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少数民族贫困山区脱贫后可持续生计问题研究

2021-10-13 13:17谢文涛
关键词:脱贫贫困山区

摘 要:以位于西南部四川、云南两省交界处的彝族深度贫困村N村作为案例区域,运用深度访谈、实地调研、档案查询等方法,在积累了大量一手材料的基础上,依据可持续分析框架(SLA)探讨脱贫户的生计状况。研究发现N村脱贫摘帽后,晚期脱贫户收入超出国家脱贫标准线不多,由于存在种植业增收有限;村集体经济薄弱;晚期脱贫户自我发展能力不足;自然环境遭到破坏等问题,返贫风险大,实现生计可持续发展难度大。基于此,研究提出岩下地区发展适度规模种植、引进加工车间发展农产品深加工项目、正确引导发挥农村精英和家支的力量带头致富、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等对策,促进脱贫户的生计策略向兼业型转型。

关键词:西南少数民族;贫困山区;脱贫;可持续生计

一、问题的提出

调研发现问题:按照现有脱贫标准②,N村晚期脱贫户收入水平还很低,以种养业为主的生计策略增收困难,政府转移性收入占较大比重。虽然脱贫后扶贫政策会总体保持稳定,逐步过渡,但总有退出的一天,因此存在返贫风险。N村经济基础十分薄弱,村集体经济收入人均8.84元,难以依靠自身的力量支持脱贫户的发展。分析问题:通过SLA框架进一步分析阻碍N村脱贫户生计持续发展的因素。提出对策:在脱贫后,如何克服阻碍因素,挖掘N村潜力,向兼业型③生计策略转型,在转移性收入逐步减少的情况下,拓宽农户增收渠道,实现持续增收。

二、文献回顾

可持续生计(sustainable livelihoods)指维系和提高资源的生产力,持续增收,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需求,增强风险防范能力,起源于Sen、Chambers等关于贫困地区发展能力的思考,随着实践深入,研究不断向前推进,可持续生计的观点在发展中国家贫困问题研究中得到广泛的应用,逐步发展为一套理解贫困问题复杂因素的分析框架。由英国国际发展部(DFID)提出的SLA(sustainable livelihoods approach)框架[1]得到了國内学界的广泛认可和使用,成为研究减贫和发展事业经典范式。

SLA框架认为:在有压力、意外冲击的脆弱性环境中,人们在已有的生计资本(人力、金融、自然、物质和社会资本)基础上,在政策和社会环境的控制下制定生计策略,期望生计结果带来更高的收入,更好的福利、粮食安全保障,提高人的尊严和坚强环境脆弱性[2]。SLA框架注重分析包含机构、政策、文化等要素的外在环境对生计策略制定的影响其产生的生计结果,关注人自身能力的发展。

当前一些学者已经注意到了实现脱贫户生计可持续性发展是巩固脱贫成果的重要因素,开始转向脱贫户生计可持续性问题的研究。大部分学者会根据可持续生计框架建立模型,设定指标,对调查数据进行量化分析,探讨脱贫生计状况,分析其未来面临的生计风险,提出干预措施[3][4],谢大伟也按照类似步骤对新疆深度贫困地区易地扶贫搬迁移民生计问题展开研究[5]。部分学者对SlA框架中的部分指标做了本土化处理,对重要概念进行了阐述,分析了我国贫困地区脱贫和可持续发展的难点并提出相应对策[6][7]。国外学者更早注意到了贫困地区生计可持续性问题,Edward等介绍了可持续生计框架是被如何运用到西非可持续渔业生计计划制定中,达到不再依靠过度捕捞而有效减贫的效果[8]。Hans G等分析了376户生活在洪都拉斯山区的贫困户生计情况,提出加强基础设施建设、采用先进农业技术、发展如咖啡等农产品深加工业有利于减轻农户对耕地的依赖性,增加贫困户可持续收入[9]。

