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头受挫,中概股值得抄底吗?

2021-10-01 02:49郭施亮
理财·市场版 2021年9期
关键词:概股巨头估值

郭施亮

多年来,因为国内资本市场的上市门槛比较高,部分不符合国内市场上市要求的中国企业,为了拓宽融资渠道,并满足融资需求,不得不考虑赴美上市等计划。中概股是指外国投资者对所有海外上市的中国股票的统称,近年来也有部分中概股企业发展壮大成为巨无霸企业,并在全世界范围内具有一定的影响力。

政策监管环境收紧

近年来,全球资本市场发生了重要的变化,国内在市场制度等方面也进行了实质性的改革。与此同时,外部市场的政策环境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政策监管环境的持续收紧,对中概股企业赴美上市也带来了一定程度上的冲击。

其中,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发布的《外国公司问责法案》最终修正案终于得到了落实,对远赴海外市场上市的中概股企业来说,赴美上市的难度已经越来越大了。

具体而言,在《外国公司问责法案》中,需要外国公司遵守美国的审计标准。有些规则显示,如果外国公司连续3年未能通过美国公众公司会计监督委员会的审计,那么外国公司在美股市场的交易将会受到影响。

由此可见,在外部市场的政策环境发生实质性收紧的背景下,给赴美上市的外国公司带来了不小的阻力。但是在《外国公司问责法案》正式落地之后,实际上将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美股市场的包容性与开放性,未来中概股企业很有可能会选择私有化退市,或者选择同步上市和二次上市的策略,赴美上市已经不是首要选择。

回归国内上市或是首选

回归A股市场以及港股市场上市,可能会是未来中国企业首要选择的上市方向。但是对中概股企业来说,在国内市场仍需要关注国内政策监管松紧的因素,这也是目前中概股回归国内市场上市的重要考虑因素。

从反垄断到中概股监管的收紧,中国互联网企业面临着内外部政策环境的压力。受此影响,今年以来中概股企业的股价处于跌跌不休的状态,包括腾讯、美团、快手等知名互联网企业,它们的累计跌幅巨大,短短半年时间平均跌幅达40%。

如果说股市是经济晴雨表,那么上市公司的股票价格表现也是上市公司经营状况的先行指标。在互联网巨头们股价跌跌不休的背后,实际上与政策监管环境收紧因素有关,市场更担心互联网巨头们的投资逻辑以及估值体系已经发生了实质性的变化。

退一步思考,假如某一家互联网知名企业的年均盈利增速达到30%以上,市场可能会给予其较高的估值溢价空间。但是,如果企业的投资逻辑发生了变化,并导致企业盈利增速从30%以上下跌至15%以内的水平,那么市场可能会把企业的估值定价体系从互联网股票调整为传统的公共事业股票,盈利预期以及行业赛道的优势也会大打折扣。

中概股值得抄底吗

从腾讯控股到阿里巴巴,都是知名的互联网巨头企业。但是在这一轮调整行情中,它們的累计跌幅却达到了40%以上,甚至一度跳出了全球前10大市值企业的名单。此外,对美团、快手、百度等知名互联网企业,它们的累计最大跌幅达到50%以上,市场对互联网企业的估值溢价空间正在显著压缩。

中概股企业值得抄底吗?或许就目前来说,中国互联网企业最大的不确定因素来自内外部政策监管环境的影响。

从外部市场的角度出发,主要来自《外国公司问责法案》的影响,未来中概股企业赴美上市的难度也会显著提升,对部分牵涉到财务问题或信息披露问题的中概股企业来说,还可能会存在强制退市或集体诉讼的风险。

从内部市场的角度出发,主要来自反垄断以及监管收紧等因素的冲击。与此同时,从巨头企业的角度分析,在它们发展壮大的过程中,越来越重视社会价值,部分商业价值甚至会让步于社会价值,让利空间越大,企业的盈利增长能力与估值定价空间也会发生明显的变化。

不过,即使面临内外部政策环境的影响以及企业自身让利的影响因素,也并不会轻易改变巨头企业的竞争优势。例如,腾讯的微信,在短时间内基本上处于无法取代的状态,而且微信并未实行全面的商业化,对商业化的进程还是相对克制的。除此以外,包括阿里、京东、百度等知名互联网企业,它们对研发投入的比例是比较高的,凭借较高的研发投入比例以及拥有较强的人才储备优势,知名互联网企业具备了可持续发展的能力,不能因为内外部政策环境而否定了它们的发展与竞争优势。

此外,从风险防御能力的角度出发,知名互联网企业比较讲究现金储备与人才储备。对部分知名互联网巨头企业来说,它们在发展过程中,保留了充足的现金储备,并从本质上提升了企业的抗风险能力。从投资的角度出发,可能更关注企业的自由现金流增速情况,部分企业的自由现金流比企业净利润还要高,基本上覆盖了企业的负债成本,这类企业的风险抵御能力还是非常显著的。

从中短期的角度看,中概股企业可能处于阵痛期,可能会因为内外部政策环境的变化而加快企业在经营管理能力上的调整步伐。短期阵痛可能会导致企业的投资逻辑与估值体系发生或多或少的变化,但并未从根本上动摇知名中概股企业的竞争优势与发展根基。所以,对知名中概股企业来说,只要它们的商业模式与发展根基没有发生实质性的恶化,那么从长期的角度看,这类中概股企业还是具备长期投资的优势。

在中概股企业处于跌跌不休的过程中,市场对中概股企业的估值定价基本上是非常悲观的,甚至对过去的估值体系以及投资逻辑进行否定。但是对这种“杀估值”的行情,市场不必过度悲观,当政策监管环境发生回暖时,被错杀的估值也会逐渐得到修复,但对投资者来说,可能需要耐心等待政策明朗期,提前抄底中概股的投资者可能需要承受一定的时间成本。

猜你喜欢
概股巨头估值
药业巨头毁于谎言
美政治打压,中概股又遭“血洗”
辨析中概股“归巢”
中概股的AB面
机会绝不仅仅属于巨头
中外企业并购定价比较研究
关于互联网企业估值的新思考
中概股回归政策不变,这意味着什么?
热门智能手机应用
小黄人“三巨头”档案 Adel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