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育视域下儿童诗教学:审美意蕴与课堂渗透

2021-10-11 02:34靳庆华周保梅李泽民
中小学课堂教学研究 2021年9期

靳庆华 周保梅 李泽民

【摘 要】儿童诗中蕴含着丰富的审美内涵,主要表现在语言浅显、节奏鲜明、想象奇特、富有童趣等,将其纳入课堂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审美认知力、审美感悟力、审美创造力等多元能力。为此,文章探索以诵读的方式提升学生对儿童诗的审美感悟能力,以感知意象的方式培育學生的美学素养,以仿写的方式激活学生的美学体悟感等策略进行课堂渗透,拓宽儿童诗的教育视野,提升儿童诗教育的品质。

【关键词】儿童诗美育;朗读感悟;感知意象;童诗仿创

【作者简介】靳庆华,正高级教师,江苏省徐州市首届学科优师,江苏省徐州市乡村小学语文骨干教师培育站主持人,主要研究方向为儿童诗课程;周保梅,江苏省邳州市骨干教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小学语文教学;李泽民,高级教师,江苏省徐州市青年良师,主要研究方向为语文深度学习。

【基金项目】江苏省第十三期教研室立项课题“农村小学儿童诗校本课程可视化建构与实践研究”(2019JK13-L097),江苏省教育科学研究院现代教育技术研究所2021年度立项课题“互联网+背景下乡村小学儿童诗校本课程可视化建构与实践研究”(2021-R-85802)

美育是最重要、最基础的人生观教育。审美能力关系到个体感受生活的能力,也是培育历史文化意识的重要基础,是国民树立文化自信、提高文明素养的重要途径。美育是当前学校全面推行素质教育的一个非常重要且不可或缺的维度,但美育在基础教育中的地位依然不高,其价值和作用并没有得到应有的彰显,学校课程美育实施的路径和策略还很粗浅。[1]28随着新课程改革工作的持续推进,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育学生的美育意识已经成为当前语文教育工作者需要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儿童诗以儿童的视角展现儿童的内心世界和外在世界,能够带领学生在儿童诗的海洋中认识并感悟世界,从而促进其语文核心素养的提升,陶冶学生的审美情操。本文以儿童诗作为切入点,论述美育视域下儿童诗教学的审美意蕴与美育渗透策略,以期优化儿童诗的教学方式。

一、小学儿童诗教学的审美意蕴

(一)赋予儿童诗教学更丰富的文化内涵

将美育的理念融入儿童诗教学,能够丰富儿童诗的文化内涵。由于长期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儿童诗教学呈现出纯技能操练的特点,脱离了学生精神需要以及认知需要,以至于学生无法从充满童趣的儿童诗教学中感受到儿童诗特有的魅力。当下,儿童诗教学的“成人化”倾向,使得学生在儿童诗教学中难以触碰到儿童诗的灵魂,加之大部分教师对儿童诗教学的把握不准确,儿童诗教学重技巧轻人文的现象比比皆是。儿童诗教学不应只是把学生培养成一个个只会看懂儿童诗的“读者”,更要引导学生在儿童诗的品鉴中感悟儿童诗的审美意蕴,激发学生的创作灵感,使之成为一名具有审美思想的儿童诗朗读者、欣赏者、创作者。在儿童诗教学中融入美育的理念,能够带领学生在色彩斑斓的美育世界中主动与儿童诗进行沟通、交流,让学生获得全新的儿童诗学习体验,从美育的视角理解儿童诗作品背后的意义及价值,从而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赋予儿童诗教学更丰富的文化内涵。

(二)培育学生诗歌化的审美情趣

小学生具有强烈的求知欲以及旺盛的好奇心,再加上脑部发育处于逐渐成熟的阶段,这使得他们正处于学习的最佳时期。教师在儿童诗教学中应当立足于儿童生理,充分释放儿童热爱幻想的天性,让他们在儿童诗的精神海洋中自由地遨游,促进学生的个性形成及发展,营造“以人为本,诗画育人”的儿童诗教学氛围,培养学生的儿童诗创作能力及美育意识,从而培育学生诗歌化的审美情趣。

