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切主观 皆为偏见:走近李咏瑾

2021-10-12 02:30李咏瑾
优雅 2021年10期
关键词:李咏评论家热点

刚过8月,岁月便慷慨地将秋之凉爽赠予了成都。当下真是让人舒服自在的时节啊,自然和人生的果实都在慢慢成熟。最开始和李咏瑾电话联系时,她的声音是温柔圆润的,有着令人如沐春风的同理心。见到后发现,她真的是个韵味十足的女子啊,那韵味从眉眼和唇角散发开来,是从小到大耳濡目染的教养,是书中走出的从容,是丰富阅历滋养的气度。而她的作品,常见于期刊报纸,一个词或是一个句子里流淌出最深的意味,在内心细细琢磨,也很符合秋之深邃。

作为中国新闻奖和冰心散文奖的得主,以及多家大报的特约评论员,她有种随时洞穿热点的敏锐,反应在看待事物的认知上,即逻辑严谨,少谈感受,多聊方法,直奔问题背后的规律。因此,只接触她本人,你大概率会有一个温柔的预设,但更深一层探讨其思想,你会感知到零度的冰晶、金属的折射以及行星运行的轨迹,这一切都指向关于评论的逻辑的魅力。

抛开创作不说,李咏瑾是生活里别人很愿意和她做朋友的类型。热爱风雅,享受人生,是个典型的成都人。爱成都,会为一道美食而喟然长叹:“不辞长作成都人!”

而关于写作和生命的思考,在李咏瑾,如同空气和水分。那写不出来的时候呢?“甜食是解药,但也成了健康隐患。”说起这个时,我脑中浮现的意象是:糖如人生的成功,都是熬出来的。

兼顾思想性和时效性的感受、认知和反馈

读李咏瑾的文章,语言明快,辞义畅达,秋毫明察。她也享受这样的写作,我们生活中的吉光片羽落入她的眼睛,“说话的语气里、思维的习惯里,以及深深的笑容里,于是,笔下的文字水也似地流淌”,随着“你的皱纹如水边崖刻”,在岁月的冲刷下,一笔一捺都越来越深刻。而当这些深刻的评论能够及时介入具有分量的时代议题,并且能够对一部分受众产生影响时,她觉得写作的意义就达到了。如同一滴水能折射一个世界,但那滴水首先必须是透亮的,经历过深层岩石的砥砺,因此特别具有力量。

人类发展的方方面面,政治、经济、文化、教育、醫疗,都值得被关注,都是扣人心弦的。我们以往的文艺评论,指向的是慢的、已经存在的文化现象。从前时间很慢,人们慢慢书写,慢慢创造,也随之慢慢品鉴、慢慢评论。而现在是一个跑起来的时代,相应地,我们的评论也要跑起来,需要兼顾思想性和时效性。

书写当下,是一个评论家最重要的命题。“你要双脚站到地面上去接地气,双手伸出去感知世间冷暖,我们的血脉要和当下打通,我们的文字要对当下发生作用。”比如,你的文章能够帮助一个贫困家庭摆脱贫困、过上好日子;又或者,你的文章能够让一条污染的河流摆脱污染的命运,让里面的鱼虾重新活跃起来。这个文章才是有价值和意义的。每次下笔,我提醒自己,用笔深厚一点、再深厚一点,保持思想的洞穿性,所以,我希望把我的写作从文艺评论放大至文化时评。

置身于纷繁复杂的社会热点,会不会乱花渐欲迷人眼,从而无法区分重点和非重点?答案是“不会”,在我心里,文化时评有三种类型:第一种是热点评论,它针对的是热点新闻,时效性比较短。第二种是现象评论,一系列相似或者互有关联的热点,构成了某些现象。第三种是规律时评,通过热点和现象,能够透视背后的规律,从而明晰未来一段时间的发展趋势——这是一个由点及面的过程。评论的本质是思想的凝结,真正的评论应该上升到规律评论的层面。

放眼来看,人类社会发展的脉络生生不息,构成了一个由点及线、由线到面的有机整体。然后你就会知道,所有看似纷繁复杂的事物都指向一个共同的内核,形成了一个基于时空的纵向延伸,一端接续过去,一端指向未来。我们身处于历史的坐标中,时空就是经纬,书写的是一个有机整体中的许许多多亮点,对当下的思索必然包含着对历史的回顾和对未来的映照。当然,这个规律并不是某一个评论家、或者某一群体的评论家,甚至是某一时间段内的评论家能够将其写透的。我终其一生所能做的,不过是为宏大的人类思想发展,填补上一块具体而微的拼图。

