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古诗词教学现状调查分析及建议

2021-09-29 00:42王建国杨锦辉陈亚飞
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 2021年9期
关键词:学段诗词古诗词

王建国 杨锦辉 陈亚飞

中国古诗词是历代文人思想、情感与艺术的结晶,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小学语文学习的重要内容。在以新课标、新教材为标志的语文教育新时代,中小学古诗词教学对于立德树人、发展学生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具有重要意义。语文教育家顾振彪先生认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就保存在古代优秀诗文里,所以传承中国传统文化,古典诗文可以说是最好的一个载体。让学生从小就接触经典,种下民族文化的根,吸取我们民族文化的精华,能很好地增加我们中华民族的凝聚力,是非常必要的。”[1]因此,在当今这样一个多元文化共存互显、相互交融的时代,中小学古诗词的阅读教学和文化传承显得尤为重要。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早已颁行,统编本语文教科书自2016年以来已逐步成为全国通用教材。为深入考察中小学古诗词教学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我们编制了一份《中小学古诗词教学调研问卷》,利用网络平台在语文教师中开展调查活动。问卷设计有12个单选题和2个填空题,主要包括:答卷教师的基本构成(地域、学段、教龄等),对新课标、新教材的认知情况,古诗词教学形式及难点问题等等,回收有效答卷共计718份,涉及湖北、河南、广西、北京等十多个省份(含直辖市、自治区;见图1)[由于篇幅有限,以下论述仅部分数据使用表格或图片。]。

全面分析这次问卷调查回收数据发现,当前中小学古诗词教学实践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有:部分语文教师对新课标、新教材的教学理念缺乏足够的认识和理解,在教学方式上存在单一化、整体同质化的倾向;学生在古诗词学习方面存在死记硬背的现象,缺乏深度的理解和鉴赏。本文主要从《语文课程标准》、统编本语文教材编写理念及中小学语文教师古诗词素养三个维度对调查数据进行具体分析和阐述,为广大语文教师提供一些教学参考建议。

一、全面理解课程标准要求,有效提升古诗词教学质量

新课标对中小学古诗词教学、背诵篇目及考试评价方面提出了一些具体的建议。全面理解课标的要求,是有效实施教学活动的基本前提和必要保证。调查结果表明,中小学语文教师对于新《语文课程标准》的相关要求存在认识或理解的偏差。

1.准确把握古诗词背诵篇目数量要求

新课标“关于优秀诗文背诵推荐篇目的建议”部分推荐古诗文136篇(段),其中1~6年级75篇,7~9年级61篇[2]。1~6年级的背诵篇目都是诗歌;7~9年级的篇目包括诗歌、散文。具体到各学段,第二学段要求“背诵优秀诗文50篇(段)”,每学期约为12—13首,第三学段要求“背诵优秀诗文60篇(段)”,每学期约为15首,第四学段要求“背诵优秀诗文80篇”,每学期约为13—14首。调查结果显示,语文教师对这一数量要求并不十分明确或认同。

问卷第7题考查语文教师对“中小学生每学期学习古诗词的适宜篇数”的认知和判断,结果如下表所示:

分析以上数据可知:第二学段中,选项“9~12首”与新课标的要求相近,但是占比仅为27.82%;第三学段中,选项“12~15首”与新课标要求相近,但是占比仅为“28.89%”。这两个学段中,选项“5~8首”占比均排名第一(45.86%、41.84%),与新课标要求尚有一定差距。第四学段中,选项“12~15首”与新课标要求相近,但是占比仅为“31.17%”。这一结果表明,新课标虽然早已在2011年颁行使用,然而较大部分语文教师在具体细节方面的把握与理解还比较模糊,对中小学生古诗词学习量的体认还不够明确。

结合教龄指标来看,语文教师对新课标的认识和理解存在两个比较明显的倾向:一是随着教龄增长,“十分了解”和“比较了解”占比均呈现出递增的趋势,20年以上教龄的教师对新课标的了解情况占比最高(分别为23.5%,49.18%);二是“不大了解”在不满5年的教师中占比明显偏高(19.46%)。这一结果表明,年轻教师对新课标的了解和把握明显不足。究其原因,可能有二:一是年轻教师在本科学习阶段对新课标的学习存在一定的结构性缺失;二是这些年轻教师在教学岗位上得到的继续教育机会相对较少。因此,建议师范生本科教育要加强新课标的学习,地方教育部门或学校对于年轻教师要给予足够的继续教育机会。