如统编小学语文一年级上册课文《影子》,作者运用“前后左右”的方位词形象地写出了“影子时刻跟着我、陪着我”——影子既像是一条可爱的小黑狗陪着“我”,又像是“我”的好朋友与“我”形影不离。教学时,教师可以先从“前后左右”几个词入手,让学生初步感知空间方位,然后结合课文插图,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设计问题“影子很调皮,它什么时候会跑到‘我的前面?什么时候又会跑到‘我的后面?”,让学生结合第一幅插图并回忆平时的生活经验展开说话训练,让他们在“美好的生活回放中”畅快地思考、美美地表达。当然,教学不能止步于此,要进一步激活学生的思维,教师可以激疑:我还发现,影子有时很长,像穿着礼服的绅士,有时又很短,这是怎么回事呢?有了前面“前后左右”教学环节的铺垫,学生还要再次走进儿童诗和插图,发散思维,互相交流探究“影子长与短”的秘密。此时,教师还可以乘机鼓励学生进行练写,如以下两名学生的练写成果。

女学生:影子很长,影子很短,影子时刻不离我的身边,就像是我的好闺蜜。

男学生:影子很长,影子很短,中午的时候短,下午的时候长,是不是太阳公公想和我做游戏呢?

通过以上教学,在“读—思—想—写”的过程中,学生头脑中始终浮现影子的画面,他们时刻产生思维的碰撞,一直徜徉在美的意境中。

美育理念在儿童诗教学中的渗透能够激发学生的审美兴趣,引导学生以儿童化的视角去品鉴儿童诗,从而拓展学生的美育思维,开启学生的美育心智,充分挖掘学生潜在的想象力,让其在充满美感的儿童诗学习中找到儿童诗的学习兴趣以及创作灵感。此外,教师要营造良好的儿童诗教学氛围,利用儿童诗的审美元素,让学生能够在感受儿童诗意境美的基础上提升自己对于儿童诗的认知,培养自身的想象力、创造力、领悟力,激发学习儿童诗的学习兴趣,提升审美情趣。

(三)培育学生的审美情感认知

将美学理念融入儿童诗教学,能够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促进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提升学生的审美认知。儿童诗蕴含着丰富的内容,学生在学习儿童诗的过程中能够拓宽视野,丰富语文知识的储备。在儿童诗教学中渗透美学理念符合时代的要求,有利于培育、激发学生的审美情感与审美认知,引导学生在广泛的情境中重新认知儿童诗所特有的美学价值,让学生真切地意识到何谓“美”。以笔者在统编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小儿垂钓》一文的教学片段为例。

师:如果你是诗中的小儿,遇到路人借问,会怎么做?说一说、议一议。

学生1:我会大声告诉他怎么走。

学生2:不好,这样刚上钩的鱼儿会被吓跑的。

学生1:解人燃眉之急,比钓鱼重要。钓不到鱼没关系,可以下次再钓。

学生3:我可以不答话,直接用手指一指方向,路人不就知道了吗?

师:这样也是个好办法,其他同学怎么看呢?

学生4:光用手指指方向,路人有可能还不明白怎么走。诗中的小儿遥招手是想等路人靠近一些,小声地、详细地告诉他怎么走,到哪儿左(右)拐,然后大约有多远,这样既解决了路人的难题又不耽误钓鱼,多美啊!

