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灵动有余而论证力度不足?特级教师帮你改造审美类作文

2021-10-08 14:00刘祥
意林·作文素材 2021年15期
关键词:文字美的精神

刘祥

【文题展示】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美无处不在。从让人驻足凝神欣赏名画的美术馆,到令人微笑颔首聆听名曲的音乐厅;从晨曦初起时吸引学生目光的“青春美”主题的校园雕塑,到晚霞映照下震撼游客心灵的奔腾咆哮的壶口瀑布;从反映农村面貌展现乡村振兴的文化宣传墙,到代表城市发展速度洋溢科技美感的高铁动车组……美陶冶了我们的情操,溫润了我们的心灵,我们都应该是美的发现者、传递者和创造者。

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对上述材料的思考和感悟。要求:自选角度,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

【原文展现】

掬水月在手,蕴美于心间

□江苏省仪征中学高三(13)班 黄 珏

推开窗,清晨的几声鸟鸣在心中洒下一串欢快的音符;铺开画,浓墨重彩的颜料拨动心灵之弦;捧起书,灵动清逸的文字使我们的灵魂阵阵战栗……从自然到人文,从科技到艺术,从传统到现代,生活中,总有各式各样的美抚过我们的精神世界,吹起阵阵涟漪。

【排比呈现三种不同类型的美,再从中提炼出不同类别的美对于“我们的精神世界”的共性化影响,文字既有画面感,也有概括力。不足之处是排比的三个句子中缺少科技和现代元素,与随后的归纳不对应。】

何谓“美”?大千世界,无奇不美。美可以是一片叶、一朵云,小如尘埃;亦可以是万里长城、摩天大厦,宏伟壮阔。“美”从不拘泥于物质形式,也从不流俗于表达方式——美是一种心灵的感化,是一种灵魂的滋养,是一种本性的抒发。换而言之,也许一件灰扑扑的老古董本身并不美,但我们从它背后领悟到了历史的厚重、时光的变迁,从而感到灵魂触动,那它就是一种“美”。

【主体部分阐释核心概念时,既有正向的叙述,也有反向的表达,注意了意义的多元性。最后一句话化虚为实,强调了美的相对性和主观性,呼应了第四句的“心灵的感化”“灵魂的滋养”“本性的抒发”。如果将第三句的语言进一步锤炼,让优美或壮阔的景色和优美的语言有机交融,效果会更好。】

一个善于发现美的人,必是一个“精神明亮”的人。能从一叶中窥见秋天,从一花中瞥见春天,是对自然美的敏感;能从一本书中领略先贤的智慧,从一栋拔地高楼中体悟人类创造之伟大,是对人文美的尊重。当我们在生活中发现美好的时候,我们不仅感化了自身精神,更是在领悟整个自然、整个人类社会千百年的造化演变,这是一种对世间万物生灵的敬畏与尊重。

【针对“发现美”展开分析,既在事例的并举中将“发现”的对象具体化,又强化了“发现美”对于精神成长的重要价值。只是总起句中的“精神明亮”在随后的具体阐释中被分解为“对自然美的敏感”“对人文美的尊重”两项内容,存在着意义表达上的不周严。】

发现美只是第一步,我们是否能将美传递宣扬,使他人也精神受益?当今社会不少人打着“丧文化”的口号招摇过市,竟还能受到大量认同。于我看来,适度发泄自己的消极情绪当然无可厚非,然而别忘了“社会从不是一座孤岛”,我们更应向世界传播美、传播爱、传播阳光与温暖。毕竟,一个良性循环的社会,必然是一个所有成员都积极向上、感受到美好的社会。

【本段的写作重心在于“传递美”,作者采用了反向设例的方式,以“丧文化”流行反向阐释“传递”的影响力,并由此而推导出“向世界传播美、传播爱、传播阳光与温暖”的正向主张。从内容上看,该段缺乏对“传递美”的具体分析,略显虚空。】

【失误点击】

此文在考试中被评为一类下作文,得分49分。

文章的优点很明显,一是扣题紧,二是结构规范,三是说理有层次,四是语言简洁。四方面的优点中,二三两点尤其突出。作者深刻领悟了命题材料中“发现,传递,创造”的逻辑关联,在主体部分依次展开分析,表达出了思维认知逐层深化的逻辑发展次序。

影响文章进入一类上的因素,首先是事理阐释中的细节。引论部分未能将现象描述和归纳提炼形成一一对应,得出的结论便略显牵强。本论部分在分别阐释什么是美、如何发现美、如何传递美、如何创造美四项内容时,着力较为平均,且“如何传递美”表达较为虚空,缺乏具体可行的方法。结论部分虽注意了归纳概括,但未能形成认知上或者情感态度上的升华,缺乏足够的感染力。

其次是文字的可读性。全文缺乏新鲜的论据材料,亦缺乏令读者眼前为之一亮的佳句佳段,平稳有余而灵性不足。

如果说“传播美”仅是沟通自身与社会的桥梁,那“创造美”才是支撑起整个人类文明的支柱。这种“创造”可以作用于外物,即创作出文学作品、科技成果抑或其他;但我觉得更重要、更切实的“创造”应作用于自身,即让自身成为“美”,成为一个充满美德又能给他人带去美好的人。这种“我即美”的理念,可谓“创造”的最高境界。

【从“外物”和“自身”两个角度阐释“创造美”,语言概括力强,论据充分。“我即美”的引入,赋予“创造美”以新的内涵,丰富了命题材料的意义,体现出思维的深度。第二句中的“但我觉得”转折较为生硬,需雕琢词句。】

