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学科课程建设的课程基地共同体区域发展研究

2021-10-02 19:46丁静
高考·上 2021年6期
关键词:区域发展

丁静

摘 要:江苏省高中课程基地是江苏省在国内率先启动的综合性教学平台,各高中学校积极投入创建,但从创建后的运行来看,各课程基地的发展参差不齐。构建课程基地共同体,以区域学科课程建设为抓手,可一定程度上促进课程基地的良性运行,实现课程基地与学科课程的双优发展。

关键词:课程基地共同体;高中生物课程;区域发展

一、课程基地及区域发展状况

自2011年9月起,江苏省在全省中小学启动课程基地建设。南京师范大学何善亮教授认为:“课程基地是以创设新型学习环境为特征,以改进课程内容实施方式为重点,以增强实践认知和学习能力为主线,以提高综合素质为目标,促进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中提高学习效能,发掘潜能特长的综合性教学平台。”[1]课程基地围绕学生综合素质提升为追求,以建设学科内容的物质呈现平台为基础,通过师生做中学、学中做方式,巩固、演示、验证、探究和拓展教学内容,充分挖掘学生天赋潜能,努力培养学生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实践性、体验性、自主性教学“新课堂”。就高中生物学科而言,课程基地是原有生物实验室的品质提升、是学科教室与固定教室的优化整合、是师生共同探讨研究的良好载体平台。

在2011年江苏省首批31个省级课程基地中,常州市占两个,且这两个课程基地都在高中生物学科,分别是常州中学“生命探究”课程基地和前黄高中“环境生命”课程基地。可见,常州地区高中生物学科发展具有良好的基础。到目前为止,常州地区与生物学科相关或以生物学科主打的课程基地主要有:5个省级生物学科课程基地(高中),包括江苏省常州高级中学的“生命探究”课程基地、江苏省前黄高级中学的“环境生命”课程基地、江苏省奔牛高级中学的“生命健康”课程基地、常州市田家炳高中的“STEM生命”课程基地、江苏省武进高级中学“生命科学创新实践”课程基地;3个省级综合学科课程基地(高中),包括常州市北郊高级中学的“环境”课程基地、江苏省华罗庚中学的“环境、科学、教育”课程基地、常州市第二中学“理科实验”课程基地。从目前的三个省级综合学科课程基地的运行来看,主要是以生物学科为中坚力量。课程基地的创设无疑为学校、教师和学生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平台,就目前而言,各课程基地的运行以各自“自转”为主。

二、课程基地共同体建设的内涵及学科需求

课程基地共同体的打造,是学校课程基地自身运行的需求,也是教师发展的需求,也是在一定区域(常州市范围)内“公转”的时代需求。

(一)内涵属性

滕尼斯在《共同体与社会》一书中对共同体有较为深刻的阐述。他认为“人的意志在很多方面都处于相互关系之中,任何这种关系都是多数中的统一,或者统一中的多数。它是由促进、方便和成效组成的,它们相互间有来有往,被视为意志及其力量的表现。通过这种积极的关系而形成族群,只要被理解为统一地对内和对外发挥作用的人或物,这就是共同体的本质。”[2]滕尼斯对共同体的认识更多地是社会上范畴上的理解。而这里的“课程基地共同体”既有其社会学属性,也有其教学上的特殊性。

1.课程基地共同体社会学属性

常州地区各校的生物学科课程基地自创建以来,都有各自的发展。一是每一所学校的课程基地都有其特殊之处,也就是其研究的方向各有不同。譬如常州高级中学的“生命探究”课程基地主要侧重于实验探究、前黄高中的“环境生命”课程基地主要侧重于环境与生命教育等,这种研究方向上的不同正是滕尼斯所认为的“不平的”或“差异”,正是因为有了这种“不平等”或“差异”,才使得课程基地共同体的建立有了其一定的研究基础。二是每一所学校的课程基地建设情况不同。如常州中学的“生命探究”课程基地依托学校生物课程的实验化改革,充分把课程基地运行起来,做到了高一生物课程都在课程基地进行。但也有些课程基地不能很好地运行,甚至不运行,一批良好的设备静躺在实验室“吃灰尘”。这种人为因素的“不平等”或“差异”,也迫切需要有一个研究的共同体来促进各课程基地和谐发展。