(教师带头鼓掌,强调学生4的话“多美啊”)

学生经历了这样的思辨过程后,对美的认知达到了新的层次。儿童诗教学能够让学生近距离观察生活中各种意象所特有的美感,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从而提升学生的美学认知,充分释放学生好奇的天性。因此,我们要将儿童诗中所特有的美学体验感延伸到学生的内心世界,充分发挥学生学习儿童诗的主体能动性,培育学生热爱生活的情感,让他们学会以美学的眼光品鉴儿童诗中的美学元素。

二、美育视域下儿童诗课堂教学渗透策略

(一)以读的方式提升学生对儿童诗的审美感悟能力

朗读是学习语言的一种重要方法。张颂认为:所谓朗读,是指把诉诸视觉的文字语言转化为诉诸听觉的有声语言的活动[2]。叶圣陶先生则称之为“美读”。朗读有助于加深对文章思想内容的理解,能使学生深刻感受文章的思想感情,在强烈的感情共鸣中,受到潜移默化的思想教育。生动有趣、充满想象的儿童诗具有极高的韵律美,学生在反复诵读中品味诗歌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感受儿童诗的韵律美,在读中想象,在读中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因此,教师在指导学生诵读时要注意轻重急缓、高低快慢,通过创设情境引领学生感受儿童诗的语言美、意境美、形象美、情感美。

以统编小学语文一年级上册《小小的船》教学为例。首先,教师播放音频,圈画生字,通过猜谜语、找字游戏等方式指导识字,纠正学生的发音。接着,通过反复地朗读指导、词语比较,让学生初步感受叠词的用法与妙处。然后,创设优美的情境引导学生想象画面,进行美读。[3]最后,让学生在音乐声中深情地反复诵读诗歌,感受儿童诗的韵律美。当然,在朗读中要逐渐提高要求:先慢读,读准字音,再读出节奏,读出轻重急缓,读出画面感,然后读出诗味,品悟诗情。学生在反复朗读中享受朗诵儿童诗的快乐,感受小小的船与月亮的联系,在唯美的、富有诗意的、充满温情的画面中产生新的体悟。

总之,教师应当避免烦琐的讲解分析,关注学生在朗读过程中所产生的体会,引导学生以趣味化、诗意化的眼光感悟儿童诗中的内容,从整体的角度来理解儿童诗中的内容,让学生的想象力能够得到充分发挥,让学生在读诗中产生想象、共鸣、移情,从而发现儿童诗的情感美[4]。以读促悟,让学生在朗读中沉下心来,感受诗歌的韵律节奏和情境,经由文本世界进入作者的内心世界,达到与作者神思相通的境界。

(二)以感知意象的方式培育学生的审美素养

意象是中国古代诗学的一个重要范畴,其形成背景可以追溯到庄子、《易传》以及魏晋玄学家的相关论说。最早从审美角度提出意象的是《文心雕龙》中的“独照之匠,窥意象而运千斤;此盖驭文之首术,谋篇之大端”。[5]1其后,唐代王昌龄、司空图及明清王廷相、叶燮等人从艺术构思的角度对意象做了分析和探讨。朱光潜将意象设定为形成诗的境界的标志。进入二十世纪以后,传统的意象诗学逐渐建立在中西方文化的交叉与碰撞之中。

意象是诗歌的生命,它给予了诗歌无限遐想的空间,让文字具有了深意,其自身也因此而变得鲜活[5]3。意象不仅表现在成人化的诗歌上,也表现在儿童诗作上。意象既有内在呈现,也有外在呈现,这就使得其形象性和情感性具有了审美特质。审美的主要方式是视听感觉,因此,我们可以通过感知诗歌意象的方式进行审美教育。

