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情墨意 书吾所爱

2021-10-08 08:41
中国篆刻 2021年9期
关键词:硬笔题跋硬笔书法

胡 奕

毛笔书 曲水乱花联

对书法感兴趣的那一年,我记得是上世纪70年代中期的童年,大概是1975年吧。当然了,当时仅仅只是“依葫芦画瓢”阶段,连初学者的水平也谈不上,因为家里没有人懂书法,周围也没有其他人指点我学习书法,更没有培训机构可供学习书法。那个年代的小学甚至中学,绝大多数没有书法老师。其实那个年代新华书店出售的字帖品种也屈指可数,能照着字帖练字,似乎就是学习书法唯一的途径了。

改革开放后,尤其是80年代,书法渐渐被艺术界所重视。众所周知,书画界的权威组织主要就是中国书协、中国美协。中国书协成立于1981年5月,而中国美协在解放前夕就已经成立了,1949年7月成立的中华全国美术工作者协会(简称全国美协),就是中国美协的前身。由此可见,美术早就被国人重视了,比书法“领先”了至少三十年。到了1984、1985年,硬笔书法在全国开始“异军突起”,各级各类比赛多了起来。1985年有一次我在新华书店看到《中国钢笔书法》创刊号,果断买了下来,记得清清楚楚,定价0.42元,当时杂志没有通过邮局发行,在书店就有卖的。从那时起,我不知不觉进入了“硬笔书法圈”。

一开始还不敢参赛,1987年跃跃欲试,我参加了全国首届“文明杯”书写大赛,结果并未成功。后来从1988年开始“崭露头角”,我的名字时不时会出现在各类大赛的获奖名单中。再后来,随着年龄的增长、经验的积累,获奖越来越多,时不时还获最高奖,被圈内人视为“高手”。其实我本人并不认同,现在有很多80后、90后作者的书写水平早已超越了我这个60后。跟我同时代的硬笔书法创作者有很多早已不玩硬笔了,他们要么转向了毛笔领域,要么就是专家级别、评委级别的大咖,要么干脆销声匿迹。这就是当今硬笔书法圈的一种现象,50岁以上的中老年硬笔书法创作高手其实并不多,根据各类硬笔书法大赛及相关报刊杂志投稿、获奖的情况来看,硬笔书法圈基本上是年轻人的天下。我本人目前仍保持着时不时投稿参赛的热情,目的是证明自己仍在坚持创作,并未懒惰,仅此而已。至于比赛成绩、获奖等级如何,不是自己看重的,重在参与就行。自己在十几二十年前最高奖早已拿过,没什么遗憾的了。

毛笔书 《松雪斋题跋》二则

书法往往与绘画是密不可分的,学生时代的我对绘画的兴趣并不亚于书法。自参加工作后业余时间有限,只能偶然动笔画画,而更多的时间用在了书法上,因为我认为绘画创作需要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其实,书法的用笔往往可以借鉴绘画的用笔,特别是国画中的写意水墨画。水墨画的枯、湿、浓、淡,抑扬顿挫的笔触效果及节奏、韵律的把握,给书法,尤其是行草书带来了无限的创作灵感。只不过绘画是“涂涂改改”的艺术,在画的过程中若有瑕疵,可以用涂改的办法来弥补,而书法是“笔笔到位”的艺术,在写的过程中,每一笔不能随意作涂改(当然了,类似《兰亭序》《祭侄文稿》这样的传世佳作就另当别论了。“涂涂改改”只是草稿,并非作者刻意为之,并非作者上交的“作品”,只是后人将其视为传世佳作。一般情况下,书法创作不提倡“涂涂改改”),否则就不够自然、流畅。这一点足以体现书法创作的难度,但并非说绘画创作很容易,搞好任何一门艺术都是相当艰辛的,需要艺术家不断探索,潜心钻研。

与众多书法爱好者一样,我也是以历代碑帖作为学习范本的。学习书法其实没有什么捷径,在没有老师指点的情况下,只有通过临习优秀的碑帖,博采众长,书写水平才有可能提高。不管是搞毛笔书法,还是搞硬笔书法,都不能忽视基本功的训练,投稿、参赛、办展只是检验或展示书法水平的手段。潜心钻研书法艺术,提高自身的文学修养和艺术修养,才是每位书法爱好者,甚至书法名家毕生应该坚持的。

在笔墨中追求趣味,在书写中寻求快乐,这就是我的爱好。

硬笔书 《东坡题跋》三则

硬笔书 董其昌《画禅室随笔》选抄

硬笔书 《东坡题跋》二则

硬笔书 《东坡题跋》三则

硬笔书 甄龙友《贺新郎·思远楼前路》

国画 《春意》

毛笔临 《兰亭序》

国画 《花鸟》

毛笔书 热浪激情联

毛笔书 《松雪斋跋李仲渊所为刘简州墓铭后》

毛笔临 《祭侄文稿》

毛笔书 《松雪斋题赵孟坚水仙图》

毛笔书 《松雪斋题范宽烟岚秋晓图》

毛笔书 《梦窗词集》选抄

毛笔书 《松雪斋题跋》选抄

猜你喜欢
硬笔题跋硬笔书法
刘玥辰
慈善硬笔书法
题跋课程在高等书法专业教育中的缺失与建设
周玥函
楊雅然
近十年来中国绘画题跋研究综述
慈善硬笔书法
硬笔书法欣赏
慈善硬笔书法
以《千里江山图》为例论题跋的鉴藏功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