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汉语谜语的发展历史

2021-09-22 09:29张雪梅闫贝贝郭晓璇
科学大众·教师版 2021年11期
关键词:发展历史谜语汉语

张雪梅 闫贝贝 郭晓璇

摘 要:谜语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它源自日常生活,往往深刻有趣,充满诗意、智慧和探索性,是知识与娱乐的源泉,拥有独特的艺术魅力。对汉语谜语这一民族文化元素与特殊文学形式发展历程的探讨,将有利于对其背后折射出的自然环境、社会风俗、民众心理等的理解,并促进语言学习者自身人文素养的提高,同时有助于传递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推动汉字文化的繁荣与发展。

关键词:汉语; 谜语; 发展历史

中图分类号:I277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21)11-179-002

一、引言

谜语是指暗射事物或文字等供人猜测的隐语,它是一种雅俗共赏、老少皆宜的艺术形式。猜谜语既是一种考校认知、广受世界各国人民欢迎的语言智力游戏,亦是一种集结了人民智慧的语言文化现象、一种历史传承悠久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谜语“近取诸身,远取诸物”,它具有很强的艺术魅力。作为文学的一种,它不仅能炼思益智,亦能陶冶情趣,让人在诗中领略典雅别致,于谜中感悟睿智巧思。人类世界充满了谜语,谜语与语言本身一样古老且无处不在,当今世界谜语种类繁多、灵动多变、流传面广,已经深入现代社会大众文化生活。汉语谜语积淀深厚、自成体系,对汉语谜语发展历程的探讨将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这种社会语言现象与世界文化遗产,下文将从历史的视角探讨一下汉语谜语的发展历程。

二、远古至夏、商、周时期:谜语的萌芽

谜语是由远古时期的隐晦歌谣逐渐演变而来,其具体的起始时间很难确定,但迄今为止它至少已有二千多年的历史。在中国古代,谜语是由远古时期的隐晦歌谣逐渐演变而来,其具体的起始时间很难确定,但迄今为止它至少已有二千多年的历史(林玉明2009:325)。早在夏、商、周时期,随着人们文化生活和语言艺术的不断发展,隐晦歌谣在民间广为流传,它隐含了多重语言意义,除了通过“玄虚”辞文表述初始的占卜目的外,还往往委婉含蓄地比喻劳动人民的生产生活,如《周易·归妹·上六篇》中的商代歌谣“女承筐,无实,士刲羊,无血”,记录了乡村夫妇剃羊毛的劳动场景,恰似一则事谜。荀子的《蚕赋》虽然是一首赋体诗,但去掉诗题来看无疑是一则文辞优雅的物谜。曲折隐晦的歌谣也可用来怨怼统治阶级的暴虐专横,如《尚书·商书·汤誓》记载了一则夏朝末期的歌谣——“时日曷丧?予以汝皆亡。”由于夏朝暴君桀自诩为永存于世的太阳,而人们在歌谣中发泄怨怒、诅咒太阳死去,甚至宁愿与之同归于尽。毫无疑问,这里太阳意指暴君桀,是人们心照不宣的隐秘语言。

可见,上述这些不把本意直接说出而借用别的词语来暗示的“廋辞”、“隐语”或“讔”是谜语的萌芽或雏形。就其表现形式和功能来看,可分为谲谏、密言、测智三类。不直言为谲,下言上之过为谏,所以第一类谲谏是臣民以委婉的隐语方式言君王之过,如《史记·楚世家》记载了2600多年前楚庄王即位三年因无所作为而受到大臣伍举委婉劝诫的“进隐”:“有鸟在阜,三年不蜚不鸣,是何鸟也?”密言是话语双方彼此能会意、而第三方并不了解的一种掩人耳目、暗中通情的交际类型;测智则是一种主动破解隐语的交际活动,类似于现在的智力测验(李敬信2011:5)。这三种形式虽然使用语境和目的不同,但都体现了隐语是一种在双方之间进行委婉表述的交际语言,它与普通言语交际不同之处在于其需要一定的思考认知才能顺利达成交际目的。作为“廋辞”“隐语”或“讔”的发展进化形式,谜语保留了这种交际和认知功能,设谜者遁辞以隐意,猜谜者考校而射之。

