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部门协同加强高校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的细节管理

2021-09-26 01:25褚怡敏
北京教育·高教版 2021年9期
关键词:细节管理

褚怡敏

摘 要:高校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管理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作,包括项目申报、结题、经费管理和意识形态审查等内容,涉及项目负责人所在院系和学校科研、财务、审计等部门。从粗放管理的角度来看,这些部门的工作是相对独立的;但是就细节管理而言,其职责又密切相关。新形势下,推进部门之间的协同合作有利于加强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的细节管理,进而推动高校科研项目管理工作更加科学、规范和高效。

关键词:国家社科基金项目;部门协同;细节管理

部门协同加强科研项目的细节管理是新形势下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管理工作提出的更高要求。近年来,全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办公室、财政部等陆续出台相关文件,对推进科研领域“放管服”改革的政策落实进行了具体部署。这些规定给予了高校科研管理更大的自主权,同时,高校要以更强的责任意识,完善现有科研管理制度和办事流程,才能确保权力“接得住”“管得好”。本文以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为例,主要探讨高校如何通过部门协同来加强科研项目的细节管理,从而实现管理与服务的有机统一,推进高校的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工作。

部门协同加强项目申报的细节管理

在传统粗放的管理模式下,管理者等同于服务者,项目申报主要是教师个人的事情,所在院系和科研管理部门主要负责转发通知,收交材料。新形势下,高校的科研管理需要变被动为主动,加强部门协同,做好细节管理。

1.项目申报的预研既有可行性,也有必要性。近年来,国家社科基金项目课题指南逐渐宽泛,申报人自由选题的空间变大。以《国家社科基金项目2020年度课题指南》(以下简称《课题指南》)为例,条目分为具体条目(带*号)和方向性条目两类。具体条目的申报,可选择不同的研究角度、方法和侧重点,也可对条目的文字表述做出适当修改。方向性条目只规定研究范围和方向,申请人要据此自行设计具体题目。只要符合《课题指南》的指导思想和基本要求,各学科均鼓励申请人根据研究兴趣和学术积累申报自选课题(包括重点项目)。自选课题与按《课题指南》申报的选题在评审程序、评审标准、立项指标、资助强度等方面同样对待。因此,项目选题是否直接依据课题指南设计并非立项的决定性条件。同样是好的选题,具有深厚学术积累和扎实研究基础的项目立项的可能性更大。

作为考量高校“双一流”建设的重要指标,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的培育更具有必要性。各校都高度重视重大项目的申报工作,而选题入围是投标成功的重要一环。目前,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选题实行限额推荐的征集方式,短短3,000字的论述必须高度凝练首席专家及其团队长期的研究积累,体现真正的问题意识,才能吸引评审专家的眼球。相比年度项目,重大项目的培育工作更能体现部门协同的重要性。项目负责人提出选题后,院系从专业方向上加以指导,科研管理部门从研究导向上进行指引,择优上报。重大项目培育要体现在学校的科研规划中,以校内立项的方式给予经费支持,培育周期一般为3年~5年。

2.项目申报的预评审既有可行性,也有必要性。每年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的申报时间相对固定,学校可以提前做好申报摸底和组织动员工作,初步确定项目申请人的申报资格;对于缺乏申报经验的教师,学校或院系可以组织申报培训;申报工作正式启动后,由学校或院系组织专家对项目申请人提前撰写的申报文本进行初评。初评的目的不是遴选,而是从学术性和规范性角度提升申报文本的质量。正式提交申报材料前,学院和科研管理部门再次对申报材料进行形式审查,特别是申请书数据表信息是否准确、青年项目的年龄是否符合、活页有无暴露信息等,甚至申报材料的份数是否足量、签章是否齐全等。期间,项目申请人所在院系和学校科研管理部门需要紧密配合,避免因某一环节的脱节而影响申报工作的正常进行。项目申报阶段,科研管理部门可将申请人自查和院系审核的要点作为申报通知的附件发布,在形式审查流程上形成项目申请人自查、院系初审和科研管理部门复审等环节,通过层层把关将形式和细节上的失误率降到最低,从而使申报文本达到内容和形式的完美统一。

部门协同加强项目结题的细节管理

1.减少延期结题现象。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的执行期一般为3年~5年,但延期结题的情况屡见不鲜。项目延期结题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五种:一是“重立项、轻结项”,为完成科研工作量或晋升职称而申报项目,立项后未及时或认真开展研究工作;二是申报时对工作量估计不足,研究中发现许多环节需要深入;三是申报时存在“挂名现象”,真正参与研究的人员不足;四是项目申报时承诺完成的成果过多,系列论文作为最终成果却没有标注“国家社科基金项目资助”字样或者没有独家标注①,等待论文发表的周期过长;五是不可控因素,项目研究的关键信息或数据因不可抗力而无法获取,项目负责人或重要成员遭遇疾病或家庭变故无法继续开展研究等。延期结题已经成為高校科研管理中的痼疾,造成的不良影响日益显现。而部门协同可以有效提高项目结题效率,减少延期结题的情况出现。

