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失能老人家庭养老困境与社会工作介入策略

2021-09-26 01:29韩笑笑杜子明
农村农业农民·B版 2021年9期
关键词:家庭养老社会工作

韩笑笑 杜子明

摘 要:农村人口老龄化、高龄化、失能化形势严峻,加强农村失能老人养老服务建设尤为迫切。调查结果表明,轮流奉养下的家庭养老是农村失能老人的主要养老模式,但是农村失能老人家庭养老服务面临诸多挑战:居住环境不稳定、经济供养压力大、照料资源供给有限、精神慰藉被忽视等。社会工作是农村养老服务网络中重要的专业力量支持,可以从强化政府主导、完善社区照顾、提升家庭养老服务水平等方面完善农村失能老人家庭养老模式。

关键词:失能老人;家庭养老;社会工作;资源链接

农村失能老人是社会弱势群体中困难最多、问题最严重的特殊群体之一,提升农村失能老人养老服务质量是新时代的必然要求。尽管政府及专家对养老的关注逐渐向农村倾斜,但在现实中针对患病、失能等弱势农村老人群体养老服务研究并不多。如何因地制宜解决农村失能老人养老问题,完善农村养老模式,是老年社会工作者应该努力的方向。

一、研究设计

(一)概念界定

失能老人是指依照国际通行指标“吃饭、穿衣、上下床、上厕所、室内走动、洗澡”6项进行测算,至少有一项做不到的年满60周岁的人。在6项中有1~2项无法独立完成的称为轻度失能,有3~4项需要他人帮助的称为中度失能,在各方面完全依赖他人照顾的称为完全失能。

(二)调查方法及样本点的确定

运用问卷调查和半结构式访谈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调查。第一步,调查问卷根据山东省潍坊市12个区(市)县人口分布情况确定配额,然后按照配额随机选取村庄进行问卷调查。调查问卷发出500份,收回420份,剔除无效的问卷48份,实际有效的问卷数量372份,收回率84% ,有效率88.6% 。调查发现,生活完全自理的老人有327人,占比87.9%;轻度失能的老人有22人,占比5.9%;中度失能的老人有11人,占比3.0%;完全失能的老人有12人,占比3.2%,失能老人共55人,失能率为12.1%。第二步,对55名农村失能老人进行排序,采用随机抽样的方式,最终抽取20名失能老人作为主要样本点。在整个调查过程中,一方面通过与样本点农村社区主任、书记以及热心人士交谈,收集社区或者村集体为失能老人提供的关爱服务;另一方面与农村失能老人进行面对面交流,收集和分析农村失能老人养老服务现状与困境。

二、调查结果分析

(一)研究对象基本情况分析

20名农村失能老人中,男性7人,女性13人,女性人数高于男性;60~70岁有3人,71~80岁有5人,81周歲以上有12人,平均年龄(72.12±84.32),年龄多在70周岁以上;文盲12人,小学文化程度6人,初中文化程度2人,农村失能老人文化水平较低;轻度失能11人,中度失能6人,完全失能3人,农村老人的失能程度由轻度到重度依次递减。

(二)潍坊市农村老年人养老模式分析

根据学者穆光宗的观点,对养老模式进行分类需要看“养老支持力”的来源,即以家庭为主或以社会为主或以自己为主。调查问卷分为四个部分:居住方式、经济供养、生活照料以及精神慰藉。这四个部分的“养老支持力”显示,潍坊市农村老人养老模式主要有四种:一是家庭养老,主要是指这四个方面的支持力来源于子女,占比56.45%;二是自我养老,即老年人自力养老,老年夫妻互助养老,占比41.94%;三是社区养老,由老人所在地社区服务中心为老人提供养老支持,占比1.34%;四是机构养老,老年人各方面的需求由养老机构提供,占比0.27%。所以潍坊市农村老年人养老方式以家庭养老和自我养老为主。在对20名农村失能老年人进行面对面访谈中发现,由子女提供照护、供养的16人,由配偶互助养老的4人,由社区和养老院进行照护、供养的0人,除此以外,由子女提供照护的16人中,11人需要子女轮流赡养,5人由家中男性长子进行赡养。由此可见,子女轮流奉养下的家庭养老是农村失能老年人的主要养老模式。

(三)农村失能老年人养老困境分析

伴随着观念的转变,农村出现了新的家庭伦理——“恩往下流”,即家庭将更多的资源用于对子女的扶持而不是对父母的赡养,家庭逐渐淡化照料老年人的能力,造成失能老年人“照料贫穷”。

1.居住环境不稳定

农村失能老人居住环境不稳定是一种普遍存在的社会现象。通过交谈发现,子女较多的家庭通常每3个月或者半年轮流一次,子女较少的家庭每一年轮流一次,老人在此过程中没有选择权、决策权,以至于进入新环境时难以产生归属感,而刚熟悉了新环境后,又面临着再次轮流的境况。如果子女居住在不同地区、城市,那么老年人对居住环境不适应问题将更为严重。