小学生特有的天性使得其更易于接纳鲜活生动、可视可感的文学形象,而儿童诗恰恰贴合了小学生的认知特点以及特殊的身心发展要求。因此,教师在儿童诗教学中应当以具体可感的事物作为儿童诗教学的重要纽带,让学生能够在具体的、可知可感的形象中体会儿童诗独特的美学价值,在领会儿童诗独特的意境中诠释抽象的情感,进而形成其自身的美学核心素养。以统编小学语文一年级上册《四季》教学为例,首先,教师引导学生调动生活经验,观察并感知四季景物的特点。接着,带领学生初读课文,学习生字,指导学生读准并理解“草芽尖尖”等词语。然后,通过感知、联想、体验等心理活动,调动学生多感官参与,读出景物的样子、心情、美感,让学生在可知可感的情境中体验、理解儿童诗的意象,以角色转换的方式体会四季的美丽、可爱,感受儿童诗的美学韵味。学生只有读懂了儿童诗,才会被儿童诗深深地吸引,才能感受到儿童诗的意境。此外,在基于审美体验的儿童诗教学中,教师应当引导学生读出自己的理解和感受,不同的学生在面对同一意象时往往会产生不同的想法。比如,有的学生在学习《四季》时会将重点放在“雪人”等具体的意象中,而有的学生却会将重点放在“大肚子一挺”等趣味化的视角中,这恰恰是学生美育思维诞生的基础。

(三)以仿写的方式激活学生的美学体悟感

儿童诗的语言大多清浅自然、朴素明快。优秀的儿童诗总是在清浅之中寓意深远,于朴拙之中蕴藏睿智。学生学习儿童诗的过程就是发现美、感受美、欣赏美、创造美的过程。苏霍姆林斯基说:“美育的重要任务,就是教会儿童从周围世界的美和人的关系的美中看出精神的高尚、善良和诚恳,并在此基础上在自己身上确立这种美。”[1]25因此,在儿童诗教学中,以仿写的方式开展儿童诗教学无疑是简单而有效的。

小学生具有强烈的好奇心与动手欲望,通过仿写,他们可以逐渐摸索写作的方法和技巧,用自己的语言解读儿童诗,从而慢慢地感悟、发现儿童诗的规律,进而把握儿童诗的美学价值。以统编小学语文一年级上册《影子》的教学为例,作者以既贴近儿童生活又富有趣味的方式向学生阐述了影子的存在,具有独特的生活情趣美。为了能够带领学生更好地理解诗中的情趣感,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结合该诗的结构和内容进行仿写,鼓励学生选取自己熟悉的诸如铅笔、橡皮擦、书皮等物品作为观察对象进行仿写,让学生学会观察生活。当然,大部分学生在仿写中往往只会阐述物品的具体形象,忽略词语的搭配和押韵,更談不上在将物品的描写中融入想象,也谈不上对仿写对象进行二次加工。为此,教师要鼓励学生在同桌之间相互分享创作,将儿童诗的内容与《影子》进行对比,找出彼此的差异,激发学生进一步创作儿童诗的潜能。当然,儿童诗仿写需要尊重学生的个性。由于每一个学生是独立的个体,他们在面对儿童诗时产生的体悟也会不尽相同。因此,为了能够培育学生的审美情操,教师需要聆听童心的旋律,在尊重学生成长规律的基础上有意识地激发学生的创作激情。

综上所述,将美育理念融入儿童诗教学并不能一蹴而就。为了能够切实有效地培育学生的美学核心素养,教师应当以读的方式提升学生儿童诗的审美感悟能力,带领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儿童诗,让学生的想象能力得到充分发挥,为学生插上创造的翅膀;通过仿写激活学生的美学体悟感,引导学生自己摸索写作方法和技巧,运用儿童语言抒发儿童独特的认识,从而真正丰富儿童的诗意生活,陶冶儿童的审美情操,点亮儿童美的童年。

参考文献:

[1]李静,蔡春.论中小学课程的美育实施路径[J].课程.教材.教法,2015(12):22-28.

[2]张颂.朗读学[M].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1999.

[3]朱颖晖.创设情境 丰富想象 发展语言:人教版一年级上册《小小的船》教学新探[J].新教师,2014(7):32-34.

[4]刘玉.统编小学语文教科书儿童诗教学策略浅析[J].小学语文.2020(1):38-42.

[5]范秋菊.论儿童诗意象的艺术呈现[D].杭州:浙江师范大学,2011.

(责任编辑:蒋素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