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析福建土楼建筑空间与文化

2021-10-09 01:15肖彬林雪琼
美与时代·上 2021年9期
关键词:建筑空间文化

肖彬 林雪琼

摘  要:福建土楼萌芽于唐末宋初,成熟于明清,历经千年,于2008年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福建土楼”成为建筑界专有名词,不仅是福建地区特有的建筑形态,更是一种建筑艺术与文化,是中华民族灿烂、悠久历史里辉煌的一章。探析福建土楼建筑的平面形态、立体空间形态、材料与技术阐释福建土楼建筑空间蕴含的艺术与文化,为当代人居环境视角下建筑公共空间营造提供相应的启示。

关键词:福建土楼;建筑空间;文化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7年度广西壮族自治区中青年教师基础能力提升项目“客家围屋住宅模式对新型社区公共空间营造的启示”(2017KY0444)研究成果。

一、土楼历史概述

福建土楼是闽派建筑的代表,是指两层以上、以夯土墙和木梁柱共同承重,具有突出的防御功能,实现围合式聚族而居的巨型地域性民居建筑。其主要分布于闽西和闽南地区——漳州市的南靖县、平和县、诏安县、华安县、漳浦县,以及龙岩市永定县、上杭县、宁化县、武平县等地。

福建土楼按居住民系划分可分为客家人土楼与闽南人土楼。两者在空间形态上较为明显的差别在于客家人的圆形土楼是通廊式,而闽南人的土楼是单元式圆楼。在历史演变上二者也有不一样的发展过程。

(一)闽南土楼历史演变

漳州属于福建闽南地区,在一万年前就有人类活动的痕迹,周秦时期居住闽越人,在唐朝因闽南土著民族强悍,被称为“蛮獠”。唐朝初年,在闽粤交界处爆发大规模持久的“蛮獠啸乱”,促使公元669年唐朝政府派遣陈政、陈元光父子入闽平息动乱,于公元686年设漳州郡,陈元光为第一任刺史。据《漳州府志》所载,陈元光的屯兵处是闽南最早的山寨之一。宋朝、元朝动乱时期,闽南人仿照山寨建造城堡式圆形住宅。明朝倭寇之乱更加促进这种防御式建筑的发展成为“圆寨”——圆楼。伴随历史、政治、经济等各方面因素,闽南土楼经历了从城堡、山寨至圆形土楼的演变进程(如表1)。

(二)客家土楼历史演变

土楼建筑是客家文化最典型的代表,是最全面深刻反映创造者本身历史文化的实体,是客家民系的鲜明标志。土楼以种姓聚族而群居,与客家人的迁徙历史有密切联系。客家南迁史是汉族南迁史的具体过程,客家人原是黄河中下游的中原汉民。在西晋、唐末、北宋末、明末、清末民初等五个时间节点由于社会动荡、战乱频繁,大批中原汉民南迁,辗转万里,在具有典型亚热带自然地理环境特色的闽粤赣三省边区形成客家民系文化中心。在颠沛流离的迁徙过程中,选择避世山区定居,形成血缘聚居的团体生存形式。为防止猛兽袭击、盗匪侵犯、当地人袭扰,客家人就地取材,营造“防御性”城堡式住宅——土楼(如表2)。

闽南土楼从城堡、山寨至圆形土楼的演变历程,根源可追溯至公元686年陈元光建漳、北方五十八姓入漳,汉畲两族长期武装斗争过程中所产生的防御性极强的圆形的兵营、城堡、山寨。而客家土楼则经历了于公元874—884年客家人从江西迁至福建由五凤楼、方楼,再结合闽南地域性圆形土楼的“由方至圆”的演变过程。

二、建筑形态

20世纪50年代刘敦桢先生的《中国住宅概说》里将明清时代中国住宅依据造型分为圆形、横长方形、三合院、三合院和四合院混合、窑洞式、纵长方形、曲屋、四合院、环形等九种住宅类型。但是上述除曲屋、窑洞、三合四合院混合式以外的六种形态均是常见的土楼样式,但也未能将所有土楼类型囊括在内。土楼的布局形态较为复杂,仅用构造、材料、庭院、墙与屋顶等要素划分较为困难,本文结合平面形式将其分为三大类型:曲线圆形、直线矩形、直曲线方圆融合。

(一)曲线圆形

曲线圆形指以曲线构成圆形、椭圆形、弧形等平面形态。

以1987年版路秉杰著《福建南靖圆寨实测图集》中将圆土楼分为大、中、小三个等级。大型圆土楼为四至六楼层、三环或四环式平面;中型圆土楼为三至四楼层、单环或双环式平面;小型圆土楼为二至三楼层、单环式平面(如表3)。

