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五种习以为常的教育现象

2021-09-30 01:01于宏立
教书育人·校长参考 2021年8期
关键词:双重标准利己主义世界观

于宏立

[摘 要] 教育生活中有着太多习以为常的现象,这些现象的存在非常不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本文选取日常教育生活中五个习以为常的现象进行多角度剖析,希望能引起教育工作者和家长的深刻反思。

[关键词] 习以为常;世界观;利己主义;双重标准

在我们的日常教育教学中,有着太多的习以为常现象。例如,教师利用微信群布置作业、学生犯了错就喊家长、学生不明白就再讲一遍等,对这些现象大家已经见怪不怪,虽常有抱怨,却懒得去深入思考其真正的利弊。本文共列举了五种常见现象(问题),对待这些习以为常的现象,抛开对错暂且不论,当我们对这些现象进行认真深入的心理学分析以后,我们会发现,被这些现象所掩盖的潜在的教育危害是容易使学生形成双重处事标准,这是一个很严肃的问题。

所谓双重标准,就是当发现一种价值观对自己不利时,立即跳换到对自己有利的另一种价值观。例如,有的青年人一方面大力鼓吹欧美青年人独立自由的世界观,以此来对抗父母对自己所谓自由的干涉,另一方面却继续毫不脸红地从父母身上索取无私的经济和生活支持,此时的他们是闭口不谈自立、自强的。当我们的学生习惯于用双重标准看问题做事情时,我们的学校培养出的就是精致的利己主义者(钱理群语)。

我们如果不对这些习以为常的现象予以足够的重视,不进行认真深入的剖析,不纠正这些习以为常现象带来的危害而任由其发展下去,影响的将是学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成效,甚至影响着我们国家和民族的未来。本文选取日常教育生活中五个习以为常的现象进行分析,希望能引起广大教育工作者和家长的深刻反思。

第一种现象:教师利用微信群布置作业。许多教师习惯于利用家长微信群给学生布置家庭作业,因为这种方式确实既方便又快捷,还能防止学生因记不下作业或者偷懒。结果出现了一个怪现象:教师的事情家长做,学生的事情家长做,而且越是低年级这种现象越突出。这个现象的存在不仅增加了家长的负担,不利于良好家校关系的形成,而且容易激化亲子矛盾,更为不利的是,养懒了孩子,让孩子养成依赖家长的坏习惯。

2019年5月,教育部发文明确规定,各中小学校不得通过微信或QQ来向孩子及家长布置作业。不少教师就开始发牢骚:“不让在家长群里布置作业,怎样让家长检查督促作业?”他们好像都忘记了非常重要的一点,课后作业是学习的重要环节,本来就是学生自己的责任,什么时候变成家长的任务了?这就是典型的双重标准:一方面要求学生自己的事情要自己做,另一方面让家长代为监督学生完成作业。这种自相矛盾的双重标准产生的教育影响只能是让学生变得更懒惰、更自私,不利于培养孩子的自理、自立能力和学习自觉性。

第二种现象:学生犯了错就喊家长。教育孩子是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共同责任,老师和家长应该多沟通交流,但这并不意味着老师可以推卸本应该属于自己的教育职责,不分轻重缓急和错误性质,只要学生犯了错就把家长喊到学校里来。

很多老师习惯于遇到事情就喊家长,这看似是为了共同解决问题,实际效果却是:家长觉得很丢面子,恼羞成怒,不问缘由先把孩子训斥一顿。犯错的学生当着家长的面暂时低头服软,但这是双重胁迫下的违心无奈之举。家长的教育水平一般低于教师,喊家长到校对于学生的教育并无裨益,也很难让学生深刻反思自己的错误,只会加深孩子对老师和家长的逆反心理。所以,遇到问题就喊家长,不但不利于解决问题,反而会使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形象受到影响,降低教师的威信。

调查谈话也发现,学生对老师动辄就喊家长十分反感,特别是对老师把父母叫到办公室训话,多数学生都感到严重伤害自尊,从而对老师产生怨恨心理。还有一种情况,孩子并无原则性错误甚至被冤枉,他们因无处申诉进而产生了愤懑、悲观的心理,个别的孩子因此出现了心理障碍。所以,“喊家长到校”并不能收到教育学生的预期效果,弄不好还会适得其反,甚至出现学生自伤、自杀等事件,一定要慎用。

从教育的角度说,良好的教育环境是由良好的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共同构成的,孩子在良性互动的环境下才能实现健康成长。对学校教育而言,教师负有全职全责,所以不要动辄就喊家长来,这本质上是教师推卸责任和无能的表现。

从培养学生的正确世界观、价值观角度说,我们一方面教育学生有担当、要对自己负责,另一方面出了问题就将责任推向家长,作为当事人的孩子反而成了出气筒。这种言行不一的教育方式严重偏离了教育的正确方向,又怎么能培养出对自己行为和未来负责的新时代公民?

