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美育类通识课程的优化设计

2021-10-13 02:28陈菁菁
工业设计 2021年9期
关键词:通识美育大学生

陈菁菁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码:1672-7053(2021)09-0037-02

高校美育類通识课是素质教育的深化与落实,它是对基础性知识问题的丰富与补充。从美育类通识课程设置内容来看,美育类通识课程是对专业教育的延伸,具有非功利性,能让学生终身受益,增强学生的知识视野。高校通识课程教育,其意义在于用文化来发展人,促进学生人格健全,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让学能够在面对问题时,获得学识、智识的互补。高校美育类通识课程教学,可以促进学生科学思维方法的习得。美育类通识课程教育,并非局限于某一学科,而是基于美育课程的目标,渗透科学思维与方法教育。

1 高校美育类通识课程概述

美育课程又称审美教育课程,强调美育对人的教化作用,强调用审美来陶冶和提高人的伦理道德。美育类通识教育课程能让更多的大学生学会发现美、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塑造中国大学生良好的人文素养和品德情操,激发大学生的学习活力,促进其智力开发,进一步培养大学生对于生命的感悟、良好的审美意识与审美创造,终而塑造其良好的健康心理,形成大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最终成为服务于国家和社会的优秀复合型人才。

高校美育类通识课程具有综合性、跨学科性、前沿性特征,围绕学科育人目标,强调人文教育在人的全面成长中的积极作用。通识教育的关键在于“价值引领”,聚焦全人类精神文化的思想精髓,促进学生对“真善美”的热爱与追求,引领学生能够以开放、包容、理解、尊重的视野去看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差异性。高校美育类通识课程,突出了通识课程的综合性、多样性,以艺育人,让学生从美育实践、体验中提升综合素养。

2 高校美育类通识课程的存在问题 在高校美育类通识课程教学中,主要围绕文史哲、自然科学来展开,目标在于培养全面发展的艺术人才。事实上,艺术素养不仅包括技能技巧训练,还要融入专业知识、人文情感、价值观等文化素养。现有高校美育类通识课程存在三方面的问题。

2.1 教学思路不明确

教学思路不明确,没有突出学生主体。高校美育系列课程是学生接触优秀高雅文化的重要载体,但美育不等同于美术课或者艺术教育,而是包括艺术美育、自然美育、社会美育、科学美育等方面的综合美感教育。美术课的主要任务是通过技能的教学,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而美育一般通过艺术审美的方式达到教育目的。通过美术课实施美育,美育功能主要通过美术欣赏课和美术绘画课(实践课)实现。但是部分高校的美育课程或美术课程教学往往只包含美育课与美术课教学相关的内容,没能将美育与学科教育进行结合,对其他专业课程知识的融入偏少,学生可以选择的公选课也较少,内容又多偏向专业化,丧失了通识课程的“通识”价值。此外,学生的文化素质、道德水平、政治觉悟等方面的教育也很少涉及,导致出现教学思路不明确的问题。

2.2 教学课程内容单一

通识课程具有“内涵性”,受重视的程度不高,在美育课程中,并未置于重要地位。高校有必要通过通识教育实施美育工作,课程内容仅仅是宏观上的美育教育,即便与一些专业学科的专业课程进行结合,内容也多数是人才培养方面的思政教育。为此,教学课程交叉的内容衔接性和系统性存在单一现象,同时,美育课程内容对艺术和审美课程内容的分析比重也较少。一些院校对艺术审美和设计美学的内容学时占2学时,学时比重少,会使学生在美学修养的培养与道德伦理方面也存在不足。同时,高校美育类通识课程教学偏重于技能、技巧的掌握,忽视了思想教育,并未对接通识教育的目标,导致通识课程教学内容不够丰富,存在单一性。

2.3 师资队伍参差不齐 目前的教师队伍成分复杂,有专业科班的专业教师,也有交叉学科的教师,造成素质参差不齐。同时,教师年龄差距较大,缺少中间力量,因此在课程讲授上会存在部分老教师知识老化、观念陈旧、教法落后的情况,而年轻教师在这方便稍好一些,但又缺少教学经验。势必造成教师在备课时,投入很大,但教学成效达不到预期,很容易消解教师的积极性。

