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景一源 “走读”家乡

2021-10-13 09:43周军海
中小学德育 2021年9期
关键词:研学成果家乡

摘    要

学校积极回应核心素养培育要求,立足当地海洋资源,探索“走读”家乡的研学探究活动。构建“走读”探究目标与主题模块,引领师生沉浸问题解决的“走读”探究过程,创新素养导向的“走读”评价”,为学生素养发展积淀情感底蕴,厚积爱国爱家情感,引领师生共同成长。

关 键 词

“走读”探究;核心素养;研学;爱国爱家

中图分类号

G41

文献编码

A

文章编号

2095-1183(2021)09-00-03

核心素养的提出使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迫在眉睫。当前,中小学校由于课程目标衔接不足,创新和实践等学习内容涉猎较少,学生在自主发展和社会参与等方面的能力十分薄弱。因此,使学生获得直接经验,提升生存技能,发展实践能力和创造能力的研学旅行,便成为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载体。作为一所典型的海岛小学,学校积极回应核心素养的培育要求,通过研学探究当地的自然生态景点及其源头,引领学生“走读”家乡,提升能力与素养,涵育热爱家乡和祖国的美好情感,展开了研学创新探索。

一、整体构建“走读”探究目标与主题模块,为素养发展积淀情感底蕴

“走读”家乡研学活动立足学生的个人体验和情感涵养等,力求使研学活动内容更为贴近生活、融入生活,着力为学生提供通向生活的钥匙。我们希望让学生在一种开放、灵活、生动、自由的学习情境中,获取知识技能、掌握过程与方法,养成正确、科学、良好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和个性品质,以丰富的海岛生态资源激发学生热爱家乡和祖国大好河山的情感,为其充分、自由、独特的发展积淀情感底蕴。基于此,我们制定了“走读”探究研学的总目标。

其一,通过游行自然生态景点(一景),探寻源头(一源),开展项目探究(一“走读”探究主题),从而夯实学生舟山海洋环境、生态历史演变及文化传统知识纹理,培养学生亲近自然,关注生态环境,增强生态文明建设的认同感;其二,通过项目探究,建设社会学习共同体,综合运用科学、信息技术、美术、数学和语文等学科知识,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分析和解决真实情境中的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创新实践等综合能力,提升社会参与核心素养;其三,通过海岛生态景点的走读,让学生感受家乡山水之美,海岛人文之美,培养责任担当核心素养,丰富热爱家乡和海洋文化,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情感体验。[1]

指向素养培育的走读探究研学活动着力培养学生具备结合不同学科的整体“通读”能力,即基于某一现象或学习主题,鼓励学生从不同的学科知识领域进行解读,充分表达自己的知识和经验,积极提问并探寻答案,将所学知识实现整合理解,从而整体培育核心素养。学校围绕研学总目标,确定了“走读”探究主题“一景一源 走读家乡”,根据景区特点及可研究点的难易程度,结合不同年级学生的体力、经验水平,开发了以水、沙、树、果、石、渔为分单元的六大主题学习模块(见表1)。

这一研学目标主题的整体设计充分考虑学生的年龄特征、兴趣爱好和认知水平的差异,着力提供多样的研究素材,在同一主题下设计多个研究点。在研究主题的呈现方式上,体现开放性,强调尊重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自主选择学习方式,以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唤醒探究意识,在走读探究家乡的“一景一源”中不断厚积爱国爱家情感,实现价值体认、责任担当、问题解决等核心素养培育目标。

二、沉浸问题解决的“走读”探究过程,在素养提升中厚积美好情感

“走读”家乡的研学探究注重以任务为驱动,鼓励学生自主“解读”学习目标,知道以何处为切入点提出问题;在完成任务、解决问题过程中,教师必须给学生以思考的余地,驱动学生自己去发现、探究。如此,切实引导学生走进家乡的生态景观,在自主探究中深刻感悟自然之神奇与瑰丽,不仅提升能力和素养,更厚积热爱家乡和祖国的美好情感。学校根据“走读”探究目标,制定了“研立主题、研行探究、成果分享”的三阶段学习流程(见图1):

这一学习流程重视研学的前置性导学,为学生提供学习目标和方法指引,通过主题的确立驱动学生主动参与研学探究;并将研学后的成果展示分享视为重要的学习过程,进一步提炼、强化研学体验,从而实现价值体认、解决问题、实践创新等素养培育,深化爱国爱家情感。

1.以前置攻略生成“走读”问题,铺垫研学情感基础

诸如研学等校外活动一般以准备工作為主,教师容易忽略学生层面的前置学习,不利于激发学生的探究主体性,更不利于实现情感与价值的引领。因此,“走读”探究研学非常重视前置学习,以准备课为研学铺垫情感基础。

研学前,学校安排两节课时间,分年级组织教师“探点”景源。即赴景区现场了解情况,发现问题;各组组长收集问题,由研学活动负责人汇总在研学预案单之中,用于提前备课、引导学生提问。研学的主要指导教师——班主任结合预案单问题,梳理景点历史资料、景观缘来或演变历程等,开展一课时的“走读”探究准备课。教学流程如下:

其中,研学任务单包括“我好奇”“我探究”“我发现”三大提示栏目。准备课上,班主任依据学生选择的探究“源头”问题分组,小组合作完成研学任务单之“我好奇”栏目,以明确探究任务。之后,学生自主预探,完成前置任务。准备课专门设置一课时,安排学生自主预探。学生针对自己最关心的研究问题,通过查资料等方式提前了解景区相关知识,做好研学攻略,思考“走读”探究方法,完成任务单之“我探究”栏目,并在旅行结束后进一步填写和完善“我发现”栏目[2]。

