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课堂教学促进学生深度学习的思考

2021-09-23 23:17张翼文
广西教育·D版 2021年8期
关键词:异面小华负数

提升数学课堂教学的效率与品质,教师需要在促进学生深度学习方面下功夫。一般而言,深度学习是指在教师的组织和引领下,学生在面对具有挑战性的学习材料或问题驱动下,全身心地主动参与课堂学习活动,从而获得能力发展的学习进程。深度学习是提升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手段,教师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要积极探索促进学生深度学习的有效路径。

一、在对话交流中进入深度学习

数学知识可以分为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隐性知识是指高度个体化的,难以形式化或沟通的,难以直接表达或与他人共享的知识,通常以个人的经验、印象、感悟等形式存在;显性知识是指能够以一种系统的方法表达的正式而规范的知识,通常以语言、公式等结构化的形式呈现。在数学教学中,教师比较注重显性知识的教学,容易淡化或忽略数学隐性知识。提升学生的学习品质,促进学生的深度学习,教师除了优化教学内容,创设适切的学习活动场景,还要注重隐性知识的教学,引导学生在对话交流中内化隐性知识,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

以教学“平均数”为例:平均数代表一组数据的一般水平,具有虚拟性的特点。这样的描述性语言,学生容易记忆,而“总数÷份数=平均数”这样的计算公式,学生也容易接受和理解。那么,学生如何理解“代表一般水平”“虚拟性”的含义呢?这就涉及将隐性知识进行内化的问题,也是教学的难点。假如学生的学习处于浅层次,没有深入理解其内涵,没有进行深度探究,就难以突破这一学习难点。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创设丰富的、具有对话交流空间的学习情境,让学生在对话交流中逐渐进入深度学习状态,进而理解数学概念及内涵。

教师可以创设下面的学习情境:二年级学生要进行60米短跑比赛,班主任要求大家回家练习,并填写汇报单“60米,我跑了(  )秒”。

A同学练习时跑了五次,成绩分别是15秒、14秒、12秒、10秒、14秒。A同学填写的汇报单如下:60米,我跑了(15)秒。不过,他想了想,还是划掉了。于是,师生在课堂上针对A同学的汇报单展开了下面的对话。

师:A同学第一次填写的是15秒,之后又划掉了。这是为什么?

生:因为这是他跑得最差的成绩。

师:A同学第二次填写的是10秒,想了想还是划掉了。这又是为什么?

生:这是他跑得最好的成绩,可能担心真正比赛时跑不出那么好的成绩,有点心虚。

师:A同学第三次填写的是14秒。你觉得他为什么填写14秒呢?

生:因为他跑了五次,其中有两次是14秒,所以填14秒比较合适。

师:但A同学想了想,还是划掉了。这又是为什么?

生:也许他认为自己跑得慢,有点不好意思。

师:A同学第四次填写的是12秒,想了想还是划掉了。你猜这又是为什么?

生:可能他认为这个时间还是显得快了些,心虚。

这时,B同学认为填写13秒比较合适,因为(15+14+12+10+14)÷5=13。

师:(故作惊讶)这是为什么呢?同学们,可以填13秒吗?

生:没有出现过13秒,不可以。

生一时无法做出判断,议论纷纷。

生C:A同学跑了五次,没有出现过13秒,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后面不会出现,也许跑到第六次就出现13秒了呢。

生C用概率知识进行了推测。在师生的多次对话与交流中,教师逐步引导学生認识代表一般水平的、具有虚拟性的数,即平均数。这个过程使得原本理解了“求平均数方法”这一显性知识的学生又陷入了思考当中,重新经历了一个由清晰到模糊再到清晰的过程,这是学生领会“平均数虚拟性”这一数学隐性知识的过程,也是学生在对话交流中进入深度学习的过程。

二、在丰富经验中走向深度学习

深度学习是在理解学习的基础上,以培养良好思维能力、反思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为目标的一种品质学习。在数学教学中促进学生深度学习,其实就是让学生在一定的情境冲突中主动地、专注地、批判性地学习,并自然地进入主动探究问题的状态,能够从多维视角分析数学问题。再者,学习过程是一个知识经验不断丰富的过程,经验丰富的程度影响着学习的深度。因此,促进学生深度学习的教学不应平铺直叙,而应促使学生不断深入思考且思维呈螺旋上升态势,这样才有利于不断丰富有效经验。