2.提高项目按期结题率。具体包括:一是立项时将项目执行过程中的注意事项准确传达给项目负责人,做好政策解读。二是督促项目开题,做好项目研究计划安排。三是利用中期检查,了解项目进展情况,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四是定期统计到期应结题项目,提前半年将结题要求发送相关院系,通知做好结题准备;无法按期结题的,及时办理延期申请等;对面临清理的项目,提前一年进行清理预警,督促加快后期研究进度,防止撤项。五是加强制度建设,完善奖惩机制。对于提前完成或按时高质量完成的项目组给予相应的激励;对于无故拖延、成果质量不达标等原因导致项目被终止或撤项的项目组要给予警告等处分。高校在推行这些措施时,不仅需要院系和科研管理部门的配合,而且需要协同人事、研究生院等部门在聘任考核和导师遴选等方面采取相应措施。

3.提升项目成果质量。按照目前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的结题要求,项目负责人在提交鉴定成果时,需要同时提交查重报告。因此,所在院系应对教师完成的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成果进行查重,并邀请校内外专家对结项成果进行预鉴定。开展预鉴定工作的前提是项目成果提前完成或按期完成,这样才能保证找专家预鉴定,并根据专家意见修改成果的时间。项目负责人所在院系或学校可以找3位~5位专家对结项成果进行预鉴定,其中至少保证2位~3位专家采取双向匿名鉴定的方式,这样更有利于专家给出公正的判断和合理的建议,从而达到提升项目成果质量的目的。高质量的项目成果更容易转化为学术代表作或标志性成果。按照《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申报的要求,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成果鉴定等级在良好以上的可申报《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

部门协同加强项目经费的细节管理

经费管理是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而预算编制是科研经费财务管理制度的核心。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立项后,项目负责人将根据资助额编制经费预算。2016年的《国家社科基金项目资金管理办法》规定,项目负责人应当严格执行批准后的项目预算。确需调剂的,应当按规定报批。然而,多数科研人员由于缺乏财会知识,预算编制不够严谨,导致出现预算编制与执行“两张皮”现象。[1]

从项目负责人的角度看,经费出现超预算开支现象主要源于以下四种情况:一是项目负责人对经费支出没有计划性,没有做好日常的报销记录和统计;课题组多人同时經费开支,没有进行合理的安排和及时的沟通。二是执行2007年《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经费管理办法》的项目,专家咨询费和劳务费均不得超过项目资助额的10%;而在执行过程中,专家咨询费和劳务费的报销手续相对简单,被视为“容易花”的钱而先支出、多支出。三是项目负责人对经费预算科目的具体开支内容理解有误,导致“其他支出”出现超预算的情况。四是项目负责人对管理办法中关于申请预算调整的规定和流程理解不充分,或者重视不够。许多项目负责人对管理办法不够重视,或者没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去研究相关条款,导致项目经费按预算执行的意识比较淡漠,经费开支乱象丛生。

从管理部门的角度看,许多高校是由科研管理部门指导项目负责人编制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经费预算,但在执行过程中,科研管理部门无法掌握经费支出情况;财务部门不掌握经费预算,只按常规的财务归集科目来报销科研经费,许多项目在结题时才发现项目经费存在超预算、超范围开支的情况。这种问题的纠正给项目负责人及所在院系、科研、财务、审计等部门增加了额外的负担,甚至影响项目结题。因此,高校须加强对科研经费的管理,保证项目预算的科学性和可行性,项目经费支出的合理、合规,使得科研经费真正成为项目研究的物质基础和条件保证。

2016年,《国家社科基金项目资金管理办法》正式出台,相比2007年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经费管理办法》,有两个显著的变化:一是项目经费开始区分直接和间接费用;二是赋予科研单位项目经费管理自主权。全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领导小组、财政部于2019年4月28日联合发布的《关于进一步完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管理的有关规定》规定:国家社科基金项目除增列外拨经费外,直接费用预算调剂权全部下放给项目责任单位。② 因此,无论是主观意愿还是职责所在,为了保证项目经费合理、合规支出,相关部门必须加强科研经费的协同管理。

1.促进项目经费管理制度的建立与完善。2017年以来,各高校陆续出台了间接费用管理办法,明确规定校内间接费用的分配比例和绩效申领方式。间接费用中关于管理费和间接成本的分配,需要项目负责人所在院系、财务和科研管理等部门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协商确定,同时明确管理职责。由于项目管理权限的下放,各校还出台了经费预算校内调剂审批的有关规定,项目经费模板化管理成为固定的制度,实现了校内预算调整有法可依、程序规范。这些管理办法的出台和执行都是院系、财务和科研管理部门协同合作的结果。