关于脱贫户可持续性生计问题研究,目前主要研究范式为以可持续生计分析框架为指导,以调查数据为样本,建立数理模型,分析影响生计可持续发展的因素并提出相应对策。侧重于数据分析,说服力强,但难以展现实际生活场景。基于此,研究以N村为研究对象,通过实地调查、深度访谈来展现N村生计现状,揭示脱贫户生计可持续性所面临的困境并尝试提出相关对策。结合当地情况,研究将自然资本归结为自然条件,将物质资本归结为生产生活条件,将金融资本归结为收入情况,把机构、政策、文化等要素归结于政策,把人力资本归结于脱贫户人口素质。以下将从N村脱贫户生计资本出发分析其脆弱性背景,揭示原有生计策略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所面临的困境。

三、N村脱贫户生计现状

西南贫困地区作为扶贫工作中难啃的“硬骨头”,大量少数民族人口居住在该区域中,是典型的集中连片贫困地区。N村位于西南部四川、云南两省交界处,全域森林覆盖率超过85%,海拔1900—2400米,属高寒山区,气候恶劣,地形崎岖,山高谷深,人均耕地0.35亩。全村共6个村民小组198户800人,彝族740人,占全村总人口92.5%。全村识别贫困户57户289人,岩上地区45户,岩下地区12户,贫困发生率36%。2019年9月底,剩余的40户岩上地区贫困户全部脱贫,N村实现全面脱贫。

基于SLA框架,以下从自然条件、脱贫户人口素质、生产生活条件、社会资本、收入情况五方面来分析脱贫户生计现状。

(一)自然条件

自然条件是指由生态系统提供为人们所利用的资源,是农户最直接的生产资料来源,同时自然气候变化多端,为农户生产生活带来不确定性风险。

N村农业以种植业为主,一方面对自然资本依赖性很强,另一方面又由于缺乏风险应对措施,生产生活深受旱涝、霜冻、山地滑坡等自然灾害的影响,两方面相互作用,共同构成了脱贫户生计脆弱性背景。岩上地区相比于岩下地区,地势更为陡峭,缺少连片土地,耕地资源严重贫乏,气候高寒,生计环境更为恶劣。贫困户主要集中在岩上地区,占贫困总户数约79%。岩上地区恶劣的自然条件,是贫困发生的原生性因素,这种因素似乎从祖上就“传”下来了。

这个东西(田)当时就看你的祖先们哪个先到这边了,你先到就占岩下的田,你晚到了,好田被别人占完了,你也不可能去抢,就只能到上面(岩上)地区去种田了,有啥子(什么)办法哎,那你只能说是命不好。(访谈对象:AWNS,访谈时间:20201105)

(二)生产生活条件

生产生活条件是指农户生产生活所使用的生产资料和基础设施,包括种养技术、优良品种、住房设施、交通等人们用于提高生产效率、提升生活水平的条件设施。生产生活条件是扶贫资金最主要的投入领域,用于改变村民贫困原生状态,改进耕种技术,改种附加值更高的经济作物,提高了农户生产能力,实现增收。

N村以产业扶贫为主,结合当地实际状况,形成了岩上片区、岩下片区多元化产业带。岩上片区以中药材种植为主,岩下片区以核桃、花椒、烤烟为主。前期的种植技术和作物植株都是由乡政府、合作社提供,作物成熟后由合作社、药材企业、烟站上门收购,解决了产品销售问题。另一方面,N村的交通设施、灌溉设施、住房条件等方面得到了极大的改善,家家户户通水、通电。