1.圆形土楼

圆形土楼具有圆形平面形态、对外封闭、对内开放的大家族聚居的福建土楼,是福建土楼最为精彩的一種形态。据初步统计,福建圆形土楼约1300多座,其中内部通廊式圆楼约500多座,单元式圆楼约800多座,多为三、四层,直径30至50米的中大型圆楼。

(1)内通廊式圆楼

据现有福建土楼田野调查资料显示,直径最大的内通廊式圆楼为建于1968—1981年完工的永定县福盛楼,直径为77.42米;最小的圆楼为外直径约14米、内直径约5米、12开间、楼高三层的南靖县翠林楼。

坐落于漳州市南靖县梅林镇的怀远楼为直径38米、34个开间(扇形)、外围夯土墙承重、内部木穿斗构架的内通廊式圆楼,与内院中心的圆形祖堂在平面上形成双环。建筑共四层,一层为厨房和餐室;二层谷仓;一至二层不开窗,三和四层为卧室,只开小窗。圆楼二至四层内设“走马廊”,三至四层“走马廊”外侧设置腰檐。

(2)单元式圆楼

坐落于漳州市平和县的龙见楼属于单元式圆楼,外直径为82米,内直径为35米,整座圆形建筑只设一个对外交通的大门,与祖堂正对,中央大天井设置一眼三口的公用水井。圆楼平面共设50个开间,每开间为居住单元,单元之间互不相通,均有各自入口。在平面上呈窄长的扇形,户门处宽为2米,单元进深21.6米。内院至外墙的空间依次为前院、前厅、小天井、后厅和卧房,设置各单元内独用的楼梯。

据现有福建土楼田野调查资料显示,直径最大的单元式圆楼为直径108米的漳浦县土城楼,建于清嘉庆年间,距今约200年。土成楼共有86个开间,设置一前一后两个出入口,两侧各有14个三开间的标准单元,为“透天厝”式。内环一层高,外环两层高,单元中间设置天井进行采光通风,天井空间配备水井,以供各户自用。

2.椭圆形土楼

椭圆形为圆形在直径上变异而成,在设计、施工上难度大于圆楼,但其出现可能跟地形、风水相关。位于漳州市华安县的齐云楼,坐北朝南,东西直径62米,内部大天井长22.6米、宽14.2米,呈橄榄形。建筑平面呈横式椭圆形与建筑后方山体平行。齐云楼为双环式,共26单元,内部单元不是均等划分,分为大、小单元两种形式:一种为无中厅、每层只有一间或两间的小单元;一种为标准的“小五凤楼”中轴两堂式的大单元,面积是小单元的一倍以上,最大的一套总面积约200平方米,为家族长辈或地位尊贵者居住。

3.弧形土楼

弧形土楼是圆形的切割形式,具有开放性布局,根据弧度大小可分为大于180°、180°半圆形、小于180°等形式。漳州市南靖县梅林镇的磜头土楼群,由永盛楼(半圆)、东昌楼(圆)、福昌楼(圆)、华兴楼(圆)、永昌楼(方)、东华楼(方)、福兴楼(方)、明华楼(圆)七座土楼形成壮观的“七星伴月”土楼群。其中建于1959至1962年的永盛楼为半圆楼,外直径为32.5米,内直径为25米,三层,其21开间。设置一个梯道,两个大门出入。

(二)直线矩形

直线矩形指以直线形成的正方形和长方形平面形态,其中正方形包含单环式、双环式、三环式,以单环式土楼居多。直线矩形土楼也具有均匀对称且封闭的特征。

坐落于龙岩市永定县建于1803至1851年完工的遗经楼,是最具代表性的府第式方楼。东西宽80米,南北长140米,占地面积10320平方米。包括附属建筑在内共有328个房间、厅24个、两口水井、花园两座、一处鱼塘等,总建筑面积达三万多平方米。整体建筑呈“目”字结构,主体建筑呈“回”字形。正楼高五层半,每层高约三米,再加上顶梁瓦面,总高为十八米;横楼为四层建筑,高十五米;“回”字楼前面两侧为两层建筑物,高约七米,整体层次呈阶梯状。

坐落于漳州市平和县的思永楼,是一座长方形楼,独特之处在于三层的方楼内院中建一座四层的方楼,呈现出“外低内高”的形态。外环方楼为24个独立单元,设置一个大门和两个边门对外联系。

