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博物院藏商周时期青铜器欣赏

2021-10-12 07:13王文析
理财·收藏版 2021年8期
关键词:现藏神兽博物院

王文析

河南博物院创建于1927年,是我国成立较早的博物馆之一。2009年入选首批中央地方共建国家级博物馆。现有馆藏文物17万余件(套),尤以史前文物、商周青铜器、历代陶瓷器、玉器及石刻最具特色。精品文物数量多、种类全、品位高、价值大,是见证中华文明发展轨迹,展示中国历史发展脉络的文化艺术宝库。

目前开放的“泱泱华夏 择中建都”展为大型基本陈列,一楼二厅、三厅、四厅展出青铜器数量大、器形多,工艺精美,具有典型的商周特点,本文选取展线上有代表性青铜器作以欣赏。

九鼎八簋(图1、图2)

列鼎制度是西周时期确立贵族严明等级的体现,各级贵族不同的用鼎数,实际上也是规定了不同等级贵族所能享用的肉食珍馐种类。鼎在祭祀、宴飨、随葬时的数量,依贵族身份分为五等(天子九鼎八簋、诸侯七鼎六簋、大夫五鼎四簋、卿/士三鼎二簋、低级的士一鼎), 依次递减,不得逾越,这便是“藏礼于器”。

变形蟠螭纹鼎,为9件列鼎;窃曲纹簋,为8件,1997年河南新郑郑韩故城6号祭祀坑出土,现藏于河南博物院。9件铜鼎高54.5厘米至47.5厘米不等,形制相同,大小依次递减。均为圆形,口沿上立两耳外撇,方唇折沿,腹部微鼓,圆底近平。下有带兽面的蹄形足3只。腹部饰变形蟠螭纹两周,中间加饰一周绹 索纹,纹带中有6条竖扉棱将腹部花纹分成六等份,其中3条与3足上下对应。

8件铜簋形制相同,大小相近,均为圆形带盖。盖上有喇叭形握手,溜肩,鼓腹,子母内敛口。器盖上部和器身下部有三周瓦棱纹,盖沿和身沿纹饰相对,分别为7件饰横S窃曲无首双身单目虺 龙纹,一件饰窃曲形双首单目虺龙纹。腹两侧各有一龙首形半环耳,耳正反两面饰虺龙纹,圈形底座外侧饰一周变形蝉纹,带内折边,下立三扁形足,足上有鳞状纹。

“周室衰微不共匡,干戈终日互争强。”春秋时期,王室衰微、诸侯争霸,天下云扰幅裂,郑国曾用“九鼎八簋”向天下宣告自己的强盛,也向后人揭开了“礼崩乐坏”的历史现实写照。

杜岭二号方鼎(图3)

鼎,自古被视为国之重器,是中国古代青铜器的重要代表,是国家和权力的象征。而在实际用途中,它不仅是古代用以烹煮肉食和盛贮的器具,更是最常见且最神秘的礼器。

杜岭二号方鼎,是迄今发现的商代早期最大的青銅器之一,现藏于河南博物院。方鼎腹部呈斗形,鼎口与鼎腹的截面基本为正方形,显得器物格外端正,口沿上有两个对称的圆拱形竖耳,如同锅的两个提手,暗示了器物本身的实用性。担当承托器身的4根中空足跟,上粗下细,粗壮浑厚。鼎身纹饰以饕餮纹、乳钉纹为主,使器物整体呈现出庄严肃穆的宗庙威仪。

这件沉睡了3000多年的青铜古器,散发着神秘的味道,在郑州杜岭街破土而出,以它至高无上的王权象征,让郑州从普通的商代城市变为商王朝最早的国都,成了一座真正有着冲天霸气的王者之都!

兽面纹夔足方鼎(图4)

商周时期,国之大事,在祀与戎。青铜方鼎是商代重要的礼器,兽面纹夔足方鼎,出土于1976年河南省安阳市小屯村殷墟妇好墓,现藏于河南博物院。

鼎高42.3厘米,重18千克。内底(里)中部铸有“妇好”二字铭文。从外部看,鼎由耳、腹、扁足三部分组成,均采用“三层花”的装饰手法:以云雷纹为地纹,烘托主题;粗线勾勒出主题框架纹饰;阴线刻画出主题纹饰的细部。两耳外壁饰阴线夔龙纹。鼎身外壁四隅及四面中部各铸扉棱一条,四面装饰有首无身羊角兽面,其两侧下部各有夔龙纹一条。

最为特别的是鼎的扁足,每一扁足两面均饰夔龙纹,龙头向上,龙口大张,双唇外翻,身尾较长。看这直挺挺的龙身,承托起的不仅仅是鼎身,更是商人对王权至高的尊崇。

纵观整个铜鼎,外形华丽,周身纹饰错落有致,不仅向世人展现了古代工匠的高超技艺,更似乎带领我们穿越到3000多年前,目睹了当时那宏大而繁复的祭祀场景。

祖辛卣(图5)

卣,据文献记载是盛放秬鬯 一类美酒用来祭祀的酒器。常见于商朝和西周时期,这件商代晚期的祖辛卣,器物通高25.5厘米,重3千克,出土于河南省辉县,现藏于河南博物院。

