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赵树理小说《小二黑结婚》的革命意识

2021-09-22 12:15吕丹
小作家报·教研博览 2021年29期
关键词:历史感

吕丹

摘要:《小二黑结婚》以赵树理在群众调查中发生的真实事件为原型,创造了小二黑、小芹等人冲破封建束缚、追求婚姻自主、走向新生活的故事,抒写了革命者的情怀,表达了劳动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小说所呈现的革命意识,不仅体现在小说的创作者身上,亦体现在小说创作的故事及人物当中。

关键词:革命情怀;历史感;分寸感

中图分类号:A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21)-29-421

《小二黑结婚》中的革命意识首先是体现在小说创作者身上,赵树理作为小说故事发展的主导者,在创作小说的过程中倾注了他的情感,也将革命情怀贯彻到写作这篇小说的目的上,把现实中的悲剧结局改为喜剧结局,鼓励人们摒弃旧的观念,积极追求婚姻自由。他在小说中刻画的三仙姑、二诸葛、小二黑、小芹、区长等人身上也体现着这些人物所独有的革命情怀。解读这篇小说的革命意识,需以历史感的眼光去看待小说的创作,在把握分寸感的基础上去解读这小说中所体现的革命意识,不可过分贬斥或褒扬。

一、回溯历史,感知赵树理的革命意识

1943年处于抗日战争较为艰苦的阶段,赵树理在北方局政策研究室工作并进行农村调查,驻扎的山西左权县横岭村属于抗日根据地,使他有接触群众、了解群众的机会。当时有一民兵小队长岳冬至和一女孩智英祥相恋相爱,但却被封建势力所阻碍,酿成杀人事件,最终案件水落石出得到妥善处置,至此完结。身处当时的赵树理,使得他清楚的意识到,内有封建势力压迫、外有外敌入侵的状况必须要改变,革命才能成功。而这一桩性质恶劣的杀人事件为他革命情怀的抒发提供了素材。他借助这桩杀人案件的特殊性质,结合时代背景,创作了以此案为原型的《小二黑结婚》,深刻揭示和鞭笞封建迷信的丑恶做派,激发民众的民主意识。

《小二黑结婚》的出版不顺利,但赵树理并不放弃,因为他亲身调查使得他认识到当时农村地区“婚姻父母做主”“童养媳”等这些封建观念根深蒂固,所以他必须要以《小二黑结婚》这一部作品给予陈旧的观念重重一击,以促进时代的发展变迁,这是赵树理的革命意识的体现。

二、现实与作品,《小二黑结婚》的革命意识阐释

文学,有时候是为现实服务的。1943年国家正处于权利变革年代,亦是落后旧思想浸灭,新思想成长的年代。现实的悲痛所无法给予人的,可以通过虚拟的文学作品创造出一个让人满意的世界,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是人们寻求精神慰藉的逃避方式。

《小二黑结婚》这一短篇小说展现的是革命、自由、恋爱三位一体的模式,是关于人的命运和人类情感的描写。[1]《小二黑结婚》的真实故事原型的结局是个悲剧,小二黑和小芹原型的现实是岳冬至被固守封建的村干部意外打死,智英祥被迫离开左权县远嫁他地。而在小说中,《小二黑结婚》是一个喜剧,小说的最后,二诸葛和三仙姑在经历了区长的审问,并在周边人的劝说下,放下对彼此的成见,舍弃各自信奉的封建玩意,让这一对青年男女结为夫妻,过上幸福美满的生活。

将现实的悲剧结局,改写为作品中的大团圆结局,是赵树理敢于革新的表现,这样的大团圆结局,与当时解放区群众的审美趣味是接近的,为大多数读者所接受,能起到教化民众的作用。当时的赵树理深入农村实地了解到,这些封建理念荼毒着群众的思想,所以他才希冀于自己的作品能够以一种强有力的冲击方式呈现在大众面前,为大众所接受。作品中的大团圆结局鼓舞着那个时代的读者,在面对这些不合理的势力时,当奋起反抗,追求心中所爱,这是革命意识的体现。

三、解读人物形象,把握小说中革命人物的革命意识

《小二黑结婚》描写的是乡土社会普通人的日常生活,体现了反对封建,解放妇女的思想高度。[2]小说主要人物,神仙“二诸葛”“三仙姑”、追求恋爱自由者小二黑和小芹、旧势力的革命者区长,作为一个生命个体,他们都具有革命意识,但他们的所具備的革命意识又是不同的,这种不同主要是体现在他们塑造的人物形象上。

(一)封建迷信的践行者——二诸葛

二诸葛抬脚动手都要论一论阴阳八卦,看一看黄道黑道。这种玄学的东西,其存在有些许的合理性,但无论做何事皆算上一卦,也闹了“不宜栽种”等诸多笑话,他反对儿子小二黑和小芹相好,还以命相为由头给他找童养媳,从区上回来后,仍觉两人命相不对。在经历了一系列的事情后,他见连自己最亲近之人都不信他的阴阳,只得妥协,不再好意思在别人跟前卖弄他的阴阳术。

二诸葛作为封建迷信的一个“忠实”践行者,在区长的面前,跪求“区长恩典,命相不对”,以此为由阻挠两个青年男女,他最后的妥协,是他对自己阴阳之卦这种封建玩意的否定,这样看来,二诸葛的妥协也是有革命的成分在的。