前置攻略重在让教师和学生初步了解家乡的生态环境及相关背景,其关注的“问题”通常正是海岛生态的神奇之处,有利于激发学生深入了解家乡、探究自然之美的热情。以五年级“大青山国家公园之里沙生态园”主题为例,师生都提出了“为什么里沙生态园的树林都往北边靠马路一侧倾斜,而且树木枝条又细又弯曲?”等问题。学生展开讨论,总结了上网查询、询问当地百姓、问景区工作人员、看景区介绍、查找科学书等方法,并尝试提前解决。如此,学生带着问题走进景点,展开真正的探究体验,感悟大自然的神奇造化,发现原来熟视无睹的家乡景点竟是如此神奇和美丽。

2.以“走读”分享深化问题解决,提升爱国爱家情感

研学的现场过程通常是类似的,而学生的情感体验则是个性化的,其本身就是重要的德育资源。学校将成果分享视为重要的学习过程,专门设置了4课时(课内外各2课时),力求让学生多维分享“走读”家乡的探究成果,促进问题解决能力和素养的提升,更深化其愛国爱家的情感。其流程如下:

这一过程注重解决问题的过程与方法的分享,包括成功者(组)分享经验和失败者(组)反思不足,教师借此了解“走读”探究问题的解决情况。在此基础上,师生提出有助于解决问题的针对性建议,其他指导教师则补充小结,共同指导学生完成“走读”探究法任务单之“我发现”,总结研学探究成果。如此,引导学生深入交流和表达“走读”家乡的感悟,深化其爱国爱家情感。

指导教师帮助学生汇总个人或小组“一景一源”探究问题结果,形成各年级段“X景X源”系列成果,并以小组为单位,开展物化成果展示,如“走读”探究法任务单和旅行指南手册展示、主题报告、探究记录(手绘地图、绘画作品、旅途日记、旅途纪念品等)、反思总结展示等,让全校学生共享各景点的海洋文化知识,拓宽视野,更分享热爱家乡和祖国大好河山的美好情感。

三、创新素养导向的“走读”评价方式,以成果开发引领师生成长

导向素养培育的“走读”探究研学活动必然需要多元化、全面性、全过程、多主体的评价方式,兼顾过程性评价与结果性评价。这样的评价指导过程对教师专业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提供了契机。基于此,在学生研学评价上,学校注重其“走读”家乡的具体行为、态度等表现,以此为基础,关注教师在指导过程中所表现的综合素养。由此开发研学成果资源,引导教师从知识型教师走向素养型教师,注重教育教学过程的价值和情感引领,促进师生共同成长。

对学生“走读”探究实施结果的评定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依据具体情况展开评价,力求评价内容和方法丰富多彩、灵活运用,以评价进一步强化素养养成和情感涵育。具体而言,在评价内容上:一看学生在“走读”探究过程中的表现,如情感态度、价值观、积极性、参与状况等,分等级记录在案,并作为学生综合素质评定的基本依据。二看学生“走读”探究成果,通过实践操作、作品鉴定、专家评选、演出展示等方式呈现,这些饱含学生情感的成果将记入学生成长档案。

学校尤其注重对学生成果中的作品评定进行深入分析与研究,挖掘其背后蕴藏的思想情感、创意和体验。在评价方法上,重点使用观察评价法,即要求指导教师在“走读”探究活动中观察学生的表现,对其行为表现做出评价。指导教师还可采用问卷调查和访谈等方式,深入(下转第页)(上接第页)了解某位学生的行为表现和态度情感等,以确保评价客观真实、有凭有据、科学合理、系统全面,体现正确的价值引导。[3]最终,汇总各阶段的表现得分,评定最高为5A级的优秀学员,评选年级段“小小‘走读探究达人”若干名,并以等级制计入学年学生综合素质报告单。

在此基础上,对教师的研学指导评价主要围绕“走读”探究准备、组织方式、安全管理、指导授课等方面,采用年级段负责行政的督查评价、同组“走读”探究指导教师的同伴观察评价,以及对学生进行问卷调查或访谈等方式,展开过程评价,注重教师在研学探究中的情感和价值引领。通过“走读”探究教案评比、学生成果、“走读”探究汇总单等内容质量,进行综合评价;并根据教案原创、学生成果获奖分值等为教师赋分,最终评选出优秀“走读”探究法指导教师、团队等。经过几轮“走读”家乡的探究实践,学校组织研究指导骨干教师编写了针对各景点的“走读”探究教材,并积极参与省市区优秀拓展性课程评比等,为教师专业发展搭建更高的平台。

未来,学校将进一步开放研究,在家长及社会各界人士的协助和支持下,搭建一个真实的“项目发布”平台。让学生与同伴、家长和市民分享真实、鲜活的研学经历与感受,呼吁携手共筑美丽的“海上花园城市”,激励学生更好地探究知识、发展素养、体验情感、塑造人格。

参考文献:

[1][2]周军海."海·雅"[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19:104-114.

[3]王嵩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课程指引[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9:77.

责任编辑   毛伟娜

猜你喜欢
研学成果家乡
The Visit to Youth Science and Education Center研学是最美的相遇
快乐研学之旅
验收成果
数说中国—东盟经贸合作成果
基于研学旅行的地理综合思维培养例析
紧绕目标定位 开发研学课程
劳动成果评比
一张图看懂“论坛成果清单”
夏天的家乡
家乡美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