(三)脱贫户收入情况

脱贫户收入显示出时序性差异,早期脱脱贫户务工收入远高于晚期脱贫户总收入,并占据家庭收入最大比重,基本上家庭只要有人外出务工,获得劳务收入,就能快速摆脱贫困。N村为岩上地区退耕还林田地较多的贫困户设置了护林员的岗位,其他晚期脱贫户收入来源依然以种植业为主。脱贫户人均年纯收入在4033—4600元之间,超出3600元的脱贫标准线不多,不计入总收入的转移收入在家庭总收入的20%—30%之间,这部分收入覆盖了家庭日常生产生活的支出。未来若不能拓宽脱贫户收入来源,实现脱贫户持续增收,当转移性收入逐步减少,退耕还林补贴发放完毕时,脱贫户又会陷入贫困的泥潭。脱贫户家庭支出主要在教育、医疗和人情消费等方面,教育和医疗有保障,支出数额小,彩礼钱支出较大,但按照村民的说法,这部分钱以后都是要收回来的,只多不少。不少晚期脱贫户都背负着一定数额的债务,主要源于自筹建房资金,在实际建房过程中随着原材料上涨,脱贫户个人要求提高,需要支付的自筹建房资金是超过一万元的。

(四)脱贫户人口素质

脱贫户人口素质主要包括人知识水平、健康状况和专业技能三方面的内容。在生计资本框架中占据主体地位,是实现脱贫家庭生计可持续发展的能动性因素。

脱贫户家庭中劳动力受教育程度普遍较低,大多都是小学水平,但相比于父辈几乎全是文盲还是有所进步,能够达到识字的水平。当外出务工浪潮来临时,早期脱贫户能够抓住外出务工的机会,获得高于在家种地的收入。N村脱贫户人力资本特征为:晚期脱贫户外出务工人数少,无专业技能;脱贫户子女教育得到保障,没有辍学;留守人口主要为老幼弱动力群体,老人身体疾病多。村里外出务工人员受到知识技能水平低的限制,只能从事一些技能要求不高,繁重的体力活,对体能消耗大,生计可持续性弱。

没咋个(怎么)读过书,我们干体力活,超过50岁别个(别人)觉得你没力气了,还容易出事,一般工地上就不收了。(访谈对象:HZQH访谈时间:20201124)。

N村扶贫干部人力资本特征为:干部整体文化水平偏低,初高中学历的干部占到了80%,年龄结构偏大,年龄在50岁以上的干部占到了50%以上。

(五)社会资本

社会资本是指人们在追求生计可持續发展的目标下得到的可利用的社会资源,主要包括家族关系、人际来往、社会参与、社会支持、社会帮扶等。较高水平的社会资本有利于应对脆弱性环境背景带来的风险,维护个人生计可持续发展。

N村的社会资本水平表现为:社会组织参与程度低;与扶贫干部、政府部门等的交流少;个人不愿意参与到乡村组织、活动中去。N村留守的老人基本不会汉语,依赖于家支⑤内部的交流、沟通。

四、N村脱贫户生计可持续发展困境分析

N村原有生计策略是以产业扶贫为主,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改种经济附加值更高的作物,改进种植技术,提高农业生产力,增加农民种植收入。按照这个策略,脱贫后是否能推动村民持续增收,不断改善当地生态环境,顺利实现生计可持续发展,有待进一步分析。

(一)存在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

为了保护生态环境,N村对开垦破坏原始林区的脱贫户采取了退耕还林,易地搬迁的政策,为相关农户连续五年发放国家退耕还林补贴。但是,人为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依然存在,主要原因是:一是由于村民知识水平比较低,法律意识淡薄,对退耕还林政策理解不深入,对破坏森林的法律责任认识不清。二是岩上地区生态环境脆弱,村民耕种技术落后,形成了“开垦土地——生态环境恶化——收入下降——开垦更多的土地”的恶性循环。三是N村属于高寒地区,祖祖辈辈一直以烧火的方式来取暖、烹饪等,长久形成的生存、生活习惯难以立刻改变。四是部分弱劳动力脱贫户经济收入低,水费、电费对于他们来说是一笔不小的开支,为了节省这笔开支,最后又回到烧柴禾取暖的方式上来,调研中可以看到N村大量晚期脱贫户仍采用烧火的方式来取暖。