2.经济供养压力大

随着农村医疗保障体系的完善,农村老人只要无重大疾病,经济上基本就无后顾之忧。但是大部分失能老人无行动能力且长期患有某种疾病,经济来源单一且独立性低,这使得医疗支付压力大,面临较大的经济困难。调查结果显示,农村失能老人的经济供养源于政府少量补贴以及子女支持,而老人自己的积蓄由于治病早已所剩无几,这意味着子女在经济供养方面承担着重要责任。大部分农村子女生活比较拮据,因此对老人的经济支持也极为有限。

3.照料资源供给有限

衣食住行等方面的生存需要是农村失能老人最基本的需求,而这一需求的满足程度依赖于照料资源的数量。但由于家庭中成年子女“恩往下流”,子女照料老人的时间、精力也会不足。调查显示,19名老年人均有两个及以上的子女,生活照料由未失能的配偶及子女提供;1名仅有1个儿子,生活照料完全靠儿子儿媳。在询问“是否接受过其他照料支持”问题时,来自政府、社区的关心及照料几乎没有,只有王姓老人作为退役军人接受过人大代表的探望。因此,在照料资源方面也出现了供给不足现象。

4.精神赡养被忽视

精神赡养的本质是为老年人提供精神慰藉,在农村失能老人服务中,精神慰藉是最容易被忽视的需求。与他们会谈中了解到大部分失能老人在家人面前没有隐私权和选择权,尤其是需要子女轮流赡养的老年人只能按照子女的决策被轮流赡养,看子女的脸色行事,不被尊重。在问到“其他子女或者亲人是否经常来看您”时,老人们谈到一般只有重大节日和重要日子才会聚在一起,由此可见亲情的需要对于失能老人来说也无法得到完全满足。在询问“孤独寂寞时如何排解”时,大部分失能老人表示没有文化娱乐活动,孤独寂寞只能自己承受。此外,在与社区工作人员交流的过程中,社区每月都会开展文化活动,但并没有针对失能老年人开展的活动。农村失能老人精神需求方面被严重忽视,需要引起全社会的高度重视。

三、社会工作介入农村失能老人家庭养老服务的途径

农村失能老人养老问题是我国乡村共同面临的难题,如何有效整合各方力量的支持,满足农村养老需要,关系着我国农村未来发展。通过问卷调查与深入访谈发现,家庭在农村失能老人养老中发挥着重要支持作用。目前农村失能老人家庭养老的困境不仅有内在因素,如家庭结构小型化、破碎化;也有外在因素,如社会养老模式的不完善。

(一)社会工作介入农村失能老人家庭养老优势

1.社会工作理念优势

社会工作是一种秉承助人自助、利他主义理念的专门助人的职业活动。农村失能老人面临的困难多元且复杂,由于远离社会,他们心胸变得狭窄,容易想不开,会产生一些偏激的想法,因此家属在服务过程中常常对失能老人产生偏见,甚至歧视老人。社会工作理念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老年社会工作价值观,包括每个老年人都应该受到社会关爱、受到尊重、享受社会经济发展带来的成果等;二是老年社会工作伦理守则,包括接纳老人现状,不责难、不批评老年人,对弱势老人予以保护,尊重老人隐私权等。从这些理念可以看出:社会工作的介入能够帮助家属及子女树立积极赡养老人的价值观,帮助失能老人更好地颐养晚年。

2.社会工作者角色优势

社会工作者在养老服务过程中扮演着服务直接提供者、支持者、倡导者、关系协调者、管理者以及资源筹措者等角色。在经济供给方面,社会工作者可以链接社会资源及慈善机构,给予贫困失能老人家庭经济捐赠,也可以积极协助贫困农村家庭失能老人申请政府提供的救助、救济,改善经济供养不足的窘况。在生活照料方面,社会工作者不仅可以运用自身學到的护理知识、康复保健知识为老年人提供日间的照料服务,也可以通过链接志愿者、老人朋友及村民,为农村失能老人的生活照料构建社区支援综合网络。在精神慰藉方面,社会工作者可以回应老人情感诉求,协助老人建立自信,对失能老人生活进行积极引导。

3.社会工作专业方法优势

社会工作三大专业方法介入农村失能老人养老服务具有较大优势。个案工作的优势是针对不同的农村失能老人,运用“实务通用过程模式”提供个别化、专业化的服务。例如在子女轮流赡养老人过程中,老人对于陌生环境的不适应导致焦虑、惶恐不安等问题时,可以运用个案工作中理性情绪治疗模式、危机干预模式对问题进行及时干预,帮助其宣泄情绪,回归正常生活。小组工作的优势是利用成员间互动和互助,建立失能老人社会支持网络。比如社区工作注重降低失能老人与社会的疏离度,增强成员归属感,社会工作者可以积极发动居民参与到失能老人服务中来,引导社区开展失能老人慰问活动,帮助失能老人感受来自社区的关怀。