掬起一捧水,感受月光萦绕心头的美;蕴美于心上,我们每个人都可以发现美,传播美,创造美,从而成为“美”。

【前一个分句呼应文章的题目,后一个分句对主体的四个段落进行归纳,总结段特征鲜明。不足在于后一分句只有归纳没有提升,缺少应有的力度。】

【升格策略】

一、完善细节,让说理更为精准。修改第一段中的部分语句,使其能够呈现相关的科技信息;修改第四段的主要内容,使其和第三、第五段在内容与形式两方面基本一致;修改结尾段,在归纳的基础上呈现思想的升华。

二、突出重点,让思考更见深度。主体部分适度压缩第二、第三两段的文字,增补第四、第五两段的文字,让表达的重心落到传递美和创造美这两个层面。另外,适度增添对“发现美,传递美,创造美”三者间逻辑关系的阐释性内容。

三、升华结论,让见解更显意蕴。依托前两点中所作的修改,重新设计结尾段的文字,既呼应题目,又升华思想与情感,增强文章的感染力和可读性。

四、修饰语言,让表达更为灵动。将事理分析和现象描绘相结合,化虚为实。着力营造论据的画面感,让论据本身成为美的载体。尽量多用整句和修辞,用美的文字来阐释美。

【优化升级】

掬水月在手,蕴美于心间

□江苏省仪征中学高三(13)班 黄 珏

推开窗,清脆悦耳的鸟鸣播洒欢快的生命音符;铺开画,浓淡相宜的色彩传递缤纷的生活图景;打开电脑,日新月异的科技创造炫目的现代成就……从自然到人文,从艺术到科技,从传统到现代,总有各式各样的美抚过我们的精神世界,吹起阵阵涟漪。

何谓“美”?美是一片叶、一朵云,纤巧灵秀;美是千顷碧波、万里河山,壮阔宏伟;美还是柴米油盐背后的喜怒哀乐、家长里短。“美”从不拘泥于物质形态,也从不流俗于表达方式,只以一种本性的抒发,彰显着那种“让我们想起生活,并觉得生活本该如此”的简约、纯粹和本真。

要想在生活中发现美,不仅需要眼亮,还需要心亮,更需要精神明亮。一件灰扑扑的老古董本身并不美,只有从它背后领悟到了历史的厚重、时光的变迁,从而收获了灵魂的触动和精神的丰腴,才能称得上赏美。当我们在生活中发现美好的时候,我们不仅感化了自身精神,更是在领悟整个自然、整个人类社会千百年的造化演变,这是一种对世间万物生灵的敬畏与尊重。

受多方面因素的制约,生活中难免有些人发现不了美,不会自主品鉴美,甚至会以丑为美,以不健康为美,比如当下的丧文化、佛系、躺平、伪娘等。这些非常态的审美观,其形成原因更多取決于多元化社会的复杂化评判标准。有些人因为小团体内的价值趋同,便误以为团体内的共性化审美标准代表了大众的趣味,却不知,真正的美固然可以像绽放的花,各有各的色、香、味,但绝不能丧失花的本性。每一个人都不是一座孤岛,每一个人都应该是一朵绽放的花,这朵花需要的是积极地绽放美好,传递美好,传播阳光与温暖,而不是散发负能量,展示阴暗面。

受多方面因素的制约,生活中难免有些人发现不了美,更不会自主品鉴美,这便需要有人传递美、告知美。就像一朵花可以用色、香、味等多种途径传递美一样,人类对美的传递从不缺乏合理且充满美妙的多条路径。文学、音乐、美术、影视、媒体等固然重要,比之更重要的是每一位公民的一言一行。生活中,我们说的每一句话、做的每一件事都可以成为传递美的基本路径,关键之处只在于我们自身是否拥有足够丰富的美。

在美面前,我们每一个人都不是坐吃山空的败家子,只要眼中有生命、心中有光明、脚下有行走、手中有工作,我们就不但有能力发现美、传递美,而且有能力创造美。创造美是支撑起整个人类文明的支柱,将其外化为物,便创作出文学作品、科技成果抑或其他;将其内化于心、内化于行,便创造出一个大写的“我”、闪光的“我”,让他人能够因为我的存在而感受到美好与幸福。如此,我便既是美的传递者、创造者,也是美本身。这种“我即美”的理念,可谓“创造”的最高境界。

掬起一捧水,既感受手指间的清凉温润,又映照星月的点点柔光。这一刻,水美,天美,人亦美。如果再能有一首诗、一支曲从心头漾出,把刹那间的美好告知远方的陌生人,当成其为“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了吧。

【升格点评】

从整体结构看,全文沿用原作引论、本论、结论的结构形式,首尾呼应,主体部分层次清晰,逻辑性强。从细节表达看,原作中的几处缺陷均得到了较好的修正,句与句之间、段与段之间联系更加紧凑,文字也更具可读性。从结尾段的点题与升华看,升格后的文字既有一定的画面感,又将自然与人文、此处与远方、“我”与陌生人等诸多信息串联在一起,最终汇集成了“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的见解,而这见解,又恰好对应了发现美、传递美、创造美的审美层级。

可以说,升格后的文章较好地落实了“升格策略”中的四点主张。

猜你喜欢
文字美的精神
虎虎生威见精神
初心,是来时精神的凝练
好美的雾
拿出精神
种出来的“逍遥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