2.完善项目经费预算调剂管理工作。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经费到校后,学校科研管理与财务部门对接,制定校内预算模板,将项目预算导入财务系统,并结合地方财政和学校财务的相关规定,明确具体预算科目下的报销范围。例如:2016年开始,国家社科基金不允许支出论文版面费,因此原有“其他支出”预算项下的版面费一律取消。同时,完善校内项目经费预算调剂管理工作,在预算模板化控制的前提下,项目负责人确需要调整经费预算的,可在上级管理文件允许的范围内,按照校内的管理规定办理预算调整的手续。这样既能防止项目经费超预算、超范围开支的情况,又理顺了项目负责人、所在院系、科研管理和财务部门在预算调剂方面的审批流程,从而在细节处体现制度建设和责任担当有机统一的原则,让管理真正服务于科研。

3.加强项目经费预算编制和执行的相关培训。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正式立项后即将编制经费预算。经费预算直接关系到经费的执行,预算编制在符合相应资金管理办法的同时,也要符合地方财政和所在高校的管理规定。以市内交通费为例,有的高校归入差旅费,有的则归入其他支出;对于野外考察、数据采集等科研活动中无法取得发票或财政性票据的支出,各校的执行情况也有差异。学校科研管理、财务和审计等部门可定期对项目负责人、院系财务审批“一支笔”和财务经手人等进行经费预算和报销方面的培训,强调经费审计的原则。对科研人员而言,有利于他们及时了解财务和审计的工作要求,强化经费按预算执行的意识,规范经费开支行为;对院系财务审批“一支笔”和财务经手人而言,能够及时了解科研经费报销的特殊要求,进行分类处理。因此,高校应将科研经费预算、执行和审计的相关培训制度化、常态化,规范经费支出,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减少科研人员与管理部门因经费问题而产生的矛盾。

部门协同加强项目研究的意识形态审核

哲学社会科学是经济基础的反映,会受到社会政治现实的影响,并且与特定的国家、民族及其历史发展的不同阶段紧密相关。因此,绝大多数哲学社会科学的研究内容都具有比较鲜明的意识形态特质。“国家社科基金始终把坚持正确的研究方向作为第一位的要求,并把这个要求体现在选题规划、评审立项、中期管理、成果验收等各个环节,为推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沿着正确方向健康发展发挥了重要引领作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工作者必须始终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与此同时实现自己追求的学术价值。”[2]这是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规范和底线。

高校本身就是意识形态传播、研究、交锋的重要阵地,高校的诸多学科直接涉及到意识形态走向问题,各种思潮的交锋在高校最为激烈,也最容易受到学生的关注。[3]因此,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政治方向的把控是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内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研究及其成果的影响力既深远又广泛,是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意识形态审查工作的重要对象。

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管理工作中主要涉及项目申报及研究成果的意识形态问题,一般高校实行三级审查制度,项目负责人、所在院系和学校职能部门协同合作,层层把关,做到守土有责、守土尽责。认真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有利于确保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具体包括:一是认真学习学校党委关于开展意识形态工作的要求,加强对科研人员的意识形态摸底排查,切实保证科研领域意识形态安全。二是充分认识意识形态工作的重大意义,提升意识形态工作责任意识,提高政治站位,以坚韧的决心常抓不懈,方能防患于未然。三是查找在意识形态方面存在的问题和差距,要加强信息沟通,形成联动机制,做好上传下达,形成工作合力。四是进一步落实意识形态责任制,加强科研项目意识形态审查工作,检查项目负责人所在院系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领域意识形态责任的落实情况。意识形态审核把关工作是常项工作,应贯穿于项目管理的全过程,而部门协同是促进该项工作规范化、常态化的必要保证和重要抓手。

注释:

①2016年以来,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发表阶段性和最终成果时,不得同时标注多家资金资助字样.

②参见全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领导小组、财政部于2019年4月28日联合发布的《关于进一步完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管理的有关规定》.

参考文献:

[1]汪虹希. 科研创新与科研经费管理体制关系研究—以广东省高校、科研机构社科科研经费管理为例[J].南方论刊,2017(3):53-57.

[2]张国祚. 关于国家社科基金项目规划与管理的几个问题[J].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9,22(4):84-88.

[3]夏文斌,赵彩霞. 高校意识形态工作面临的形势、问题及应对[J].红旗文稿,2019(14):28-30.

(作者单位:首都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处)

[责任编辑:卜 珺]

猜你喜欢
细节管理
细节管理在消毒供应护理管理中的重要作用
细节管理融入消毒供应室护理管理中的效果观察
浅析九江经济型酒店的细节管理
土建工程材料的细节管理探讨
推行细节管理方法 提高综合管理水平
细节管理应用于输液中心护理服务流程再造的效果观察
班主任细节管理之我见
手术室细节管理对于控制医院感染的临床意义
浅谈如何做好班主任管理工作
文化馆机制创新与细节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