2.课程基地共同体教学属性

课程基地共同体与教学密切相关,因此其还有教学上的特殊性。课程基地共同体是以完成共同的学习任务为载体的,以促进成员全面成长为目的,强调在学习过程中以相互作用式的学习观作指导,通过人际沟通、交流和分享各种学习资源而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基层学习集体。它与传统教学班和教学组织的主要区别在于强调人际心理相容与沟通,在学习中发挥群体动力作用。因此,课程基地共同體从某种意义上讲是学习共同体,其是在共享性的、协作性的学习活动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为促进学习者之间的协作、交流服务的。课程基地共同体运行过程中教学设计者要尽量选择一些开放的、具有一定复杂性的、真实性的任务,以方便共同体成员能够借鉴与学习。

(二)学科需求

1.行政推动与实际需求

“十三五”的开局之年,江苏省教育厅出台了《关于组建普通高中课程基地学科联盟的通知》。学科联盟的建立实际上就是通过组建普通高中课程基地学科联盟,加强各普通高中课程基地的交流与合作。联盟包括技术类、自然科学类、语文类、数学类、外语类、人文类、生命与健康类、艺术类、文化类等九大类。从课程基地联盟建设的情况可以看出,省教育厅旨在通过一定手段促进相似背景的课程基地联合发展,从某种意义上讲,这跟课程基地共同体具有一定的相似之处。但省一级层面上这种类型的“联盟”更多地是一种象征性意义,实际层面上的联合操作少之又少。另外,这种联盟的分类,把生物学科相关的课程基地归类于“自然科学类”还是“生命与健康类”都存在一定问题。

常州市已有多个课程基地,就高中生物学科而言就涉及八个,但在市级层面上却没有相对应的类似于“学科联盟”的活动组织,更没有同一学科的活动组织。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讲,这种联盟是相对比较松散的组织。而课程基地共同体的建立,将形成相对较紧密、实在并基于“生物学科”“常州地区”“共同体”的“真联盟”,其结构特色鲜明。

2.学科保障与教师发展

课程基地共同体的建设需要有保障。滕尼斯认为“在共同体内部,相互之间有共同的、有约束力的思想信念,作为一个共同体自己的意志,而‘法’作为若干结合在一起的人的真正的和基本的意志而受到尊重。”[3]正是基于这个前提,课程基地共同体才有一定的保障。首先,常州市生物学科课程基地共同体成员主要包括上述拥有相关课程基地的学校,以及一些拥有相关课程基地实力及基础建设的高中校,譬如常州市戚墅堰高中等。这些学校的既是常州地区生物学科传统优秀校,同时这些学校之所以能创建课程基地,就是因为这些学校的老师有着建设好生物学科的基本信念,而这种信念正是课程基地共同体建设的基本意志。其次,各课程基地内部拥有着良好的基础条件,是区域教研活动的主要场所,若能把各课程基地组织起来,形成一个整体,优势和资源互补,这将大大促进区域课程建设。这种利好对生物学科是如此,对其他学科也是如此。第三,非课程基地校教师发展及区域教研是推动课程基地共同体运行的良好助力。课程基地建设之初,其定位就有“开放性”这一属性。也正因此,常州高级中学的“生命探究”课程基地积极申报并成立的江苏省骨干教师培训基地,成为省内唯一一个纯粹以高中学校自身力量承担省级骨干教师培训的基地。同时,为了更好地发挥课程基地的作用,充分发挥课程基地“公转”的效能,本地的教研活动很多都借助于课程基地良好的基础条件,为非课程基地校教师的发展贡献了一份力量,在教师培训中功不可没。