(二)以务农为主的生计策略增收困难

在前期扶贫阶段,村民改种了经济附加值更高的作物,收入翻倍增长。下一步在种植业上要实现持续增收,需要走向农业规模化、集约化的发展模式,延长产业加工链,提高农产品附加值。但受制于山地崎岖、耕地破碎的现状,特别是岩上地区修建基础设施难度大,集约化成本大大增加,远超种植收益,无法实现规模化种植。

值得注意的是N村大量农产品要依靠对口帮扶单位采取的“以购代捐”模式进行销售,由于农产品质量一般,运费较贵,等过了帮扶时期,农产品销售面临困难。

虽然说扶贫政策会稳步退出,但总有退出的一天,到时候我们农产品放在市场上是不占优势的,未来的销售问题我们要想办法解决。(访谈对象:村干部XGC,访谈时间:20201107)

(三)务工困境

1. 晚期脱贫户就业难

农户生产性经营收入、转移性收入与劳务收入都存在较大差距。以务农为主的家庭对自然环境、政策的依赖性较强,自我造血能力不足,外出务工一方面能较快提高家庭收入,另一方面也能学习一门技术,提高脱贫户自我发展的能力。但是对于晚期脱贫户来说,随着产业结构升级和现代化建设步伐加快,城市对务工人员的综合素质要求越来越高,外出找工作越来越困难.

为了增加贫困户劳务收入,为弱劳动力、残疾贫困户家庭设置了如护林员、公路养护员等公益岗位,但数量有限,无法满足全部需求,大部分深度贫困户收入基本依赖当地政府的财政支持,处于“保姆式扶贫”状态。

N村考虑过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延长产业加工链为脱贫户提供更多的岗位,就地就近解决就业问题。N村是中药材白芨、当归种植大村,产量高,品质好,乡政府曾计划和药材公司深化合作,在当地建设一个小型药材加工厂。不仅能提升农产品附加值,还能为晚期脱贫户和弱劳动力提供就业岗位,提升脱贫户“造血”能力。药材公司实地考察后,认为主要存在两个问题难以达成合作。一是存在水电等基础设施配置不完善、原材料供应规模小、新建厂房成本过高的问题。而N村由于经济基础薄弱,基础设施建设上还存在资金缺口,无力再共同承担高额的厂房建设费用。二是村干部没人懂市场财务知识,不能做好财务管理工作。

当时公司派我们几个过去考察,看能不能合作,后来主要因为两个问题。一个是按照工厂的规模,水电这些难以保障,原材料产出少了,无法覆盖我们原料成本。二个就是我们和乡政府合作,那边呢,基本没有懂财务管理的,既然是合作,财务这块儿肯定是要弄清楚的,要是没弄好,双方最后都不愉快,公司考虑了一下,想到还是算了,以后还可以继续其他的合作。(访谈对象:药材公司员工LB,访谈时间:20201118)

全村干部整体文化水平偏低,年龄结构偏大,不适应新形势下经济工作的展开,而乡镇自身条件又吸引不来、留不住年轻人才。N村50岁以上的干部基本不会用电脑,对电脑软件的使用存在抵触情绪。具有高中以上学历的村干部除了下派扶贫干部外,N村工作人员中还有2名大专生,均为西部志愿者,为本县人,汉族,两年服务期未满。当被问到服务期满后,是否想留下来工作时候。

语言不通是一个大问题,我们主要在办公室坐起,下去实地走访大部分都是年龄大的老同志,他们会彝语,好沟通。而且乡镇起点也低了点,自己当时国考差三分,这次(西部志愿者服务期)时间到了后,想凭借这个身份考一下县里、市里的公务员。(访谈对象:西部志愿者THR;访谈时间:20201113)

2. 外出务工人员工资低,缺乏权益保障

N村针对外出务工人员举行过短期技能培训,但由于培训时间段、培训课程缺乏连贯性,能真正掌握技术的人较少,到了外地,大部分还是只能从事没有技术要求、收入低的工作。又由于风俗、习惯、语言等方面的差异,务工人员缺少认同感、归属感,难以融入工作环境。还因为恐惧和自卑抵触与外界交流,不愿接受新的生活方式,会频繁更换工作,职业待遇也难以提升。