(二)社会工作介入农村失能老人家庭养老的路径分析

民政部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加快乡镇(街道)社工站建设的通知》明确提出,加快建立健全乡镇(街道)社会工作人才制度体系,实现乡镇(街道)、村(社区)都有社会工作者提供服务的建设目标,这为社会工作介入农村失能老人家庭养老提供了制度保障。但仅靠社会工作者力量无法解决农村失能老人养老问题,还需要社会各界付出不懈的努力。

1.强化以政府为主导的农村社会工作参与

失能老人养老问题是农村工作中的一个难题,农村社会工作就是为解决农村难题而应运而生的,开展农村社会工作有助于完善农村治理、解决失能老人养老问题。但仅靠社会工作发力无法彻底解决,还需要政府的推动。目前政府出台了一系列农村养老方面的保障政策,比如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这在一定程度上取得了成效,但对于失能老人而言救助力度还远远不够。为此,农村社会工作仍需在政府领导下从以下几个方面发力:一是完善农村失能老人家庭养老服务制度,明确帮助与扶持农村失能家庭的标准,给予农村失能老人家庭各方面优惠政策;二是开发社会工作服务岗位,健全农村养老社会工作人才的培养;三是发挥社会工作资源链接者的角色,多渠道筹集资金、开发项目,助力乡村振兴,提高对失能老人的养老、医疗保障;四是在乡村治理过程中引入社会工作理念,以优先服务农村弱势群体为主,推动治理由管理型向服务型转变。

2.完善以社区照顾为依托的老年社会工作参与

老年社会工作者是农村失能老人服务领域中的一支重要力量。社区照顾是老年社会工作中的一个重要模式,主要指村民通过自助互助为居住在家里的失能老人提供上门照顾,强调老人之间互助的帮扶与慰藉。为此,老年社会工作者一方面可以通过开展各种类型的社区活动,加强孝文化教育宣传,营造爱老敬老氛围;另一方面可以协助村集体成立互助养老工作站,聘请村中低龄老人或者贫困妇女担当护理员,定期上门为失能老人提供生活护理、精神慰藉、临终关怀等服务,来弥补家庭养老的不足。

3.提升以家庭养老为基础的家庭社会工作参与度

家庭是中国最重要的福利单位,是重要的社会资源。在积极探寻其他养老模式的同时,不应忽视家庭养老作用。家庭社会工作是以家庭为服务对象,主要动员社会及家庭资源, 促进家庭正常运转及发展的社会福利服务。农村失能老人家庭养老面临诸多问题,为此,强化政策保障支持、增加家庭养老资本,提高家庭养老能力、强化家庭成员责任至关重要。社会工作者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提升家庭养老功能:一是宣传、倡导家庭养老中的孝文化,强化子女或者家属的责任意识,帮助家庭树立积极养老的理念;二是以入户的形式向失能老人提供照料服务,为家庭照护者提供心理支持;三是利用家庭治疗模式改善老人家庭亲子关系,营造互帮互助、相亲相爱的家庭氛围;四是对于受虐以及疏于照顾的失能老人,社会工作者要协助他们拿起法律的武器应对家庭伤害,对家属或者照料者进行道德教育和法律惩戒,对失能老人提供个别化的个案辅导,给予专业力量支持。

参考文献:

[1]李宏杰,张艳,王荣华,等.郑州市农村失能老人积极老龄化现状研究[J].医学与社会,2019(10):56-58.

[2]韩笑笑.叙事—理情疗法对失能老人抑郁情绪的介入 ——基于福利院W案主的个案实践[D].武汉:华中科技大学,2017.

[3]穆光宗.家庭养老面临的挑战以及社会对策问题[J].中州学刊,1999(01):65-68.

[4]贺雪峰.农村代际关系论:兼论代际关系的价值基础[J].社会科学研究,2009(05):89-97.

[5]闫臻.嵌入社区治理中的专业社会工作介入——以天津KC社区为例,华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01):46-55+61.

[6]赵学慧.老年社会工作理论与实务[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62-63.

[7] 李庆.社会工作者在城市社区养老服务中的角色研究 ——以四川省Y社区养老服务为例[D].桂林:广西师范大学,2017.

[8]陕西社会组织:2021.https://www.163.com/dy/article/G8I38BLB0514D4BV.html.

[9]孟宪范.家庭:百年来的三次冲击及我们的选择[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03):135-147+162.

[10]王思斌.社会工作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9:215.

基金项目:潍坊市软科学研究计划项目“乡村振兴背景下潍坊市农村家庭养老困境及路径探索”(编号:2020RKX121)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单位:潍坊护理职业学院)

猜你喜欢
家庭养老社会工作
浅谈“老有所依、老有所养”
基于家庭养老视域的我国城镇女性劳动力供给研究
结构性嵌入:社会治理视域下强制隔离戒毒“民警+社工”工作模式研究
社区退休老人的老有所为与社会工作介入
社会工作介入流动儿童需求与服务研究
以社会工作视角解决四大国有控股银行服务质量提高困境
浅析儒家文化对老年社会工作的影响
农村家庭养老问题研究
家庭养老财务转移代际回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