三、课程基地共同体建设的基础与目标

马斌《创造一种模式:课程基地变革江苏高中》一书中界定了课程基地“学校之间开放性”的属性,“特定基地的建设任务归属于某一所学校,但是建设的成果向全省普通高中学校开放,这是在全省范围建设多样化课程基地的基本用意。”[4]如果说全省范围内开放存在困难的话,在常州市区域范围内开放则完全没有问题,这既是课程基地共同体建设的基础,也是学科区域发展的基础。

本文中的高中生物课程区域发展主要是指依托常州市高中生物课程基地共同体,以共同体学校协同建设、集体行动为原则,以合作研究、经验共享为机制,开展高中生物国家课程校本化的深化研究和高中生物校本课程的科学化建设,以及开展上述研究所必需的教师课程素养提升研究,并在此基础上呈现常州区域内高中生物课程发展的基础性条件、基本特征与核心趋向,探讨高中生物课程的区域性发展。

新课程实施以来,课程基地已充分发挥了其引领作用,聚焦核心素养中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的形成,充分发挥课程基地的优势,在转变育人方式、优化学习方式和创新教学制度上形成典型示范。但个别学校的孤军奋战和一枝独秀并不是我们的追求。课程基地共同体的建设,能够让区域高中生物学科依托课程基地建设,联合区域优势,在课程建设方面提供许多有意义的理论和经验。基于以上认识,进行“基于课程基地共同体的高中生物課程区域发展研究”的研究,试图从课程基地合理利用和错位发展的视角来审视新课程背景下生物教学目标的定位、课程的开发、教学过程的设计和组织、教学评价的实施等,通过研究与实践,探讨基于课程基地建设的生物课程建设体系,从而提高生物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提升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从而真正体现课程基地建设与生物课程的价值。

课程基地共同体是一个课程建设的实践平台,研究过程中,以落实各共同体成员学校的课程建设为抓手,不断提高学校生物学科课程建设能力的同时,不断提高教师水平。一方面,通过对生物课程的区域性统筹和协同研究,提升、夯实高中生物课程基地的课程内涵。另一方面,通过深化国家课程校本化的进程、提升校本课程建设的科学水平、教师课程素养与骨干教师队伍建设等,提高高中生物课程建设的水平、提升高中生物课程的育人功效。从课程基地共同体建设为切入点,以创设新型学习环境为特征,以改进课程内容实施方式为重点,以增强实践认知和学习能力为主线,以提高综合素质为目标,促进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中提高学习效能,真正实现培养学生生物学科核素养的目标。

区域内课程基地共同体的构建完全可行,基于课程基地共同体的区域高中生物学科课程建设也值得探讨。而这种模式的应用,于其他区域和其他学科也是可以借鉴的。

参考文献

[1]何善亮.江苏省高中课程基地建设的实践探索与理论思考[J].教育科学研究,2015,(12):57~63.

[2]【德】费迪南·滕尼斯.共同体与社会[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52.

[3]【德】费迪南·滕尼斯.共同体与社会[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71.

[4]马斌.创造一种模式:课程基地变革江苏高中[M].南京:江苏凤凰科学技术出版社,2017:18.

本文系江苏省中小学教学研究室第十二期立项课题(编号:2017JK12-L076)《基于课程基地共同体的高中生物课程区域发展研究》研究成果。

猜你喜欢
区域发展
现代信息服务业区域发展集成一体化模式研究
我国实体化电子商务的区域发展问题及策略探讨
沁源县区域发展方向研究
跳绳运动区域性发展策略研究
现代旅游业发展的问题研究
浙江省金融集聚现状与形成因素研究
我国区域发展两大失衡问题亟待破解
基于北斗的数字秦岭系统
四川支柱产业与重庆的对比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