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融入高校公共空间艺术课堂的途径研究

2021-09-22 11:42那海峰赵倩男
小作家报·教研博览 2021年29期
关键词:非遗高校教育

那海峰 赵倩男

摘要:公共空间艺术创作不仅能使公众积极参与公共空间的建设,而且能够为人们提供优质的共享空间。非遗是中华上下五千年文化演变的结晶,是拥有极高艺术价值的优秀传统文化。高校课程应该挖掘和整理优秀的传统文化资源,将非遗教育纳入教学实践。文章对高校公共空间艺术课程体系的发展现状进行分析,探讨公共空间艺术课程中融入非遗的必要性,以及非遗融入公共空间艺术教育的途径,并对未来高校公共空间艺术课程教育发展进行展望。

关键词:公共空间艺术;高校教育;非遗

中图分类号:A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21)-29-383

一、高校公共空间艺术课程体系发展现状

根据2021年不完全数据统计,开设公共艺术本科专业的大学总共有六十多所,其中山东占两所,分别是山东工艺美术学院和青岛科技大学。公共艺术在学科方向上属于基础课程,其实践性比较高,包含公共艺术本体的艺术形态、创作形式、创作理念、创作技艺、创作技巧和方法以及其审美能力等课程,具有要求个人基本素质高、创作能力强等特点。

山东工艺美术学院公共艺术专业以宏观的角度去培养学生对于材料工艺的综合应用能力,逐步让材料工艺发挥出最大的公共性,以装置性和材料应用的方式来培养学生的创作思维。青岛科技大学公共艺术专业同样也是以装置性表现手法运用在规划建设中,从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中了解到该专业着重培养的是学生的艺术造型能力和视觉设计能力,主要教授学生雕塑、壁画、景观等领域的造型与设计规律,使其具有独立从事公共艺术创作实践的基本能力。

分析两所高校的专业信息可以发现,二者在专业培养上主要从实践性方面进行考虑,通过艺术造型和材料来表现公共艺术的特点形式,对于当下公共艺术来讲具备一定的理论和实践意义。但必要的文化渗入能够更好地诠释公共艺术的意义,因此,笔者认为将非遗融入其中更能体现区域文化表现力,从而完成区域的文化传承,为城市的发展增添新的文化气息。

二、公共空间艺术课程中融入非遗的必要性

公共空间艺术课程是为了使学生系统掌握基本概念、理论方法及设计表达技能。培养学生认识公共空间这个载体的概念,明确公共空间的含义,才能对公共空间中的艺术设计有很好的理解。该课程根据空间的功能形式,以设计流程为依据,采用引导式的教学形式使学生更为完善地把握公共空间艺术,更为灵活地理解公共空间艺术这个概念。

非遗是一个民族和国家的优秀传统文化,可看作民族和国家的根性文化。近年来,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比较热门的话题之一,非遗文化的产品开发在各个地区得到了各级政府的大力支持。在公共空间艺术课程中融入非遗知识有利于通过课程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保护与传播,有利于增加人们对传统文化的了解,从而增强民族自豪感。

非遗主讲人一般是具有高超技艺的工匠或者艺人,他们对工艺的制作部分很擅长。从这个需求出发,根据课程的需要,可适当放宽学历条件聘请非遗传承人到公共空间艺术课堂中,使其与学生面对面讲授和展示非遗项目的相关内容,让学生更好地学习非遗实践知识。

三、非遗融入高校公共空间艺术教育的途径

(一)注重教学内容的选择

教学内容的选择应结合本土文化,合理选择具有本地域特色的非遗内容,将其融入公共空间艺术课程教学中。教师需要根据地方特色对教学内容进行选择,在让学生具备基本技能的基础上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相关知识,从而有初步的意识承担起传承和保护非遗的责任。山东非遗多达173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现着齐鲁文化的独有魅力,可以从中选择适合教学的内容。

(二)注意学生作业的布置

课程初期可以给学生布置作业让学生自行去找关于山东的某一地区的文化遗产,将其作为艺术表现对象进行考察,分析并了解其内容,准备一个不少于八分钟的汇报。这样能够让学生自主地去搜寻民族传统文化,培养学生的资料收集能力、分析能力、表达能力等,能够更好地了解和传承传统文化。对于公共空间艺术课程而言,民族传统文化应该贯穿整个课程的始末,使用“融入”一词较恰当,运用“嵌入”的表现形式能够扩展知识点,可以作为课前导入进行运用,也可以作为一个话题进行探讨。

(三)创新教学方法

开设特色的校本课程,采用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如应用超星学习通、慕课、智慧树等,将传统授课形式转变为启发式和讨论式教学,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课程中不断更新教学数据库和资源,使资源丰富的同时也能够实现共享,使课程的教学质量得以提升。目前,笔者参与了开设特色校本课程中的“绘画语言解析”,该课程同时已立项校级重点精品课程,并作为通识课程开设。其中非物质文化遗产景泰蓝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语言转化受到学生的欢迎,使学生亲身感受体验具有文化特色的艺术。

四、结语

高校有必要设置非遗相关课程,培养学生传承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能力,将教育作为新形式对优秀民族文化进行传承和发展。高校非遗教育过程中应当增设相关实践课程,邀请各行业非遗专家到高校中开展讲座、培训、展览等活动。非遗的教育传承不应仅依靠学徒制的旧有传承形式,还可以通过现代手法、科技元素等新的教学形式进行培养,更好地将文化记忆传播给学生,让学生了解传统文化在课程中的重要性。公共空间艺术的教育工作为未来的城市文化建設储备后续人才,城市文化建设会越来越好。

参考文献

[1]李晓延.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意义[J].人民论坛,2018(35):121-123.

[2]王中.城市的发展一定要回归美学:王中谈设计与艺术[J].设计,2020(20):72-78.

[3]叶尔哈力·扎汗.艺术教育的发展是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根本[J].名家名作,2018(3):16.

[4]刘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中国传统文化传承[D].哈尔滨:哈尔滨工业大学,2010.

赵倩男 女 1999.08.15 沈阳师范大学美术与设计学院 第一通讯作者:那海峰

猜你喜欢
非遗高校教育
高校人文社科类实验室发展现状分析
非遗视角下探析豫剧艺术的传承和发展策略
高校设计教育网络平台的服务系统设计研究
致力非遗保护,实现文化传承
“互联网+”时代背景下电子商务专业创新创业教育研究
“非遗”走进高校
官渡古镇“非遗”联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