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胆两相照,不老柳叶刀

2021-10-08 14:06
意林·作文素材 2021年15期
关键词:敬业胸怀专业

崔小龙:

2019年4月,《新闻联播》曾播报过中国科学院院士、“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被誉为“中国肝胆外科之父”的吴孟超的一场肝胆外科手术:手术室里,他拿着手术刀,镇定自若,分离、结扎、切除,动作干净利索。40分钟后,主刀手术结束。吴孟超看着助理医生将病人的伤口层层缝合后,才走出手术室,如果不经提醒,很难有人看出当时的吴孟超,已经97岁了。他曾多次和身边人说:倒在手术台边上,是我最大的幸福。2021年5月22日13时02分,吴孟超逝世,享年99岁,距离他正式退休还不到两年半。万千网友泪目:“说好的要开刀到120岁呢?吴老,您失约了!”一个成年人的肝脏像个直角三角形,两个直角边大约长30厘米、15厘米,吴孟超一生的“战场”就是这狭小的225平方厘米,他为中国肝胆外科医学领域作出了重大开创性贡献,1992年,他筹建了目前为止世界唯一肝胆外科专科医院——东方肝胆外科医院,2005年,吴孟超获得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也成为该奖项自1999年设立后首次获颁的医药卫生界人士。2011年,第17606号小行星被命名为 “吴孟超星”……从医七十八载,吴孟超手中一把刀,游刃肝胆,依然精准;心中一团火,守着誓言,从未熄灭。《人民日报》曾评价他:“唯有坚持,才能在‘有限中抵达‘无限;唯有奉献,方可在‘有价中创造‘无价。”为表敬意,更为铭记,小编决定为大家精选吴老的素材,以助同学们扩充提分素材库,然看到吴老平生所为,一段段催泪往事,一个个动人细节,也忍不住跟着洒泪:吴老们,才是yyds!才是必须追的星!不接受任何反驳!

作文关键词一:“术”手 专业 敬业 胸怀

为什么令人钦佩:吴孟超“专利”和成就

【钦佩素材1】手是吴孟超的“武器”和“专利”

他常说:“手比脸重要。脸老了无所谓,但是手的感觉要保护好。”20世纪70年代,他曾到黄土高原做“赤脚医生”,集体劳动时总戴着手套,防止长出老茧。手术前,他习惯把双手交叉弯腰拉伸,六七十岁时还能触到地面。跟人说话时,他的手指会不自觉地捧着茶杯旋转。

由于长期握手术钳,他右手食指的第一个关节向掌心方向蜷起,中指则向无名指方向偏斜,食指和中指的第一节形成了一个小小的“V”字。

变形的还有脚趾。做手术需要精神高度紧张,吴孟超的双脚会不自觉地用力抓地。长此以往,他的右脚第二根脚趾紧紧地压在大拇指上,分不开了。他只能穿布鞋或者宽松的运动鞋,手术中穿的拖鞋也是特制的,右鞋前端部分被整齐地切掉。

吴孟超的手从小就巧。5岁时跟随母亲前往马来西亚投奔做米粉的父亲,每天凌晨三四点钟起床,拿木槌舂米。7岁起,他帮家里割橡胶。“橡胶树中间有一条水线,不能破坏,它像人的血管一样,是树的营养线。割的时候下刀要够深,但要适度,不能把水线破坏了,否则就冒一个疙瘩,像长了个肿瘤。”晚年的他很爱回忆这段少年时光,认为那是自己“最早的操刀训练”。他的家里至今保存着一把早已生锈的割胶刀。

有人说他“手指上长了眼睛”。20世纪80年代,第一届中日消化道外科会议在上海举行,日本医学代表团的摄制组要求拍摄中方主席吴孟超的肿瘤切除手术,国内有人担心“吴氏刀法”泄密,他却爽快地同意了。手术中,他要把长有肿瘤的部分肝脏与周围的正常组织分离开,以便切除,手在病人腹内,眼睛却望向天花板,过了一会儿,肿瘤就被拿了出来,而镜头只拍到了腹腔外的影像。

肝脏内部血管神经细密,吴孟超烂熟于心,做手术更多依靠的是手感。有学生在他身边十几年,依然学不会他的手法。护士长程月娥觉得,当时吴孟超不怕别人拍,是因为他“知道别人拍不去”。

吴孟超却说:“这技术更多人学去,为更多人服务,不是更好吗?我的所有技术属于人类,我吴孟超没有专利!”