思想的穿透性是一个评论家最重要的品质。你的双眼必须要穿透一切的热点、一切的当下,要看它为什么会热,它会不会凉,它背后代表的这种文化到底是有价值的文化,还是稍纵即逝的无意义的文化。我有一个习惯,会有意识地去锻炼自己的逻辑思考能力。比如会关注每天的热搜,下意识地如大浪淘沙一样剔除其中没必要去关注的内容,寻找到里面真正的热点,然后再去思考这些热点和之前某些热点之间存在什么联系,是否会催生或启迪下一个时间段内的热点……就像这样,会在脑中构建一个思维矩阵。再从中选择2到3个点,来来回回提炼出一些观点,有些行诸成文,有些暂时放下,然后随着一段时间的过去,再观察哪些观点会在媒体上生成评论,哪些评论符合我之前的预判,哪些评论又超出我的预判,让我眼前一亮。这种思维体操很有意思,通过这样的训练,可以把自己的思维支撑强度给立起来。

阳春白雪   人间烟火

几乎每天早晨起床,清新的空气都会告诉你,昨晚下雨了。但是雨到底是什么时候下的呢——观点和逻辑的产生,亦同此理。在秋天,成都的雨非常体贴,一点都不扰人,它在你熟睡的时候静静落下,反复勾勒着城市的轮廓。李咏瑾喜欢细雨下的成都,这座城市一直是她的书写灵感之一,这里丰富的历史为她的书写供氧。比如,沿着都江堰的古城墙一路溯源,我们发现了数千年前因开采“岷山玉”而形成的一条古道,她因此写下散文《都江堰的茶马余音》,刊载于《人民日报海外版》。这是她的歌以言志,而这恰好应了她的名字:歌咏美好的品德。

你们《优雅》也是办在成都的杂志,(也能共鸣这种情感)。我很爱成都。

由成都的文化属性放眼望去,四川,是很多艺术家人生当中的一个温柔的凹陷。从古至今,概莫能外。比如李太白,大步流星地行走在九州辽阔的版图上,但是在四川,他的脚步还是忍不住地打了个趔趄,为这个温柔的凹陷而崴了一下,然后忍不住写下了“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九天开出一成都,万户千门入画图”的字句。

我相信一个地方对一个人的心灵是有影响的。成都所代表了一种独特美学,璀璨而清泠、丰腴中带瘦骨,构成了一种特别的韵致。很多人去北京或者更大的地方,是去追寻理想;还有很多人留在成都,则是因为眷恋这里的生活。我爱理想,也爱生活,最后我就选择了留在生活当中继续去追寻理想。

有一个很有意思的话题:即时满足和延时满足。为什么现代人拿起手机放不下?因为游戏也好、追剧也好,击中了人们的某一个共性的软肋,那就是沉溺于即时获得的快乐。延迟满足则是你付出了艰辛的努力、而成就感却在遥远的未来。创作者要学会平衡即时满足和延时满足。在这一点上我深爱李白。因为太多的诗人皓首穷经,做文学的信徒,一生苦吟得几句。但李白一生放浪、却下笔生花,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他真是啥也没耽搁。

其实人都有偷懒心,很多写作者,包括一些大作家,都有极其严重的拖延症,会在写与不写、勤奋和懒惰之间反复横跳。我很感激我有一帮兢兢业业的编辑老师,对我寄予了很大的期望。我在面对他们约稿时,实在不忍心因为自己迟迟交不了稿,影响他们的工作进度。所以我也算得上敬业。我记得有一次坐地铁,好不容易找到了一个位置,刚坐下去,手机就响了起来——这是接到了编辑的约稿。我说“好”。周围人潮汹涌,但是很奇怪,当我接下这个约稿时,周围好像没有人了,一片清静间,只有你和你的心互相映照,于是,我就开始写——为了应对随时被约稿的局面,我的两个手机上都装了word——最后,写了一个小时零20分钟,地铁都绕了好几圈了,我终于把1500字的稿子交了出去。抬头一看,周围的乘客都变了,地铁上的工作人员来来回回走了好几遍,一直在看着我,因为我一直没下车。

