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肾祛寒治尪汤联合甲氨蝶呤治疗类风湿关节炎30例临床观察

2021-09-26 12:27钢,涛,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2021年8期
关键词:类风湿病程证候

王 钢, 王 涛, 党 鹏

(1.甘肃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 兰州 730000;2.甘肃中医药大学, 兰州 730000)

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是一种以全身性关节侵蚀为主的慢性自身免疫性疾病,其发病率女性多于男性,比例约为3∶1。我国大陆地区的RA患病率约为0.2%~0.4%[1]。本病主要以小关节的对称性、进行性晨僵、疼痛肿胀等症状为主要表现,严重者伴有关节畸形甚或关节活动功能丧失,其病理特征主要为软骨组织破坏、血管翳形成、组织渗液等[2]。本病延误治疗可有较高的致残性,给患者及家庭带来巨大的影响和负担。RA发病机制尚不明确,其病程缠绵,尚无根治方法。目前西医临床多采用非甾体类抗炎药(NSAIDS)、慢作用抗风湿药(DMARDS)、细胞毒药物、糖皮质激素和免疫抑制剂等。2010年欧洲抗风湿病联盟(EULAR)提出MTX是治疗RA的首选药物,但长期服用有些患者会出现明显的不良反应[3]。近年来,中药在治疗RA方面也取得了一些进展。本文旨在通过临床疗效及实验室指标变化,探讨补肾祛寒治尪汤加减联合MTX治疗RA的疗效及安全性。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甘肃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风湿骨病科门诊及住院确诊为RA、证属肾虚寒盛证患者6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其中治疗组男性12例,女性18例,年龄最大68岁,最小21岁,平均年龄(42.5±9.8)岁,最长病程20年,最短病程0.5年,平均病程(5.8±2.7)年。对照组男性10例,女性20例,年龄最大65岁,最小24岁,平均年龄(45.3±10.4)岁,最长病程为22年,最短为1年,平均病程(6.0±2.5)年。2组性别、年龄、病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

西医诊断标准参照2009年美国风湿病协会(ACR)的类风湿关节炎诊断标准[1];中医诊断标准、证候标准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4]及《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5],患者符合肾虚寒盛证,表现为关节不同程度的肿痛或剧痛;入夜尤甚,关节变形;晨起关节僵硬,屈伸受限且畏寒喜暖;易疲劳,腰膝酸软或腰腿疼痛,舌淡苔白,脉沉细带弦,尺脉弱。

1.3 纳入标准

符合上述中西医疾病诊断标准;近3个月内未使用过治疗RA的中药和西药,或在短期内服用过以上药物并已停用1月以上者;患者自愿参加并签署书面知情同意书;病情相对稳定,关节功能在Ⅱ-Ⅲ级;年龄18~70岁。

1.4 排除标准

关节功能分级为IV级;未获得知情同意书;合并有心、肺、肝、肾、造血系统或精神病等疾病;不适合单纯使用本研究常规治疗药物控制病情的患者,或长期服用与治疗本病有关的其他药物而不能立即停用者;1个月内参加过其他治疗RA临床试验患者;年龄小于18岁或超过70岁者;孕妇或哺乳期女性、过敏体质者;依从性差者。

1.5 治疗方法

治疗组给予补肾祛寒治尪汤治疗。补肾祛寒治尪汤组成:续断15 g,补骨脂10 g,熟地黄15 g,淫羊藿10 g,制附片6 g,骨碎补10 g,桂枝9 g,赤芍10 g,白芍20 g,知母10 g,独活20 g,防风10 g,麻黄6 g,苍术15 g,威灵仙15 g,伸筋草15 g,川牛膝10 g,干姜10 g,透骨草15 g,土鳖虫10 g,每日1剂,每剂煎煮2次,早晚餐后30 min分服。由甘肃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药学部制剂室制备,联合MTX(规格2.5 mg/片,由上海医药有限公司信谊制药总厂生产)每次5 mg,每周2次,2组疗程均为24周。对照组单纯给予MTX,服用方法同前。

1.6 观察指标及方法

1.6.1 疗效指标 晨僵时间(min);压痛关节指数;肿胀关节指数;双手平均握力;健康评估问卷(HAQ)。

1.6.2 中医症状积分 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4]分为关节疼痛、肿胀、压痛、屈伸不利、晨僵、畏寒喜暖、畏风恶寒、腰膝酸软、神疲乏力、四肢不温、夜尿频数、月经量少,各项以0~3分计。显效:中医证候积分降低75%以上;有效:中医证候积分降低30%~75%;无效:中医证候积分降低30%以下。治疗总有效率=(显效+有效)/总人数×100%。

1.6.3 观察2组炎性指标(ESR、CRP)及RF水平变化 CRP采用免疫比浊法检测,ESR采用魏氏法检测。

1.6.4 安全性观察 记录在治疗中可能会出现的不良反应,如皮疹、腹痛、腹泻、恶心、呕吐、头晕、头痛等,并记录采取的对症处理措施;观察血常规、肝功能、肾功能,如有异常给予处理,严重者中止本次试验。