3 高校美育类通识课程改革的策略 对美育类通识课程跨学科本质的落实,要结合高校美育目标,创新育人理念,优化通识课程的教学内容,在体现学科特色与专业优势的基础上,着力提升学生的艺术审美品位和人文素养。

3.1 明确通识课程教学思路

美育类通识课程建设,要兼顾大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遵循“五育并举”目标,结合学生自身的特点与情况,以美育人。

《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将“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提升学生的德育修养,增长学识,提高学生的文化素质、道德水平、政治觉悟。美育类通识课程教学改革,要确立美育宗旨,将美育与学科教育、学生特长融合起来,既要关注美育知识、技能的发展,还要关注学生意志、品质、涵养的提升。在教育内容上,要继承优秀传统文化,增强学生民族复兴责任意识;在教育方法上,要兼顾学生身心综合素质提升;在教育结果上,要将人文精神、科学精神统合起来,坚定学生价值观、必备品格、关键能力的统一发展。美育类通识课程知识点多,涵盖美术、音乐、舞蹈、设计、戏剧、文学、影视等领域。从美育类通识课程教学实践中,要关注传统艺术与现代工业、环境保护等学科的交叉、融合,顺应社会发展的需求。要加强学生的艺术审美趣味、审美能力、审美情操的建构,要在课程结构、课程多元化实践中,让美育通识课程与大学生健康成长相契合。教育,是人对人的交流活动,包括知识内容传授,生命内涵领悟,意志行为规范,通过文化传递功能,促进他们自由生成、启迪其自由天性。美育类通识课程教育,一方面要弥补大学生文化课程的薄弱环节,另一方面要从做人、做事上,开阔大学生的视野,激活大学生的思维,提升大学生卓越的创新力。立鸿鹄之志,树求实之风,让大学生保持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的优良传统和精神。

3.2 创设课程内容的多元化

审美教育本身就担负着陶冶、培养、塑造人的使命。在高校,通识教育的作用是塑造学生人格和传承文化。是为了更好地提升大学生的艺术修养,培养其健全的人格及审美能力[5]。在进行美育类通识教育课程改革时,课程内容要进行不同专业学科融合,课程内容要具有衔接性和系统性,塑造学生的审美感知力,包括文学、绘画、雕塑、建筑、音乐、电影、舞蹈、装饰艺术等,通过这些内容的学习,让学生融入艺术世界中。此外,还可以将审美教育融入通识教育,将美育系列课程纳入通识教育课程的模块。如教师可以通过绘画、音乐、服饰展演、小组合作、作品展览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使其能够鉴别美丑,分清善恶。

3.3 打造立德树美的师资队

美育类通识课程的改革,要将人才培养目标与其内在需求相对应,积极探索美育途径,实现高等教育的内涵式建设。根据“十三五”规划要求,人才培养机制的改革要从学术人才、应用人才分类发展上,优化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美育类通识课程教学,在跨学科背景下,要注重通识课程特色资源的整合,做好战略规划,借助于理论学习、榜样激励、实践锻炼等方法,让广大学生勇担民族复兴重任。美育类通识课程教育要确立“优秀艺术人才”的培养目标,让学生能够从通识教育中,学到必要的社会知识和人文素养,能够走向社会、岗位,肩负其岗位职责。美育类通识课程改革,要打破专业局限,重视优秀师资队伍建设,提升美育成效。教师担负着传播知识、传播思想、传播真理的使命,教师要从塑造生命、塑造灵魂、塑造人实践中落实美育任务。加强教师素质提升,特别是组建高素质美育类通识课程师资队伍,广泛吸纳和整合各类优秀师资,来担任美育类通识课程教学工作。可以成立美育类通识课程师资库,以开放、动态管理,引入激励机制,让广大教师获得归属感、荣誉感。

4 结语

美育类通识课程建设,要从多学科视角,综合看待通识课程教育与教学。注重不同学科知识的横向关联,以“整体大于局部”为指导,为学生呈现客观的完整世界。文章着重探讨了高校美育类通识课程改革的策略,以期为现阶段我国高校美育实施提供一定借鉴。

猜你喜欢
通识美育大学生
让美育引领幸福生活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简述大学通识课教学改革
美育史料·1902年刘焜与“美育”
大学生之歌
通识少年“种”石油
美育最忌急功近利
通识少年小课堂 血液之旅
通识少年·拿破仑
美育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