之前我带到厂里面的那些(外出务工人员),大家都是一个地方的,我说话他们还是听,也遵守规矩。但就是不适应,有的人干一段时间就想换工作,或者就回家了,这样换来换去的,时间干不长,那工资肯定就涨不上去。(访谈对象:工头SMLT;访谈时间:20201122)

到外地较远城市务工,务工人员主要依靠“包工头”提供食宿和路费。在包工头的担保下,工人工资都能发出来,但往往没有养老、医疗、工伤保险等基本保障。包工头之间为了争取厂里的用工名额,会通过降低工资,放弃工人社会保障之类的条件来吸引工厂合作。务工人员文化水平低,大部分没有权益意识,他们只关心自己拿到手的工资有多少,没有意愿购买意外伤害保险、养老保险、失业金。

总的来说,由于N村生态环境脆弱、耕地资源破碎,实现规模种植难度大,依靠原有以种植业为主的生计策略难以实现生计可持续发展。正如Soltani认为:在位置偏远、自然条件恶劣的地区,仅依靠低水平的农业只会加重贫困人群对耕地资源的依赖,无法实现持续增收[10]。

五、破解生计可持续发展困境的对策建议

(一)加强生态环境保护

生态环境方面,坚持原有自然环境恶劣地区贫困户迁移,生态脆弱原始林区耕地退耕还林等政策。同时也要落实相关安置补贴政策,向上级政府申请加大对特困户的水电费补贴力度,设置免费电量,从根本上解决特困户温暖问题。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宣传教育,对于灾害频发区,配备必要的防灾设备,建立灾害预警检测体系。

(二)向兼业型生计策略转变

生计策略方面,有两个制定主体,一是脱贫户本身,二是当地政府。但由于脱贫户生计资本有限,没有足够的力量实现生计转型,需要依靠政府的支持来实现生计可持续发展,因此主要从政府的角度来说明生计策略转型问题。

1. 岩下地区发展适度规模种植

岩下地应当进一步完善土地经营权流转服务,针对岩下地区农户外出打工无人耕种田地的情况,鼓励其承租给晚期脱贫户,利用土地平整,灌溉便利的条件整合土地,适度发展规模经营。可以推广“乡政府+专业合作社+公司”的产业模式,面向市场,稳步扩大经济作物种植面积。对于一些合作社大户,可以在信贷政策方面予以适当倾斜,为其扩大生产提供资金支持。在政府引导下,鼓励农户以土地、劳动力等入股公司、合作社,获得分红、工资收入。在自然条件较差的情况下,加快优势资源整合,集中力量发展高山无污染特色农产品,打造优势品牌,提升农产品品质和品牌溢价。还要争取上级政府支持,完善仓储、物流等环节建设,加强品质把控,提高优质特色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2. 引进加工车间

农产品深加工方面,既然无法建设加工厂房,可以转换思路,在縣、市政府支持下,与相关农产品加工企业对接,争取在当地设立加工车间。相比于加工厂,加工车间投资规模小、对水电供应要求低、就业门槛低、也有一定的劳动力吸纳能力并且具有发展潜力,未来有做大做强的可能性,能够为农户带来持续增收。药材公司员工LB大哥表示以N村现有设施条件是能够建立一个当归加工车间,建设成本会下降到乡政府承受范围之内。加工车间体量小,设置灵活,除了中药材外,N村也可以筹建花椒、烟草加工车间。还可以为当地留守妇女设置手工艺车间,发挥妇女们刺绣特长,融合彝族文化,发展手工刺绣,增加脱贫户收入。要注意到加工车间居于产业体系的最底端,需要县、市政府合理规划、精准定位,能与县镇产业链相衔接,未来才有发展空间、发展动力,否则作为产业体系底端的生产车间可能会被弱化、边缘化。