二、先秦到南北朝时期:向谜转化、不断发展

隐语从先秦时期到南北朝时期逐步向谜转化和过渡(李敬信2011:4)。汉代许慎在其所著《说文解字》一书首次提到了“谜”这一字,并附注谜语“隐语也。从言从迷,米亦声,莫计切”,汉代首次对“谜”的读音和释义进行了阐述。虽然他将“谜”释义为“隐语”,但实际上该时期谜语在保持隐语基本功能的基础上,其形式、创作手法以及类型都逐渐与隐语有所区别,自身特点越发明显。当时流行的谜语是一种“射覆”活动,就是把东西放在器物下面让人猜,直到现在猜谜语有时候还会被人们称为射覆或射,即是源于此。东方朔是当时的一位射覆奇人,每猜必中,《汉书》《太平广记》等有其射覆活动的记载。及至三国时期,谜语的主要类型之一——文义谜已初具雏形。《世说新语》主要是记载东汉后期到晋宋间一些名士的言行与轶事,其中不乏一些文义谜的相关故事,最为著名的是曹娥碑谜,见于《世说新语·捷悟》:“魏武尝过曹娥碑下,杨修从。碑背上见题做‘黄绢、幼妇、外孙、齑臼八字。魏武谓修曰:‘卿解不? 答曰:‘解。魏武曰:‘卿未可言,待我思之。行三十里,魏武乃曰:‘吾已得。令修别记所之。修曰:‘黄绢,色丝也,于字为绝;幼妇,少女也,于字为妙;外孙,女子也,于字为好;齑臼,受辛也,于字为辞;所谓绝妙好辞也。魏武亦记之,与修同,乃叹曰:‘我才不及卿,乃觉三十里。”曹娥碑谜采用了会意、离合的手法,先将“黄绢、幼妇、外孙、韲臼”会意为“色丝、少女、女子、受辛”,然后再将“色丝、少女、女子、受辛”两两左右拼合,构成“绝妙好辤(辞)”四個字。曹娥碑谜被称为字谜之祖,也是最早的离合体字谜。谜语在魏晋南北朝时期有了重大发展。南朝诞生了我国第一部关于谜语理论的专著,也是第一部古代文学理论批评专著——刘勰的《文心雕龙·谐隐》,它对谜语的形成、定义和发展都作了精辟的论述。文字也从谶言中解脱出来,出现了早期的“离合”文义谜如曹娥碑字谜,在强调定向交际和考校思维的前提下,趣味性逐渐增强。在隐语向谜语过渡的过程中,赋体隐逐渐转化为事物谜,文字的离合变换转化为文义谜,谜语开始孕育“事物”与“文义”的双胎(李敬信 2011:24)。彼时的一些著名历史人物也是制谜名家,如曹操、嵇康等。

三、唐宋元明时代:繁盛时期

唐宋元明时代,谜语的发展进入了繁盛时期,谜语成为百戏之一,通过瓦舍商谜伎艺的传播得到空前繁荣与普及,制谜和猜谜之风炽烈,上至帝王将相,下至文人才子、平民百姓,皆以谜为乐为尚,谜语艺人、社团阵容相当可观,谜语渗透到了社会生活的各个角落。童谣歌赋、散乐技艺、印章绘画、小说笔记、碑额书题、酒令暗语、符瑞图谶中,都可以看到谜语留下的种种印记。谜语制作上较前代更为细密准确,更注意谜语的形象性和文采。宋代谜语发展尤其迅速,人们经常在元宵节悬挂的灯笼上写上谜语供人猜射,因此诞生了“灯谜”,猜谜活动有了固定的时间和方式,具有很强的娱乐性和民俗性,促进了社会大众的参与度,对谜语的发展又进一步推波助澜。元朝短暂,战乱接踵,受少数民族文化影响,谜语发展暂处低谷,载录谜语的传世典籍数量不多,极为有限。明朝谜作大多出自文人之手,一些已开始采用四书文句,制谜技艺与谜语质量不断精进。

五、清朝至民初:鼎盛时期

清朝至民初,谜语迎来了其发展史的又一鼎盛时期。上至皇室、下到百姓都热衷谜事,各地谜社谜家涌现、谜事谜书倍出。自唐宋以来科举考试传统与圣贤经学教育的提倡普及,古典经学尤其是四书五经已成大众文化基础、思想渊源,此时期经书谜大行其道。虽然面底素材仍以四书五经居多,但谜艺已益加新颖别致、力求精巧传神,谜语创作也不断开辟新路,如梁章钜设红虎1,张起南设外文谜。文义谜进入成熟期,达到了空前的普及,其谜格不断增加。各种谜语不仅以文辞、诗赋、词句等各种文体来表达,成为“超短篇之文艺作品”(林玉明2009:2),还常与其他文学形式交融在一起,《隋唐演义》《花月痕》《今世说》《八洞天》《儒林外史》等大量名著中都有不少谜事谜作描写,经过这些文学作品渲染和传播,谜语更加普及于民众。此外,这一时期还出现了最早刊载谜语的杂志《新小说》(1902)与最早刊载谜语的报纸《申报》(1872)。大量谜社谜会也进一步推动了谜语由文人阶层向平民阶层的扩展。新式教育和科学知识的推广使得谜材范围日益放宽,谜家们不再拘泥于四书五经,引入了不少新名词、新概念。随着民国时期的军阀混战、日寇侵华及其后国共内战,谜语如同寒风中的花朵,备受恣虐,其发展进入一段低迷萧瑟期2。

