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学思辩达”课堂中思与辩的途径

2021-10-13 02:46徐立海
考试周刊 2021年72期
关键词:观念思维课堂

徐立海

摘 要:思与辩是“学思辩达”课堂的关键,是培育学生核心素养的途径。那么“学思辩达”课堂如何激活学生的思维,激发课堂的论辩活力,这两个问题都很值得深入探讨。文章先是论述了唤起学生思维的五条途径:境—思(以情境为诱导,触发思维),问—思(以问题为导向,引发思维),知—思(以知识为基础,建构思维),辩—思(以论辩为动力,激活思维),行—思(以行动为载体,优化思维)。然后阐述了引发“辩”的三条途径,即为不同视角、不同路径、不同观念。

关键词:学思辩达;境思;问思;知思;辩思;行思;视角;路径;观念

一、 引言

北京师范大学台州附属高级中学为打造“既能根植于中华文化,又能符合新时代课堂的理念,对准未来课堂的育人方向”的课堂,“学思辩达”课堂是指依据学生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创设情境并基于情境提出核心问题或任务,灵活运用“学思结合”“问题驱动”“合作探究”和“对话思辩”等教学方法,让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贯穿整个学习过程,在教师积极正确的引导、组织下,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好奇心和想象力,驱动学生渴望获取知识的欲望,让学生主动参与“学、思、辩”交替融合的过程,引导帮助每个学生完成学习任务,让学生学有所得,学能明理通达,同时提高学生学科思维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思辩达”课堂是突出学科本质,聚焦核心知识、核心素养、核心问题的课堂;是以学生为本,以学习为中心,“学生视角,以学定教”的课堂;是基于真实情境,以真实问题为导向,不断激发学生学习探究的兴趣和动力的课堂;是崇尚民主,学生获得充分尊重,主体的能动性、参与性获得充分发挥,学生个性化的思维力、想象力、创造力可以充分打开的课堂;是注重学思结合,强调课堂思维的流动性,重视发展学生的思维品质的课堂;是注重学行结合,强调学生参与具体的实践体验,重视学用结合、知行合一的课堂;是注重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强调对话、探讨、思辩、争论等,重视生命活力、灵性绽放、互动生成的课堂;是注重情理交融、德业并重,强调价值引领、道德实践、习熏悟化,重视育心铸魂、立德树人的课堂。

二、 思的途径

关于思维,德国哲学家、思想家、教育家弗里德里希·恩格斯有一句名言:“思维是地球上最美丽的花朵,一个民族要想站在科学的最高峰,就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对于思维,恩格斯给予的这个评价可以说是极高了。不论你从事什么职业,思维是当今人们使用频率最高的名词之一。“思维能力”“思维方式”“思维品质”“思维定势”“思维习惯”“逆向思维”“专业思维”“创造性思维”等词汇经常出现在人们的口头和书面表达中。那么,究竟什么是思维呢?通俗地说,就是人们所说的思考。或者说,是人通过大脑的活动对信息进行加工,从已知信息中获取新信息的过程。由此可见,思维的特征是有新信息的产生。只要你根据已知的信息,通过大脑的活动获得了新的知识信息,你就经历了思维的过程。反之,如果你的大脑只是通过简单的回忆,把原来储存的信息检索、提取和再现出来,而没有产生新的信息,这样的大脑活动,是没有经历思维的过程的。

杜威认为,好的教学必然能唤起学生的思维。那么,思维与哪些因素相关,如何唤起学生的思维,途径有哪些?下面就对这些问题给予解答。

(一)境—思:以情境为诱导,触发思维

情境能唤醒记忆、引发联想、触发思维,情境是思维的诱因与原料。杜威说:“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唯一直接的途径,就是把学生置身于必须思考、促进思考和考验思考的情境之中。”长期的教学实践证明,在教学中创建与当前学习主题相关的情境,能让学生进入积极主动的学习情感状态,激活学生记忆中已有的知识、经验,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想象和思维,使其更积极主动地进行探究与发现,践行自主学习。因此,我们的教学必须依据学生的特点,基于学生的需求,将教学的知识内容融进其中,创设能激发兴趣、触发思维、唤醒经验、激活旧知的真实情境,只有这样才能焕发课堂的生命力。

(二)问—思:以问题为导向,引发思维

疑问是思之始,学之端。古希腊哲人普罗塔戈有一句名言:“大脑不是一个要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个需要被点燃的火把。”而“问题”就是点燃学生思维的火种!心理学研究早已表明,思维是从问题开始的,学生的学习过程就是一个不断发现和解决问题的充满思维的过程。有效的问题可以激起学生的探究欲望,让学生更加主动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这样思得更透彻,学得更充分。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尽量避免直接将结论端给学生,而应采用问题导引式教学,用问题去激发学生思维,用问题来推进知识内容的搭建、形成与发展,让学生在不断地提出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建构知识、发展素养。

(三)知—思:以知识为基础,建构思维

知识是指我们对已经得到的事物概念、定义和结论的理解。知识是建构思维的基础,人的思维活动是建立在一定的知识基础上的。杜威说:“我们可以有事实而没有思维,但我们不可能有思维而没有事实。”没有知识,思维就如同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人们掌握的知识内容,决定了思维的内容;掌握的知识深度、广度决定了思维的深度与广度。由此可见,无专业知识,就无专业思维,也无专业能力。不具有某个领域专业知识的人,在试图解决该领域相关的问题时,就难以表现出较高的智慧。但同时,知识是知识,思维是思维,知识是不能代替思维的。一个人即便是掌握了大量的知识,也未必能产生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来。因为一个决定、计划或行动,都是利用已有的知识进行大量的分析、推理、演绎等思维才能产生。

(四)辩—思:以论辩为动力,激活思维

课堂,从本质上讲,就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思维互动、心灵对话、情智同步发展的交往过程。教与学本身就是个体主动建构生成、多向合作交流、指向学生全面发展的互生互长的生命旅程。在此旅程中,师生之间随时可以主动邀请或接纳他人进入自己的思想与灵魂中来,在相互对话交流沟通中了解彼此,期待着瞬间精神相遇的种种可能性,从而建构起新的智慧与情感。毋庸置疑,我们在认知新生事物与分享生成观点的过程中,自然存在差异与分歧,而这些差异与分歧恰恰正是师生、生生之间展开对话论辩的基础。我们的教学应该追求基于学生又適度高于学生的对话论辩,在对话交流中师生敞亮自己的内心境界与智慧视野,以观点的矛盾与分歧来引发思维的冲突、碰撞,以此为动力,激活师生有意义的思维,在对话论辩中,不断交流经验、消除困惑、解决问题、增长见识以及分享智慧,以达到某种程度或某个阶段的共识,使交往走向广阔与深刻。

猜你喜欢
观念思维课堂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维生素的新观念
思维跳跳糖
甜蜜的烘焙课堂
美在课堂花开
别让老观念害你中暑
翻转课堂的作用及实践应用
最好的课堂在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