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殊的日子 特别的纪念

2021-09-27 08:12屈赫赫
民主与法制 2021年11期
关键词:公职知音法制

屈赫赫

仲春渐暖,是处花开。《民主与法制》杂志迎着改革开放的春风而生,又在“十四五”规划开局之年的春天、改革开放纵深推进的起步之时,迎来出刊1000期。

在喜迎杂志出刊1000期的特殊时刻,让我们一起穿越时空,回到《民主与法制》几个平凡而不普通的出版日,再现那些值得纪念的日子。

1987年11月12日 出刊100期

在举国上下欢庆中国共产党第十三次全国代表大会胜利召开的喜庆日子里,《民主与法制》迎来了出刊百期纪念日。

翻开杂志,即使满纸黑白,也洋溢着浓浓暖意。卷首为时任中共中央书记处书记、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陈丕显苍劲有力的题词:“促进民主法制建设,发挥舆论监督作用。”体现了中央领导对本刊工作的充分肯定和殷切期望。第9页是耄耋之年的徐向前元帅正在阅读《民主与法制》杂志的照片,显示了老一代革命家对我国民主与法制建设进程的关心与支持。封二用渐变红色彩纸刊登了《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国法学会、《工人日报》等一百多个同贺单位。这抹朱红,透露出流金岁月里的光,映衬着社会各界对本刊的厚爱和期待。

党的十三大拉开了深化改革的大幕,我国的政治体制改革开始付诸实施。杂志紧跟步伐,在这期增设了“政治体制改革探讨”这个新栏目,特请中央政治体制改革研讨小组办公室的中青年理论工作者畅谈想法。青年学者张伟在《展望中国的国家公务员制度》一文,深入阐释了完善的人事制度对国家政治生态的重要性,提出了实行国家公务员制度的种种构想。张占斌在《从制度入手建设民主政治》一文中,提出要建设中国特色民主政治,政治体制改革应当从制度建设入手,因为加强制度建设是政治走向稳定的通则……在立法建议栏目,应松年教授发表了《民能告官吗——谈尽快制定我国的行政诉讼法》,为保护公民和单位的民主权利和合法权益、监督和制约公权力、促进行政机关依法行使职权,摇旗呐喊。

除了高朋满座,还有知音荟萃。

本期杂志中,登载了来自不同职业不同地区的多位读者对本刊的祝愿和希望。那是一个恪守实事求是的年代,来稿不仅有热情的肯定和感谢,还不乏尖锐的意见和建议,体现了读者们真诚的爱和坦诚的心。

为庆祝《民主与法制》出刊100期,杂志还举办了“知音奖”活动。杂志中包含一张有趣的调查问卷。这是一次广泛的民意测验,是依靠群众办好杂志的又一次具体行动。这次活动得到了广大读者的热烈响应,先后收到读者来信五万余封。1988年4月底,来自全国20多个省区、市的30名“最知音”读者汇集黄浦江畔,应邀参加《民主与法制》社举办的“最知音”读者座谈会。座谈会上,“最知音”读者争先恐后地发言,《民主与法制》社顾问、社委会领导夏征农专程到会听取“最知音”读者的发言,并作了重要讲话。热烈的气氛,凝集着读者对《民主与法制》的拳拳盛意和无限期许。

1995年8月6日 出刊200期

1995年是双春年,闰八月,仿佛预示着好事连连。《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赔偿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广告法》开始施行……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官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检察官法》,审判方式改革开始推进……

在这个法治事业大踏步向前的年度,《民主与法制》迎来了自己的200期。这一期是1995年第15期,杂志封面“佩戴”上了“200期特刊”的红色绶带。在这喜庆的日子,自然少不了“老朋友”的祝福。《人民日报》《光明日报》、新华通讯社、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等数十家单位作为同贺单位,表达了对本刊的祝贺和鼓励。

从100期到200期的8年时光,《民主与法制》发生了不少变化。1987年,杂志改在北京注册登记,由中国法学会主管,随后社址于1990年1月从上海迁到北京。1995年,顺应广大读者要求,杂志改为了半月刊。但经典的栏目没有变,民主殿堂、大家说话、法庭报告、法律顾问、婚姻家庭等栏目依然与读者相伴。

出刊100期活动1987年年底,为纪念出刊100期,《民主与法制》杂志举办的“知音奖”活动。资料图

1993年8月,中共中央作出开展反腐败斗争的决定,杂志为此重磅推出的“反腐倡廉”栏目。1995年,是我国构建防腐反腐基础的关键一年,中共中央发布了《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暂行条例》《关于党政机关县(处)级以上领导干部收入申报的规定》等多部党风廉政建设规章,国家反贪总局正式成立。第200期杂志中,反腐话题文章多达六篇。卷首语对近期查处的王宝森、赵甫安等干部违法犯罪问题进行了深刻剖析,强调完善干部任用制度和监督制约机制的重要性;《洺河古道等待正义枪声》讲述了一位无辜村民被乡村干部集体毒打致死的悲惨故事;《说“贪”》一文,借古喻今,用《左传》中子罕拒宝的故事,阐释道德情操才是真正的无价之宝……