五、建国后:百花争鸣、与时俱进

建国初期至文革前,在双百方针下的推动下,谜语文化得到了一定推广,出现了一些谜语组织3、谜刊4、谜著、谜擂5等,但受经济生产影响,总体体量较小,发展有限。值得一提的是,这一期间国家推行简化汉字,这为谜语特别是字谜发展拓宽了道路。十年浩劫期间,不少人因制谜被恶意曲解而遭到错误批判,谜语被打入冷宫,鲜有人问津。文革后至今,谜语依托文联、工人文化宫、文化馆、工会、职工文联、工人俱乐部等传统阵地再次迅速崛起,各地谜语组织大量诞生,谜协林立,谜人辈出,佳作纷呈,谜语爱好者队伍日益壮大,谜语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不断改革,不断发展,推陈出新,重现亮泽。不少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谜语及其代表性谜人入选了各级非遗项目。大型群众性谜事活动也不断涌现,此起彼伏,其中全国性、影响较大的如中央电视台1987年的“中华杯电视猜谜大赛”、2014-2016年的“中国谜语大会”,地方上举办的普法、环保、科普等专题性谜会谜赛也层见叠出,在节日或联欢会上,谜语也往往成为一种不可或缺的文娱项目。《微山谜话》《谜也者》《中华谜艺》《台湾謎学月刊》《中华谜报》《新芽谜艺月报》《谜学导报》《双狮谜苑》等大量谜刊谜报涌现,《新民晚报》《沈阳日报》《北京晚报》等不少报纸也专门为谜语留下一隅。新世纪以来,随着网络迅速发展,谜语也与时俱进,谜语网站及新媒体资源迅猛发展,线上方式进一步聚拢了人气,推动了谜语在年轻一代中的传承与发展。不少学校更是开设谜语课程,让谜语进课堂,在普及谜语知识、促进谜坛新苗培育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当今,谜语已经成为传播知识、寓教于乐、配合各项社会热点的有效宣传工具和一种新型的文艺体裁,发展到一个新的辉煌阶段。

六、结语

汉语谜语源远流长、雅俗共赏,体现着人类的智慧,散发着浓郁的生活气息,富有深厚的文化内涵与艺术特色。它植根于生活,具有知识性、趣味性与观赏性,从古至今一直深受各阶层人们的喜爱,对汉语谜语发展历史的有效梳理将有助于进一步了解人们的生活状态、社会形态、经济生活、美学情趣、精神风貌、劳动实践、社会伦理、社会结构、民俗宗教等,从而进一步促进我们对汉语语言文化的了解与掌握,对汉字文化的传承及对外传播有着积极意义,同时也为我们掌握谜语的解读规律提供了便利条件。

基金项目:江苏省教育厅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金项目“三国谜语的拓扑翻译研究”(2021SJA0148)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1]蔡景仙注.(春秋)孔丘,2016,尚书[M]北京:中国工人出版社

[2]冯国超注.2017,周易[M]北京:华夏出版社

[3]范文章注.(西汉)司马迁,2017,史记[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

[4]李敬信.2011,中国的谜语[M]北京: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

[5](西汉)许慎.2018,说文解字[M]桂林:漓江出版社

[6](东汉)班固.2007,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

[7](南朝宋)刘义庆.2018,世说新语[M]北京:华文出版社

[8](南朝梁)刘勰.2018,文心雕龙[M]沈阳:辽宁美术出版社

[9]林玉明.2009,中国谜语基础知识[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

[10] Bryant, M. 1990. Dictionary of English Riddles[M] New York: Rutledge Publishing

[11] Bryant, M. 1983. Riddles: Ancient and Modern[M] New York: Peter Bedrick Books

[12] Collis, H. 2003.?101 American English Riddles[M]Chicago: NTC Publishing Group

[13]陈光尧.1934,迷语研究[M]上海:商务印书馆

[14]胡郑辉.1996,灯谜与英文谜语——汉英文义谜研究[M]成都:科技大学出版社。

[15]梁前刚.1983,谜语常识浅说[M]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

注1:据《归田杂记》记载,梁章钜曾以朱笔写一字“词”,猜古文二句,谜底:未同而言,观其色赧赧然。谜底首句紧扣谜面,而后一句呼应书写谜面所用的色彩。

注2:抗战时期,虽然也有孔剑秋等创作的《抗日文虎》《谢觉哉日记》记录的谜事谜作等,但实属罕见。

注3:如1956年王能父等组建了苏州市第一工人俱乐部灯谜研究组;1957年柯国臻组建了温州职工灯谜兴趣小组。

注4:如上海市工人文化宫主编了《灯谜》(1957创刊)、温州市工人文化宫主编了《白鹿文虎》(1963创刊)。

注5:如1962年漳州文化馆举办了灯谜擂台赛。

作者简介:张雪梅,1979年生,江苏无锡人,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语言学。

猜你喜欢
发展历史谜语汉语
学汉语
追剧宅女教汉语
俄罗斯保险市场的发展历史及现状
叩问灵魂的乐章
识字谜语
汉语与拼音
谜语
谜语两则
谜语两则
浅谈汉语学习中的“听”与“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