(三)直曲线方圆融合

直曲线方圆融合指以曲直线融合构成马蹄形、五凤楼等为代表的平面形态。

1.马蹄形

淮阳楼位于漳州市平和县大溪镇,是一座有着八十一间房屋的闽南客家民居、三层单元式、前方后圆形似马蹄的客家土楼,俗称新楼。建筑坐北朝南,东西宽度约100米,南北长约112.7米,南半部是抹角的方形,北半部是半圆形,前低后高,沿山坡逐步抬升。该土楼只设置东西两处出入口,内部大天井中设有三座一字排开的祠堂,祠堂前有长方形水池,祠堂后设有与广东省客家围龙屋相同的“化胎”。马蹄形土楼外东、西、南三面有建有一圈弧形“楼包”。

2.五凤楼

五凤楼式土楼由堂屋、横屋、围屋三种基本房屋组成,以北方四合院为基础,结合其规模大小由家庭、经济、选址地形、周围环境等,可由简单的“三堂两横”式扩展到复杂的土楼建筑群。所谓“三堂”,指位于中轴线上,自入口起,分别设置下堂、中堂、上堂为主楼的三种堂屋,建筑高度也逐级提升。各堂屋之间设天井,天井两侧设走道或廊屋以连接,在平面图上成“日”字形。“两横”既是“三堂”两侧横置的房屋,其高度也由前至后不断升高,平面分为长条形,可设置多个小房间。禾坪是设置在下堂大门前的长方形广场,具有打谷、晒谷等功能。鱼塘则是位于禾坪前,多为半圆形,可养鱼、生活洗涤、灌溉田园等。凉院则位于整座建筑的后背,多为半圆形坡地,可晾晒衣物、饲养家禽、种植果树等。五凤楼式土楼有永定县“三堂两横式”大夫第、上杭县“三堂四横式”大屋厦、上杭县“七堂两横式”丰南七堂宅等,在规模与建筑空间形态上尤为精彩。

除此之外,还有许多不规则形态的土楼。如位于龙岩市永定县高东村利用溪边陡峭地形所建的内通廊式土楼——顺源楼,建筑平面为不规则的五边形,内院呈三角形,建筑分为上下两庭院,空间层次丰富,是巧妙利用地形的土楼佳作。

三、建造技术

(一)建造工序

相地选址、开地基、打石脚、夯墙、献架、出水、内外装修等是建造土楼的七道工序。

无论是闽南人还是客家人在建造房屋时都会请风水师选址定位,再聘请木匠师傅和泥匠师傅根据家族人数、财力大小进行土楼规模、层数、间数等设计,之后选择良辰吉日开工动土,当地人称之为“开地基”。“打石脚”是在基槽开挖结束后用大块卵石进行垫墙基,小块卵石进行填縫,卵石或块石干砌墙角,内外两面用泥灰勾缝。“夯墙”则是指墙脚砌好后,支起模板夯筑土墙。模板一般由5至7厘米、高约40厘米、长度约1.5至2米的杉木板制成。一副模板夯筑的土墙为“一版”,在夯筑过程中每一版都要加入竹片墙筋,并让其延伸出版墙,使每一版土墙之间具有拉结。“献架”是指每夯筑完成一层楼的土墙,便在墙顶挖好放置楼层木龙骨的凹槽,由木工完成立木柱架木梁等一系列工作。“出水”则是指建筑墙体全部夯筑完成后,开始铺盖瓦顶的工作,整体建筑屋面全部盖好瓦才算“出水”,至此土楼的主体结构才全部完成。封顶之后土楼的内外装修还需要至少一年的时间,内部装修主要由木匠完成,包括楼板、门窗隔扇、走廊栏杆、楼梯、装饰祖堂等制作与安装;外部装修木匠工作包括制作匾额、门联,其余就是砌台基、石阶、铺设内院地坪等。建造一座大型土楼少则四五年,规模更大则需要几十年。

(二)建造技术

在土楼建造过程中,夯土墙的建造技术最引人注目。夯土技术在北宋时期李诫的《营造法式》里记载:“筑墙之制,每墙厚三尺,则高九尺,其上斜收,比厚减半,若高增三尺,则厚加一尺,减亦如之。”以南靖“怀远楼”为例,其外墙高达12.28米,底层墙壁厚度为1.3米。如果按照《营造法式》的方法,则底层的土墙需要做到4至5米厚。由此可见明末清初时,福建夯土技术发展以达到巅峰。然而土楼的坚固是基于建造时工匠对于地基的处理、夯土墙用料配比、墙身构造以及夯筑技术等综合因素。在建造时放入竹片作为墙筋,通常夯筑一米多厚的底层,往上每一版减薄三至五寸,使重心下移,墙体更加稳固,且具有强大的伸缩柔韧性。与土墙量身搭配大屋檐,不仅满足建筑美学上的需求,在功能上屋檐伸出墙体外沿达2至3米形成保护伞,卵石砌筑的墙基也同时起到保护土墙的作用,使得土楼在多雨的南方屹立几百年,并为居住者提供干湿适宜、抗震性能好、舒适安全的居住空间。

