处理好“六大关系”“说”好中华传统文化课

2021-10-08 22:06梁宝珠
云南教育·视界 2021年8期
关键词:预设中华民族

梁宝珠

云南省教育工作者始终坚持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全省青少年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我有幸在云南省“彩云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节期间,担任过两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说课比赛小学组的评委。两年中,不仅参赛的县市在增多,老师们对于传统文化教育的理解也更深入、更接地气。说课作为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方式,展示了云南省教师的文化修养,以全方位落实文化引领这一价值导向,进而增强师生们的文化自信。我认为,要说好中华传统文化教育课,必须处理好“六大关系”。

一、处理好个性与共性的关系

云南是一个众多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谈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自然而然地就会想到绚丽多彩的民俗文化和民族文化。在第五届“彩云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说课比赛中,老师们很多是以民俗和民族文化作为选材的,如:剪纸的艺术、民族节日、哈尼人的十月年、白族的舞蹈、壮文化、傈僳族的阔时节……其中讲授“哈尼人的十月年”一课时,说课老师从“与学生聊聊哈尼人的‘十月年和中国传统的‘年有什么不同”这一孩子最感兴趣的“年”入手,继而详细地介绍了哈尼人的十月年,大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果教师的说课仅此而已,不一定会在听者的心中荡起涟漪。比赛中,说课老师还巧妙地围绕“三个情境、三个有”开展探究活动:“十月年里有传承”“十月年里有勤劳”“十月年里有智慧、情谊、创造力……”。从哈尼人十月年的民族风俗到我国劳动人民勤劳、善良品质的挖掘与提升,过渡自然,环环相扣,层次清晰,既较好地阐述了少数民族风俗的个性特点,又巧妙地体现了哈尼族作为中华民族大家庭的一员,也具有中华民族勤劳、充满智慧和创造力的共性特点,较好地处理了民族个性与中华民族大家庭共性这一关系。

因此,我建议,教师在说课时如果是以民俗和民族文化作为选材的,不要仅展示少数民族的民族风俗特点,还要把它放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大背景下,深入挖掘其蕴含的民族的、共同的特点,以便学生真正地读懂,更好地传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二、处理好技术与艺术的关系

说课是一门解说技术,也是一种语言表达的艺术。教师在说课的过程中,说教材、说教学目标、说学情、说教学过程、说板书设计、说教学反思等环节是必不可少的。但作为语言表达的艺术,它还要求教师把说课的技巧进行艺术性的表达。说课不是背课文也不是作汇报,说课是有技巧的,要求感情真挚、表情自然、语态亲切,随着表达的需要,调节语调和语速……说课的细节要经得起推敲,绝不能有知识性错误。总之, “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淳”,只有把说课的技术和语言表达的艺术有机结合,才能充分展示说课者的文化素养。

三、处理好大与小的关系

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个中的精髓让人爱不释手。然而就一节课而言,由于时间和空间所限,教者是不得不做出取舍的,如“百花齐放春满园,文化传承显创意”“藏在地图中的民间故事”“千姿百态的舞蹈”……这些说课的题目偏大,一节课难以充分展现其背后所蕴含的深邃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只能蜻蜓点水,隔靴搔痒,让人有种想深探其源却不得其法的无奈。而“立秋”“探秘滇红茶”“泸水傈僳族的阔时节”“盘扣编法”等课题,范围小、针对性强,在一节课有限的时间里才有可能高效地实现教育目标。所以,教师要用心思考课题的范围,在教学设计上也要突破小课题的桎梏,精心设计,要在小范围、小课题中,以小见大,展现其饱含的大文化,进而突显教者的大教育理念。

四、处理好深与浅的关系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灿烂厚重,哪怕是专家学者也不敢拍着胸口说“我全懂”。尽管如此,教师要在不断学习提高自身文化修养的同时,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深入浅出,尽己所能地讲好浩如烟海、灿若星辰的传统文化,引导学生去学习、热爱和传承。如,“姓名字号”的说课老师,从姓名、字、号在古代的礼制中所起的作用讲起,聊了古人起名的规则、方法,再讲到传承和发扬姓名、字、号这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本来对于学生来说深奥难懂的姓名符号,由于老师扎实的文化底蕴,深入浅出地设计了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活动:为自己的QQ、微信起名,学生的学习兴趣被彻底激发。我们相信,真实的课堂也会异彩纷呈的。

五、处理好预设与生成的关系

预设与生成是上好课的两个重要因素,精心的预设是老师精心备课的结果,是对文本的尊重,但过度地依赖预设,使课堂显示出过于严密、过强的计划性就容易忽略了學生的个性体验和表达。一位老师说课后,评委提问:“在教学过程中或上课后,有没有学生向你提出关于滇红茶的问题?如果有,请举例子。”很遗憾,在那位老师的教学过程中学生没有任何问题。我想,优秀的课堂应该始终以学生为主体,既要有老师根据生情的精心预设,更要有学生的精彩生成。正所谓“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学习是一个螺旋上升的闭环,“学贵有疑”也是课堂的魅力所在。

六、处理好传统文化教育与学科学习的关系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涉及中小学现有课程体系中的所有学科,在学科中引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能提高育人的实效性。平时老师在学科教学中侧重于对学科知识的梳理与分析,作为中华传统文化课,则要结合学科的性质,选择好传统文化教育的内容,把握好学科的育人目标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目标的结合点开展实际教学。如“盘扣编结”的说课老师既安排了编盘扣的技法指导,又让学生从盘扣欣赏中感受盘扣的造型美、工艺美、韵味美,为学生打开了一扇了解、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窗户,使学生在学习、感悟中热爱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而坚定中华文化立场,提升文化艺术传承能力和创新能力,增强民族自豪感。

曾有人偏颇地认为:中华传统文化教育就是复古。其实不然,经历时间的洗礼、历史的冲刷,大浪淘沙后留下来的都是金子!作为教育者,只有真正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在传承中赋予新的时代内涵和现代表达形式,使其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方能学以致用。

总之,处理好“六大关系”,“说”好中华传统文化课,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教育者的使命与担当。博采众长,兼收并蓄,五千年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必将烙上新时代的印记,再次焕发时代的生机与活力。

猜你喜欢
预设中华民族
MINORITY REPORT
一课三磨:浅谈化学课堂教学中的预设与生成
论德语网络新闻标题中的预设触发语
Satiric Art in Gulliver’s Travels
An Analysis of "The Open Boa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aturalism
On the Images of Araby and Their Symbolic Meaning
A Study of the Feminism in Mary Shelly`s Frankenstein
一道中考试题解答的预设与生成
传承 民族 文化
被民族风玩转的春夏潮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