【钦佩素材2】“旧金山刮起吴旋风”

1979 年 9 月,第 28 届国际外科学术会议在美国旧金山举行。参加这次会议的有美、苏、英、法等 60 多个国家的 2000 多名外科专家,代表了世界外科的最高水平。根据会议安排,在会上做肝脏外科报告的学者共有 3人,吴孟超便在其中。当吴孟超以流利的英语报告时,会场一片寂静。“本文分析从 1960 年 1 月至 1977 年 12 月手术切除治疗原发性肝癌 181 例,手术死亡率 8.8%,有 6 例已生存 10 年以上……”2000 多位与会专家,听到这组前所未闻的数字惊呆了,会场立即出现了一阵骚动。“刚才那两个人加在一起的肝癌切除术共 18 例,这位中国小个子自己做了 181例,手术成功率达 90% 以上,真不可思议!”当时有媒体报道称“旧金山刮起吴旋风”,而在此10年前(1969年以前),中国外肝叶切除的死亡率尚在30%以上。

【钦佩素材3】发明手术新方法,至今仍世界领先

1960年,吴孟超提出的“五葉四段”肝脏解剖学理论为肝脏手术提供了关键性的解剖标识,成为探索肝脏手术的理论依据。次年,他发明了“常温下间歇肝门阻断切肝法”,极大提高了手术成功率,至今仍被学界认为是最简单、最有效,也是最安全的方法。这些理论研究和临床方法早已被编写入医科生的教材,并沿用至今。

直到现在,海军军医大学的新生入学后,学校还会统一组织观看20世纪60年代以吴孟超为主角拍摄的纪录片《向肝胆外科进军》。

【钦佩素材4】“我的名誉算什么?救治病人是我的天职。”

2004年,正在北京外国语大学读书的王甜甜腰围莫名其妙增大,去医院检查发现是肝脏中部长了一个血管瘤,已近篮球大小。母亲带着她多地求医,却没有医生敢切除这个巨大的肿瘤。有医院建议做肝移植,但移植手术费用至少30万元。绝望的王甜甜找到了吴孟超。吴孟超认为可以切除,无须移植。有年轻同事劝吴孟超,这么大的瘤子,别人都不敢做,万一出了事,你的名誉就没有了。吴孟超回道:“我的名誉算什么?我不过是吴孟超嘛,那算啥。救治病人是我的天职。”

手术那天,82岁的吴孟超作为主刀医生从上午8点多做到了下午5点多,成功摘除了9斤重的瘤。两个月后,王甜甜康复出院,回到校园完成了学业。后来,她把婚礼定在了手术日的那一天。

作文关键词二:“德”医术有高低,医德最要紧

【品德素材1】

病很重的和很穷的病人,我来治

吴孟超35岁时,他的父亲患胆囊结石,由于当地医疗条件差,手术没做好,引起胆漏、黄疸去世。他十分痛苦,身为一名肝胆外科医生,却连自己的父亲都救不了。从那以后,他把每一位病人都当作父亲,拼命地救。

程月娥说,吴孟超的病人都是“最差的”:“一是病很重的,其他地方不愿意收治;二是很穷的。”有外地来的病人没挂上号,坐在诊室门口等,他看不过去,通常会为他们加号,一直忙到下午,饭都顾不上吃。

20世纪90年代,在吴孟超把东方肝胆外科醫院从长海医院(海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的一个科室独立成“院中院”后,作为院长的他更忙了,但依然坚持每周二上午出门诊。听说他能治好肝病,有远从山东农村赶赴上海的病人一见到他,就“扑通”跪倒。也有因为看病家徒四壁的老人独自离家出走,找到吴孟超,从口袋里掏出一把零钱,满脸绝望:“您看能治吗?”还有病人打听到他家住址,抱着病历和化验单,在门口等到深夜。

最后这些年,从办公室到诊室门口的这段路,吴孟超从来不坐轮椅,也不让旁人搀扶,怕患者看到自己衰老的样子。手术时,医护人员总要在他身后放一把椅子,让他累了可以坐一坐,但手术结束前他从没坐过。

一次手术后,他默默坐上椅子,叹了口气:“力气越来越少了,确实累了。”程月娥劝他累了就少做点,他说:“你看这个病人,才20岁,大学刚读了一年,再累也得做啊!”