学习“负数的认识”这一内容,当学生理解了负数的相对意义关系和相反意义的规定性后,教师给出图1并提出问题:“小华的身高用-2厘米表示可以吗?”有的学生认为可以,有的学生认为不可以。此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学生讨论的过程就是明确知识内涵的过程,也是深入探究问题的过程。

师:请两个小组分别派一名代表阐述本组的观点和理由。

生1:婴儿出生时都有高度,何况是小华,所以,不能用-2厘米表示小华的身高。

生2:如果以一个同学身高120厘米作为标准,小华身高118厘米,那么,小华身高可以表示为-2厘米。

有的学生点头表示认可生2的观点。

师:给你提供一个信息,全国12周岁儿童身高的正常范围是140—160厘米。

生:小华身高158厘米,如果以160厘米作为标准,记作0,小华身高可以表示为-2厘米。

师:如果以140厘米作为标准呢?

生:小华身高可以表示为+18厘米。

师:同样是小华的身高,为什么既可以用正数表示,又可以用负数表示?

生:以哪个作为“0”的标准非常重要。

师:好一个变化多端的“0”呀!看来,确定标准是什么十分关键。一旦“标准”发生了变化,就会引起正负数的变化。如果分别以140厘米、160厘米这两个数作为标准,你能表示自己的身高吗?

这样的练习结合了生活中的数学场景,通过对话、分析,学生明白了“标准”的重要性。当教师提出问题:小华的身高用-2厘米表示可以吗?学生在分析和讨论中逐渐明白了“-2厘米”是小华身高与某一标准量进行比较后的相对结果,并且随着经验认知不断丰富以及“标准”发生变化,会意识到这一相对数值将由负数变为0或变为正数。学生将经历从“已有知识→矛盾冲突→经验丰富→打破平衡→重新建构”的过程,思维逐层递进,变得活跃而灵动。

学生对数字“0”比较熟悉,“0”既可以表示没有,又可以表示起点。受已有知识经验的影响,学生学习负数的时候,能够快速领会数字“0”是正数与负数的分界点。可以说,学生学习“负数”之前,对数字大小表示多与少的认识比较深刻。因此,教师在教学“负数”时要强调,“数”不仅表示多与少,还表示一种状态。这个认知过程是学生经验不断变得丰富的过程,最明显的表现是对数字“0”的认识。这种相对性的认知体验,是学生提升数感的过程。因此,静态数字“0”显然不足以揭示“负数”产生的必要性,要使学生真正体会正数和负数的规定性与相对性,必须对数字“0”进行辨析,使学生的经验变得丰富,并且开始进入一种主动探究的状态。

三、在思维碰撞中实现深度学习

有人说,好课没有标准,但是一节好课往往能够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产生思维的碰撞。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不断地挑战富有思辨性的数学问题,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进入深度思考,从中习得知识与技能、积累经验、发展思维,进入深层学习状态。

教学“平行与垂直”这一内容时,当学生理解了“同面,永远不相交的两条直线,互相平行”这一知识点后,有的教师认为教学到这里就可以了。笔者以为,教学还不够深入,而应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思考问题:“异面,永远不相交的两条直线,是否互相平行?”从数学学理层面看,“异面”两条直线平行是不存在的,但从学生经验层面看,“异面”两条平行直线是存在的。围绕这个知识点,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积极思考问题,做法如下:

师:假如两条直线同时在电脑屏幕这个平面,我们可以说“同面,永远不相交的两条直线互相平行”。如果a∥b,那么直线b平移到任何位置都将与直线a平行或重合,直线b可以上下平移并停留,请问它有多少个地方可以停留?

生:无数个地方可以停留。

师:如果我们在直线b每一个停留的地方用淡灰色表示,这些淡灰色区域将会形成什么?

