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校共建现代企业大学的若干思考

2021-10-13 05:08许传华王凯熊吉冉张艳晓
关键词:产教融合

许传华 王凯 熊吉冉 张艳晓

摘 要:企业大学是企业文化传播的枢纽,研发企业文化传播课程,将企业发展战略与企业经营管理文化通过培训传授到每位员工,提高员工企业文化认同感和归属感,增强企业凝聚力。随着金融市场改革和科学技术发展,金融创新速度提升,金融機构混业经营程度加深,金融业务错综复杂,加快建立现代企业大学已经成为商业银行发展的必经之路。本文通过案例探究,围绕利益契合点着力分析行校共建现代企业大学的有效路径。

关键词:行校合作;产教融合;企业大学

一、行校共建现代企业大学的必要性

1956年,通用电气公司企业大学克劳顿学院组建成立,标志着世界上第一所企业大学诞生,此后,企业大学在世界范围内迅速崛起。截至2019年,中国企业大学数量已达3000所,华为、海尔、农行、建行、平安等知名企业都建立了企业大学,企业大学在企业发展过程中的作用愈发凸显。在金融市场快速发展的背景下,作为服务实体经济的商业银行,建立现代企业大学十分必要。

(一)混业经营程度增加

在金融自由化改革和金融创新的驱动下,混业经营在经济全球化,金融一体化中已成为一种趋势。银行业正面临其他非银行金融机构、海外商业银行的竞争,商业银行存、贷、汇等传统银行业务的盈利空间正在被逐步蚕食。混业经营给银行业带来挑战的同时也带来了机遇,重点在于外部吸纳和内部培养专业型人才、复合型人才,加快业务转型步伐,抢占市场先机。

混业经营扩大了银行业的经营范围,业务条线增多,要求员工不仅要精通各线业务,还要充分利用业务增加的优势,发挥综合金融服务提供者的作用,实现“1+1>2”经济效益。根据员工类别分类,混业经营下的人才培训分为三类:一是对于在职的老员工,他们需要了解新业务专业知识和技能;二是校园招聘的新员工需要进行系统化培训,对各业务板块都要熟悉,在对应入职岗位内容进行实操培训;三是混业经营需要通过社会招聘引进拥有新业务板块经验的员工,对于这部分员工需要让其了解新的企业文化和基础业务,助力其快速融入新的工作环境和工作内容。银行分支网点众多,业务条线复杂,单独组织培训所需要较大精力和财力,难以形成成熟的培训体系与机制。通过建立企业大学,整合全行培训资源,进行集中调配,优化资源配置,提高培训效率,才能更好地服务银行业转型升级。

(二)金融创新速度加快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以人工智能、区块链、云计算、大数据等技术为代表的新兴技术广泛地应用于金融科技,再加上金融市场改革步伐加快,金融创新速度也在加快,金融产品和服务迭代速度越来越快。

面对日益激烈的竞争环境,银行有必要加强对员工的金融创新能力的培养,顺应金融时代的发展。金融创新能力不能以游击战的形式培养,需要对员工提供终生学习的平台和系统化的专业培训。一方面,通过企业大学,建立一个固定的教育平台,便于专业化、系统化的培训课程持续输出;另一方面,通过企业大学统筹培训工作安排,专门进行课程研发,才能提高培训效率和培训质量,为企业生产经营注入源源不断的“新鲜血液”。

(三)银行员工流动性大

众所周知,银行业员工流动性较大,一方面导致经验丰富的员工流失,另一方面增加了新员工培训需求,这就造成银行内部培训需求增加。企业大学的设立可以将新员工培训作为一项常态化工作,不仅可以满足源源不断引进新员工的培训需求,还可以形成完备的新员工培训课程,提高培训质量同时还可以降低投入成本。

探究银行员工流失的问题,银行管理层和员工之间反馈机制欠缺是其主要原因,具体表现为:员工诉求反映渠道不畅通,管理层难以了解员工需求,导致员工需求没有得到及时反馈。企业大学可以充当员工与总行之间的共同桥梁,通过培训反映自身需求、探讨工作改进方法,不仅便于搜集员工诉求,还可以汇集基层一线智慧,提高管理决策的正确性和适用性。

(四)银行发展必经之路

企业大学的设立是企业内部教育培训与人才培养工作走向成熟的重要标志。银行发展到一定规模时,其规模相对较大、员工众多、分支机构分布较广、业务愈发复杂,传统的培训模式难以满足企业经营发展需要。银行通过设立企业大学可以组织员工进行持续学习和系统学习,成为企业变革的重要战略性工具,从而实现其追求经济效益的终极目标。

从银行角度看,员工人数众多、分布较为分散,业务条线复杂。建立企业大学,并将其作为独立的课程研发和培训统筹的部门,可以发挥其整合全行资源,进行合理优化配置,为员工提供全面、专业、成体系化的培训课程的作用。