如果真的需要叫家長,除非遇到了较严重的事情。同时也要让学生知道,这个错误不是一般的错误,否则老师是不会喊家长到校的。喊家长的原因是因为学生是未成年人,父母作为监护人有责任有权利知道事情的经过。喊家长的目的是家校双方更好地帮助学生改正错误和解决问题,而不是为了共同惩罚学生。

第三种现象:学生不明白就再讲一遍。这句话是许多老师引以为荣的口头禅,甚至成了责任心强的表现。对此,浙江绍兴的茅卫东老师曾经说过:“‘来,听老师再讲一遍,或许这不是耐心,而是愚蠢”。作为老师,如果应该一遍就交代清楚的事情却要讲数遍,就应该很好地反思自身的问题,找出症结所在,然后有针对性地进行弥补,而不是把多讲几遍作为解决问题的办法;即使是因为学生没有认真听讲,也不能仅靠重复来解决,而应该把重点放在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听课习惯上面;如果是授课内容超出了学生的认知理解能力,讲了也不会,那就不要再讲了,放弃就是最明智的选择。

从课堂效率的角度分析,老师为了不让一个学生掉队,哪怕是一个浅显的知识点,也要反复讲。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说,大量宝贵的课堂时间在简单的重复提问中被白白浪费。如此做法,看似是对一些学习能力薄弱的学生负责,实际上是对大多数同学的不负责,这样的课堂教学就是低效甚至负效的。

从社会公平的角度分析,华东师大周彬教授说过:“老师把80%的精力花在20%的学生身上,而置更多的学生于不顾,这其实就是另外一种形式的不公平。”

从学生健康成长的角度分析,老师为了把问题讲明白,反复提问个别学困生,让他们在全班同学面前出尽了洋相,丢掉了自尊,同样不利于这部分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他们对老师的良苦用心其实并不感激,他们心里更多的是酸楚和仇恨,个别学生甚至会出现心理扭曲的问题。

第四种现象:你只管学习,别的什么都不用管。这是许多家长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也是不少家长很朴素很真实的想法,因为学习确实太重要了,不敢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多少父母正在以“爱”的名义养废孩子,但是等到养出一个除了学习什么都不会做的巨婴时,往往后悔不迭。孩子长大后也会埋怨父母:我想干的时候,你不让我干,现在凭什么嫌我什么都不会干?这就陷入了一个爱与怨恨的怪圈。

我们养孩子的目的是什么?不就是希望孩子将来长大成人,自立自强,有一技之长能养活自己和家庭,奉献国家和社会吗?我们又怎么能一边抱着孩子不舍得让他下地自己走,生怕磕着碰着,一边希望孩子放到地上就会跑?这本身就是矛盾的。

孩子要想在未来的社会过得好,不仅需要智商,也需要情商。不仅需要掌握专业知识,更需要有强健的体魄、健康的心理和与人交往、社会适应等方面的能力。

孩子什么都不干,错在父母。做家务是孩子成长的第一步。来自哈佛大学的研究显示:做家务的孩子将来更有出息,幸福指数也更高。家长朋友们,放手让孩子学做家务吧,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温室里怎么可能长出参天大树?

第五种现象:反复讲道理。讲道理是很多家长教育孩子过程中的习惯性通病,自己讲不明白就请别人来讲,在他们的认知中,教育就是告知,就是“明白人”对“不明白人”说话,如果孩子不听话就反复讲道理。然而现实却是:反复讲道理对于很多孩子来说几乎没有效果,越喜欢讲道理的家长,他的孩子往往越不听话;道理讲得越正确,孩子往往越是不听。这个现象经常令很多家长大惑不解。

美国著名教育家杜威认为,教育并不是一件告知和被告知的事情,而是一个主动的和建设性的过程,这个原理几乎在理论上无人不承认,而在实践中又无人不违反。

天下没有不懂事的孩子,想让孩子懂道理,家长首先要做得有道理,做得有道理比说得有道理重要得多。从孩子的角度分析,他们多希望得到尊重,不喜欢被别人支配,他们不仅要看家长说什么,还要看家长怎样做,当他发现家长言行不一,自己要求的自己却做不到时,他们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就发生了倾斜,他们一方面排斥和鄙视家长的言行,另一方面也学会了说一套做一套的两面性人格。

所以,要想让孩子“听话”,家长真正需要认真做好的是言行一致、以身示范,而不是反復地讲大道理。另外,家长应该认识到,孩子难免会有一些尝试性行为和破坏性行为,这是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必经的一个历程,只要我们把握底线就可以,不要用成年人的思维和标准去苛求孩子。

(责任编辑:刘莹)

猜你喜欢
双重标准利己主义世界观
世界上不是只有利己主义一条路可以走
Literature Review Concerning the Research of Chinese Higher Education: Take Refined Egoism Symptom for Example
世界观(二)
双标
双重标准惹人嫌
警惕美国总统的“双重标准”
重读《夜读偶记》
罗尔斯原初状态中立约人特性
浅析李箱小说《翅膀》中映射的社会现象
当代中国社会转型时期的小镇“序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