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峡县:践行“两山”理念 打造“四美西峡”

2021-10-07 09:42刘战国
中国农村科技 2021年9期
关键词:西峡县县域高质量

文/刘战国

(作者单位:河南省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

西峡县创建老界岭国家级旅游度假区(资料图)

党的十八大以来,西峡县认真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牢固树立“两山”理念,以高质量党建引领水源保护高质量、经济发展高质量,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始终把水质保护作为第一政治任务,作为发展的红线前置条件,坚持不懈打造美丽经济、美丽环境、美丽生态、美丽城乡“四美西峡”,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一任接着一任干,保持战略定力,开拓创新,百折不挠,闯出了一条“生态经济化、经济生态化”的高质量发展路子。

2010-2020 年西峡县GDP 年均增速10%,分别比全国、河南省、南阳市高出2.8、1.8、2.0 个百分点。2020 年西峡县GDP258 亿元、人均GDP5.7 万元、地方财政收入17.5 亿元,综合实力、地方财政收入、人均GDP、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全部居南阳市13 个县(市、区)之首。2020 年森林覆盖率达80.35%,在河南省105 个县(市)中居第2 位,南水北调水源水质达标率100%,荣获“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中国天然氧吧”称号,较好地完成了“一河清水入丹江、一渠清水送京津”的政治使命,实现了南水北调水源高质量和发展高质量的“两个高质量”目标。

“四美两高”西峡模式,是长期创造性践行“两山理论”的结晶,非常难能可贵,具有普遍价值,值得学习推广借鉴。

发展美丽经济,打造特色产业兴旺西峡

西峡县以发展“美丽经济”、打造“兴旺西峡”为主线,实施“生态立县、农业固县、工业强县、文旅名县”四大战略,大力推进“生态经济化、经济生态化”,深度发挥生态资源比较优势,积极构建“333”现代产业体系,做大做强“菌、果、药”三大主导农业,中药食品、新材料、高端装备三大主导工业,文旅、康养、电商三大主导现代服务业,将绿色生态资源优势,转化为特色产业优势,升华为出色品牌优势,探索形成“绿色+特色+出色”良性循环发展模式。

做大做强“菌、果、药”三大主导农业集群。自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开始,积极探索利用沟壑林木资源发展香菇等食用菌产业,利用丘陵地带发展猕猴桃等水果产业,利用山地发展山茱萸等中药材产业,逐步形成了“菌、果、药”三大特色主导农业。“菌、果、药”三大特色主导农业的年综合产值260 亿元以上,贡献了农民人均纯收入的80%。其中,香菇(鲜菇)年产量达30 万吨,占全国总产量的1/10,产值30 亿元,综合效益150 亿元以上,出口超70 亿美元,确立了河南省农产品出口第一大县地位,带动2 万多农户发家致富。

做大做强中药食品、新材料、高端装备三大主导工业集群。西峡县依托丰富的特色农产品,大力发展中药和食品加工业;依托丰富的矿产资源大力发展特钢和冶金辅材;同时大力发展汽车零部件等高端装备产业。逐步形成了中药食品、新材料、高端装备三大主导工业。

做大做强文旅、康养、电商等三大主导现代服务业集群。西峡县依托资源和产业优势大力发展以生态文旅、康养、电商等三大现代服务业,实现三次产业融合发展。

做大做强科创、品牌、绿色经济,引领转型升级。打造科创第一竞争力,实施高新技术企业集群培育、研发平台建设、产学研孵化联盟建设、新产品研发四大工程。

保护美丽环境,打造碧水蓝天净土纯洁西峡

西峡县坚决扛稳南水北调“保水质、护运行”政治责任,以保护“美丽环境”、打造“纯洁西峡”为主线,坚持源头治理、过程管控、标本兼治、铁腕治污,打赢“碧水、蓝天、净土”三大保卫战,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十三五”期间,万元生产总值能耗下降17%,PM2.5 年均浓度达到35 微克/立方米,地表水水质高于规定标准,土壤环境稳步好转,空气优良天数、PM10、PM2.5指标连年位居省市前列,水环境质量、水源地水质达标率保持100%,空气、水环境质量位居省市前列,跻身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行列。