2.正确处理古诗词诵读和鉴赏之间的关系

诵读或吟诵是中国传统教育中学习古诗词的一种重要方式。这在当今语文教学中同样得到了继承和重视。新课标对于古诗词阅读教学在难度和形式等方面的要求,在各学段存在一定差异性。第一学段要求“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第二学段要求“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展开想象,领悟诗文大意”,第三学段要求“注意通过语调、韵律、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第四学段要求:“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小学语文教材主编陈先云先生在谈到古诗词教学时建议说:“低年级安排的古诗只要求巩固识字、写字,最重要的是能背诵、积累,做到‘囫囵吞枣即可。中年级要求了解古诗句的意思,到了高年级,才要求教师引导学生初步领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3]在不同的学段,古诗词教学的要求有所不同,这是显而易见的。

我们也要认识到,诵读只是学习古诗词的一种形式,对于古诗词的理解、感悟、审美鉴赏以及学以致用,才是古诗词学习要达到的目的。葉圣陶先生认为:“吟诵的时候,对于讨究所得的不仅理智地了解,而且亲切地体会,不知不觉之间,内容与理法化而为读者自己的东西了,这是最可贵的一种境界。学习语文学科,必须达到这种境界,才会终身受用不尽。”[4]因此,教师应引导学生将诵读诗词与阅读鉴赏联系起来,二者相辅相成。

调研结果显示,学生在学习古诗词过程中,诵读、背诵虽然较为普遍,但是在诗词理解和鉴赏层面存在不容忽视的问题。第15题调查“中小学生学习古诗词的主要困难或最不容易理解的诗(词)句”,收到答案393份。词频统计显示(图2),排名第一的词汇是“理解”(89次),相近的词汇“意境”(28次),“意思”(17次),“赏析”(9次)。其中具有代表性的详细回答有:不理解意思死记硬背或不会应用;主要困难是不会活学活用,学习古诗词和运用到演讲、习作中较少;无法具体分析诗歌所用的手法和情感。其次是关于作者及时代背景,其中“背景”27次,“作者”17次,“时代”7次,“时代背景”6次。其中具有代表性的回答有:不理解古人生活时代背景;有政治背景的诗句不易理解;学生对作者的经历以及写作背景不甚了解,进而对作者情感较难把握;以有限的人生阅历难以理解古诗词中的意境和当时的社会背景。此外,也有反映学生对诗词的兴趣不够(14次),对通假字(6次)、生僻字词以及古今读音、解释有变化的字词较难理解。这些问题也是古诗词学习的难点所在。

上述结果表明,语文教师在古诗词教学过程中处理好诵读、背诵与阅读理解、鉴赏之间的关系,不能以是否会背诵作为学习古诗词的要求,要指导和帮助学生在理解诗词内容、体悟作者情感方面有所提升和发展。统编本语文教材有对诗词阅读鉴赏和深度学习的安排。例如,八年级上册选有王维《使至塞上》一诗,课后“思考探究”设计了这样一题:《使至塞上》的颈联被誉为“独绝千古”,清人黄培芳认为其妙处在于“‘直‘圆二字极锤炼,亦极自然”。你怎么理解这一说法?你觉得这两句诗好在哪里?[5]这就不仅要求学生对此诗有所理解和鉴赏,还要对前人的诗论进行评述。这一设计的目标,就是引导学生在古诗词阅读理解上不能停留在囫囵吞枣的背诵和默写诗句这样的浅表层面,应该通过古诗词诵读、鉴赏来培养学生的想象力,进而发展和提升形象思维与直觉思维能力。建议语文教师在古诗词教学过程中,在引导学生追溯和理解作者情思与手法的同时,还应兼顾学生在阅读古诗词过程中的情感与心灵的游历,发展和提升学生的精神与思维品质,同时领略体悟汉语之美,让“诗教”起到其他教育方式难于获取的效果。

3.适当关注古诗词文体知识教学

从先秦时期的诗歌到唐宋格律诗词,体裁多样,各有韵致。我们在诵读、鉴赏诗词的过程中,相关的文体知识亦不可或缺。新课标明确提出“词法、句法等方面的概念不作为考试内容”[2],主要是考虑到降低学习的难度、减轻学生负担,但并不意味着在教学过程中不需要学习相关的平仄、格律的基础性知识,尤其是在7~9年级。

