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进阶型”课程设计的教学研究与探讨

2021-09-26 00:10覃思源
中华手工 2021年3期
关键词:摄影创作教学

覃思源

摘 要: 对于高职院校传播与策划专业学生来说,《微电影创作》是专业课程体系中关于影视制作方向的核心课程,如何通过课程设计使微电影创作过程中前期策划、剧本编写、制片管理、现场拍摄、后期制作等环节统一有序地开展,使学生既能学习到标准化的影片制作流程又能拍摄出画面精良、叙事清晰、艺术性强、内容丰富、主题明确的影片一直是专业教学团队思考的问题。本文将在“进阶型”课程设计的理念下,对《微电影创作》课程开展所总结的经验进行研究与探讨。

关 键 词: 进阶型;课程设计;微电影创作

微电影创作的核心重点是讲好故事,并依托制作流程呈现画面,它不仅是拍摄工艺还是艺术加工创作。因此在创作过程需要解决诸多问题,例如导演对角色人物表演的把握,摄像机的运动、情感是否得以表达等,以上都是优秀的微电影创作的关键所在。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如何利用“进阶型”课程设计将微电影创作步骤与实践教学步骤结合,对接微电影拍摄岗位工作流程,分阶段、按步骤逐一展开,是指导学生掌握微电影的镜头语言叙事技法、成功讲好故事、讲精彩故事的关键。

一、前期策划

按照微电影的创作流程,第一步是前期策划。这一阶段需要指导学生做好案头工作,并通过小组讨论的方式,运用翻转课程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阐述故事,在此过程中培养学生主动思考和深入钻研的能力。例如,如果学生计划拍摄一部关于父爱的故事,那么影片的拍摄目的自然就是对父爱的歌颂,父亲这个角色面临什么危机,他与身边人或是发生了什么故事,如何将父爱这个情绪表达出来却又不会生硬和说教,这些问题都是微电影叙事的关键,当案头工作做足了,教学过程才可以朝下一步进行。

二、剧本构建

影片的主题策划明确以后,课程进入剧本的构建阶段。课程中学生要根据实际拍摄的成本、周期和执行难度等规划剧本。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最容易犯的错误就是不能很好地把握微电影的内容,例如在编写故事时想用15分钟的时间,把一个时长足以达到90分钟的、复杂而宏大的主题呈现出来。微电影由于时间的限制,用于刻画主角的时间已经是捉襟见肘,更别说要将人物的来龙去脉交代清楚。因此在授课过程中讲授正确的微电影剧本创作技巧是非常重要的[1]。

(一)“一句话梗概法”搭建剧本框架

故事的新颖性是成功的前提,角色人物间的戏剧关系是戏剧张力的关键因素。因此在剧本构建的教学过程中,首先要让学生搭建剧本的框架,即要求学生先从一个简单的提纲或场景描写开始逐步展开,并用一句话阐述故事,具体为:什么样的主角;他为了做什么;主角必须面对什么;最后的结果如何。有了剧本的框架能帮助学生进一步了解微电影剧情发展的整体走向,为完整的剧本撰写奠定基础。

(二)“头脑风暴法”讨论剧本情节

课堂中定好框架之后,就可以进入剧本情节撰写的教学环节,本环节采取“头脑风暴”集体讨论的方法,指导学生利用平日积累的“创意点”和素材建立一个事件发展关系表,让学生能在这个表上构思和推进剧情的走向,经过集思广益,让故事脉络逐渐呈现,其中的教学环节依然需要牢牢把握短片剧本创作的基本规范,第一,主题把握。故事主题是影片的核心思想,也是人物的精神力量,它是故事推进的前提条件,是连接人物关系的核心。第二,冲突构建。所有戏剧都离不开一个基本的要素,那就是一个独特的、易于识别的戏剧冲突。第三,确立一个中心事件。保持一个中心事件才能保证戏剧的期待性,戏剧期待的挖掘应该考虑好在短时间里观众是否会对主角所作出的选择产生浓厚兴趣并期待。第四,“快进慢出”。在故事背景的设计上,采取“快进慢出”的处理方式简单交代人物的来历和行为动机,故事开始立刻展示戏剧目的和角色动机,避免对白过多和过于累赘。

(三)“故事提问法”进行剧本论证

故事情节设计完成后,教师引导学生在课堂上展开讨论,完成故事创作,随后指导教师借助“故事提问法”对学生自行编写的第一稿故事进行论证,所提的问题如下:这是谁的故事,他表达清楚了吗?谁是这个故事的主要人物,他想要什么?角色的目标在影片限定的时间里能否达到?角色的目的是否贯穿全片?冲突是什么?阻碍的障碍是什么?风险是什么?主角目标达成所带来的意义是什么?观众的期待是什么?故事表达什么?主题是什么?等问题。经过反复推敲论证的剧本,才能更好地指导后续的拍摄。

三、导演工作

剧本决定之后就开始进入拍摄准备阶段,这一阶段不着急确定导演,前期还是以理论教学为主并进行导演思维的训练,强调前期工作的重要性,理解故事的主题构思、明确创作意图,建立基础性元素以及设计形式与风格,为拍摄确定好基础。在这个阶段将剧本发给每个同学仔细研读,学生完成导演阐述,并预想影片的执行,综合评定学生剧本分析,最后竞争上岗。要明确的是,在影片创作中管理能力与拍摄能力同样重要,而这在微电影拍摄教学中经常被忽视。