二、行校共建现代企业大学的利益契合点

在产教融合方面,呈现“高校热,银行冷”的现象。高校与银行之间的关系出现“若即若离”的现象,银校合作过程中,双方既有利益契合点,又有冲突点。所以,银行和高等院校都在探索新的合作模式,希望在契合双方利益基础上,促进产教融合。

为了避免人才培养与就业市场脱节,满足商业银行人才需求,提高学生就业率,高校迫切需要加强与商业银行合作,期望商业银行能够参与到人才培养过程中。虽然政府相关部门鼓励开展校企合作,推动产教融合,但是商业银行一直保持着冷淡的态度,缺乏参与高校人才培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即使签订了各种形式的产教融合战略协议,但大多沦为形象工程,停留在签约层面,缺乏实际合作内容。

行校合作主要分为业务合作和产教融合合作。前者以银行业务为导向,双方利益明确,契合度高,合作意愿高;后者以育人为导向,所产生效益相对模糊、难以衡量和利益不对等问题,双方意愿不统一。业务合作主要高校作为商业银行重要的客户群体,商业银行可以提供存贷款、智慧校园等方面服务。一方面,财政拨款难以满足高校建设资金需求,通过银行借贷筹措资金,能够帮助高校提高办学水平。同时,商业银行还可以承接高校资金存管和教职工工资发放等业务,实现双赢。另一方面,银行可以在校园缴费、支付等方面,帮助高校推进智慧校园建设,便捷校园支付流程,提高校园支付安全。

行校合作以战略合作协议为主,合作涉及内容多、范围广,关系相对稳定。行校合作有利于双方在账户及结算服务、现金管理服务、专属个人金融服务、授信和融资服务、智慧校园服务、学生综合服务、出国金融服务等多领域进行全方位合作。高校可以通过行校合作降低授信与融资难度,增加校园建设资金来源,提高整体办学水平和能力;完善智慧校园建设,推动建设现代化高校。银行也可以获得大量优质教师客户资源和源源不断的学生资源,还可以获得业务稳定、资金规模相对较大的对公业务,提高业绩和经营效益。

行校合作构建现代企业大学,最大的契合点双方发挥育人职能,实现师资共享和环境共享。高校教师理论基础扎实,研究能力突出;商业银行内训师业务知识精通,实操能力强。通过行校合作,双方共建双师型讲师团队,将理论课程和实务课程相结合,有利于培养复合型人才和应用型人才。高校基础设施配套齐全,环境优美,学习氛围浓厚,将企业大学设置在高校内,企业大学学员可以共享教室,图书馆、校园环境、体育场所、食堂等基础设施和人文环境,有利于为培训学员营造良好的培训环境,提高学员学习效率;有利于改变“游击式培训”,固定培训场所,统一规划培训内容,形成系统化人才培养方案,统筹推进员工培训与企业战略协调发展。商业银行一方面可以向合作院校提供实习实训岗位,为学生提供业务实操环境,帮助学生提前了解业务内容,提高业务能力;另一方面,高校学生可利用地缘优势,参加商业银行企业大学课程,通过课程了解实务知识,加强与行业沟通,提高学生择业、就业能力。

校企合作模式下构建企业大学,商业银行基本都会选择专业对口的财经类院校进行合作。其中,财经类院校学生专业对口,通过校企合作有利于吸引财经类院校毕业生就业,降低新员工培养成本和时间。也可以理解为新员工培训和培养提前至学生大学期间。通过行校合作,构建双师型教学团队,合作开展课程开发、教学研究、培养方案优化等项目,实现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有利于双方课程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更加客观、及时、全面;有利于优化课堂设计、教学方法改进,提高课堂效率,提升教学质量;有利于商业银行人才需求与高校人才培养相匹配,解决高校人才培养方案滞后的问题。

商业银行作为实务性部门,服务于实体经济。在复杂多变的经济环境中,商业银行需要攻克一个又一个的难题。通过行校合作,凝聚高校和商业银行双方力量,发挥高校科研优势和商业银行业务实操优势,共同开展课题研究,可以推动业务创新与改革,适应经济社会发展,提高经济效益,也可以为高校教师和学生提供科研平台和服务社会的机会。

商业银行通过行校合作,特别是将企业大学设置在高校内,有利于商业银行企业文化植入和形象宣传,提高企业在高校师生日常生活中的出现频次,从而提高自身品牌知名度,塑造自身企业形象。同时,商业银行企业大学学员通过在高校内参加培训,享受学校基础设施和人文环境,全方位了解高校育人环境和育人质量,有利于高校形象宣传,提高高校知名度。

三、行校共建现代企业大学的案例分析

为了进一步探究银校合作构建现代化企业大学路径,本文分别以交银金融学院与上海交通大学上海高级金融学院、农银大学湖北分校与湖北经济学院金融学院的银校合作构建企业大学作为案例进行分析。