统编本八年级上册《唐诗五首》预习提示要求:“反复诵读课文,读出节奏与韵味,感受律诗的格律之美,领略五首诗作不同的风格。”与此相应的是在“积累拓展”部分提出:“背诵这五首诗。以其中一首为例,参考补白,具体说说律诗在对仗、押韵方面的特点。”这一页的补白题为《关于律诗》,介绍了律诗的句式、平仄及押韵的相关知识。[5]九年级上册《诗词三首》“预习”部分要求:“诵读课文,注意不同体裁诗歌的节奏和韵律特点。”[6]九年级下册《词四首》预习提示:“词又称‘长短句,句式长短不一,讲究韵律,能自由表达思想感情。回顾学过的有关知识,想想词与诗有什么不同。”[7]统编本语文教材这样的设计,理念很明确:了解古诗词的平仄、格律知识,是诵读、理解及鉴赏古诗词的基础。

问卷第10题关于“是否有必要让学生学习古诗词的平仄、格律等知识”的调查,总体结果是:“有必要但不苛求”为首选(64.21%),其次是“很有必要”(24.79%);两者之和为89%,占明显优势。结合地域来看,直辖市或省会城市的教师选“很有必要”的占比为32.84%,超过其他地区近10个百分点。“没有必要”一项,直辖市或省会城市占比2.99%,地级市占比6.17%,县级市(区)占比7.19%,乡镇(场)占比10.34%,呈现出逐渐增高的趋势。从调查结果来看,语文教师对于这一点的把握总体上较好,但是在教育相对不发达地区,仍然存在认识上的不足。

二、准确理解统编本教材理念,灵活设计古诗词教学方式

從2016年秋季开始,全国中小学逐步换用统编本语文教材。2019年秋季起,全国各地已全部使用统编本。统编本《语文》十分重视古诗词学习,从一年级开始就编写了相关课文。一年级上册《对韵歌》[8],选自清代蒙学读物《笠翁对韵》;一年级下册《古诗二首》,选用了唐代白居易《池上》和宋代杨万里《小池》[9],都很适合入学儿童学习。问卷第6题主要调查语文教师“对义务教育语文教材统编本中古诗选文教学的理念和篇目”的了解程度。总体结果是:“十分了解”占比16.02%,“比较了解”占比40.53%,“基本了解”占比30.78%,“不大了解”占比12.67%。这一结果表明,语文教师对于统编本教材理念“十分了解”的不足二成,有待加强。

1.加强古诗词课外阅读背诵的指导与检测

统编本《语文》教材总主编温儒敏教授论及这套教材的编写理念和特色时提到,新教材选用古诗文的篇幅较此前使用的人教版教材明显增多:“小学一年级开始就有古诗文,整个小学6个年级12册共选优古诗文124篇,占所有选篇的30%,比原有人教版增加55篇,增幅达80%。平均每个年级20篇左右。初中古诗文选篇也是124,占所有选篇的51.7%,比原来的人教版也有提高,平均每个年级40篇左右。”在编写理念上,温教授强调:“新教材格外注重往课外阅读延伸,这就建构了‘教读—自读—课外阅读‘三位一体的教学结构。”[10]这样的编写理念,在古诗词编选中体现为对课外诵读的强化。以初中语文教材为例,每册教读古诗词5~8首左右,在第三、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部分各选4首,每册计8首,每一首都有注释和阅读提示,便于学生理解和鉴赏。七年级上册《古代诗歌四首》“积累拓展部分”要求:“古诗词中多有借明月抒发思乡怀人之情的诗句。朗读下列诗句,体会诗人的情感。也可课外再搜集一些。”[11]这样的编排设计,旨在引导学生从课内阅读走向课外阅读。

问卷第11题考查一线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课外阅读或背诵古诗词的要求。总体上看:选项“有明确要求、定期检查”占比最高(54.04%);选项“有一般性要求,有时检查”占比30.92%。结合地域来看,在“有明确要求、定期检查”一项中,直辖市或省会城市最高(63.43%),其次是地级市(56.38%),再次是县级市、区(50.3%),最后是乡镇、场(47.13%)。这一数据呈现出递减的趋势,表明不同地域的教师在教学过程管理方面并不均衡。总体而言,中小学生课外诵读古诗词的实施与检测评价有待加强,那种全凭学生或家长自己处理的状况需要有所改观。

2.提高专题研究性学习及综合实践活动的指导效果

21世纪新课程改革以来,一线语文教师在专题研究性学习、综合实践活动等方面的实践探索取得了很好的成就,成为新课标所倡导和推广的重要学习方式。中国古典诗词蕴含着丰富的人文情感、审美意象和文化特质,是中小学生开展专题研究性学习、综合实践活动过程中可选取的重要对象。