强化源头治理,严守第一关口。做好国土空间规划和各专项规划,按照最高标准从严划定“生态红线、环境质量底线、资源消费上限”,严守“三线一单”生态环境分区管控要求。

强化综合治理,打赢三大攻坚战。按照“提气、降碳、强生态,增水、固土、防风险”思路,聚焦重点领域、重点行业,打赢碧水、蓝天、净土三大保卫战。

强化严密监管,建立全覆盖监管体系。强化事前、事中、事后监管,为构建全覆盖环境监管网络,优化美丽环境提供了有力保障。

构筑美丽生态,打造绿水青山森林西峡

西峡县实施生态立县战略,把森林涵养水源作为重大政治任务,以构筑“美丽生态”、打造“森林西峡”为主线,推进全域森林生态建设,筑牢生态系统屏障,倾力打造青山常在、秀水长流、绿地荫荫的美丽西峡。

坚持红线管治,筑牢生态安全屏障。高标准完成了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编制,加强各类空间规划的协调衔接,按照“一张蓝图、一套标准、一个系统、一套制度”,建立弹性和刚性相结合的管控体系,构建起“北部伏牛山地生物多样性保护与水源涵养生态功能区、中西部低山丘陵水源涵养与水土保持生态功能区、东部丘陵岗坡水土保持生态功能区、矿区生态恢复区与水土保持生态功能区、城镇建设生态功能区和沿鹳河、淇河、湍河三大水系生态走廊”为主的“五区三带”生态空间保护格局,协调推进区域生态保护工作。

西峡县二郎坪特色小镇(资料图)

坚持植树造林,构筑全域森林。全力推进国土绿化提速行动,坚持以山体绿化、丘陵区绿化、城镇绿化为主体,河渠绿化、道路绿化、农村绿化为骨架,构建点、片、带、网相结合的绿色生态建设体系。近五年森林覆盖率提高到80.35%,全县林地面积410 万亩,先后被评为全国造林绿化先进县、全国国土绿化突出贡献单位、全国经济林建设品牌示范县,蝉联省级森林城市。重点实施五大绿化工程,全面推进生态建设。

坚持自然保护,构筑原始森林。建立自然保护区是守住绿水青山的重要保障措施,西峡县按照“应保尽保”的原则,构建生态自然保护区体系,目前全县拥有伏牛山自然保护区、恐龙蛋化石群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大鲵省级自然保护区、伏牛山国家地质公园和寺山国家森林公园5 个自然保护地,总面积1164.84 平方公里,占县域面积比重为33.72%。

坚持四水同治,构筑清澈水系。坚持“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治水方针,统筹做好水资源利用、水生态修复、水环境治理、水灾害防治等“四水同治”,推进“蓄、连、溯、治、补”“五措并举”,强化项目支撑,着力构建“库河串联、灌排结合、运营高效、城乡一体”的现代水网体系,水源水质达标率均为100%,实现河畅、水清、岸绿、景美,为南水北调工程提供有力的水源安全保障。

建设美丽城乡,打造全域风景文明西峡

西峡县坚持高质量发展和高质量水源生态保护两个硬道理,以建设“美丽城乡”、打造“文明西峡”为主线,坚持县城、集镇、美丽乡村、全域旅游“四轮驱动”,构建中心县城为龙头、特色乡镇为支撑、美丽乡村为节点的城乡一体化融合发展新格局,成功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60%,明显高于周边县(市、区),特色小镇和美丽乡村星罗棋布,展现出全域风景、全域旅游的美丽画卷。

建设特色美丽乡村,彰显乡愁魅力。牢固树立以民为本的理念,举全县之力稳步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和美丽乡村建设,探索出“因地制宜、分类指导,依靠群众、彰显特色、典型引路、整体推进”的美丽乡村建设“西峡样板”,成功入选河南省乡村振兴示范引领县。

建设特色产业小镇,彰显融合发展。以争创省级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为契机,依托“菌、果、药”特色农业优势和生态旅游优势,着力打造沿鹳河百公里香菇长廊、沿312 国道百公里猕猴桃长廊、沿北部山区山茱萸长廊、沿208 国道生态旅游长廊、丹回工业长廊等“五大特色产业长廊”,沿五大廊道推进香菇小镇、猕猴桃小镇、蜂蜜小镇、避暑养生小镇、文旅小镇、恐龙小镇等特色小镇建设,带动星罗棋布的美丽乡村建设。