1.7 疗效判定标准

参照美国风湿病学会(ACR)2002年标准[6]。主要观察关节压痛数、肿胀数、患者疼痛VAS评分、医生对疾病VAS评分、患者对疾病整体VAS评估、健康评估问卷(HAQ)和ESR及CRP 7项。分为ACR20、50和70,ACR20即为患者关节压痛及肿胀数有20%以上改善且其余上述5项中至少3项观察项目有20%以上的改善。同样采取相同计算方法划分ACR50和ACR70。其中把≥ACR70定义为显效,ACR20≤疗效≤ACR50定义为有效,

1.8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2组患者观察项目比较

2组患者治疗后晨僵时间(min);压痛关节指数;肿胀关节指数;双手平均握力;健康评估问卷(HAQ),结果较治疗前均有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

表1 2组患者治疗前后观察项目比较(分,

2.2 2组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疗效比较

表2示,2组在治疗后较治疗前均有好转(P<0.05),治疗组显效12例(40%),有效14例(47%),无效4例(13%),总有效率86%显著高于对照组,2组治疗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2 2组中医证候疗效比较[例(%)]

2.3 2组治疗前后炎性指标(ESR、CRP)及RF水平变化比较

表3示,治疗组及对照组治疗后炎性指标及RF水平均较治疗前有较显著改善(P<0.05),治疗组治疗后CRP、ESR及RF水平变化与对照组比较下降更为明显,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3 2组患者治疗前后CRP、ESR、RF比较

2.4 2组ACR评分比较

表4示,2组均有较好的疗效,其中治疗组ACR20、ACR50和ACR70标准分别达到4例、15例和9例。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4 2组患者ACR疗效比较[例(%)]

2.5 2组安全性比较

疗程结束后,治疗组出现胃肠道不适症状3例,发生率10%;对照组不良反应出现6例,其中胃肠道不适症状4例症状较轻,未做特殊处理,自行缓解;肝功能异常1例,白细胞轻度降低1例,给予保肝及升白细胞药物治疗后恢复正常水平,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2组比较治疗组安全性较高。2组患者治疗后心电图、尿、便常规及肾功能无明显异常。

3 讨论

类风湿关节炎(RA)发病原因尚不明确,目前临床以控制疾病进展、延缓骨破坏、保护关节功能为目标。甲氨蝶呤作为公认的治疗类风湿的首选药物,其主要通过抑制四氢叶酸活化的甲酰基转移酶和叶酸还原酶活性,从而使有活性的四氢叶酸合成减少[7],具有抗炎和免疫抑制的作用。

RA属于中医“痹证”范畴,其发病总属正虚为本,风寒湿邪痹阻经脉、关节为标。近年来,中医药治疗类风湿因其副作用小、成本低等优势正逐步应用于临床。但因中药起效慢,常需和高效低毒的西药联合使用以达到减毒增效的临床效果。国医大师焦树德根据多年丰富的临床经验,以桂枝芍药知母汤合虎骨散加减而成补肾祛寒治尪汤,治疗RA肾虚寒盛证取得了不错的疗效。方中补骨脂、续断以补肝肾、强筋骨;熟地黄益精填髓、补益肝肾、濡养筋脉;制附片温肾祛寒共为君药;淫羊藿、骨碎补温肾助阳、强筋壮骨、搜骨祛风;桂枝、羌活、独活、威灵仙祛风除湿、通络止痛;白芍养血荣筋、缓急止痛共为臣药;联合防风、苍术、麻黄祛风散寒除湿;赤芍、知母共奏清热、滋肾、化瘀之效;伸筋草舒筋通络、祛风散寒;土鳖虫破血逐瘀、壮骨止痛共为佐药;配合牛膝补肾强骨,引药下行为使药,全方补肾祛寒、祛风通络止痛、强筋骨,达到标本同治的目的。

综上所述,补肾祛寒治尪汤联合甲氨蝶呤临床疗效优于单纯使用甲氨蝶呤,能有效改善患者临床症状,改善关节活动功能,降低中医证候评分,且中西医联合使用安全性相比单用西药较高。故补肾祛寒治尪汤联合甲氨蝶呤治疗RA疗效明显,安全性高,是中医与西医、传统与现代的有效结合,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值得在临床治疗中推广并为相关治疗提供参考。

猜你喜欢
类风湿病程证候
肥胖中医证候动物模型研究进展
益肾蠲痹丸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Meta分析
求医更要求己的类风湿关节炎
中西医结合治疗对急性胰腺炎病程的影响
手术科室用血病程记录缺陷评析
昆明地区儿童OSAHS中医证候聚类分析
高频超声评价糖尿病膝关节病变与病程的关系
基底节区出血与中医证候相关性研究
中西医结合治疗类风湿关节炎活动期50例
藏药浴治疗类风湿关节炎48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