自我有时而尽,而文学无穷

秋天,草木由密到疏,少了繁花缛叶。天与地,都在做着减法,都开始变得简约而谦逊,给人一种仰头即可看见天地玄黄、宇宙洪荒的旷达之感。“天地玄黄、宇宙洪荒。”这八个字是李咏瑾启蒙时就已标记的坐标原点,由此生长出她不卑不亢的人生姿态。

我阅读与写作的源头来自家庭。外祖父是解放前北大的研究生,再往上,家里也都是读书人,可以说是百代书香之家。我的教育启蒙是私塾式的。小时候,外祖父教我开蒙启智,用的是毛笔,教我的最初八个字,就是天地玄黄、宇宙洪荒。作为小孩,当时觉得笔画很多,但现在想来,这是至关重要的启蒙,一开始便在你心里标定了一个时空体系,让你意识到,不管地面上的万物如何繁衍生息,这八个字所描述的是世界永恒的起源。

我自小就开始读家中藏书,逮住什么看什么,中外涉猎、庞杂不拘,常常左手《诗经》、右手《百年孤独》,15岁以前不求甚解地啃完了二十四史。可以说,它们是我文学的启蒙,但也不能说哪本书、哪个作家对我的影响具有决定作用。比如说有一段时间我可能特别喜欢《传习录》,喜欢研究王阳明的思维方式;然后隔一段时间,又追溯到《六韬》,看穿姜子牙高蹈背后的野心……我特别不喜欢读书进入某种固定思维,即一旦你认为哪个东西对你影响巨大,就顷刻变成某某门下走狗。为什么喜欢一个作家,就要变成他的走狗?不能进行精神上平等的借鉴与互通?这是我的文化自尊。

我所理解的文化自尊就是,任何所谓的经典、所谓的偶像,比如老子、孔子、庄子,我情愿跟他们做朋友。我不会因为他人之高大,就情不自禁地匍匐;不会认为种子很渺小,就可以在它面前倨傲。不管是巨人也好,种子也好,他们在我心里就是世间万物中的两极,而须弥和芥子永恒平等。只有以一颗平常心,去看待任何过大和过小的事物,才能够做到真正意义上的公平或者客观。

评论家要成为时代的见证者,更要成为历史的记录者,一定不能太情緒化。作为艺术家而言,主观感受越强烈越能催生出丰沛的作品,评论家却不能——一切主观,皆为偏见。

但见证者和记录者的含义不是脱离现实生活,而是全心全意地去投入、沉浸和拥抱现实的同时,高度凝练为具有思想硬度的评论。

一直以来,我是一个阅读吞吐量很大的人,就好像海洋里巨大的鲸鱼,每天要喝进去很多吨的水,然后把海水滤出去,再去吃留下的鱼虾。有时手边找不到东西看的时候,就会翻字典专门去认识里面的生僻字。哪怕是一本最朴素的新华字典,你都会在里面找到很多有意思的字和词,我会看哪些字代表着河流,代表着植物,代表着矿物,代表着一些方言、民俗、习惯,而这些可能别人都不怎么会看。还有现在,很多以我的学术功底不一定能够消化的各门类专业知识,我也会和业界的很多朋友探讨。在担任一些单位的文化顾问,或者受邀去一些地方讲课时,我不仅是自己单方面的知识分享,还会听一听他们有什么有意思的故事可以说说看,就这样逐步地拓宽自己见识和思维的边界。

上大学的时候我就喜欢去串教室,听听别的专业课,比如太空物理、珠宝鉴定、芭蕾舞、心理学等等。我毕业了很多年以后,仍然会去校园听各种各样的公开课。在这个过程中,我发现人类的知识体系好像一棵巨树,随着社会的发展,知识的分支结构越来越细、越来越多元化。我们学习一个内容,就好像是蹲在一个分支上的猴子,沾沾自喜于自己很了解这个分支、很专业,但对其他密密麻麻的树枝则充满了茫然,这就是知识鸿沟产生的关键。要有意识地去突破这一点,成为通才和全才很难,但自己要有意识地去弥补自己知识体系上的沟壑。

猜你喜欢
李咏评论家热点
Assessing edge-coupled interdependent network disintegration via rank aggregation and elite enumeration
热点
音乐评论家的“内功”修炼——论八项追求
著名诗人、评论家
著名诗人、评论家 吴思敬
评论家杨占平
热点
结合热点做演讲
严而有爱的教育
哈文眼中的老公李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