识漫游进自己想要的环境,而耳机便是这种环境的“入口”。在公域场所里耳机的“情绪性”指称,使人们在切换私域时更关注融入公域场所的和谐。

4.3 日常必备——随身携带

在收集资料时,意外发现在豆瓣上提问关于“耳机对生活的意义”,有一个ID号为“船长家的风扇”的网友表示“没耳机会死人,比如出去跑步蓝牙耳机没电,会回家取有线耳机”。ID号为“abeilns”的网友表示“耳机是我的宇宙”。

耳机切换意识空间的这种行为,在我们日常生活之中随处可见,人们借助它熬过一天又一天,对它产生了高度依赖感,并不可分割。耳机不仅只是听觉的工具,对于一部分耳机重度使用者而言,在社会交往互动中,耳机的意义慢慢内化为人的一部分,人们会因为没有戴耳机而着急紧张,会因为出门带了两副耳机而心安。甚至,对于重度蓝牙耳机的使用者而言,当蓝牙耳机没电时会产生焦虑不安,感觉自己也将随时没电。但伴随着人们对耳机的依赖越来越深,更有甚者用耳机逃避社交、逃避人际关系,不愿意面对和关注没有耳机带来声音的世界。这样的媒介使用方式会分离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造成人与社会的割裂,从而使人们内心的孤独感加剧。

4.4 沉浸——强代入感听觉体验

从符号互动论来看,耳机自发明以來,在事物发展过程中,耳机的使用符号意义也不断被人赋予新的含义,功能也更加完善和丰富了,从最早的单向接收信息,到改进后的双向交流通讯,再到现代耳机的娱乐性大于通话的工具性。

在知乎上关于耳机的互动问答上大多有来自耳机发烧友们的回答,想要购买并使用耳机的人们,越来越看重在耳机的使用过程中的体验感。

根据罗曼雅克布森的符号意指的六大因素,当人们越来越偏向符号表意的接受者时,符号文本便表现出较强的“意动性”[ 4 ]。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近年来播放设备的改进,不少移动端的杜比音效、全景音效使人们更加沉浸在耳机的听觉符号和手机的视觉符号构筑起的拟态环境中,这一系列的功能出现都是为了让人们更好地沉浸在私域世界,使人能够有更强的代入感,更有可能使人产生“心流”,从而达到个人私域空间使用的愉悦感。

2004年,美国心理学家米哈里·契克森米哈赖提出了心流理论,指的是人在专注进行某行为时所表现的一种心理状态。如艺术家在创作时所表现的心理状态,是一种将个人精神完全投入在某种活动上的感觉,心流产生时同时会有高度的兴奋及充实感[5]。而如今耳机技术的不断升级换代,也是在不断提高使用者的沉浸感,使用户在使用时可以产生“心流”。在这种意义上,“心流”的产生就是耳机媒介符号的意义。

4.5 界限——个体与个体之间的权利维护

公共领域的每个个体,都拥有自己私人领域的权利,但处在公共领域中又需要尊重他人私域权利,因此就需要共同维护公共领域的秩序。

比起在公域场所中的外放破坏公共秩序的行为,戴上耳机,人们可以通过想象,构建属于自己的与理想相符合的世界,实现鲍德里亚提到的“拟像化”过程。而耳机作为听觉媒介,建立起私人听觉空间,将私域与公域相隔开。其符号意义在这一个社会互动中又有了新的含义——界限,这是对公域里的每一个私域个体权利的尊重。此时人们可以通过耳机对现实中的信息进行获取,在实践中实现私人空间与公共空间的交替,以及感知变换,而此时听觉空间中人们不仅是自由的,而且戴上了耳机的耳朵也可以与眼睛进行着另一种形式的信息交流与交换。一方面,身处在公共领域的人们无法回避在私人与公共空间之间的变换。另一方面,耳机可以更加好地帮助人们去享受私人空间,并且是一种私人听觉空间,在这种双重空间之中,应对和学会,多感官同时运用,尤其是视听觉感官的切换与感知拼贴,这也是现代人们在社会化过程中对公共性和个性的妥协和自我相处。

4.6 共享——亲密性符号表征

在查阅资料时,在网上会看到关于耳机共用话题讨论下面有很多网友提问:“女生为什么会邀请自己进行耳机共享?并且这种共享包含什么深入内涵?”

共享耳机,与借用行为不同,是两个人在同一空间同一时间里共同使用同一副耳机的行为,对少数人来说,耳机对他们是具有隐私性的,是用来自己独自享用的,外借已经是自己的极限了。在与他人访谈中发现,不少人在社交中将这一行为视作亲密度较高行为,只有关系特别好的朋友、家人、爱人伴侣等才会去共享耳机。

耳机线的长度很有限,即使是无线的蓝牙耳机使用距离也不超过10米,这就决定了如果有两个人一起使用耳机,那么他们之间的距离会靠得很近。而如果使用者把自己喜欢的歌和声音通过共用耳机的方式分享给某一个人,那么这是在向这个人发出分享个人世界的邀请。这时候是个人世界的打开,两个世界的连接,如此使得耳机在听觉媒介符号之外已然有了社交意义上的象征。这是一种通过耳机实现二人之间身体与心灵距离缩短的物理链接方式。

5 结语

耳机作为听觉媒介符号,在不同的生活场景中,人们主观地赋予了其不同的含义。在没有播放音乐的情况下,耳机在人的社会互动中可能在传达“拒绝打扰”,但也可能在传达自己内心的孤独,渴望与外部世界相融但又不知所措的掩饰;偏向符号“情绪性”时,人们更在意耳机带来的听觉环境而不是着重关注听觉本身;偏向符号“意动性”时,人们又更加在意耳机带来的听觉体验,期望耳机带给人更加强的沉浸感,着重关注耳机的功能特性;作为社交符号时,耳机符号表现出“交际性”,是人际交往过程中亲密性的体现,是迈向人际关系更进一步的催化剂等。由这几种现象出发,我们能够发现耳机在某种程度上,已经高度渗入人们的日常生活,对人与社会的互动有着巨大影响,甚至在一定程度上扮演着信息交互连接器的作用。从人们的自我以及感知等多层面出发,每个人使用耳机都是出于不同的目的,它使得人们做到了在意识与实践之中的转换,实现在虚拟世界与现实世界的回荡。

参考文献

[1]九哥.耳机进化史:由笨重到奢华的蜕变它也不是天生就很潮的[EB/OL].(2015-02-23)[2019-02-21].http:// www.sohu.com/a/3318952 114901.

[2]汪民安.文化研究关键词[M].南京:凤凰出版传媒集团、江苏人民出版社,2007:91.

[3]乔治?赫伯特?米德.心灵、自我与社会[M].霍桂桓,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12:10.

[4]兰兴.符指六要素视域下的五行灾异符号分析:以《汉书·五行志》为例[J].符号与传媒,2021(1):94-104.

[5]赵珊.心流理论视阈下沉浸式设计路径探析[J].四川戏剧,2021(2):77-79.

猜你喜欢
耳机媒介
虚拟社会化与批判缺失:代际媒介观演进与媒介素养研究
能治疗心理疾病的耳机
辨析与判断:跨媒介阅读的关键
高中语文跨媒介阅读内容的确定
唠叨过滤耳机
论媒介批评的层面
我们真是有缘啊
声音的“邮递员”
新媒介的花衣裳
别总戴着耳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