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构学校锡剧文化品牌的思考与实践

2021-09-26 01:22卞敏华
中华手工 2021年1期
关键词:锡剧红领巾学校

卞敏华

摘 要: 锡剧,是太湖儿女孕育的一朵梅花;锡剧,是羊小人描绘的一抹亮彩。自2002年,锡剧成为学校“红领巾小事业”项目以来,学校把锡剧艺术融入学校的校本课程,让锡剧走进课堂、走向社会。文章从“寻梦——构建学校锡剧文化品牌的缘起;追梦——构建学校锡剧文化品牌的策略;圆梦——构建学校锡剧文化品牌的成效”三方面阐述学校在构建学校锡剧文化品牌方面的思考与实践。

关 键 词: 锡剧;文化品牌

18年的星火传承,“弘扬锡剧,传承锡剧”已成为学校师生的共识,让锡剧特色进一步增值、转化、升华,成为学校文化品牌,是羊小人不懈的追求。

一、寻梦——构建学校锡剧文化品牌的缘起

随着中国教育供给方式的日趋多元化,品牌已经成为学校赢得家长、求得生存与发展的关键,成为学校的核心竞争力。构建什么样的学校文化品牌?我们羊小踏上寻梦之旅,最终,基于以下几方面的思考,我们把目光投向——锡剧。

(一)持续的价值提升,为锡剧成为文化品牌指明方向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和开展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与普及的意义,弘扬优秀中华传统文化被提升到国家文化建设和文化发展的战略高度。传统文化走入校园成为共识。羊小凭借锡剧传统文化,率先成为“全国首批优秀中华传统文化传承学校”。传统文化持续的价值提升,为学校将锡剧定位为文化品牌指明方向。

(二)丰厚的地方资源,为锡剧成为文化品牌提供可能

《无锡市志》中记载:“锡剧初名滩簧,发源于无锡羊尖严家桥一带农村,由山歌小调演变而成。”[1]这山歌小调由锡剧宗师、羊尖严家桥[2]的袁仁义[3]带入上海舞台,开始传扬传播。在他的传播下,锡剧成为江苏省主要剧种之一,成为华东第一剧种,在地方戏曲的百花园中被誉为“太湖一枝梅”[4]。羊尖镇是锡剧的发源地,人们喜爱锡剧,传承锡剧,街头巷尾天天能听到那动听优美的旋律。丰厚的地方资源,为锡剧成为学校文化品牌提供可能。

(三)积淀的经验措施,为锡剧成为文化品牌厚植根基

2002年,學校利用地理优势和地域文化,开展锡剧研究工作,让孩子们接受锡剧的训练和熏陶。学校确立“红领巾锡剧研究院”为学校红领巾小事业,最终获无锡市少先队审批通过,从此学校便种下一颗锡韵的种子,踏上“传承锡剧、弘扬锡剧”之路。十多年的实践探索,锡剧逐步成为学校的一个亮点、一张名片、一块品牌。于是,让锡剧教育形成系列课程,成为文化品牌,是学校追求的奋斗目标。

二、追梦——构建学校锡剧文化品牌的策略

为保障锡剧文化品牌的构建取得实效,学校在不断摸索中创新机制,努力实现追梦之旅,让锡剧种子生根发芽,茁壮成长,成为枝繁叶茂的参天大树。

(一)营造氛围,为锡韵之树“增氧”

环境氛围对人的教育和熏陶是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创设“锡剧”育人氛围,又有“硬件”和“软件”之分,“软硬兼施”才能最大化彰显氛围浸濡人的教育功能。

硬件方面,学校设立红领巾锡剧研究院,供学生学习、讨论、研究。学校建设“锡剧大道”,通过展板形式向师生传播锡剧知识,弘扬锡剧文化。学校投入200万元建设锡剧文化长廊,通过声光电等先进技术向学生展现锡剧文化的魅力。学校还建设锡韵园,呈现带有锡剧元素的雕塑景观,种植红梅、白梅、腊梅等树种,体现锡剧“太湖一枝梅”的意蕴。软件方面,学校充分利用校园板报、橱窗、红领巾广播等宣传阵地,定期出好锡剧专题板报、布置锡剧专题橱窗、进行锡剧主题广播;每天中午校园广播播放锡剧曲目,供师生欣赏学习;利用校园网络,报道锡剧动态;在校园网创建“锡剧文化”研究频道,开设“锡剧研究”、“锡剧活动”、“经典曲目”等栏目,定期更新栏目内容,及时让师生了解校内外锡剧动态。

(二)把握途径,为锡韵之树“剪枝”

在锡剧文化品牌的构建过程中,有许多实施的途径与措施,但我们明白,虽然“条条大路通罗马”,但要使锡剧这棵大树根深干直叶茂,必须有所舍弃,进行“剪枝”。因此,我们牢牢把握两个策略,做到两个结合:

一是“普及”与“提高”相结合。“普及”指把锡剧纳入课程。学校编印锡剧校本课程《太湖一枝梅》,迄今已修订第二稿。一到四年级每周一节锡剧课,让学生了解锡剧,学唱锡剧,会唱锡剧。“提高”指成立锡剧兴趣小组——“小锡班”,选拔嗓音好、身段美、喜欢锡剧的孩子专门训练,每年择优充实“小锡班”力量,排练节目参加各级各类演出和比赛。二是“传承”与“创新”相结合。“传承”是引导学生欣赏锡剧名家名段,学唱锡剧传统段子,表演《赠塔》、《双推磨》等经典曲目,接受传统的孝文化、勤文化、热爱家乡等思想道德教育。“创新”是把《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羊小一日常规》和经典诵读内容结合起来,创编带有锡剧元素的节目,让学生接受各方面教育。如:与无锡市公安大队合作,创编《萌娃警事》系列防范宣传片;与区地方税务局合作,创编《曹操“租调制”成霸业》宣传税法知识;创编《PK》小品,教育学生不进网吧等。