例如,七年级下册《古代诗歌五首》的作者分别是:陈子昂,杜甫,王安石,陆游,龚自珍。预习提示部分要求“围绕古诗查找相关资料,了解诗人生平及诗歌创作背景”。[12]八年级上册《唐诗五首》的预习提示部分也有相似的要求。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分组探究,每个小组选一名诗人进行专题研究性学习,然后进行成果展示交流。又如,八年级下册《唐诗二首》选用了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和白居易《卖炭翁》。这是两首具有叙事性质的诗歌。课后积累拓展部分提出:“任选一首诗,发挥想象,增加一些细节,改写成一则小故事。”[13]这些学习活动设计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有助于提升学生对古诗词内容和诗人情感的理解和把握,从而提高诗歌理解和鉴赏水平。此外,语文教师也可以指导学生将这些诗歌改编成课本剧(或微电影)并自行表演,综合性学习效果会更好。

问卷第12题考察中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每学期组织古诗词综合实践活动的频率”。总体上看,“遵照学校或年级统一安排”占比较高(44.57%),其次是“不定期自主组织”(35.52%),选择每学期1次或2次以上的分别为19.92%、21.45%,占比也很有限。结合地域来看:直辖市或省会城市选择“每学期2次以上”的占比较高(32.84%),其次是地级市(23.05%),县级市(区)和乡镇(场)占比明显偏低,分别为16.77%、14.94%。选择“遵照学校或年级统一安排”的情形则与上述情况相反:直辖市或省会城市教师占比为32.09%,地级市教师占比为41.15%,县级市(区)为55.69%,乡镇(场)则为48.28%。上述数据分析表明,中小学古诗词综合实践活动明显依赖于学校或年级的统一安排,地域之间的不平衡现象也很明显。

3.做好学校统一规划与教师个性设计之间的平衡

新课改以来,各地、各学校在创设课程特色方面都做出了较大的努力,古典诗词诵读及比赛等活动往往成为首选。究其原因,一是学校组织、教师指导起来相对容易,省时省力;二是诗词诵读用时较短,课间实施起来较为便捷,且有声有色,非常适合集体活动或展示、表演。集体性的诗词诵读或比赛固然不错,如果没有其他丰富的活动作为补充,往往容易出现简单重复、同质化的现象。

问卷第14题(填空题)调查中小学开展古诗词相关实践活动的主要形式,完成份数为466。根据词频统计结果(图3),频率最高的是“诵读”,有144次,占比30.9%;相近的“朗诵”有115次,背诵36次,朗读18次。这几项合计为313次,占比则达67.17%。其次是“比赛”,有129次,占比27.68%;相近的“大会”有23次。查看详细文本,则有:大课间古诗词朗诵,古诗词朗诵比赛,全校性集体诵读,六一古诗诵读,课前必背,诵读擂台赛,大型活动,等等。这一结果表明,集体性大型活动成为中小学古诗词学习活动的主要形式。当然也有一些独具特色的亮点,如:表演,绘画,办手抄报,诗词飞花令,等等。这些较好的个性化设计,应该与教师的个人兴趣爱好有关;虽然频率不高,但是在学校追求统一活动的整体氛围下显得比较珍贵,值得重视和借鉴。因此,語文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应做好学校统一规划与教师个性设计之间的平衡,使得古诗词的学习形式丰富多彩,促进学生个性化学习与全面发展。

中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结合新课改的教学理念,同时考虑到学生、学校及教师的个性化特征,精心设计多种教学方式,灵活组织学生对古诗词的学习,在诵读的基础上有深入的理解、鉴赏和内化,尤其要加强专题研究性学习及综合性实践活动,促进学生在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等层面得到综合性的提升和发展。

三、养成诵读古典诗词的习惯,提高教师自身的专业素养

中小学古诗词教学的效果与质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语文教师自身的古诗词素养。这自然是毫无疑问的。调查表明,中小学语文教师在古诗词阅读(写作)方面的习惯比较欠缺。这是一个值得重视的问题。

问卷第8题考查语文教师“在教学之余是否喜爱阅(诵)读中国古典诗词”的情况。总体结果是:“以前爱读,现在偶尔读”排名第一(34.82%),其次为“一直爱读”(32.03%),第三为“以前爱读,现在没时间”(17.69%)。这一数据表明,大多数语文教师对古典诗词还是有所偏爱的,只是由于现实生活中的种种原因,在课余阅(诵)读古诗词的时间相对较少。结合教龄来看:教龄20年以上的教师中“一直爱读”的比例最高(38.8%),教龄不满5年的教师中“一直爱读”的比例最低(28.19%)。这一数据显示,年轻教师对古典诗词的喜爱度明显降低。这一现状是令人担忧的,应该引起重视。通过数据交叉分析可以发现,语文教师对古诗词的爱好程度与教学过程中的行为管理、综合实践活动频率及专题研究等方面呈现出正相关的影响。

