践行新发展理念 推动浙江省内河航运高质量发展

2021-10-09 10:49吴永平杨琼贾鹏鹏白鸿宇
水运管理 2021年8期
关键词:发展路径浙江省高质量

吴永平 杨琼 贾鹏鹏 白鸿宇

【摘 要】 为推动浙江省内河航运高质量发展,总结近年来浙江省内河航运发展取得的成效,以新时期五大发展理念为引领,剖析内河航运高质量发展的内涵,提出浙江省内河航运高质量发展的路径:建设干支衔接、江海河联通的内河航道网,打造集约高效、功能协同的现代化港口,构建经济高效衔接融合的运输服务体系,构筑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绿色航运体系,打造智慧引领、安全高效的支持保障系统,构建共建共享的现代行业治理体系。

【关键词】 内河航运;高质量;内涵;发展路径;浙江省

浙江省水运资源丰富,拥有全国首个内河水运转型发展示范区――湖州市内河水运转型发展示范区。为更好地贯彻新时期发展理念,服务长江经济带、长三角一体化等重大战略,充分发挥浙江省内河水运优勢和示范引领作用,通过内河航运高质量发展助推浙江省经济高质量发展,已成为当前发展的迫切需要和重要举措。

1 浙江省内河航运发展成效

(1)“北提升、南畅通、东通海、西振兴”的内河航道格局初步形成。近年来,浙江省内河重点航道工程建设加快推进,全国碍航闸坝改造示范工程――富春江船闸扩建改造工程竣工,钱塘江中上游航道全线通航,杭平申线除桐乡段外航道主线基本贯通,京杭运河“四改三”整治工程、京杭运河二通道、长湖申线西延等项目正在推进中。截至2019年底,全省内河航道通航里程为 km,其中Ⅳ级及以上高等级航道里程达 km――国家高等级航道网规划等级达标率69%。“北提升、南畅通、东通海、西振兴”的内河航道格局初步形成,促进了区域产业集聚发展,带动了沿线城市发展和商业繁荣。

(2)以主要港口为核心的规模化港区建设成效显著。浙江省拥有杭州港、嘉兴内河港、湖州港等3个全国内河主要港口,拥有绍兴港、宁波内河港、兰溪港、衢州港、青田港等5个地方重要港口。“十三五”期间,浙江省积极推进内河港口资源整合,重点建设了杭州东洲综合作业区、嘉兴内河国际集装箱作业区、湖州安吉川达物流作业区等一批规模化、集约化作业区。2019年,全省内河港口拥有生产性泊位个、年通过能力3.8亿t,较2005年分别减少50%和增加30%,单个泊位平均通过能力增幅达164%,其中500吨级及以上泊位占比较2005年增加了22个百分点:泊位结构明显优化,港口设施和服务能力明显增强,港口对产业的集聚带动作用初步显现。

(3)航运发展有效支撑了国家重大战略实施和浙江省经济转型发展。随着长江经济带发展、交通强国建设、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等国家重大战略的深入推进,以及区域经济转型升级发展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深入推进,浙江省大力推进内河航运发展,内河运输逐步迈入升级发展阶段,内河货运量规模稳定,主要货类结构不断优化,大宗散货占比持续下降,集装箱运输快速发展,主要货类运输组织更加合理、运输效能不断提升、运输服务水平显著提高。2019年浙江省内河港口完成货物吞吐量4亿t,较好地支撑了国家重大战略实施和浙江省经济转型发展。2019年全省完成货物海河联运量万t,货物江海联运总量规模超过3亿t,有效促进了区域对外开放。

(4)以内河水运转型发展示范区为样本的绿色发展取得初步成效。浙江省主动融入上海都市圈建设并全面推进大湾区大花园大通道大都市区建设,以湖州内河水运转型发展示范区建设为契机,加速形成内河水运转型发展可复制、可推广的“湖州经验”,多证合一”、标准化建设成为全国首创,湖州航区的岸电建设、河海联运、空水联运成为绿色交通的新典范。全省推进船舶排放控制区建设,将内河通航水域全部纳入船舶排放控制区实施范围,率先构建绿色航道评价体系,建成“美丽航道”400 km。

2 内河航运高质量发展的内涵

(1)更加崇尚创新,提升航运装备技术水平。创新是内河航运高质量发展的第一动力,注重的是解决航运高质量发展的动力问题。创新发展包含航运技术标准创新、航运装备智能化水平提升、航运政策制度创新等,其中航运技术标准创新是先导,航运装备智能化水平提升是关键,相关政策制度创新是保障。重点推进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建筑信息模型、5G等新技术在航运领域的创新应用。