(三)开展活动,为锡韵之树“供水”

为促使学校的锡剧特色真正成为文化品牌,学校充分激发学生兴趣,为学生搭建展示风采的舞台。每一次活动便为学生提供爱上锡剧的“水分”,使这棵锡韵之树愈加旺盛,枝繁叶茂。“红领巾”锡剧节活动:学校已成功举办十一届“红领巾”锡剧节,为期一个月的锡剧节活动丰富多彩,有实地参观锡博馆、“锡剧知识大奖赛”、“锡剧艺术剪报赛”“名家名段演唱赛”、“创作作品成果赛”、“老少同乐家庭赛”等活动。特别是锡剧节闭幕演出,师生们不仅自我演出、自我欣赏,还邀请名家助演,面向全镇百姓演出,得到百姓的交口称赞,为传承锡剧优秀传统艺术做出应有贡献。锡剧大合唱比赛:学校要求每位学生每年学会一个锡剧段子,六年学会六段,通过两年一次的大合唱比赛,真正让每个孩子知晓锡剧、能唱锡剧、喜欢锡剧。迄今学校已经开展六届锡剧大合唱比赛。参加各级各类比赛和演出:学校尽可能地提供学生表演、比赛的机会,让学生通过平时的刻苦训练享受成功的喜悦,由此吸引更多的学生投身锡剧、传承锡剧。

(四)专业支持,为锡韵之树“施肥”

锡剧是一门艺术,具有很强的专业性,吊嗓、圆场、水袖、身段等训练,仅仅靠学校教师的力量是不行的,必须施以充足的“肥料”,寻求专业的支持。因此,学校精心选拔人才,竞聘一批锡剧专职辅导员,通过知识传授、曲目教唱、歌曲创编等形式,不断提高本校老师的专业素质。同时,学校与高校签订常年合作协议,建立合作关系;长期聘请锡剧专业人士来校指导,为锡剧文化品牌的构建出谋划策。

三、圆梦——构建学校锡剧文化品牌的成效

18年来,学校以“弘扬锡剧、传承锡剧”为己任,让锡剧融入课堂,走向社会,创建特色,形成品牌,为中华文化艺术的传承奉献光和热。18年的文化品牌之路让我们欣喜与宽慰,因为,锡韵之花已在我们的辛勤培育下花开满园,香飘千里。

(一)办学声誉得到提高

18年的践行,锡剧真正成为学校的艺术特色和品牌。学校先后被评为全国首批优秀文化传承学校、无锡市艺术特色学校、无锡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示范基地。学校锡剧文化先后被《扬子晚报》、《无锡日报》以及《中央电视台》、《江苏教育电视台》等多家媒體报道,获得良好声誉。

(二)师生素养得到提升

2013年7月,“江南韵,太湖情”演唱会在中央电视台戏曲频道四集连播,羊小师生登上央视大舞台。5天拍摄、300多人次参与、20多位名家助演,工作量之大,接待任务之重,是学校活动规模中史无前例的。2018年12月,《双推磨》走进国家大剧院,代表地方戏曲为习近平等党和国家领导人演出,42人的团队,在北京集训17天,经过严格的6轮审查,登上国家大剧院的舞台,压力之大唯有自知。但是一次次活动,也使教师的团队凝聚力愈发增强,一支优秀的教师队伍得到迅速成长。

在锡剧文化品牌的构建中,还涌现出一批批小演员,这些演员由稚嫩走向成熟,由软弱走向坚强,由害羞走向大方,他们经受住了日常训练的打磨,经受住了媒体采访的紧张,一天天成长。学校先后有3名学生获得“中国少儿戏曲小梅花荟萃”金奖,5名学生踏上专业化发展之路。学生不仅了解锡剧,走近锡剧,更从锡剧作品中感受到中华传统文化中的忠诚、孝顺、坚持、自信、正义等优秀品质,精神面貌也发生很大变化。

(三)研究成果得到推广

学校锡剧文化品牌以课题研究的形式进一步深化。锡剧教育项目《发掘地域文化,创新育人途径》获评“全国教育创新项目奖”;无锡市级课题《学校锡剧文化品牌建构的研究》顺利结题;“红领巾锡剧研究院”被评为全国优秀红领巾国学小社团;锡剧“太湖一枝梅”获特色课程评选一等奖;《江南韵,锡剧情——羊尖实小锡剧文化进校园纪实》荣获市微视频展评一等奖;“梅绽校园”锡剧专场演出对外售票隆重上演。学校的锡剧课题研究成果得到很好地推广。学校将继续为锡剧的弘扬与传承奉献微薄之力,让锡剧这一优秀剧种在教育的春天里枝繁叶茂,越开越艳。

参考文献:

[1]庄申.《无锡市志》[M].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95.

[2]李树勋.《小镇春秋(无锡严家桥史话)[M].北京.方志出版社.2004.

[3]刘俊鸿.《江苏戏曲志》(无锡卷)[M].南京.江苏文艺出版社.1977.

[4]黄胜平.《中国吴越文化研究选粹》[M].北京.作家出版社.2010.

猜你喜欢
锡剧红领巾学校
红领巾要戴好
《红领巾》的“童年照”
普及教育对锡剧艺术传承的重要性
江苏锡剧文化登陆香港、澳门
传承锡剧文化,打造中队特色
“红领巾”是谁
学校推介
大型现代锡剧《天下无讼》公演
I’m not going back to school!我不回学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