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美融合?趣味读帖

2021-10-01 02:24
中国篆刻·书画教育 2021年9期
关键词:笔画意象书写

编者按:美来源于生活。美的元素孕育于生活之中,书法之美也根植于日常的生活之中,传统书法艺术的经典作品大都出自于日常生活中的书写。在日常书写中,发现美、欣赏美、再现美、创造美,应该成为书法教育教學的常态。如果我们不仅在校内外的书法课堂教学中,还能在所有的日常书写中,去表现汉字的点画之美、结构之美、章法之美、节律之美,去发现自然与生命之美,去彰显生活与理想之美,去实现人生的价值之美,那将是一件多么美好的事情。这是美育视野中的书法教育教学应该努力实现的价值和完成的任务。

《中小学书法教育指导纲要》指出:“书法教育对培养学生的书写能力、审美能力和文化品质有重要作用。”因此,如何在小学书法课堂教学中充分融合“审美”元素,让课堂变得有“文化味”,从而提高学生的书写能力和审美能力,笔者试图就读帖这一环节作一些探究和尝试。

眼高自然手高,磨刀不误砍柴工。读帖功夫做足了,临帖就没那么难了,为了让读帖变得有趣生动一些,教师可以融合生活中的事物,让学生感受字的形体,从而获得审美体验,进行有效书写。

一、借“自然”之形,感悟笔画

晋代卫夫人论书法时就说:“点画如高峰坠石,磕磕然实如崩也;横画如千里阵云,隐隐然其实有形;竖画如万岁枯藤;撇画如陆断犀象……”可见汉字极具形态之美,而这般美却是与自然和生命戚戚相关的。正是像这般形象化的语言描述,让后来的学书者获得了切实的审美体验,才会对汉字的“形”有了更好的把握。因此,指导学生读帖时,教师可巧借生活中的一景一物,找到与所教学笔画的相通之处,让学生加以审美、感悟,从而让其有直观的感受。

如《竖弯钩》教学片断:初步感知竖弯钩的形态特点

师:竖弯钩像什么呢?( 生:一个个银色的鱼钩)

师:你想的挺有意思的,确实很像!还有吗?

师:那你能给这个竖弯钩再取个名字吗?这儿还有个小故事呢,我们一起来听一听!

(课件配音)据说大书法家王羲之特别爱鹅,每天欣赏它们的步态、姿势,而且还独创了竖弯钩的写法,后来人们就给竖弯钩取了一个雅致的名字——浮鹅钩 。

笔者在这一段教学中,就是借用了我们生活中“鹅”在水上游的样子和竖弯钩进行对比教学,让学生感知了浮鹅钩的形态美,从而获得了审美体验。后又融合了王羲之与鹅的小故事,让学生一边学习书法,一边对相关的文化知识也有了一定的了解,激发了学生学习书法的兴趣。

二、借身体之态,趣解结构

汉字外形之美,犹如其人,鲜活灵动,也有“高矮胖瘦”之分。在读帖的时候,教师可以借用身体直观的形象来打比方,让学生对这个字的字形、笔画与笔画之间的关系,部件与部件之间的位置关系有更形象的理解,让教学富有意趣美。

如教学“唐、朝、阳”几个字的向背关系,教师可作这样的引导:

相向关系:竖和横折钩有礼貌之意,像互相见面在问好!而在教学笔画相背关系的时候,如“北”“非”“兆”等字的书写,则可以这样引导:一对好朋友,见了面,道声再见往回走。

像这种充满哲学对立的笔画位置关系在书法教学中不胜枚举,教师只要能把在生活中捕捉到的美融入到书法教学中,学生的书写能力和审美能力一定会得到提高。

三、借生活意象,感悟笔势

书法之法得法象而取意。在古代,古人对笔法来自法象取意的理解,早有论述,徐渭曾云:余玩古人书旨,云有自蛇斗,若舞剑器,若担夫争道而得道,初不甚解,及观雷大简云,听江声而笔法进……教师可以挖掘生活中与书法有关的意象,引导学生进行审美并找到契合点,从而让学生领悟汉字的神韵所在,写出汉字的“神”。

如教学“一”的时候,教师不妨找一个与这个笔画相关的意象,让学生进行审美再书写,效果就会迥然不同,如以下教学片断:

师:你觉得这个“一”字让你联想到什么?(生:桥梁、扁担等)

师:是不是特别像小时候刚学会爬的你?(图二)

师:等一下我们写的时候一定要把努力往上爬的感觉写出来。

课堂上,老师三言两语便把“一”字充满“筋骨”的特点分析得淋漓尽致,有了这样相关意象的比较,孩子们的书写一定会变得更加灵动,也可以说这样的读帖才是真正有效的。

可见,我们在读帖的时候巧妙融合“审美”因素,创意教学,学生一定会在学习书法中受到美的熏陶,快乐学习,健康成长。

猜你喜欢
笔画意象书写
Unwritten 尚未书写
用什么书写呢?
笔画相同 长短各异
——识记“己”“已”“巳”
有趣的一笔画
离婚起诉书写好之后
找不同
一笔画
书写春天的“草”
“玉人”意象蠡测
《活着》的独特意象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