(2)更加注重协调,推动港航基础设施建设。协调发展是内河航运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注重的是解决航运高质量发展要求下存在的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协调发展要求巩固和厚植水运自身优势,着力补齐港航基础设施建设中的短板,解决航运基础设施建设中的问题,聚力提升航道网络化水平和港口现代化水平,正确处理好港口、航道的规划建设与城市、产业、生态、水利、综合交通等的关系。

(3)更加倡导绿色,促进绿色航运体系建设。绿色发展是内河航运高质量发展的必要条件和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重要体现。绿色发展要求着力解决航运发展与资源环境间的矛盾,将绿色作为发展要素贯穿于内河航运规划、设计、施工全过程,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重点建设美丽航道,打造绿色港口,推广清洁运输,构建绿色航运体系,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4)更加厚植开放,合力推进多式联运发展。开放发展是提升对外开放水平在内河航运高质量发展中的重要体现,注重的是解决航运高质量发展中多种运输方式协调联动、拓展水运辐射范围的问题。围绕构建陆海内外联动开放格局,加快推进运输结构调整,大力发展多式联运,充分发挥浙江省通江达海、水网密布的区位优势,促进江海河联运发展。

(5)更加推进共享,优化完善行业治理体系。共享发展理念是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在航运高质量发展中的重要体现,注重的是提升人民群众对行业服务的获得感、体验感、幸福感、安全感。共享发展围绕现代化行业治理体系优化完善,重点强调跨区域设施共建共用和跨部门数据整合共享,人人享用航运发展成果和便利,享受法治化营商环境和信用良好的市场环境,享有航运安全保障和人才发展环境。

3 浙江省内河航运高质量发展路径

3.1 建设干支衔接、江海河联通的内河航道网

(1)推进国家高等级航道网高标准贯通。加快京杭运河、杭甬运河、长湖申线、湖嘉申线、杭申线、杭平申线、乍嘉苏线、杭湖锡线、钱塘江等国家高等级航道建设,推进长三角高等级航道网高标准贯通,对接嘉兴港、宁波舟山港、上海港等沿海主要港口,构筑水网地区畅通的江河海联运通道,适时推动浙赣运河沟通工程建设。

(2)加快浙北内河集装箱运输通道建设。提升京杭运河、杭申线、杭平申线、东宗线、长湖申线、湖嘉申线、杭湖锡线、乍嘉苏线、杭甬运河、钱塘江及其中上游航道等浙北内河集装箱运输通道的通过能力;着力解决桥梁通航净高不足的问题,改造局部低于 Ⅲ级标准的航段,通过桥梁改造,形成可让装载3层集装箱的船舶通行无阻的运输通道,实现96 TEU集装箱船舶直达沿海港区。

(3)提升部分地区重要航道通航标准。推进沟通重要城市、矿区、工业基地等具有较大运输需求的支流航道及海港的疏港航道的建设,加快东苕溪、芦墟塘、嘉于线、椒江、浦阳江、杭甬运河萧绍复线、江山江、高新线、德新线、上虞疏港线等航道建设,进一步提升航道通航标准和通过能力,将航道规划为Ⅳ级及以上通航标准。

(4)因地制宜发展其他支流及库湖区旅游航道。支持具有一定客货运输需求的其他支流航道建设,适时推动渌渚江、杭平申线复线(辛江塘)、硖尖线、嘉海线(长水塘)、杭湖锡线复线、滨海大河等支线航道建设;结合沿线旅游资源布局,打造瓯江上游库区、梅湖线安吉延伸线、马金溪、萧余线(浙东古运河)、杭湖锡线西复线等旅游航道。

3.2 打造集约高效、功能协同的现代化港口

(1)完善全省内河港口布局。加快发展杭州港、嘉兴内河港、湖州港等3个主要内河港口,积极发展绍兴港、宁波内河港、金华港、丽水港、衢州港等5个地区重要内河港口,适度发展其他一般内河港口,引导全省港口分工协作、结构优化,以主要港口和地区重要港口为依托,优化集装箱、煤炭、金属矿石等主要货类布局。

(2)高起点谋划核心枢纽港区建设。加强规模化、专业化枢纽型港区的长远发展谋划及港口岸线、后方用地、疏港通道线位等港口资源的规划、管控和保护,逐步在全省范围内打造杭州运河港区、嘉兴内河港城郊港区、湖州港吴兴港区等一批协调发展能力强、服务水平更高的枢纽型港区;统筹布局内河多式联运港区,加快发展嘉兴港海河联运综合枢纽。

