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建造航母决策的浮浮沉沉

2021-09-26 21:23徐焰
文萃报·周二版 2021年37期
关键词:舰体海战航空母舰

毛泽东提出搞“海上铁路”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解放军海军建设方针长期确定为重点发展“航(空兵)、潜(艇)、快(艇)”。1958年6月21日,毛泽东在军委扩大会议上提出要建造航空母舰,要搞“海上铁路”即发展远洋船队。此时有这一构想,主要是相信“大跃进”会使国家财力迅速倍增,海军随之计划于20世纪60年代初开工建航母。随后无情的事实却证明,国家贫困和科技落后的面貌不可能很快改变,“大跃进”背景下的海军造舰60万吨的计划刚提出一年,便在经济严重困难时取消。

西沙海战催唤空中掩护

进入20世纪70年代后,解放军海军仍然以快艇、小艇和潜艇为主战兵器。1975年南越政权崩溃时,中国海军未能抓住时机收复过去南越政权控制的南沙六岛,结果这些岛屿被南下的越南人民军占领。无情的事实催唤着中国注重海上力量建设。

1975年夏天,病重的毛泽东批准了海军建造70万吨军舰的计划,随后海军领导机关又规划了航空母舰工程,不过经费和技术难题仍难以解决。1978年,经时任中央军委主席华国锋同意,海军准备向英国购买或合作制造1.8万吨级的轻型航母,并搭载英制“鹞”式垂直起降战斗机。这个“小航母”的计划在当时即使实现,也只能有限地提供舰队防空,并不能真正夺取南海的制空权。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邓小平针对航空工业的发展特别强调:“要取得制空权。否则,什么仗都打不下来。”20世纪80年代初,中国同英国就购买或合作建造航空母舰进行了谈判,结果英方对舰体和舰载机的报价都过高。随后,中国为保障经济建设为中心又大幅压缩军费,航母计划随之被取消。

1988年3月,中国海军到南沙礁盘设点,遭越南武力阻挠,被迫进行了规模不大的“3·14”海战,此仗虽胜却又暴露出缺乏空中掩护的短板。南沙海战后,海军再度呼吁建造航空母舰。当时主管海军的刘华清曾提出一个方案,即在1991~1995年间开始论证,“2000年视情况上型号”。可此时中国的经济实力仍不强,海军在国防费中分到的份额更少。

刘华清提出的计划,受到中央领导人的重视。在建造航母条件还不具备时,海军已经开始了预研。1985年广东的拆船厂买到澳大利亚报废的“墨尔本”号旧航母(系英国在1943年建造),海军人员便对其进行了研究。不过,20世纪90年代后期又要上马“神舟”飞船项目,建造航母的计划还是被搁置下来。

利用外国旧舰体造航母

20世纪90年代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之后,中国进入经济持续高速发展期,科技水平也不断跃升。从1999年至2009年这10年间,建造航空母舰成为国内的共识。

为了借鉴建造技术,中国以废钢铁的价格买到了苏联解体后处理的几艘旧航母的舰体(不过都拆除了武器),却因缺乏参考和修复价值而只能作为游乐公园。真正有借鉴修复价值的,是1985年在乌克兰开工且已将舰壳造好的“瓦良格”号。

1999年,全国政协委员、香港创律集團董事局主席徐增平,以澳门旅游娱乐公司名义购得“瓦良格”舰。2002年3月,这个只剩下空壳的航母最终被拖到大连港。随后,徐增平决定改变此舰修复后交澳门当赌船的原议,将其交给解放军。2012年9月25日,该舰交付海军,并有了自己的舰名——“辽宁”号。

(摘自《学习时报》 徐焰/文)

猜你喜欢
舰体海战航空母舰
人民海军首次海战
“维斯比”级护卫舰
五行真经(16)
航空母舰
巨龙入海
基于网络和虚拟多媒体技术的海战平台视景实现
航空母舰的“克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