为了让他少走一点路,医院特意为他安排最近的手术室,但这份苦心往往是徒劳的。做完手术,他依然习惯在那条50米长的手术室走廊上转一圈,有人在椅子上打盹,他会大骂:“你倒是真有大医生的架子!”他甚至忍不了外科医生胖,他觉得,外科医生胖了,做手术时距离病人就远了。身高1.62米的他,体重常年维持在50多公斤,手术时身体总是紧贴着病人。

【品德素材2】见不得病人受委屈

“吴老见不得病人受委屈。”程月娥说。手术开始前,他只要看到麻醉后的病人光溜溜地躺在手术台上,总要发脾气:“病人这样冷不冷?”他做手术以快闻名,问诊和查房却慢得出奇。每次查房,他总要先把双手搓热,再接触病人的身体。做完检查,还不忘把病人的鞋子摆放到便于下床的地方。

他总是跟学生说:“我们要治的不是人的病,而是病的人。”

20世纪90年代,东方肝胆外科医院新楼筹建时,经费出现缺口,有人建议医院涨医疗费。因为相比其他医院,东方肝胆外科医院的肝癌治疗费过低。吴孟超坚决不同意:“如果大楼盖起来了,老百姓却看不起病,我是不会安心的。”

有时他为了观察病人的术后情况,带着铺盖在病房一睡就是几个月。为了方便病人和家属,医院直到下午三四点依然有员工推着餐车,卖热腾腾的包子、豆浆、烧卖等。对他来说,过年是最难熬的日子,因为没有手术排期。“他甚至会在过年期间特意到手术室旁的更衣室洗个澡,权当做过手术了。”

进入耄耋之年,为了收治更多病人,他在一片反对声中将新院建在距离上海市中心将近40公里的安亭镇,90多岁依然前往工地监督施工进度,甚至车上长期有一顶他专用的安全帽,每次他一去,工人们就说“这个矮老头又来了”。

【品德素材3】不要病人感谢礼

几十年来,很多痊愈出院的病人给吴孟超送去红包,有的华侨和外国人送外币、金戒指,他都谢绝。有“推不掉”的红包只得收下,病人在出院结账时才发现,红包内的金额早已变成他们预交的住院治疗费用。

1991年,一位印尼华侨为了感谢吴孟超“给予第二次生命”,把一辆桑塔纳轿车开到医院,并留下字据:“自愿赠送轿车一辆”。吴孟超没办法,把轿车和字据一同捐助给了一所学校。那年他即将满70岁,依然骑着一辆铃都不响的自行车上下班。有时同事看他身上贴着胶布,一问才知道,“又摔了”。后来为了安全,家人给换了辆轮子小一点的女式自行车,他一直骑到80多岁。

【品德素材4】对自己“抠得要命”,绝不浪费

在学生周伟平眼里,吴孟超生活“太不讲究了”。他几乎没见过老师穿便服,“最爱穿的就是军装”。吴孟超的“包”通常是一个纸袋,平时连钱包都没有。只有在出差时才会带上现金。他从来不坐头等舱,理由是自己“个子太小,坐头等舱浪费”。

他不仅自己“抠得要命”,还要求整座医院都跟他一样。走廊的灯只亮一半,纸张要双面使用。内部开会,有人用一次性纸杯倒水,他的目光仿佛是“射出来的”:“大家都有自己的杯子,为什么要浪费?”