每到达一个里程碑,《民主与法制》人都会停下脚步,认真反思总结。出刊100期寻找知音的活动如此,出刊200期的百万读者调查活动也是如此。杂志于1995年第9期登载了《读者有奖问卷》,委托专门研究舆论传播事业的机构——中国人民大学舆论研究所对收集来的信息进行数据分析。工作人员根据有效问卷,录入了24万个原始数据,通过电子计算机统计分析等科学手段,形成了分析性结论,登载于200期杂志上。这份《来自百万读者的报告》包括杂志读者基本构成及其特点、阅刊行为及其特征、阅读目的与兴趣指向、对本刊的评价与期望四个部分,为《民主与法制》进一步满足读者需求提供了宝贵的参考数据。通过调查可以看出,杂志读者的平均年龄明显大于全国刊物读者的平均年龄;绝大多数读者为“上班族”;3/4以上读者具有高中或中专以上文化程度;职业构成是法制系统内和法制系统外的读者大体各占一半;城市读者和县乡村读者大体各占一半…… 反映出《民主与法制》拥有广泛的读者群体。对于读者的批评和建议,编辑部高度重视,不回避、不遮掩。如对读者提出的“要大胆接触我国民主与法制建设中的热点问题”“加强对社会丑恶现象揭露和抨击的力度”“强化刊物的服务功能,为解决人们日常生活中可能碰到的法律问题开辟更多的园地”“加强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过程中出现的新法律问题的讨论和指导”等方面的批评和建议,在之后的杂志内容中就做了大量的改进和提高。

2008年2月6日 出刊500期

欢乐祥和的除夕之日,《民主与法制》封面也贴上了大红“福”字和“出刊500期”的门联。这幅剪纸“福”中融入了鼠年、百花等多个纳福迎祥的美好物象,喜气洋洋地迎接新春。

春,象征着开始,象征着希望。《民主与法制》诞生于改革开放的春天。2008年,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胜利召开三十周年,也是改革开放三十周年,对于《民主与法制》意义非凡。500期卷首语热情洋溢地回顾道:从第1期到500期,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是其赖以成长的根基。弘扬正义、关注民生、宣传法治、服务百姓,是其赢得读者的法宝。29年间,尽管办刊队伍屡有新老更替,但紧跟国家民主与法制进程、积极投身于依法治国的宏图伟业,始终是本刊不懈的追求……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建设作为一种过程,按照唯物辩证法提示的事物规律性,必然是在矛盾斗争中得以发展,不可能一帆风顺、一蹴而就。但是,无论有多少艰难险阻,人类社会总要如大江大河奔流向前,而不会停顿或倒退,这也是辩证法所揭示的真理。

在这个辞旧迎新的时刻,《民主与法制》对法治建设进行了新思考、新展望。

2008年6月1日实施的新《律师法》,依然没有涵盖公职律师,依然保留“公务员不得兼任执业律师”的条文,让公职律师群体一直以来的尴尬困境没有改变。本期的专题报道《公职律师调查》表达了对这个群体发展前景的忧虑。《公职律师,付出并困惑着》一文通过几位公职律师的现实经历,展现了他们的欣慰与辛酸。他们是弱势群体的救命稻草,是工人阶级的律师,是政府依法行政的协助者,他们对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发挥的积极作用功不可没。《公职律师的角色之忧》让我们看到了制度缺失、法无依据带来的种种疑惑,如角色定位、职责范围、如何管理、如何不受单位牵制来独立行使审查规范职能……几位法学界专家也在此文中呼吁:国家应当尽快把公职律师制度纳入法律的轨道,正视公职律师在推进依法行政,提高政府法制化水平,推进中国的法制化进程方面所发挥的重要作用,让公职律师早日甩掉“师出无名”“于法无据”的帽子。

《法律文化之新春随想》一文中,青年法律工作者黄鸣鹤开创性地解读了法律文化的重要性。2007年12月25日,胡锦涛在全国政法工作会议上强调,要弘扬法治精神,重视社会主义法律文化建设,树立依法办事、守法为荣的风尚,使社会主义法治精神转化为全国人民的实际行动。循着领导指引的方向,黄鸣鹤进行了深入思考。文化是制度的产物,反过来文化也会影响制度,在法治本土资源相对贫乏的中国,法治实现的过程其实就是制度设计和理念培植同步进行,让国人适应法治文化的过程。而当法治文化成为社会人的一种素养时,中国法治的实现就是顺理成章的事情了。构建社会主义法律文化就这样历史地摆在了中国人的面前。

限于篇幅,有关《民主与法制》出刊300期、400期、600期、700期、800期、900期的故事,只能暂时不再赘述。

时代变迁,信息传播速度加快,纸媒趋于衰退,但读者们对《民主与法制》的厚爱和信任没有变。一代一代的读者老去,但1000期的《民主与法制》仍将是他们心中从前那个少年,初心隽永,以笔为戈,以梦为马,与我国民主与法治建设的进程并肩前行。

猜你喜欢
公职知音法制
知音
我国公职律师制度研究
公职律师制度运行中的问题与对策:以湖南省为例
山水知音
司法部举办中央单位公职律师中央企业公司律师培训班60余家中央单位、中央企业已设立公职律师、公司律师
知音少,便做一朵未开海棠
法制报道“负效应”的规避与防范
关于法制新闻的几点认识
医养结合亟须法制规范
“赵”字与《拍掌知音》的成书年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