(3)促进港口资源整合与岸线高效利用。长江三角洲地区土地、岸线等资源十分紧张,应牢固树立集约高效利用港口岸线、土地等资源的理念,主动做好与国土空间规划的衔接协调,严格控制港口岸线规划利用总量,分类盘活存量港口岸线,加快老旧、小散码头分类治理、提质升级,推进闲置码头功能改造、资源重组,鼓励企业自备码头向社会开放经营。

(4)推进港产城深度融合发展。加强港口规划与国土空间规划、产业及园区规划、综合交通规划、旅游规划等的衔接协调;促进港口与后方物流园区、工业园区规划统筹、功能配套,引导受国家鼓励发展的产业沿江临港集聚发展,积极对接中国(浙江)自由贸易試验区总体方案,推动区港联动发展;为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加强旅游客运码头规划建设和库区便民码头建设。

3.3 构建经济高效衔接融合的运输服务体系

(1)推进标准化专业化运输船舶发展。继续推进内河船型标准化,加快江海河联运船型研发应用,研发推广特定航线江海直达集装箱船型和散货船型,加快开展杭甬运河、瓯江航道海河直达船型的研究,推进浙北内河装载3层集装箱的船舶标准化船型的研发和推广应用;支持相关港口、航道及碍航桥梁的改造工程,形成集装箱、煤炭、矿石等货物运输的直达与中转相互补充的江海运输体系。

(2)促进运输结构调整和集装箱运输发展。积极引导浙北地区集装箱陆路运输向水路运输转移,加强钱塘江中上游运输组织,促进浙西地区货物通过钱塘江、杭甬运河、浙北航道运往海港;鼓励企业开展粮食、矿砂、精对苯二甲酸(PTA)和水泥熟料等货种“散改集”,支持杭州、嘉兴、湖州开展“散改集”运输示范工作;继续推行内河集装箱船舶过闸绿色通道制度和免收过闸费政策,研究出台促进内河集装箱运输发展的优惠政策。

(3)大力发展海河联运和多式联运。推动内河与公路、铁路的信息资源共享,统一技术标准和服务规则,发展以港口为枢纽、“一单制”为核心的多式联运;发挥嘉兴港既有海河联运港区功能,加快海河联运码头布局建设,推进港口多式联运集疏运及配套设施建设;打造“四港”联动互联共享的交换服务体系、标准服务体系和数据服务体系;加快建立全省海河联运推进机制,形成以浙江省海港集团为龙头的海河联运联盟。

(4)积极提升港航综合服务功能和水平。发展港口全程供应链服务功能,统筹港口物流资源,推动港口与供应链上下游企业的密切合作,搭建港口供应链平台,为客户提供“端到端”无缝衔接的定制化、差异化港口全程供应链服务;以舟山江海联运服务中心为依托,加快拓展现代航运服务功能;加快口岸通关一体化,做好与浙江政务服务“一张网”系统的衔接,逐步实现与浙江“单一窗口”和国家标准版全面的互联互通。

(5)大力发展水上旅游客运。结合运河文化带建设打造航运文化走廊,高标准打造水上旅游特色精品航线,加快发展沿江、环湖地区水上观光旅游、游艇等深度体验型出行服务,打造“出行即出游”消费新模式;以新安江―富春江―钱塘江“三江两岸”水上旅游开发为重点,打造江南特色水上线路和夜游产品;因地制宜提升农村和库湖区内河客运设施质量和水平,促进公共服务均等化。

3.4 构筑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绿色航运体系

(1)建设生态文化的美丽航道。合理确定航道开发强度,建立航道建设与生态保护融合的发展机制,广泛应用绿色环保的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推进以京杭运河湖州段、杭平申线浙江段、钱塘江中上游衢州段等为代表的绿色航运示范工程建设;推进航道护岸生态修复,对骨干航道沿线损毁、缺失、变形的护岸进行修复加固;促进航道绿色低碳养护,完善常态化航道养护管理跟踪分析机制;结合诗路文化带、运河古镇、文化公园建设,打造交旅融合、游运一体的美丽生态航道,将京杭运河杭州市区段建设成为大运河文化带航运文化示范航段。

(2)打造节能环保的绿色港口。加强港口船舶污染物接收、转运及处置设施的统筹规划建设,在各港口总体规划编制过程中统筹考虑建设需求和岸线使用;继续推行“船上储存交岸处置”为主的“零直排”船舶水污染治理模式,实现内河港口船舶污染物接收转运及处置设施全面建成;加强港口节能减排,实施既有工艺、设施设备节能环保改造,统筹推动新建码头环保设施建设使用;推广应用绿色照明、港口储能、变频控制等节能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