四、建筑空间

福建土楼独特的文化艺术价值,不仅在于它奇特的造型,更源于建筑空间蕴含的文化魅力。

(一)建筑空间的平面布局

无论是圆楼还是方楼,除少数异形土楼外,土楼的平面形态均采用规则的对称布局。土楼出入口、厅堂、卧室、谷仓、楼梯等都严格对称,营造出平衡稳定的氛围,诉说着中国传统伦理秩序中的严肃与等级。

在单环式的圆楼与方楼内部空间中门厅、祖堂、公共天井等均沿中轴线布置。门厅与祖堂位于中轴线的两端。门厅内设置长凳,是楼内居民娱乐交往的公共场所,厅内也会放置公共使用的大石臼。内院天井有些设置公用水井,其余可作晾晒空间,以及其他副业加工的操作场地。位于中轴线末端的祖堂则是家族最神圣严明的空间。在带有内环式的土楼中,祖堂位于建筑空间的中心位置,内外环之间以矮墙分隔,门厅与内环楼之间形成小天井,营造出“门厅—天井—内环门厅—天井—祖堂”的空间序列。一般在圆楼、方楼中除了祖祠始终处于至高无上的空间地位外,家族内部长幼尊卑的居住文化被这种均等式平面布局弱化与模糊。同时,圆楼与方楼的内部居住空间呈线状串联,房门均朝内院开设,形成对内开放、对外封閉、环绕天井的内向性和向心性,营造出独特的建筑空间与强烈家族文化的内聚力。

(二)建筑空间的竖向分配

客家土楼中内通廊式圆楼,居住空间以竖向分配,每户为1至2个开间,底层为厨房、二层为谷仓、三层以上为卧室,整栋建筑设置2至4个公共楼梯,每户的竖向使用空间必须通过公共楼梯,使用起来相对不便,个人隐私空间相对匮乏,集体主义比较突出,体现出客家宗族群体内互帮互助的团体精神。闽南土楼中单元式圆楼,竖向分配与客家土楼相似,但唯一的区别是单元式的居住开间,内部有竖向空间联系的私有楼梯,可以拥有较为自由的私人空间。

无论是客家人还是闽南人,营造的土楼民居都是基于血缘关系的宗族社会,具有相应的礼教法则与情感凝聚力,创造出特定历史条件下和谐稳定的生活空间。如果从民系上区分两者间的建筑空间文化差异,则客家人更倾向于公共性,闽南人则更强调私密性。

五、结语

福建土楼是特定历史地理条件下“以居为墙,以墙为居”的围合式防御性民居建筑,其能营造出安全聚居的人文生态和自然生态的居住环境。土楼建筑形态与福建地貌环境相协调;绿色的建筑材料取之自然,归于自然;夯土墙具有透气、保温、隔热、抗震、防御等性能;建筑空间分配合理,公共性与私密性分割有度,形成和谐文明的居住空间……无不体现福建土楼建筑技术、艺术与文化价值。这是值得当代人进行研究与反思、借鉴与突破,将其应用于当下城乡人居环境的建设,能创造出具有地域文化气息的宜居城市和美丽的乡村。

参考文献:

[1]林嘉书.土楼与中国传统文化[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

[2]黄汉民,陈立慕.福建土楼建筑[M].福州:福建科学技术出版社,2012.

[3]陈学英.福建土楼空间的权力策略[J].福建史志,2019(4):27-32,64.

[4]方莉莉.福建土楼建筑空间形态研究[J].设计,2019(13):145-149.

作者简介:

林雪琼,硕士,广西艺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城市景观艺术设计、聚落景观保护与发展。

肖彬,硕士,广西艺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室内建筑设计。

猜你喜欢
建筑空间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谁远谁近?
某休闲场所室内空问设计改造方案
刍议陕西传统建筑元素在现代建筑空间设计中的合理应用
新农村建筑空间景观规划设计探析
传承 民族 文化
什么是文化
现代幼儿园建筑空间环境设计分析
浅谈建筑空间结构的设计与优化
融入文化教“犹豫”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