徜徉德育课堂的美好世界

2021-10-13 09:43许健坤
中小学德育 2021年9期
关键词:品德课品德德育

许健坤,湖州市长兴县第一小学副校长,道德与法治学科高级教师。浙江省教坛新秀,浙江省教科研先进个人,浙江省优秀职工,湖州市劳动模范,湖州市教学明星,浙派名校长培养对象,湖州市第一层次名教师培养对象。曾荣获浙江省课堂教学评比一等奖、全国小学品德优质课奖。主持(执笔)10余项市级以上科研成果,并多次荣获省市级一等奖,刊发文章40余篇。

岁月如歌,作为一名八零后小学教师,2021年已是我从教的第22个年头。从农村完小、乡镇中心小学、城镇小学到目前工作的县属小学,我先后走上了班主任、少先队辅导员、教导处副主任、教科室主任、副校长等岗位。一路前行,小学德育课堂始终是我的成长主阵地,坚定的学科追寻让我徜徉在德育的美好世界里。

以情唤情的尝试:用情感熏陶叩开德育课堂的大门

1999年,我从湖州师范学校毕业后分配到一所农村完小,成为了一名乡村教师。那一年,我只有19岁。难忘从教后的第一个教师节,难忘和学生们一起欢度共和国五十华诞,难忘在《七子之歌》的旋律中见证澳门回归祖国的激动时刻……岁月的年轮在时光里留下了温暖的烙印,从教伊始美好的情感记忆也烙印在与品德课堂的邂逅之中。

当时的完小学生不多,我像其他前辈一样“身兼数职”,承担了语文、思想品德和音乐三科教学工作。与小学品德课初次邂逅,我并未料到这将成为一份不解之缘,只是凭着初为人师的激动和责任,想要把课上好。次年5月,学校推荐我参加长兴县小学(完小)思想品德学科教师说课比赛。对于工作还不到一年的我来说,这是难得的学习锻炼机会。作为一门小学科,学校兼职教学品德课的老师极少,我找不到人请教,只能摸着石头过河。那段时间,反复撰写、修改说课稿,反复练说课,几乎成了我每天的必修课。比赛当天,评委老师对我的沉稳表现作出了一致肯定,评定为一等奖。

初出茅庐,我便获得了这样的肯定和鼓励,不仅成为自己20岁生日的最好礼物,更激发了我对品德课的热情。此后,我主动报名加入县教研室组建的品德学科青年教改小組,积极参加各种教研活动。2001年,在一次公开课研讨中我领到任务,执教“什么是真正勇敢的行为”(浙教版思想品德五年级下册)一课。究竟什么是勇敢的行为,在反复推敲思考中,不久前发生的举国震惊的事件涌入我的脑海:4月1日,在执行对美军电子侦察机跟踪监视飞行任务时,我军勇敢的战士王伟为保卫祖国领空,遭美机撞击后被迫跳伞坠海壮烈牺牲。对美军无耻行径的愤慨,对王伟以身殉国的敬仰,对祖国日益强大的期待等强烈的情感令我心潮澎湃。这不正是一种崇高意义上的勇敢行为吗?于是,我将这一事件引入了课堂。彼时,学校还没有先进的多媒体设备,教学辅助设备只有投影仪和录音机。课堂的最后环节,我借助其视听功能生动呈现这一事件。在歌曲《英雄》的渲染下,海空卫士——王伟以身殉国的勇敢行为,以及由此激发的爱国情感充盈着每一个学生的心田,在场的听课教师也深受感动。

以如今的德育课堂来审视,这一教学设计并不“高明”,但对于思想品德时代摸着石头过河的我而言,这节公开课是一次难忘的成长经历。它让我对品德课教学创新有了基本的判断标准:一是正确的思想情感引领,二是良好的课堂氛围。尤其是“以情唤情”——听课教师对本节课所提出的普遍评价,让我对品德课堂的情感定位有了信心。我仿佛终于得其门而入,叩开了小学品德课堂的大门。