【品德素材5】“国家最高科技奖”也没病人重要

2005年冬天,吴孟超被推荐参评国家最高科技奖,考核组与他谈话的时间和他的手术时间冲突。吴孟超坚持手术不能推迟,让考核组等到下午。等见了面,吴孟超说:“实在抱歉,让你们等我了。病人是一位外地普通农民,多住一天院,对他都是负担。”

【品德素材6】捐献“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奖金500万元,捐出“吴孟超肝胆外科医学基金”

他在人民大会堂被授予当年的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这是自2000年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设立以来,第一次颁给一位医学家。写有“奖金500万元”的牌子比他的身躯还宽。

这时候的他又慷慨得吓人。吴孟超说:“奖金我是一分钱都不会拿的,一部分用于加强基础研究,一部分用于加大学科人才培养,剩下的放入基金会里用于加快肝胆外科事业的发展。现在我的月工资有3000多元,加上国家和原总后勤部补贴的院士津贴,还有医院的补助,足可保证三餐温饱,衣食无忧。”

他在1995年设立了“吴孟超肝胆外科医学基金”,把历年积蓄的30多万元和多年来社会各界捐赠、表彰他的400多万元都拿了出来。

作文关键词三:“活着”与“死亡”

人总要死的,但要活得有质量

【生死觀素材1】“我还能干到120岁”

当吴孟超的许多学生都早已过了退休年龄,他却还在照常工作,年近百岁的吴孟超,还坚持每周做三台手术。他曾和身边人说:倒在手术台边上,是我最大的幸福。

吴孟超始终不愿意承认自己是个老人。他不喜欢别人搀扶,拒绝拄拐,也不愿意有人跟在他身后。“我还不老,力气还可以。”他一字一句地说。

一场手术结束后,他悄悄告诉同事,自己现在要尽量“少吃、少动”,保持低水平的代谢,“我还能干到120岁!”几年前,他生病住院,还要坚持自己洗脸、上厕所。

以前,吴孟超总是第一个到手术室,为了跟上时代的脚步,他坚持每天阅读十几份报纸。80多岁时,他还坚持站着给本科生上课。他说自己至今还在做手术,一是为了救治病人,二是为了带更多的年轻人。

【生死观素材2】“人总是要死的,但要活得有质量”

吴孟超活了快一个世纪,曾经无数次接近死亡。战争年代,炮弹就在他身边爆炸。当了医生,他在手术中被扎破手指,极有可能被病毒感染。他拯救了无数人,也总有一些人是他救不了的。他有时会骗病人“会好起来”,但出了病房就叹气。

他跟身边的人说,不要跟病人说他们的生命还有多长时间,也不要计算自己的年龄。“人总是要死的,但要活得有质量。”他说,“只要我活着一天,就要和肝癌战斗一天。”

【生死观素材3】劝他退休的人,都是不了解他的人

只有在手术室,吴孟超才觉得自己是年轻着的。他的学生丛文铭说:“退休永远不可能从他嘴里说出来。劝他的都是不了解他的人。”

几年前的一次手术后,疲惫的吴孟超告诉程月娥:“如果我有一天倒在手术室,不要慌张,记住帮我擦一下。你知道我是爱干净的,别让人看见我一脸汗水的样子。”

(一米阳光摘自微信公众号“冰点周刊”文章《吴孟超和他的225平方厘米战场》,作者玄增星,有删改)

吴孟超名言金句

1.一个好医生,眼里看的是病,心里装的是人。如果一个医生对病人不负责任,那就失去了做医生的基本资格。

2.治病救人是神圣的职责,救好一个病人,就缓解了一家人的痛苦。

3.只有学生超过了自己,才是一个老师的成功。

4.患者的生命比我的名誉重要。医生要敢于承担风险。

5.我是一名医生,只要我身体条件允许,手术要做,门诊要看,与病人的联系不能割断。

6.这世界上不缺乏专家,不缺乏权威,缺乏的是一个“人”——一个肯把自己给出去的人。医药是有穷尽的,唯有不竭的爱能照亮一个受苦的灵魂。

【适用话题】责任与担当;医者仁心;关注与温度

猜你喜欢
敬业胸怀专业
胸怀军旅梦
专业降噪很简单!
专业化解医疗纠纷
更聚焦、更深入、更专业的数据分析
“偶像来了”之吴亦凡:左右自己命运的小爷
胸怀 情怀 不曾忘怀
胸怀 情怀 不曾忘怀
职校班主任敬业爱生立德树人研究
试论当好幼儿教师应具备的素质
坦荡胸怀 将才风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