1.语文教师对古诗词的爱好程度与学生课外阅读要求正相关

问卷第11题考查语文教师“要求本班学生课外阅读或背诵古诗词的情况”。交叉分析第8题、第11题数据可以发现,语文教师对古诗词的爱好程度越高,对学生课外阅读诗词的要求也越高,呈现出明显的正相关趋势。这一趋势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教师对学生的要求、检查情况随着自身兴趣、阅读时间的降低而下降:(1)一直爱读的教师,对学生课外阅读或背诵古诗词有明确要求、定期检查的占比最高(71.3%),有一般性要求、有时检查的占比19.57%,二者之和为90.87%。(2)兴趣一般的教师,有明确要求、定期检查的占比为42.34%,有一般性要求、有时检查的占比为31.53%,二者之和为73.87%。另一方面,对学生的课外阅读或背诵古诗词疏于要求、检查的情况,随着教师兴趣减弱和阅读时间减少而上升。“有一般性要求但很少检查”与“没有要求,全凭学生兴趣或家长要求”两项,“一直爱读”的教师占比最低(分别为6.09%,3.04%),“以前爱读、现在偶尔读的”的教师占比稍高(分别为8%,4.4%),“以前爱读、现在没时间”的教师占比更高(分别为11.81%,9.45%),“兴趣一般”的教师占比最高(分别为17.12%,9.01%)。

2.语文教师对古诗词的爱好程度与综合实践活动频率正相关

问卷第12题考查语文教师“每学期组织古诗词综合实践活动的频率”。交叉分析第8题、第12题数据发现,语文教师对诗词喜爱的程度越高,每学期组织古诗词综合实践活动的频率也越高。(1)从每学期2次以上的教师来看:一直爱读的教师中占比最高(33.91%),其次是以前爱读、现在偶尔读的教师(20.8%),以前爱读、现在没时间和兴趣一般的教师中占比分别为10.24%和9.91%,显示出明显的递减趋势。(2)从遵照学校或年级统一安排的情况来看,一直爱读的教师中占比最低(28.7%),其次是以前爱读、现在偶尔读的教师(43.6%),以前爱读、现在没时间的教师占比较高(59.06%),兴趣一般的教师中占比最高(63.06%),呈现出明显递增的趋势。这一结果表明,越是爱好古诗词的教师,在组织综合实践活动方面具有较好的自主性和主动性,兴趣一般的教师则偏好于随集体统一安排,具有明显的被动性。

3.语文教师对古诗词的爱好程度与专题性研究正相关

问卷第13题考查语文教师“是否做过关于古诗词的专题性研究”的情况。总体结果不太理想:选项“没有做过”占比最高(57.66%),而“做过且有成果展示交流”占比最低(7.1%)。结合地域指标来看,区域不平衡的差异现象比较明显:从“做过且有论文(或教学设计、课堂实录)发表”的占比来看,直辖市或省会城市最高(18.66%),其次是地级市(8.23%),县级市区及乡镇场偏低,分别为6.59%和5.75%。新课标、新教材都比较重视学生的自主探究学习,无论是从教学指导还是教师专业成长的角度,语文教师在古诗词方面的专题性研究还有待整体性提高,尤其是县市及乡镇一级的教师。

交叉分析第8题和第13题数据(图4)发现,越是爱好古诗词的教师,在专题研究方面的积极性越高,取得的成果越多。(1)一直爱读的教师,做过且有论文(或教学设计、课堂实录)发表的占比为16.96%,做过且有成果展示交流的占比为10%;二者之和为26.96%,均高于其他三类教师。(2)兴趣一般的教师,做过且有论文(或教学设计、课堂实录)发表的占比为4.5%,做过且有成果展示交流的占比为3.6%,二者之和仅为8.1%。上图显示:语文教师对古诗词的爱好程度与其专题性研究之间具有明显的正相关趋势。