在踏上工作岗位的第五个年头,新课改走进了校园生活,更加激发了我对品德课教学的探索热情。2006年4月,我作为长兴县唯一的参赛教师,参加湖州市小学品德与社会学科课堂教学评比活动。我极其珍惜这次向前辈同行请教、交流的宝贵机会,也想要借此验证我对品德课堂的情感教学思考。我的参赛课例是苏教版《品德与社会》三年级下册“我们共同的家”,本课教材内容出现了地理和历史知识,相对于其他学习主题更具综合性。如何准确把握课程的综合性,让史地知识变得可亲可感,这是我在备课过程中一直思考的问题,而“我们共同的家”这一课题所包含的家国情感赋予我诸多灵感。于是,我将教学定位于家国情感的孕育,和学生从聊“家”开始,尝试利用地图这一工具,带领学生挖掘“家”的地理和历史;通过数据对比,将抽象的史地知识形象化,深化情感体验;最后,课堂在《大中国》的歌声中结束。

在专家点评环节,评委们充分肯定了地图、数据对比等手段的使用,特别指出情感熏陶让学生在充满“品德味”的教学中获得了有效的情感体验,进而形成了相应的道德情感。这样的评价让我进一步坚定了教学方向:品德课堂只有荡漾着师生浓浓的情感,才具有生命活力和德育意义。品德课教师要以阳光正气、积极奋进的形象,积极健康的情绪、情感感染学生,引发他们的情感体验。

“套路”教学的反思:转向以主体体验激发真情实感

以情唤情、注重情感熏陶的品德课所获得的肯定,让我满怀信心,在其后的教学中进行了诸多尝试。尤其是随着多媒体技术的发展,我越来越多地借助教学辅助设备,设置多种教学活动激发学生情感。然而,伴随着这种教学“常态”的形成,我逐渐感到一丝“倦怠”:课堂氛围貌似活跃且激情满满,我却无从了解学生的真实想法,学生们似乎习惯了这种“套路”,甚至令我有迎合之感。渐渐地,听惯了肯定评价的火热头脑冷静下来,我开始反思教学的实质效果,希望找到改进路径。

在一次例行学科教研活动中,我承担了“怎样到达目的地”(苏教版《品德与社会》四年级下册)的公开课任务。研读教材内容后,我将教学定位于了解中国历史上修建的两条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铁路,进而激发学生对我国交通事业建设者的尊重和热爱。在具体的情感激发手段上,我决定作一次尝试,简化教学活动环节,缩减多媒体手段的使用,设计了如下教学活动:听故事《詹天佑和京张铁路》说一说: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詹天佑?进而由京张铁路过渡到青藏铁路……之后,学生全体起立开展“屏息30秒”体验活动:在课件钟面倒计时的滴答声中,学生们一个个涨红了脸,当秒针指向30的那一刻,都长长地吸了一口气。简单的活动让学生直接体验到缺氧的感觉,仅仅几十秒就如此难受,而青藏铁路的建设者在高寒缺氧的环境中坚持工作整整5年。由此,学生自然感悟到建设者的艰辛和不易、敬业和坚持,尊敬、感激之情油然而生。

这次简化环节的尝试让我找到了走出教学“套路”的出口:唯有获得真实体验,才能激发真实情感,丰富的多媒体等教学手段和教学活动等,应该服务于学生的切身体验探究。教学应化繁为简,注重学生的主体体验,而非追求表面热闹的活动环节和情感的过度渲染。此后,我积极争取多种培训学习机会,聆听专家的教诲,追寻名师的成长足迹,点点滴滴都让我受益无穷,获得了更多教学反思和改进的勇气。对自己而言,这可说是一个新的开始,我学会了时时反思,不再满足于已有的成功,而是不断寻求改进和突破。