(二)封建伦理的挑战者——三仙姑

只有在三仙姑和“相好”们“乱来”的土壤中,才能开出小二黑和小芹自由恋爱的花朵,才能让读者更深刻地理解坚贞爱情的稀缺与可贵。[3]作品中的三仙姑是一个“奇怪”的形象。一方面,她与二诸葛同是作为“神仙”,但他们对“神仙”的信奉是不一样的。二诸葛是完全迷信他的阴阳八卦的,而三仙姑所做的“跳神”只是作为谋取利益的一种手段。另一方面,在对待小芹和小二黑的婚事上,她是假托神意,唱到“前世姻缘由天定,不顺天意活不成”,不似二诸葛那般是因他两人命相不对,而是因她自己对小二黑这个年轻小伙情欲的扭曲心理,故而总是在小芹和小二黑的事上闹出极大的动静。

在开完斗争会后,小二黑和小芹就被风言风语传着要自由结婚,三仙姑想着这样以后和小二黑再说句玩笑话都不得,是一件可惜的事,于是她更加忙着帮小芹张罗婚事。三仙姑的做法其实也可以说是在挑战封建伦理,作为母亲,她本应遵从小芹的想法,但她却因自己的私欲,阻止两人在一起。她的这些看似有违伦理的做法可追溯到三仙姑年轻时候的婚姻去,她是一个被封建礼教毒害的人。丈夫于福只会“在地里死受”,所以三仙姑借着下神这个由头,打扮自己与青年们哄笑,而当这些青年老去,小二黑出现后,她看不惯两人的亲密,所以想着法去闹去分开他们。三仙姑她有革命的意识,她的革命意识就是无意识的去反对不合自己心意的存在,她的这种革命意识是有违常理的,是以牺牲他人来成全自己的欲念。

(三)封建观念的反抗者——小二黑

小二黑是个俏小伙,小时候因为他爹二诸葛的关系被伙伴们嘲笑,自那以后,他也就不再信他爹那一套鬼八卦。他爹给他养了个“童养媳”,他的态度是“你愿意养你就养着,反正我不要”。面对兴旺兄弟的为难,他相信区上的人会为他们做主,所以在区长面前强烈的反驳二诸葛。他和小芹真心相爱,面对父母的反对,他勇于反抗,坚持婚姻自主,最终使得两人修成正果。

小二黑是封建理念的反抗者,他具有强烈的革命意识,他的革命意识决绝而彻底,他反抗封建家长的不合时宜的观念,追求着他的美好生活。

(四)女性命运反抗的代表者——小芹

小芹作为三仙姑的女儿,却与三仙姑不一样。她表面虽跟大家说说笑笑,实际却不跟人乱来。她有坚守的原则,在她神神叨叨的母亲给她订了门亲事后,她不予理会,和小二黑一起悄悄拉着手躲到窑子里,商量对付三仙姑的方法。在面對区长的询问时,与三仙姑激烈对峙,直言“不愿意”。作为处在那个时代的青年女性,小芹的反抗精神是可贵的,她勇敢的迈出了作为一个女性,反抗父母之命,追求自由恋爱的第一步,为改变自己的命运赢得了抗争机会。

(五)时代新思想的支持者——区长

区长作为当时先进观念的代表者,国民法律观念的教化者,在处理小二黑和小芹的婚事上,他支持两人追求婚恋自由的行为,并据理训斥二诸葛和三仙姑,给他们普及婚姻自主的法令,使得二人无法辩驳,不得不支持两人的婚姻。他是时代新思想的支持者。

可以说二诸葛和三仙姑他们所体现出来的革命意识是被动的,他们是被迫接受时代所给予他们的新观念。小二黑和小芹他们革命意识是自发的,他们不满当时农村生活所给予他们的束缚,所以不畏地痞权势,挣脱束缚。区长是根据地的官员,他秉公执法,教化愚钝,支持小二黑和小芹的婚事,惩办金旺兴旺兄弟,使得当地村民不再惧畏二人,勇敢的揭发两人的罪行,还乡村生活一片安宁。他们的革命意识的觉醒,推动着社会的发展与变迁。

文学作品的解读,需关注作品的历史感,把握分寸感,关注读者的主体性体验,把握住作品解读的边界。小说文本的解读,还必须要关注到的是小说文本的文学特征,它是通过塑造了众多典型人物、典型事件来表达情感的,在进行解读时,还必须要关注到小说当中的人物形象的塑造。

《小二黑结婚》作为一个通俗的故事,是在调查研究中写作出来的,小说最后的大团圆式结局,具有讴歌颂扬的成分在,但他是为展现其中的不合理成分,使的乡村中的愚昧思想及做派得以剔除,这样的写作有他的合理性亦符合大众的审美需求,具有较强的教化意义。小说创作者赵树理、小说的情节、小说的人物都渗透着较强的革命意识,体现出作者对社会和个体命运的关注。作者希冀通过作品启迪更多愚昧的人奋起反抗,小说的人物情节推动着小说故事的发展,读者通过阅读作品获得自身独特的阅读体验,感知当时劳动人民生活的乡村风情。

参考文献

[1]王发奎.《小二黑结婚》的故事原型及其文化意义[J].攀枝花学院学报,2017,34(06):68-71.

[2]董之林.“工农兵小说”:通俗外观下的生活隐喻——从赵树理《小二黑结婚》说起[J].长江学术,2013(04):5-14.

[3]张传敏.晦暗的自由与自由的晦暗——赵树理《小二黑结婚》解密[J].名作欣赏,2019(32):53-57.

猜你喜欢
历史感
长春花蓝+中国红
增强时代感历史感加强革命性锻造深入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
历史感是中华民族屹立世界的精神遵循
试析高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历史感的途径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中艺术感与历史感结合的策略研究
如何将艺术史讲出历史感
早期《三国》插图:熊清波本《三国全传》的插图问题
高中历史教学中应如何培养学生的历史感
批评的“历史感”与现实关怀
有多认真就有多疼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