生:形成一个淡灰色的平面。

师:(课件演示线动成面)同面,永远不相交的两条直线,互相平行,即a∥b。有同面,就有异面,如果把直线b请出电脑平面,放到纸板平面上,直线a与直线b就成为异面直线。那么,异面,永远不相交的两条直线,也互相平行吗?老师为大家准备了学具,请你摆一摆,议一议。

生动手摆放学具并展示,认为两条直线有可能平行,也有可能不平行。

师:异面的两条直线永远不相交,是互相平行的,那么,平移直线a慢慢靠近直线b,直线a平移留下的痕迹将会变成一个面。你能用手比画一下这个面吗?

生用手比画想象中的第三个平面。

师:第三个平面产生,直线a与直线b又在第三个平面同面了。(课件演示)你能在教室找到这样异面的永远不相交的两条直线互相平行吗?

生观察、交流,思考。

以上操作活动,从“同面,永远不相交的两条直线,互相平行”到“异面,永远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可能平行,也可能不平行”,再到“异面,永远不相交的两条直线互相平行,平移其中一条直线慢慢靠近另一条直线,平移轨迹形成第三个面,这两条直线又会在同面”。这个从异面到同面的辩证统一的过程,是学生深度思考的过程,在此过程中,学生的思维发生了碰撞,空間观念得到了培养。

四、在回顾与反思中实现深度学习

解决问题是数学教学的常态。教师设置什么样的问题,在什么时间以什么样的形式呈现问题,对问题的解决如何进行追踪评价,都需要精心设计。教师要善于组织学生回顾和反思解题的过程,让学生掌握解题的方法,以合理的教学秩序构建学生自主学习的秩序,从而提高深度学习的有效性。

比如,用“1、2、3、4、5”这五个数字组成三位数乘两位数(数字不重复使用),使得乘积最大。首先,要求学生用“2、3、4、5”这四个数字组成数位上没有重复数字的两位数,看看能组成多少个?然后教师提出问题:“从这些两位数中任选一组两位数,使两个两位数相乘,乘积尽可能大,并说明理由。”学生最后聚焦到52×43或53×42这两个算式,这体现了估算的理念。接着教师可以追问:“到底哪一个算式乘积更大呢?”学生经过思考后一般有以下结论:一是运用常规思维直接计算结果,比较积的大小;二是运用估算思维,比较两个算式结果的大小,看较大乘数的十位和较小乘数的个位,前者是3个50,后者是2个50,前者比后者多出1个50,因此,前面的算式结果要大;三是运用求联思维,即周长一定,长方形的长与宽越接近,积越大。接着,教师再次提问:“如果再给你一个数‘1,用‘1、2、3、4、5这五个数字组成三位数乘两位数(数位上的数字没有重复),使乘积最大。”这个问题就是本课学习的难点,有利于推动学生思维的发展。学生可以在算式52×43的基础上完成思维的挑战,一般有两种结论:521×43或52×431,当学生无法直接确定算式结果大小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笔算验证。最后,教师引导学生回顾学习过程,总结学习经验,然后抛出问题:“如果用‘2、5、7、8、3这五个数字组成三位数乘两位数(数位上的数字没有重复),积要最大,怎么办?”

该教学过程大致围绕五个环节展开:数的组成→两位数乘两位数积的大小策略优化比较→三位数乘两位数积的大小比较的问题解决→回顾和反思学习过程→方法的习得、迁移与强化。教师引导学生回顾学习过程,就是学生习得学习方法的过程,也是积累学习经验的过程,有利于学生从学习“术”的层面向“道”的层面推进,是学生从浅层学习走向深度学习的过程,更是提高课堂效度的对策。

围绕深度学习促进学生学习品质的提升,是教师教学实践的重要课题,这个课题不是常规教学可以实现的,也并非一朝一夕能够完成的,这需要教师用心、用力、用智慧去探索与实践,在实践中不断反思,在反思中不断调整,最终找到有效的教学路径。

(作者简介:张翼文,浙江省特级教师,正高级教师,杭州师范大学讲习教授)

(责编 欧孔群)

猜你喜欢
异面小华负数
遇见小华妈妈
求解异面直线夹角问题的两个路径
六种方法破解高考异面直线所成的角
绝对值的作用
学好乘方四注意
历经艰辛的“负数”
非负数|a|、a2帮你轻松解题
偶像与起床
想吃滴答果的慢吞吞小姐
怪怪公主过捣蛋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