在这个阶段的教授过程中对学生做以下要求:

第一,思考如何组织人物关系并推进故事向前,掌握其中的技法并转化为视听形象传递,并将观众对作品的表层事件引向更深层次的思考。第二,思考如何通过镜头和演员表演来述说故事,引发观众的情绪反应、控制和引导感情,其中每一个建设性的决定都源于导演对剧本的视觉构思,所以说导演对剧本内容的深刻理解,是他对剧作主题和中心思想的把握,是艺术思考下的表达。第三,对故事主题明确性的思考,如果故事的主题不明,游离于故事之外,那么人物间的对话必将是莫名其妙和毫无意义,无法推进故事或描绘人物。第四,对视觉效果的预判,视觉构思来自导演对每一场景的分解,对场景中的元素的使用以及考虑元素如何服务中心思想等[2]。

四、建立剧组

在前期准备工作完成的基础上,教师带领学生筹备剧组,确定各个岗位,导演明确下来的情况下,其他工种就可以由学生民主选出。学生组建的剧组具体可以分为如下几个组:第一制片组,负责短片拍摄的重大后勤工作。其中制片主任负责统领各项工作,统筹拍摄安排,制片表格的制作,与导演一同协商拍摄进程确定拍摄计划,以及设备租赁等各项开支的记录,生活制片负责演员、工作人员的出行和伙食,外联制片负责场地的协调和对接,场记属于制片组;第二导演组,在确定导演的基础上增加副导演和现场导演两个职位,副導演配合导演的艺术创作,现场导演负责现场演员的调度和机位的调整。第三摄影组,根据机位的多少,一个摄影需要2名摄影助理,大助理负责跟焦和设备调试,小助理负责布线和机位的移动;第四美术组,由3-5名学过美术,对色彩、造型等有基础的学生组成,负责场景的美术设计和风格塑造等;第五服装造型组,根据剧本和拍摄计划,确定演员的服装统一,保证妆面接戏;第六灯光组,由于大型灯光比较沉重,需要6-8人组成,推选出灯光师一名并与摄影共同讨论场景的灯光设计。

五、摄影实拍

导演要与剧组各个部门通力合作,同时重点与摄影部门沟通,在规范的剧组中导演负责演员表演,摄影负责确定摄影机的位置和拍摄内容并按要求负责使画面形象焦点清晰、布置场景的照明、对画面进行构图。所以课程要强调,导演专心服务于表演,攝影机位的放置是摄影的工作,导演要明确摄影机是否在合适的位置恰如其分地讲故事,观众是否看到了需要交代的部分。

教学中还要贯穿摄影的知识,教授学生高超的构图不仅是突出主体,而是伴随表演节奏的起伏构建镜头,使镜头能够强化观众的感知并刺激他们投入情感的程度和想象的程度。同时还要注意运用构图中的前景和后景产生镜头的形式美感,并注意运动镜头的运动动机、注意画面的连贯性以及轴线等问题。在用光上,注意先拍室外戏,并将全景镜头首先拍完并随堂讲授灯光基础知识。

六、后期制作

剪辑在短片制作流程中占据重要地位,是短片制作中的二度创作,如何将故事的冲突、紧张、悬念气氛完美诠释,需要剪辑师依据剪辑技巧,遵循叙事脉络,利用蒙太奇思维,将镜头组接并寻求声画最恰当的组合方式,达到构建人物、交代事件、传达情感、传递主题的效果。课堂教授理论之后学生开始分组拷贝素材,并要求每个学生都要参与其中,在剪辑中回顾前期拍摄的得与失。

上机剪辑开始,学生面对素材,指导教师还要强调剪辑节奏是工作核心,做好剪辑准备,确立剪辑方案以及风格,例如根据场记表整理场次,整理好音频表,重读剧本并建立剪辑思路等。剪辑中要善用蒙太奇思维,将人物关系和摄影逻辑组合在一起起,对故事内容、影片结构、主题、冲突等元素进行创作,甚至是通过放大画面等技巧弥补前期拍摄的不足,让镜头链接流畅。

七、结语

随着《微电影创作》课程的开展以及教学团队的建立,该课程逐渐成为校级优秀示范课。借此契机,将教学中的“进阶型”教学方法加以总结,规范学生微电影创作中的制作流程,形成影视类课程教学示范,促进传播与策划专业教学的发展,为后续专业开展视频制作类社会服务提供动力,通过短视频内容制作助力乡村振兴。

基金项目:2019年南宁市本级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计划项目“互联网+职业教育精准扶贫信息服务平台开发及应用示范”(立项编号:20192250)。

参考文献:

[1]刘纯羽.微电影剧作教程[M].北京:北京联合出版社,2014.

[2][美]大卫·K·艾尔文,彼得·W·雷伊.影视短片的制片与导演[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16.

猜你喜欢
摄影创作教学
微课让高中数学教学更高效
《一墙之隔》创作谈
“自我诊断表”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对外汉语教学中“想”和“要”的比较
创作随笔
创作心得
最美的摄影
跨越式跳高的教学绝招
摄影42℃展版
创作失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