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南市考古研究所藏商代动物形玉器赏析

2021-10-12 19:13杨阳
理财·收藏版 2021年7期
关键词:兽面玉器纹饰

杨阳

济南市考古研究所藏商代玉器数量不多,但玉质细腻,种类极其丰富。既有玉戈、玉戚、玉镞等代表军权的礼器,也有玉柄形器这样的乐器、刻刀之类的实用器,还不乏玉珠、玉簪、孔雀石、绿松石等配饰,甚至还有一枚罕见的玉纺轮。最精彩的当数造型小巧、工艺精致的动物形玉饰,充分体现了商代的制玉工艺和特点。具体介绍如下:

商孔雀石鸟形饰(图1):济南刘家庄遗址商代墓出土。长3.8厘米,宽3厘米,厚0.8厘米,重26克。片状玉饰,孔雀石材质,绿色,通体抛光,散发柔润光泽,纹带清晰,深浅相间,层次立体丰富。整器雕刻成扁平鸟形,鸟首略大,浑圆,嘴尖,双目圆形,外突,两翼舒展,上饰浅浮雕卷云纹,分尾,尾上雕刻数道浅浮雕阴线。整体形象酷似鸱鸮(即猫头鹰)。身体中部一圆形穿孔,腹下一长方形凸起。整器光滑圆润,应为时常佩戴把玩所致,这件配饰推测为墓主生前心爱之物,也有可能是族徽标志。

商人的图腾是鸟。在《诗经》《楚辞》《吕氏春秋》等早期史料文献中都明确记载着“玄鸟生商”的神话故事。他们对鸟的情感和依赖是中国历史上任何一个朝代都无法比拟的,商人与鸟相生相伴,渊源颇深。商朝很多的祖先都与神鸟存在着直接或间接的微妙关系,无形之中为商朝统治者治理天下营造了“君权神授”的神秘氛围,为社会底层的平民百姓套上了一层有力而又无法摆脱的精神枷锁。

有人说,“玄鸟生商”神话反映的是商人对自由的向往和对自然界神灵的无限敬仰。因此,“鸟”是商代文化的符号载体,是商文化的发声者和代言人。商代先民不仅尊崇鹦鹉、凤鸟、猫头鹰等现实中存在的鸟类形象,更凭借着无穷的智慧和想象力塑造出了许多神鸟、怪鸟形象来顶礼膜拜,以此表达对未知世界的崇敬之情。这件商孔雀石鸟形饰造型夸张,纹饰独特,碾琢精湛,神态活现,而孔雀石特有的颜色和层次分明的纹饰也为其增添了神秘玄幻的色彩,极富商代文化风格。

商绿松石兽面纹形饰(图2):济南刘家庄遗址商代墓出土。绿松石材质,翠绿色,整器为扁长方体牌形饰件,一面用浅浮雕阴线刻出兽面纹,其长角向下弯曲,上饰卷云纹,眼睛呈长方形,嘴部雕刻不明显;另一面磨光并未完全磨平;器身中间有一贯通对钻的圆孔。整体观之,是旧器的二次利用,工匠巧妙利用了残损器物随形创作,以浅浮雕手法表现出一个虚构抽象的兽面,体现出高超的艺术水平。

兽面纹出现较早,多见于商周时期青铜器;主要特征是简单、抽象,阴森恐怖,让人望而生畏,面部突出刻画眼睛和鼻子,嘴部有上唇而无下颌,为古人臆造出的怪兽形象。这种纹饰后来也被称为“饕餮”纹。从这件商绿松石兽面纹形饰的雕刻工艺来看,线刻纹饰以直线为主,曲线为辅;粗线条居多,细线条较少;阴刻线多,阳刻线少。整体风格简单明快,粗放质朴。

商鱼形玉刻刀(图3): 济南大辛庄遗址商代墓出土。长4.5厘米,直径0.64厘米,厚0.38—0.76厘米,重3.55克。青玉材质。整器立体圆雕,通体抛光,大体呈圆长条状,由粗渐细,线条流畅。外轮廓雕刻成鱼的形状,鱼口大张呈圆形,中间一孔与鱼鳃下的小孔相连;鱼身呈六棱状体,鱼腹下面有一道凹槽以示鱼身。鱼尾较身稍细,大体呈圆柱状,分尾,分尾中间有一圆柱形榫,榫尖呈斜尖状。出土时位于棺内人骨头部。