3. 农村精英带头致富

农村精英在挖掘乡村特色资源,带领就业,联系就业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这些农村精英在外打拼多年,人脉较广,获取信息的渠道更为丰富,能够为乡村发展提供一些致富信息和发展对策。同时农村精英具有一定的经济实力,市场意识、竞争意识、合作意识相对较浓,能把村民组织起来,形成有效力量,以自身带动村民致富创业。他们对市场的敏锐度更高,相比政府层层审批的程序,他们的行动更为灵活和迅速,相比于政府的规模开发,行动成本更低。在平时乡政府应当注意加强与他们的联络、互通信息、增进感情,对于有返乡创业意愿的人员,政府可以加大通过小额贷款、创业贷款贴息等政策支持返乡人员创业。但也要注意在扶持农村精英的过程中坚持民主公开的原则,强化制度设计,避免出现精英俘获的现象。N村靠近省道的几家脱贫户在SMLS大叔的带领下合力办起了农家乐,靠自己的土特产招牌吸引了周边过往的车辆就餐和购买土特产,平均每周能接待客人200余人,吸收了村里20余名劳动力就业。SMLS大叔是L村人,小学文化,20多年前来家乡外出打工,后来在市区开了一家彝族餐馆,从事餐饮行业十余年。

我每次回家都会路过那个地段,那边比较好停车,风景也还可以,很多人都会在那边停一下再走。住附近的几家人我都认识,家里也是很穷。我当时就给他们说的你们这里可以开个小飯馆,别人在这里好停车,现在城里的人也爱吃农家菜,喜欢买土特产,我们一起干,我来投点钱,大家一起挣点钱。后来就慢慢把小饭馆开起来了。(访谈对象:SMLS,访谈时间:20201127)

同样的还有AXLT大哥在春节返乡的时候争取到了村道路修缮工程,解决了乡里十余名劳动力就业问题,还计划参与到彝家新寨的修建工程中。虽然挣得比外面少,但AXLT大叔表示能有机会为乡亲们做点事,他感到很高兴。

(三)提升人力资本水平

1. 务工人员

对于有外出务工意愿的人员,乡政府可以提前动员组织其参加培训,延长培训时间,普及法律知识,提升务工人员权益认识。盐边县政府应当加大对M乡培训资金投入,加强培训力度,改变原有间歇式培训模式。对合作建立加工厂车间的企业,在培训资金上给予支持。与专业技校和用工单位合作,根据市场需求和车间用工需求来加强技能培训,为培训人员提供餐费补助。

应由盐边县政府出面寻求与劳动力密集型用工企业的劳务合作机会,与用工单位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协商建立农民工权益保障机制。彝族务工人员密集地区应开辟绿色通道,任用会彝汉双语的工作人员,及时解决彝族务工人员权益问题

2. 乡镇干部

农村干部是党的政策在基层的贯彻者,是推动农村经济发展的中坚力量。要吸引优秀人才投身于、立足于乡村建设,还需进一步提高相关待遇。待遇是基层工作者最基本的生活保障,基层工作者工作条件艰苦,在基本工资和绩效之余应该多方面、多渠道的提高补助和福利,如:提供工作日生活补贴费、艰边补贴、报销通续费、报销来回探亲费等,帮助解决子女读书、配偶工作,让基层工作者无后顾之忧。完善编制,疏通干部流通渠道,建议打破年龄、资历限制,将善于经营、事业心强的农村精英人才吸收进干部队伍中,对在基层一线工作的工作人员提供专门的晋升通道,让基层工作者看到实实在在的各项奖励,使有能力的大学生村官留得下来。强化基层公务人员培训,不断提高其政治思想水平和业务能力。

(四)提升社会资本水平

强化社会保障力度,对于残疾贫困户、弱劳动力家庭,健全社会救助制度,强化兜底保障。建立健全返贫风险快速识别机制,对边缘脱贫户开展常态化预警监测,将存在返贫风险的脱贫户纳入帮扶范围。加大政府对基层医疗事业的投入,不仅要配备基础医疗设备,还要提高乡镇医务工资待遇,培养大批留得住的乡镇医务人才。进一步落实基本医疗保险、大病保险、医疗救助等多重保障措施,保障贫困人口医疗基本医疗需求。