交银金融学院是交通银行的企业大学,负责政治理论和党性教育、经营管理和专业能力等课程培训。近年来,交通银行以交银金融学院为平台,积极与高校开展教育、科研合作,共同探索新型银校合作模式,促进产学研融合发展。2019年9月3日,交通银行交银金融学院与上海交通大学上海高级金融学院共同签署合作办学协议,进一步深化在人才培养、协作研究、品牌合作等领域的银校合作,推进产学研深度融合。双方通过发挥各自优势在中高端人才培养、培训项目开发、案例课题研究、知识资源共建、教学资源共享,以及联合品牌宣传、文化传播等方面开展深度合作,共同催化产学研紧密融合,促进金融人才的集聚和培养。

农银大学湖北分校作为农行湖北分行培训主基地,通过与湖北经济学院合作,在校内建设培训大楼,统筹安排农行湖北省分行各项培训任务。分校可共享湖北经济学院各类师资教育资源、公共场馆设施及良好人文环境,全方位提高培训环境、培训效果和师生满意度。

中国农业银行与湖北经济学院共建农银长江学院,与湖北经济学院共同开展“定向班”金融人才培养,共同开展“定向班”金融人才培养。双方共同组建双师结构教师团队,共同开发课程,联合开展部分教材及教辅资料的编写工作。农行湖北省分行根据自身需求,提出对金融人才知识结构、专业技能及实践能力等方面的要求和建议;安排优秀内训师和领导干部为“定向班”学生讲授实务课程;安排、落实与指导“定向班”学生的实习实训;并在校园招聘过程中优先考虑“定向班”学生。同时,农行湖北省分行还面向湖北经济学院教师提供挂职锻炼的机会,帮助教师了解行业发展的最新动态,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

通过上述两个案例,我们可以看到银校合作共建现代化企业大学主要是在师资共享和环境共享、信息共享的基础上,进行人才培养、课程研发、科研攻关、形象宣传等方面进行合作。并且上述两个案例在互相满足双方利益的基础上,通过银校合作构建企业大学,构建“产学研”联动的合作模式,实现产教融合。在协同需要人的同时,能够推动银行业务发展。

四、行校共建现代企业大学的相关建议

(一)建立共建共管机制,贯彻实施合作协议

行校共建现代企业大学不能停留于协议层面,需要商业银行和高校双方凝聚共识,形成合力,建立共建共管机制,贯彻实施合作协议各项内容。首先,商业银行和高校需要加强沟通,统筹规划,明确双方职责和分工,指定各板块、各层级对接人,加强信息反馈,确保双方沟通顺畅;其次,双方需要组建工作领导小组,优化组织管理制度,施行定期协商制度,完善分级管理机制;最后,合作双方需要制定考核评价体系,定期开展合作效果评估,完善信息公开制度,加强社会监督,保障合作协议落地实施。

(二)坚持资源共享原则,实现各方优势互补

传统的“产学研”合作模式中,合作各方链式分布,各方职责与义务相对独立,资源共享程度低,合作关系相对松散。行校共建现代企业大学,一方面商业银行需要将企业大学融入高校,实现教学场地、教学师资、案例资源、公共设施等资源共享。另一方面,合作双方需要发挥各自优势,高校重点突出并不断完善理论研究,配套设施齐全优势;商业银行需要发挥实务操作优势,完善内训师培养和案例、数据等信息共享管理机制。通过共享资源,发挥各方优势,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满足双方合作需求,提高合作效果。

(三)契合各方利益需求,增强协同育人动力

行校合作成功关键在于合作内容契合商业银行、高校、学生、培训员工等参与主体利益。在建设企业大学过程中,要理顺各方关系,了解各方诉求,满足各方需求,建立互惠共赢机制,调动合作各方积极性。此外,还要明确行校合作构建企业大学的共同目的是育人,各方需要以“育人”为合作的核心要素,以“育人”为第一利益需求。通过调动各方积极性,提高协同合作效率,实现产学研联动,产教融合发展的全方位合作模式。

参考文献:

[1] 金伟林,吴画斌.企业大学发展及趋势研究[J].管理创新,2019,(11):59-61.

[2] 吴峰,白银.打造创新型企业大学——基于海尔大学的探索性实践研究[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2,(4):83-89.

[3] 李楠.外国企业大学发展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

[4] 农银大学武汉培训学院课题组.进一步完善农银大学建设的思考[J].农银学刊,2016,(5):75-79.

[5] 吳建伟.以互利共赢探索人才培养新路[J].中国金融家,2017,(4):51-52.

[6] 徐小龙,朱捍华,邹仲海.基于产教融合的高校与银行协同育人机制创新研究[J].金融理论与实践,2018,(9):57-61.

猜你喜欢
产教融合
“产教融合”视角下我国养老产业与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对接研究
“产教融合,三进三出”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与实践
教学做一体化改革与产教融合
探索具有吉利特色的产教融合之路
产教融合背景下高职院校“双师型”青年教师队伍建设研究
校企协同应用型软件人才培养机制
产教融合提升课程有效性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