综之,教师爱好诗词的程度对教学有着直接的、重要的影响。因此,提高古诗词教学质量的关键,是语文教师自己要有诵读、赏析诗词的良好习惯,也可以适当做一些对对联、赋诗填词的练习。此外,教師还应读一些诗论名作,例如:钟嵘《诗品》,严羽《沧浪诗话》,袁枚《随园诗话》,王国维《人间词话》等等。语文教师的诗词素养提升了,在备课、教学过程中就不会满足于轻车熟路、套式化的模式,才能够不拘一格、推陈出新,学生学习起来也会兴致盎然、乐在其中。

自孔子创办私塾开始,中国传统教育就很重视“诗教”:“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14]历代文人在这一传统的滋养下,创作了大量的优秀诗词。这些经典之作是中华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也是每一个青少年健康成长过程中必不可少的精神食粮。诵读和鉴赏古诗词,是发展和提升中小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很好途径和方法。我们在上述调查数据分析过程中,指出了当前中小学古诗词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主要表现为:部分语文教师对新课标、新教材的教学理念缺乏足够的认识和理解,教学方式存在单一化、同质化的倾向;学生在古诗词学习中存在死记硬背的现象,缺乏深度理解或审美鉴赏等。与此同时,在语文教材多元化的格局下,全国各地使用的语文教材版本互不相同,古诗词选文教学的情况稍有差异。现在全面使用统编本,建议一线语文教师要全面理解新《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准确理解新教材的编写理念,结合本地、本校教学实际和个人专长,在专题性研究学习、综合实践活动方面积极探索一些个性化的设计,激发学生持久的学习兴趣,提高阅读理解、审美鉴赏和主动探究的能力,兼顾学生在阅读古诗词过程中的情感与心灵的游历,发展和提升形象思维与直觉思维能力,全面提升中小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中小学语文教育已进入一个以新课标、新教材为主要标志的新时代,教学理念和学习方式都有一些新的变化,对语文教师专业素养的要求有所提高。我们在实地调研过程中常常听到“语文越来越不好教了”的说法,其中原因比较复杂,最主要的还是在于语文教师没有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温儒敏教授多次倡导:“语文老师自己先要养成读书的良性生活方式,成为‘读书种子。这样,你的学生自然也会喜欢读书。”[15]古诗词教学方面要有所改观和突破,关键还是语文教师自己要博览深究,提升古诗词方面的素养。这是固本培根的重要事情。如果一位语文教师对古诗词有着广泛阅读和深入研究,他在教学时就很容易做到思接千古、浮想联翩,与古圣先贤对话,与自然山水对话;他在指导学生开展自主合作探究或综合实践活动时就会驾轻就熟、得心应手。学生沉浸在这样的学习氛围中,无论是阅读鉴赏还是探究性学习能力都会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提高,语文核心素养的发展也就自然而然、水到渠成了。

参考文献:

[1]顾振彪.语文课本“去中国化”是种悲哀[J].环球人物,2014(26):68-69.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35,30.

[3]樊未晨.统编教材编写专家回应:语文历史教材为什么这样改[M].中国青年报,2018.2.6.

[4]刘国正.叶圣陶教育文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237.

[5]温儒敏,王本华.义务教育教科书·语文(八年级上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7:58-61.

[6]温儒敏,王本华.义务教育教科书·语文(九年级上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53.

[7]温儒敏,王本华.义务教育教科书·语文(九年级下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55.

[8]温儒敏,陈先云.义务教育教科书·语文(一年级上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6:13.

[9]温儒敏,陈先云.义务教育教科书·语文(一年级下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6:67-68.

[10]温儒敏.“统编本”语文教材的编写理念、特色与使用建议[J].课程·教材·教法,2016(11):3-11.

[11]温儒敏,王本华.义务教育教科书·语文(七年级上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6:16.

[12]温儒敏,王本华.义务教育教科书·语文(七年级下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6:117.

[13]温儒敏,王本华.义务教育教科书·语文(八年级下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7:126.

[14]杨伯峻.论语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1958(2014):183.

[15]温儒敏.温儒敏论语文教育三集[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6:164.

[本文为2019年河南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立项项目“新时代背景下卓越语文教师培养实践与创新研究”(编号:2019SJGLX389)、洛阳市2020年度基础教育科研项目“中小学优秀教师培养途径研究”的阶段性成果。]

猜你喜欢
学段诗词古诗词
藏在地图里的古诗词
诗词书法作品
我爱古诗词
本期主题:莲
【诗词篇】
放缓坡度 因势利导 激发潜能——第二学段自主习作教学的有效尝试
背诗词的烦恼(下)
背诗词的烦恼(上)
积累真素材 表达真情感 彰显真性情——第三学段作文指导教学策略探索
猜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