正确引导和发挥“家支”力量。家支是传统彝族社区重要组成单位,是彝族个体最主要的社交网络。“家支”在彝族村落有高度的权威性和组织性,家支内部成员对家支具有高度的认同感,自觉服从家支决策,彝族“尔比”(谚语)中说“怕家支怕得发抖,想家支想得流泪”。应该立足于N村彝族同胞占人口绝大多数的实际情况,建立起“政府+家支+村民”的沟通交流机制,共同维护执行国家政策法规、尊重民族地区风俗习惯,同时对于落后的生活习惯,如烧柴取暖,可以由家支和政府一起耐心劝导,倡导现代文明的生活方式,实现地方和谐发展,打造平安、健康、向上的彝族村落。

注 释:

① 依照学术惯例,文章中出现的村名、人名采用匿名化处理。

② 这里的脱贫标准参照《四川省贫困县贫困村贫困户退出验收工作指导意见》,指做到“两不愁,三保障”,人均年纯收入达到3600元,贫困村发生率低于3%。

③ 指农户既从事农业生产,又从事非农业活动。

④ “家支”是“家”和“支”的总称。林耀华的《凉山彝家的巨变》 (商务印书馆,1995年版)指出“家支是凉山彝族主要的社会团体,当以氏族村落为一关系密切的单位。氏族村落含有两种条件的结合:第一,在血统上氏族系同一父系祖先所繁衍下来的子孙。第二,在区域上村落占据一定的地理范围,为全村人民生活的根据地。直言之, 氏族村落是血缘地缘的两种条件的结合”。

参考文献:

[1] OlivierSerrat.The SustainableLivelihoods Approach[M].Springer, Singapore,2018:22-25.

[2] Chamber. R, Conway. G. Sustainablerurallivelihoods: Practicallconcepts for the 21 century[R].IDSDiscussion Paper 296,1991:3-5.

[3] 谢楠,张磊,伏绍宏,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户的可持续生计及风险分析—基于凉山彝区812户贫困户的调查[J].软科学,2020,31(1):139-144.

[4] 赵雪雁,刘江华,王伟军等贫困山区脱贫农户的生计可持续性及生计干预——以陇南山区为例[J].地理科学进展,2020,39(6):982-995.

[5] 谢大伟,易地扶贫搬迁移民的可持续生计研究—来自新疆南疆深度贫困地区的证据[J].干旱地区资源与环境,2020,34(9):67—71.

[6] 胡原,曾维忠.深度贫困地区何以稳定脱贫?—基于可持续生计分析框架的现实思考[J].当代经济管理,2019,41(12):7-12.

[7] 匡后权,陈红,农村贫困户脱贫摘帽后的困境及可持续生计探讨——以我国西部农村为例[J].成都师范学院学报,2020,36(2):79—83.

[8] E.H. Allison, B. Horemans,Putting the principles of the Sustainable Livelihoods Approach intofisheries development policy and practice[J].Marine Policy 30,2006:757-766.

[9] Hans G. P. Jansena, John Penderb, Amy Damone, Policies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n the hillside areas of Honduras: a quantitative livelihoods approach[J].Agricultural Economics 34,2006:141-153.

[10] Soltani A, Angelsen A, Eid T, et al. Poverty, sustainabili-ty, and household livelihood strategies in Zagros, Iran [J].Ecological Economics, 2012,79(7):60-70.

作者簡介:谢文涛(1996- ),男,彝族,四川盐边人,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在读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猜你喜欢
脱贫贫困山区
简谈贫困山区学生的“自主学习”
聪明药
关于对贫困山区传统古村落保护开发的调查与思考
慷慨解囊
脱贫攻坚中的媒体担当
全媒联动融入、强化责任担当,把脱贫扶贫作为“走转改”重要抓手
唐县精准发力助推精准扶贫
巴士在线 “脱贫”记
山村“脱贫”还有多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