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餐中国》纪录片中构建的诗意栖居

2021-09-27 06:57何沩薇
记者观察·下旬刊 2021年5期
关键词:龅牙早餐纪录片

何沩薇

在传统媒体时代,饮食文化的表意是日常的、普通的、平凡的,饮食仅被满足于生存需要,其属性在个人的表达和自我的释放层面尚不明显。而在今天,食物的存在不再仅仅是为了果腹,更多的成为了人们缓解压力、抒发情感、知晓世界的渠道,人们的诉求得到了媒体的正面回应,并且媒体还将其进行重构。基于此背景,饮食文化类纪录片横空出世且茁壮成长:《舌尖上的中国》是国内饮食文化类纪录片的开山之作,制作精良,用食物承载文化:《风味人间》将眼光置于全球之上,视野开拓,用食物碰撞思想:《人生一串》则将镜头对准了充满烟火气息的烧烤摊,聚焦市井,用食物抒发情感;紧接着,由腾讯视频和福建海峡卫视联合出品的短纪录片《早餐中国》就另辟蹊径了主题切口,以其独特的新媒体样态,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之中,反响热烈。

《早餐中国》之所以能成为收视与口碑双丰收的纪录片,除了采用了“互联网十电视”微纪录片的新颖节目形式以外,还有精巧的选题、精湛的制作、独特的视听特征,更重要的一点是节目通过讲述平凡的烟火生活中蕴含着的丰富生态美学思想,向大众传递着“诗意地栖居”这样一种生活观念与方式。

早餐里的泥土乡情

中国地大物傅,纵横多个经纬度,坐拥富硕的物产资源,具有各异的地域特色,由于地域环境、气候物产、民族习俗、宗教信仰等的不尽相同,多种多样的饮食习惯也孕育出多姿多彩的饮食文化,饮食文化呈现出多元化的表征,透过《早餐中国》里饮食的民俗文化特征呈现,我们可以发现饮食民俗文化与传统社会文化中“泥土乡情”思想有着千丝万缕的耦合。

人类起初的需要便是衣食住,其中“食”便是保证生存的前提,不同地区的居民选择的食物也往往反映出不同地区的自然环境及原住民的习俗脾性等。湘、赣、贵地区的人们早餐大多就是一碗粉,一碗简单的粉,在不同的地方也吃出了形态各异的花样。湖南长沙的原味肉丝粉,强调的是“唆”这个动作,腌制的辣椒萝卜、豆角备加一点,然后就敞开胃来唆,用力唆到五官都集中了起来。长沙米粉属于湘菜系,讲究“原汁原味、浓淡分明、尤重煨靠”,重口难显本面目,清淡才见真功夫,米粉的历史可以追溯到2000多年前,汉代就有“腥浇豚皮饼”(肉汤扁粉)的记载,“唆粉”就是长沙早晨的代名词。酸汤粉是贵州凯里的特色,精华全都浓缩在“酸”这个字上。而奇特的味觉体验全由酸汤造就,用西红柿和青椒熬制成的西红柿酱,再加上香葱、辣椒面和折耳根的蘸水碟是酸汤粉味道登峰造极的关键所在,拈一筷子粉钳在蘸水里,小口慢慢吃,方才能品出其中之味。凯里更有甸当地人常说的俗语:“三天不吃酸,走路打捞蹿”。一方地理造就一方美食,凯里自然生态环境优越,光照充足,雨量充沛,植被茂盛,原始生态保存完好,才为形成凯里红酸汤奇特风味的微生物群系创造了优越的栖息环境。潮汕人重视养生食疗,将特有的食疗传统文化注入食物当中,吃猪血汤还要配上特有的“蔬菜”:滋补肝肾的枸杞叶,利水消肿的益母草,清热解毒的珍珠菜等等。舟山靠海,舟山人爱吃海鲜,早餐也不例外,一碗海鲜面用鱼头、猪骨、猪皮熬制的高汤打底,膏黄肉满的皮皮虾、梭子蟹、炸马鲛鱼片作为浇头铺满整个碗。四川人因其湿热的气候就算是早餐也尤其嗜辣,软糯可口的肥肠粉上是厚重的红油。

安徽大学副教授夏当英的《论“泥土乡情”意识的变迁》报告指出,费孝通教授曾结合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和当地社区的经验,通过对中国传统的社会架构和基本组织的了解和研究,概括了“乡土社会”的概念,在这个概念中的“乡”更合适的理解便为家乡、故乡,“土”则是指土地。极具地域特色的食物,不仅仅承载了地方的风土人情,也唤起受众内心深处一种细腻又厚重的情感:乡愁。《早餐中国》从前期通过微博等各个社交媒体的宣传到视频在网台双平台上线,主创团队利用“人在异乡,胃在故乡”、“你有多久没有吃到故乡的早餐”等直击心灵的文案引发了广大关注,尤其是引起了在北上广深等大城市中努力想扎下根来又没有归属感的年轻人以及离家千里的海外留学生们的强烈共鸣,牵动着他们内心深处关于“乡愁”的记忆。在豆瓣《早餐中国》的官方小组中,有节目的观众这样表达她的乡愁,她认为对于食物的情感是相通的,乡音难改家乡胃更难变。她不会直接表达对家乡的思念,但是看完这个片子,却突然想回河北和爸妈一起吃碗加了火烧的饴铬。