2008年11月,重新出发的我作为湖州市参赛教师,在“浙江省新生代小学品德教师课堂教学评优活动”中,作了“走进聪明屋”(苏教版《品德与生活》二年级上册)一课的教学展示。我清楚地记得,上课地点在中国美院的小剧场,上课班级是杭州市娃哈哈小学,他们已经实现了小班化教学。非常规课室的异地教学、从未见过的小班化学生等都成为新的挑战,也为我的教学新尝试提供了契机。

这节课上,我力求彰显低年段品德课堂的活动性要求,通过拼图“猜字谜”游戏进入学习主题,带领学生走进“聪明屋”,在“名人堂”感悟故事的启示,在“想像厅”“尝试园”中尝试想像,发挥创意设计“小发明”…… 这些活动各有侧重,用简明欢快的活动名称激发儿童的活动热情,引导儿童展开逐步深入的主体体验。学生几乎忘记了多媒体的存在,主动参与、切身体验和交流活动及感悟。比如,当学生交流鲁班发明锯子的故事时,我出示了两样实物——一根丝茅草和一把手锯,让学生通过看一看、摸一摸、比一比的体验,感悟到仔细观察是创造发明的基础,从而有助于学生树立动手动脑、解决生活问题的积极态度,学会有创意的生活。最终,本课以新颖的设计、活动的课堂、全员的参与、有效的指导荣获浙江省一等奖,后来还荣获全国小学品德优质课奖,并入选《浙江省小学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教学指导意见》。

这次新的尝试为我的情感教学改进指明了方向:即凸顯学生的主体体验,以此为教学主线精炼活动设计,激发学生的真情实感。这是对情感教学改进的肯定,更是莫大的鼓励。2009年,又恰逢共和国六十华诞,初次邂逅品德课仿佛就在昨天,就在这一年我成为品德学科专职教师,由此,走上了更宽广的品德教学专业发展道路。

学生生活的“追问”:以学情分析探索动心动情的新教学

随着新课改的深入推进和品德课程的发展,尤其是2011年品德与生活(社会)新课程标准的颁布,特别强调以学生生活为基础。如何真正基于学生生活,帮助学生参与社会、学会做人,提高德育的实效性,逐渐成为品德课教学的关键问题。那么,我所营建的情感性品德课堂,是否做到了基于学生生活而设计,真正激发了学生的情感体验?我做了诸多反思和尝试,力求让品德课堂鲜活有趣,鼓励学生积极发言,敢于表达想法等,同时,深感这些探索可说都停留在经验试探的层面。我希望能找到其中规律性的东西,弄清楚究竟什么是学生生活,又如何将其引入课堂,实现儿童经验的“落地”。

人们常说生活是最好的老师,对我的教学专业成长来说,德育课堂生活无疑就是最好的老师,而生活在其中的学生更带给我诸多惊喜。在统编道德与法治走进课堂后,一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主题内容“风俗就在我身边”的教学过程让我获益匪浅。这一课是四年级下册第10课“我们当地的风俗”的学习内容,也是过去的品德课教材内容之一。以往,我通常以常见的当地习俗为基础素材设计教学。然而,我国社会发展迅速,即便在长兴等农村地区,许多传统习俗已经发生了演变,甚至已经被人遗忘了。我作为长兴人的传统习俗记忆,显然并非学生的生活。

带着了解学生生活的念头,我和学生进行了“聊天”,惊喜地发现,学生对长兴当地的一些传统习俗具有不少生活经验,如立夏饭、冬至糯米团子等。但是,他们并未意识到它们的意义。于是,我选择了长兴当地在谷雨、立夏、立秋、冬至四个节气特有的风俗,设计了课前调查活动。课堂上,课件出示《二十四节气歌》,这是学生在二年级语文课学过的内容,他们高兴地诵读起来:“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立足学生已有的知识和情感基础,教学进入汇报分享环节——我所了解的当地节气风俗:

汇报1:在我的家乡有谷雨节气采茶的习俗。每到谷雨这一天,人们都要采摘茶叶,制作好后单独存放,传说谷雨这天采摘的茶叶有清火名目等特殊功效。

汇报2:在立夏这一天,我们当地会煮立夏饭。爷爷奶奶告诉我,原来的立夏饭是在田间地头支起铁锅做野餐的,现在城里条件不允许了,但是做饭的食材是一样的,只是地点和工具不一样了。

汇报3:我们当地有在立秋吃西瓜的习俗,就是民间流传的“啃秋”,寓意啃去余夏暑气,迎接凉爽的秋季。

汇报4:冬至节气这一天,我们这里的老人家都会做糯米团子,把米粉蒸熟后包入馅料,最后在团子外面蘸上黄豆粉,特别美味。

借助课前调查和节气歌的回顾,学生们热情高涨,重新审视了节气与当地风俗的关系。他们发现,原来这些隐藏在生活细节记忆中的节气风俗一直陪伴着自己的成长,看似平常的生活细节,小到一顿饭其实都蕴含着美好的寓意和祝福。学生们动情叙说自己家的立夏饭、冬至吃糯米团子、立秋吃西瓜等趣事,表达自己对父母长辈良苦用心和美好祝愿的感悟。由此,在乡情、亲情的熏陶感染下,传统习俗与其现代传承所隐含的传统美德,及其世代沿袭的美好与接续自然走进了学生内心,必将成为其道德成长的情感养分。

这节课给我和孩子们都留下了非常美好的情感记忆,于我而言,更是切身理解了什么是德育课堂所立足的学生生活。即围绕学习主题切身展开学情调查,了解所教学班级学生对学习主题的相关知识和情感,以此为基础设计教学。这样的德育课堂方能将学生的实际生活经验引入课堂,真正帮助其解决道德生活问题,由此展开的活动体验和探究必将是动心动情的,真正助力道德的自主建构。

一课“三上”的磨砺:以携手同行期待以情润心的新旅程

2019年4月,我作为导师所组建的长兴县小学道德与法治学科名师工作室正式成立。和更多同行携手走上学科专业发展之路,对未来德育生活的憧憬赋予我更多的温暖和责任。这一年也是德育课程面临诸多变革的一年,课程更名、统编《道德与法治》教材走进课堂,并逐步实现义务教育阶段全覆盖……工作室的成立可谓恰逢其时,我有幸和更多热爱德育学科的老师们一起,投入了新教材、新课堂的成长新旅程。

工作室全体成员一起,对道德与法治教材体系进行了深入的研读和讨论分析,达成了“从新时代的编写高度用好学生教材,从新时代的编写深度用好教师用书”的共识。基于这一研读体会,我们关注教材的核心主题,在教学中聚焦儿童的“真生活、真问题”,开展“真体验”,力求“真发展”,努力实现儿童的德性成长。工作室成员一起打磨课堂,通过公开课、名师送教等多种教研活动,与更多的德育人交流、分享、探索。

今年3月,在喜迎中国共产党建党百年的历史时刻,工作室到湖州市安吉县(习近平总书记“两山”理论的发源地)送课“中国有了共产党”的磨课过程,让我们对新时代的德育课堂有了新的解读和领悟。“中国有了共产党”是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百年追梦 复兴中华”第9课,本单元作为集中的历史主题内容,呈现了近代百年来中国人民为实现民族复兴所走过的历程。历史像一面镜子,照亮了时代前进的方向,更引领不同时代的人们追忆历史,不忘初心。历史主题自品德课以来便一直是教学难题,尽管我已有相关教学经验,但是,面对新的教材内容组织方式和年轻的道德与法治教师成员,我们都需要重新出发。于是,仅是 “五四运动”这一个内容,便有了三次不同的课堂呈现。