由器盖和器身两部分组成,器盖有母口,与器身的子口相对应,现在仍然可轻松分开。器物整体正视如壶形,俯视呈椭圆形。

器体纹饰极为繁缛,可分为盖钮、盖顶、盖折边、颈部、肩部、腹部、圈足和提梁8个部分。通体纹饰下满布云雷地纹,由盖至足纵向装饰四条扉棱,两扉棱间纹饰均可独立为一个纹饰带。盖钮像一个呈六瓣的花蕾,每个花瓣上均饰有小蝉纹;盖顶、盖折边、腹部及圈足均以四扉棱为界装饰大立鸟。腹部饰有8只,其余部位分别饰4只。鸟眼凸起,头顶有尖冠,颈后有弯而上翘的大角,鸟腿有力,鸟爪四张。盖折边和圈足处的立鸟尾窄长而分叉,盖顶和腹部的立鸟尾短而分叉。器盖折边上左右两侧的附耳正面各装饰一个大蝉纹;颈部一周装饰有4个夔龙纹,以左右扉棱为中心,龙首相对;肩部均匀装饰瓦楞纹;提梁两端各有一个张口衔环的圆雕兽首,兽首圆眼,头顶有一对瓶状角。提梁中间部分为扁弧状,外侧在云雷地纹上装饰四条头向提梁正中的夔龙纹,内侧均匀装饰环带纹;器底外装饰有网格纹。器盖内和器内底铸有“祖辛”二字铭文,笔画粗壮、浑厚有力。经考证,应是器物主人所要祭祀的对象为日名辛的先祖或祖父。

祖辛卣,造型庄重,纹饰华丽,充满厚重奇诡之感。器表的三层花工艺,在大处精致华美,于小处细致入微,是商周青铜器中的艺术瑰宝。它3000多年来虽未再盛满美酒,但却盛满了时光之沧海、岁月之桑田。商代工匠高超的技艺对抗时间的销蚀,与天空并肩,和星辰同行。

青铜神兽(图6.1、图6.2)

楚,芈姓熊氏,公元前1042年楚始建国,被周成王封于丹阳,曾两次建都于河南,后逐渐南迁。由一个远离中原的蕞尔小邦,最终跃身于“春秋五霸”“战国七雄”的行列,公元前223年被秦国所灭。

青铜神兽,春秋晚期楚国器物,通高48厘米,河南省淅川县徐家岭出土,现藏于河南博物院。称为神兽是因为它造型奇特,构思离奇古怪:龙首、蛇颈、虎身、龟足、豹尾。龙首上兽角由6条小龙盘绕纠缠而成,双目圆睁凸起,张口吐长舌,口内獠牙交错,两颌后各塑有一曲绕的柿蒂花形耳。神兽身体做虎形,長颈高昂,脖颈上折出子口以套龙首,前身下卧,弯腰翘臀,豹尾上扬并后卷,兽腿粗大健壮,足部呈龟足状扁平着地。虎背方形卯口,上插一方形榫头的曲尺形支座,支座上承接一奔兽,奔兽口中衔一吐舌的曲体龙,两后爪蹬于神兽颈部,似乎正在跳跃,优美的线条勾勒出它矫健的身躯。神兽臀部有弯曲盘绕的龙形插座,虎身腹下有一半环状钮。神兽通体以大量孔雀石镶嵌出龙形、凤鸟形、云纹、涡纹等图案,碧绿华贵,弥漫着浓厚的神秘色彩。附着在兽体上的这些怪兽,并非与神兽连成一体,而是利用分铸活套方法使附件可插接在主体上,使之可进行自由拆装,且部件之间对接紧密,充满力学原理,展示了楚人对青铜铸造艺术的独特理解。

这件青铜神兽,设计巧妙,铸造精美,散发着楚地浓厚巫风留存的远古信息,它不仅是楚人对中国青铜铸造工艺的贡献,更是楚人向往“驾婉龙以周游八极”的浪漫自由情怀的真实体现,给人极富抽象形式意味的美感。

错金银辕首饰(图7.1、图7.2)

战国时期的中华大地,大大小小的诸侯国基本都拥有自己独立的武装力量。战车的数量,则成为衡量军事力量强弱的一个标准。这一时期,乘坐马车也是贵族的特权,是等级和身份的象征,贵族们热衷于用精美的饰件来装饰车马。

错金银辕首饰,装饰在车辕前端的饰件,河南省淮阳县马鞍冢楚墓出土,现藏于河南博物院。辕首饰呈圆筒状,纵长22.5厘米,高8.3厘米,横宽12.2 厘米。前部为昂起的龙首,后端平直,尾部开口,断面呈椭圆形。龙首宽嘴前伸,张口露齿,长鼻,大眼,颈部正中银错一“立”字,整个头部呈扁形,多处银错卷云纹,鼻、耳处错金,金须银齿,造型别致,装饰华美,工艺精湛,黄、白两色施以青铜铸件闪亮夺目的光彩,使我们依稀可见“我车煌煌,为王前驱”的壮观场面。“西母酒将阑,东王饭已干;君王若燕去,谁为曳车辕?”

从已经出土的甲骨文、金文中,我们可以看到与“车”有关的文字,从画面上看像是两个轮子一个辕,辕端有衡。《方言》云:“车辕,楚卫人名曰轴也。”《说文解字》云:“轴,辕也;辕,轴也。”后林尹注:“大车谓之辕,小车谓之轴。”

(责任编辑:朱慧敏)

猜你喜欢
现藏神兽博物院
山西博物院推出“鸟尊”雪糕
如果《山海经》里的神兽被唤醒了?
春意
《神兽》
浑沌之死
“神兽”返校全国部分地区开学时间表
《玄宗避蜀图》
七月·美梦
一月·如意
视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