这件商鱼形玉刻刀玉质细腻,构思巧妙,根据器物的磨损程度来看,应为一件使用频繁的实用工具;眼部的圆孔还可以系绳佩戴,兼具良好的装饰性,一举两得。

商动物形玉饰(图4):济南大辛庄遗址商代墓出土。长5.2厘米,宽2.9厘米,厚0.29—0.57厘米,重6.84克。青玉材质。整器呈扁长方形,片状。通体抛光,外轮廓雕成一动物形;具有剪纸艺术风格。动物呈回首状,尖尖的耳朵向上竖起,警觉性极高,动态十足。脊背平直,四肢前踞,呈匍匐之势;粗壮的尾巴向后收起形成尖状。前爪处有一圆形穿孔。颈部以一圆形小孔,勾勒出头和颈的区分。

这件商动物形玉饰与上海博物馆藏的一件商代玉狗极其相似。周身线条流畅,棱角分明,虽然没有具体展示出五官,周身也没有一条线刻纹饰,但通过回首、竖耳和翘尾的细节表现,就将这只小兽的形态表现得活灵活现、惟妙惟肖,充分显示出商代玉工精湛的技艺。

商动物形玉饰(图5):济南大辛庄遗址商代墓出土。长4.4厘米,宽1.4厘米,厚0.4厘米,重4.75克。青玉材质。通体抛光,整器大体成一动物形;头部较小,小耳后伏,口微张;一面的眼部钻有一较深的孔,但未钻通,另一面有两个很浅的钻孔,亦未钻通。足前踞,前足与身并未明显分离,但前足爪部有一钻孔。背部微凹,臀及颈略鼓,尖尾相对较长。从动物的整体形态来看,酷似一只猛虎在伺机捕猎。出土时位于棺内北部。根据器身的钻孔来看,应为配饰。

商龙形玉璜(图6):济南大辛庄遗址商代墓出土。长6厘米,宽2.1厘米,厚0.19—0.74厘米,重9.54克。青玉材质。整器呈弧形,通体抛光,外轮廓雕刻成龙形;口部以小圆孔表示,臣字形眼,双角后伏于背部,背部弯曲,尾部阴线雕刻卷云纹;尾后接一两面磨成的斜刃状榫,榫上有一圆形穿孔。角的下部刻出龙足。正背面纹饰相同。推测应为配饰。

中国人是龙的传人,龙是中国人最喜爱的祥瑞之物,不论是青铜器、玉器,还是建筑构件上,都常有龙的身影。商周时期,龙的形象频繁地出现在玉玦、玉佩、玉璧、玉饰等各种器物上,这时候玉龙头上有角,背上有飘逸的鬃毛,有些还长着硕口锯齿,与青铜器上庄严威武的龙交相呼应。那种森严即使在3000年后的今天看来依然英气逼人。

龙形纹饰自出现以来,以其庞大的存世量、精细的雕刻规则、神秘莫测的构图造型和丰富的组合搭配形式,显示出它尊崇的地位。龙不仅仅是一种单纯的动物形玉雕,它背后还蕴含着神圣的精神使命,包含着文明诞生的秘密。可见,龙形玉饰代表着王权、神圣和信仰,具有舉足轻重的地位。

济南市考古研究所藏商代玉器只是我国商代众多出土玉器的一个缩影,其数量虽然不多,但它们别致的造型、精巧的工艺均代表了商代中晚期的制玉风格和水准,就像一面镜子,直观反映了商代贵族的生活状态和审美标准。遥远的商朝虽已永远消失在历史长河之中,但今天我们透过这些商代玉器仍可一窥几千年前古人敬玉、爱玉、赏玉、配玉的点点滴滴,勾勒出一幅生动精彩的玉器文化图卷,体会那遥远商朝的礼制与宗法、文化与信仰、潮流与时尚。

(责任编辑:朱慧敏)

猜你喜欢
兽面玉器纹饰
敦煌莫高窟北朝兽面图像浅议
论汉画像石中吉祥纹饰的意象之美
蜡染的纹饰探讨
“国之重器” 商周时期的青铜兽面纹鼎
基于美学的角度探讨玉器鉴赏
青铜兽面纹鼎:商周时期的“国之重器”
商代青铜器纹饰变化初探
收藏玉器要力避四误区
厚德载物——中国古代玉器展(上)
民间纹饰在产品设计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