建设特色文明城市,彰显秀外慧中。西峡县围绕建设“区域中心城市、文旅休闲城市、山水生态城市、全国文明城市、创新创业城市”等五大战略功能定位,坚持“以水润城、以绿荫城、以文化城、以业兴城”,着力打造“显山露水、大气舒朗、绿洁畅美、流光溢彩”的山水产业新城。

建设创新创业高地,彰显西峡精神。“四美西峡、两个高质量”是长期艰苦奋斗不断探索的结果,创新实践也凝练出独特的“西峡精神”。包括“劈山开路”的创业精神、“永争第一”的创新精神、“尊师重教”的人文精神。

四美两高”西峡模式的启示

“郡县治,则天下安”。河南县域面积占全省近九成、常住人口占全省七成以上、经济总量占全省六成以上,县域高质量发展对全省大局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四美两高”西峡模式是长期坚持不懈践行两山理论的结晶,西峡成为河南省县域高质量发展的一面旗帜。综合起来,有如下几点启示:

坚持党建引领,走创新创业“永争第一”的特色发展路子。加强党的集中统一领导是推动发展的组织保障,创新创业是推动发展的第一动力。着力优化干事创业政治生态,西峡县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着力营造优良的干事创业政治生态,把准发展航向,形成发展合力,释放发展潜能。确立永争第一发展目标,县委、县政府在在践行“两山”理念谋发展上争第一,一任接着一任干,企业在创新驱动和开拓市场上争第一,创造出一流业绩。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科学决策,当群众期待脱贫致富时,党委、政府就带领群众发展高附加值的“菌、果、药”产业,使西峡县成为秦巴山连片特困地区唯一的非贫县;当群众期待优美生态环境时,党委、政府就带领群众加快产业转型升级,加强环境生态保护和修复。强化创新发展第一竞争力,解放思想是发展关键,改革开放创新是发展动力。思路决定出路,西峡县思维超前,敢为天下先,以改革推动抢占营商环境高地,以开放带动抢占广阔市场空间,以创新驱动抢占竞争发展根据地。

坚持生态立县,走生态经济化、经济生态化“两化循环”绿色发展路子。发展高质量和生态高质量是县域发展的核心目标,两者不可偏废,缺一不可。良好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经济与生态之间完全可以是相互转化、相辅相成的关系。必须彻底摈弃污染环境、破坏生态的工业化歪路,走生态环境友好型新型工业化道路。只有践行“两山”理念,才能避免生态与经济之间恶性循环,促进生态与经济之间相互转化,实现生态经济良性循环。西峡县2002 年就提出生态优先和生态立县战略,2012 年提出“生态经济化、经济生态化”发展思路,当经济与生态发生矛盾时就果断推进产业转型升级,最终形成依托生态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再利用经济优势反哺生态环境建设,成功探索出“两化循环“良性发展模式。

坚持特色强县,走绿色+特色+出色“三色一体”差异化发展路子。县域面积占河南省近九成,是河南省生态腹地,所以县域经济首先必须是绿色经济,构建绿色产业体系。其次,县域经济必须是特色经济,没有特色就没有竞争力,必须发挥资源禀赋比较优势构建独一无二的产业体系。县域经济必须是出色经济,通过营造优越发展环境,实施重点突破的产业政策,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培育“出色”的行业龙头、知名品牌和全产业链集群。

坚持全域美丽,走经济、环境、生态、城乡“四美协同”高质量发展路子。全域风景“四美协同”是五位一体现代化的核心内涵,也是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所以推进县域全域美丽发展是大势所趋。推广“四美两高”西峡模式,建设产业兴旺县域、环境纯洁县域、生态森林县域、城乡文明县域,真正实现生态高质量和发展高质量。

猜你喜欢
西峡县县域高质量
坚持以高质量发展统揽全局
县域经济 绥德“网上货运港”
县域消防专项规划研究
高质量项目 高质量发展
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根本要求
大战菜青虫
父子醉驾
“三部曲”促数学复习课高质量互动
山东县域GDP排名出炉
从医患视角看新农合制度实施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