早餐里的社会交往

我们可以看到,那些隐匿在城市的各个社区、街道、深巷、角落乃至少数民族聚居区的县城里的早餐店才是节目组取材拍摄首选,顾客群体要么是来自附近学校的学生,要么是附近街道的居民。这些店铺一般是通过食客一传十十传百,逐渐树立起好口碑积累了一批稳定的食客并站稳了脚跟生存下来,做的是“熟客生意”,而每个早餐店都代表着一个熟人社会,在熟人社会中的社交原则更倾向于康德所说的“从经验开始”的“经验性知识”。

在《早餐中国》对顾客的采访中,经常可以听到这样的话:“我每天都来他家吃”“他家的早餐我从小吃到大”等。例如在《早餐中国》第一季的第十三集中,讲述了一对在贵州贵阳经营了一家30年素粉店夫妻的故事,因为老板有两颗龅牙,顾客们都称他为“龅牙叔”,龅牙叔面相忠厚,说话很有亲和力,附近的居民都喜欢来他家吃粉,以前店铺在一中学校附近,学生都喜欢吃他们的素粉,销量最多的时节,一个课间就至少卖掉300碗。另外,即使毕业多年,有些学生也会大老远回来看望龅牙叔夫妇,见面时会因太过思念流泪,龅牙叔夫妇待人接物热情和善,卖给学生的素粉用料更是扎实,不经意埋下了关怀的种子,早已在每一个学生顾客心中扎根,夫妻俩因为特殊情况不得不搬离学校附近开了十几年的店,现在的新店面是当初其中一个学生无偿资助的。这种由某种食物将陌生人联系在一起的社交原则背后,正是陌生人社会中的一种特殊社会交往——“熟人”社交。这种社交在一定程度上使当代人生活节奏快压力大、背井离乡所带来的“怀旧”以及“思乡”得到了缓解的同时,它还通过食物文化创造了一种不同形式的群体认同。

早餐里的和谐生态

《早餐中国》没有将太多的篇幅用来展示美食的成品,而是在短暂的五分钟时长里将笔墨重点放置于介绍美食制作的全过程,神圣化表达对于自然给予的敬仰。例如在第二季的第一集中,介绍的是新疆特色美食:烤包子,节目将镜头对准了包子繁复的制作过程,馅料选用的是上等的牛里脊,加入孜然、洋葱等香料,再撤上浓厚的羊尾油,最后用小麦皮包起来,放在果木炭炉里烘烤25分钟,每个步骤都不容出错;第五集宁夏的羊杂汤,识别宁夏羊杂碎是否正宗的关键在于面肺,但制作一道上好的面肺却不是一件易事。《早餐中国》采用微镜头拍摄手段来精细化表现美食的加工细节,强调对食物的尊重,使观众能够感恩劳动者的付出,加以珍借;敬仰自然的馈赠,加以回报。

《早餐中国》早餐店老板通常凌晨三四点就得到店,但做閩南糊的黄妹总比别人更早45分钟。她到店的第一件事不是准备食材,而是拿着凳子坐下来认真化妆,将自己打扮得漂漂亮亮之后,才会去到烟火缭绕的厨房——切菜,剁肉,大力地翻转锅铲,搅动裹满墨鱼、笋干、三沙红虾的地瓜粉团,汗如雨下,还不忘提醒自己:“闽南糊要用地瓜粉(口感)才会好、炒得有点透明度才行。”店主们乐观勤劳的人生信条在某种程度上渗透着普通劳动人民或者是大多数中国人的生存信条,乐天知命可以被称作中国早餐背后的生活哲学。

纪录片作为一种跨文化、跨时空的媒介形态,作用于民族文化认同感的培养,使其稳固不易动摇,饮食文化类纪录片更是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人们对诗意栖居的向往和期待。《早餐中国》展示的不仅仅是美食的来源、制作,其实节目背后带给我们更多的是对生活的洞察、对生命的顿悟以及对生态自然的真切关怀。在现代消费主义的语境里,饮食生活的审美及表达被赋予了更多样的形式及探索,它是平凡的,但又是精彩的。

猜你喜欢
龅牙早餐纪录片
Rough Cut
早餐
等待
嚎啕大笑
超级蚁穴
私藏家:它们真的很好看
奔跑吧,龅牙君
忘掉你的缺点
早餐,你吃对了吗?
我家的“龅牙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