(3)推广低碳节能的清洁运输。继续推进100~400总吨内河运输货船加装生活污水存储装置,推进渔船按有关标准配备防污染设备,限期淘汰船舶污染物处理装置和污染物收集储存能力不达标的船舶;研究推进太阳能、风能、氢能、LNG等新能源和清洁能源应用,推进LNG加注站点布局和LNG动力船型研究;加快港口码头岸电设施建设和改造,运用财政补贴、税费减免等多种手段,加大岸电使用扶持力度,鼓励需求大、基础条件较好的地区加快发展,形成示范带动效应。

3.5 打造智慧引领、安全高效的支持保障系统

(1)加快推进智慧港航技术研究与应用。推动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移动互联网、智能控制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与水运行业深度融合,加快推进自动化集装箱、散货码头建设;充分运用“互联网+安全”手段,推进智慧海事工程成果在浙江航区全面运行,加快智慧海事二期建设,开展智慧和应急处置系统及大数据处理和智能决策分析系统建设;基于港航综合数据平台和智能感知平台,集成开发“监控、执法、监督”闭环管理的港航智慧监管平台,提高智能监管水平。

(2)提升水上安全监管与应急救助能力。推动重点航段、船闸等重要节点的交通感知网络与交通基础设施同步规划建设,对VTS、CCTV等安全监控系统进行“补点”和升级,建设完善船舶吃水自动检测、智能巡航、船舶交通环境要素监测预报、桥区防撞监视等监管系统,打造京杭运河八堡船闸“平安百年品质工程”等示范工程;继续加强省管内河水上搜救能力,建立健全全省内河航运应急救助指挥体系,重点加强对钱塘江中上游等新建、改建、扩建航道水上搜救工作的指挥、协调、处置。

(3)打造综合港航公共信息服务平台。加快推进港航综合管理与服务平台的建设和应用,形成集航运、港口物流、船舶交易、临港产业、行业管理和政策服务等为一体的港航公共信息服务平台;依托国家交通运输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和港航电子数据交换(EDI)中心,积极建设大宗散货、集装箱江海联运等公共信息平台。

3.6 构建共建共享的现代行业治理体系

(1)推进行政审批提质提效。以权力清单为基础,从办件量大、面向基层的审批事项着手,进一步加大权力下放力度,尝试打破行政权力办事区域性限制,完善“一窗受理、受办分离、一次办结、跟踪督办”的工作机制;全面实现办事事项“简化办,网上办,就近办”,重点实现个人办事事项手机App端办理,推进办事事項标准化、办事服务便捷化、办事材料电子化;深化“多证联办”“多证合一”“多检合一”等便民机制。

(2)加强内河航运安全管理。研究制订《浙江省管内河主干航道通航管理规定》,进一步规范内河Ⅳ级以上骨干航道通航秩序;全面运行以水上交通指挥中心为枢纽的日常交通指挥、安全预警、应急反应处置的联动机制;继续推进港口危化品安全治理和危险货物储罐定期检测;督促企业和管理部门落实安全生产管理责任,持续开展港口危险货物安全生产工作巡查督查。

(3)完善内河水运信用体系建设。借鉴《湖州市内河港口和航运企业信用管理办法》实践经验,建立完善内河水运信用体系,制定统筹推进内河水运行业信用体系建设的指导文件;积极实施水路运输信用管理办法、危险货物港口安全评价机构信用管理办法,做好相应领域的信用评价工作;加强推进守信联合激励和失信联合惩戒工作,建立行业黑名单制度和市场退出机制,依法对失信行为作出处理和评价。

(4)加强行业人才队伍建设。充分发挥船员职业教育机构的作用,加大内河船员培养教育力度;发挥航运企业培养船员的主体责任,完善船员职业等级晋升通道,优化服务型船员管理模式,营造技能人才发展良好环境;由政府研究出台一系列人才引进优惠政策,提高对航运业人才的吸引力,建立合理的创新人才激励机制。

猜你喜欢
发展路径浙江省高质量
对“高质量发展”的四个追问
推进自贸试验区高质量发展
RCEP对山东省高质量对外开放的影响
欢天喜地过大年
“三部曲”促数学复习课高质量互动
基于SWOT分析的西安现代物流业发展路径研究
浙江省第一批省级特色小镇分布图
民间艺术作品著作权保护的困境与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