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环境下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三位一体培养模式研究

2021-10-13 19:37吴明娥
现代商贸工业 2021年33期
关键词:创新创业互联网+互联网

吴明娥

摘 要: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大学生创新创业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也面临新的挑战。本文从大学生自身、高等院校和社會三方面探讨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发展现状,对其所存在的问题展开具体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构建“互联网+”环境下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三位一体”的培养模式,以期完善我国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体系。

关键词:“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

中图分类号:F2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1.33.025

0 引言

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指出,要制定“互联网+”行动计划,推动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与现代制造业结合,促进电子商务、工业互联网和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引导互联网企业拓展国际市场。在此背景下,“互联网+”就成为我国“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新载体,为大学生创新创业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而高校在“互联网+”环境下的创新创业教育也初具成效。但是,不可否认的是,目前我国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仍面临诸多问题,例如,大学生创新创业意识薄弱、创新创业素质不够、创新创业配套不足、创新创业氛围不浓等。因此,如何在“互联网+”环境下进一步提高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完善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提升社会创新创业氛围就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1 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发展现状

1.1 大学生自身方面

由于受传统观念、家庭因素、教育体系、社会环境等的影响,大部分大学生还没有形成创新创业意识,创新创业热情不够。即使部分大学生具有强烈的创新创业激情,但受制于创业经验的匮乏、创业准备的不足、风险意识的缺乏,他们在创新创业过程中也会面临诸多困难,最终导致创新创业项目的夭折和失败,从而打击了大学生创新创业的积极性。特别是,在“互联网+”环境下,大学生均倾向基于电商平台实现创新创业,但由于缺乏丰富的社会资源和关系网,创业模式也较为单一,导致大学生在竞争激励的电商环境中很难获得发展,大学生创新创业举步维艰。

1.2 高等院校方面

高校在创新创业人才培养过程中,往往更加注重理论教育,创新教育难免脱离社会现实,导致大学生缺乏在“互联网+”环境下所应具备的创新创业能力和创新创业素质。其次,在课程设置上,大多数高校没有设置系统的、科学的创新创业课程体系,仅仅孤立开设了一些与创新创业相关的必修课程或选修课程,导致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体系不完整、不系统。再次,在师资配置上,大多高校的创新创业指导教师由各专业任课教师或辅导员兼任,具有创新创业实践经验的教师较少,也没有经过专门的创新创业教学培训,从而导致创新创业教育缺乏实践性和专业性,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大多止于口号式、讲座式的宣讲,无法有效提高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业能力。最后,在校外合作上,高校与各类企业的联系与合作不够紧密,没有和各类企业形成长期性的战略合作关系,从而无法将创新创业教育与社会需求相结合,也无法为大学生提供丰富的实践和实习平台。

1.3 社会方面

在政府方面,随着“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浪潮的袭来,近年来,国家出台了一系列创新创业政策以支持大学生创新创业,但相关政策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仍存在诸多问题。首先,由于缺乏一定的针对性和科学性,与大学生创新创业相关的政策、金融、法律等配套措施还不完善,相关优惠政策的落实效率并不高。其次,由于相关创新创业政策的宣传不够深入,大学生对国家创新创业相关优惠政策的了解程度不够,制约了大学生开展创新创业活动的积极性,导致很多大学生有创业冲动而无创业行动。

在企业方面,各类企业与高校的联系较少,无法将企业对创新创业人才的需求及时传达给高校,导致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与企业需求脱节。

在家庭方面,受制于一些传统文化观念的影响和封建思想的制约,大多家长并不鼓励大学生开展风险较大、波动较大的创新创业活动,而是希望他们有稳定的学业和工作,这种家庭观念和思想显然不利于大学生创新创业意识的萌芽与培养。

2 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三位一体培养模式构建

2.1 大学生自身方面

作为“互联网+”环境下“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中坚力量,大学生应充分认识到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重要性,并紧紧抓住机遇,紧跟时代潮流,将“互联网+”思维融入创新创业中,充分发挥自身特长和专业优势,精准分析“互联网+”环境下创新创业的切入点和突破口。其次,大学生应积极参加各类创新创业大赛,努力增加企业实习和实践经验,为未来创新创业活动的开展奠定坚实的实践基础。

2.2 高等院校方面

作为“互联网+”环境下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主阵地,高校在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上的重要作用不可忽视。首先,在课程设置上,高校应结合“互联网+”的发展,根据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的现实要求,完善创新创业教育理念,调整专业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设置系统的、科学的创新创业教学体系和课程体系。其次,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是一个长期性、综合性、复杂性的过程,需要深度融合通识知识、专业知识、创业知识以及网络技术,这就对高校的师资队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在师资队伍的培养上,高校应不定期为教师提供各类创新创业教育培训,提高教师在创新创业教学上的实践性和专业性,打造一支综合素质全面、实践经验丰富的创新创业教师队伍。作为高校教师,应不断拓展自身知识储备和综合素质,强化学科交叉融合能力,融入“互联网+”教学思维,拓展课程资源、丰富教学方式。再次,高校可通过共建创新创业实践基地、教学科研实践基地等方式加强与校外各类企业的联系和合作,为在校大学生提供丰富的实践基地和实习平台。同时,高校应在校园内营造良好的创新创业氛围,通过学分改革、奖学金配套等方式形成创新创业的激励机制,激发大学生自主开展创新创业学习并自觉在“互联网+”环境下寻找创新创业新机遇。

猜你喜欢
创新创业互联网+互联网
创新创业教育融入高等学校人才培养体系的实施路径研究
从“数据新闻”看当前互联网新闻信息传播生态
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的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