第一次教学着重立足教材,组织学生通过小组合作一起走近“五四运动”:读一读:自由阅读教材59页呈现的“五四运动”。说一说:分享课前搜集的“五四运动”提出的口号。议一议:为什么中国在巴黎和会上遭到不平等的对待?课前调查和课堂教材史实阅读,旨在让学生了解“五四运动”的历史背景和主要事件,为后续探究奠定基础。但是,在说一说、议一议的环节,学生明显“无话可说”,多是重复教材“阅读角”的文字。工作室成员在评课研讨中进行了深入反思:尽管前面的铺垫帮助学生掌握了一定的历史知识,理解了五四运动的意义,但是,情感的“缺场”造成了历史教学的苍白,无法激发学生对历史问题的深入思考。由此,大家达成了共识:精炼教学活动,引导学生深入历史细节去了解历史真相,从而激发相应的历史情感。

第二次教学在整体感知“五四运动”基础上聚焦交流环节,引导学生思考:在“五四运动”中,北京大学等学校学生为什么要高呼这样的口号?立足历史背景的课前调查和史实分析,引导学生认识到:“外争主权”是把矛盾指向当时的帝国主义国家,“内除国贼”是把矛头指向当时的北洋军阀政府。进而播放电视剧《觉醒年代》的剪辑视频,呈现北京大学等学校学生在“五四运动”中高呼口号的现场片段。学生深受感染,此刻,教师请全班同学一起喊一喊这些口号,体验在那样的岁月里大学生们纯真的爱国之情。在情感的不断积淀下,师生进一步讨论“为什么中国在巴黎和会上遭到不平等的对待?”此时的学生能够结合时代背景和史实说出一定的观点,与第一次教学相比,其认知和情感有了显著的增量,其爱国之情溢于言表。

这次简化活动环节、聚焦历史细节的尝试,让我们对历史主题的教学有了更深入的理解:以正确的思想情感为引领,从历史真相和細节出发,激发学生的真实体验和情感,才是此类教学的目标旨归。工作室成员深受鼓舞,以精益求精的精神再次打磨这节课,于是,便有了送课安吉县的第三次教学,这次课由我执教。在“五四运动”的教学环节,我们作了历史事件背后的故事挖掘,注重引领学生认清历史真相,在历史细节的启迪下深入思考。具体而言,在学生汇报自主搜集的“五四运动”口号后,课件补充历史素材:一是“废除二十一条”的内容梗概。二是“还我青岛”的前因后果。进而引导学生交流:“废除二十一条”,让你最愤恨的是什么?对于一百多年前青岛的遭遇,你有什么想说的?最后聚焦关键问题:为什么中国在巴黎和会上遭到不平等的对待?基于史实的深入剖析和思考,激发了学生的爱国热情,更碰撞出思维的火花,学生自然领悟到“落后就会挨打,唯有自强不息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与同行一起精益求精的磨课,让我的学科专业发展之路变得更加快乐,也有了更多收获。在大家的帮助下,我终于对自身的教学风格有了清晰的把握和精准的提炼——“以情润心”。即情感教学应以正确的思想情感引领活动设计,让儿童真正成为活动的主人,启迪儿童不断感受、发现、理解情感经验的意义,进而形成新的情感体验和生活认识,为其道德践行奠定基础,真正用情感体验滋养儿童心灵,引领其道德生活。

回首二十余载的学科追寻,我的德育情怀依旧,初心更加坚定,更期待未来和更多的德育同行一起,接续奋进在新时代教育的春天里,徜徉更美好的德育人生。

责任编辑   毛伟娜

猜你喜欢
品德课品德德育
立德立言,为何重要
好学者贤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德育无痕 渗透有方——小学语文教学的德育渗透方法探析
让思想品德课鲜活起来
知识改变命运
德育测评:质性与量化的平衡
品德
增强初中思想品德课实效性的对策
高校“德育为先”的理论、实施及评价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