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教材古诗教学的有效策略

2021-10-13 01:06孙阳春
语文世界(小学版) 2021年10期
关键词:诗句古诗意境

孙阳春

小学古诗教学是为学生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打基础的工程,主要体现在学生通过欣赏古诗的语言美、韵律美来认识古诗的意境美,初步把握古诗的意象,走进诗人的心灵。在古诗教学中,教师善于引领学生进入诗人所营造的意境,感悟诗人的情感和胸襟,让学生在古诗所代表的中华传统文化的宝库之中流连忘返。

一、体会古诗语言美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传播面最广、最深入人心的是古诗,达到了家喻户晓的地步,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古诗具有押韵、平仄方面的韵律美,读起来优美动听。诵读作为行之有效的古诗教学方法,在当下的古诗教学中依然焕发出无限的生机与活力。

如教学《江南》时,这是统编教材安排学习的第一首古诗,此时学生已经学完了汉语拼音,在教学如何读古诗时,教师就可以借助课文中标注的拼音,让学生先找出诗句末尾的字的声调,在平声字(一声和二声)后面画上短横线,学生发现只有最后的“北”的第三声需要读短促一些,其余的读起来都可以拖一拖音。学生从一开始就学习用“平长仄短”来诵读,就能够读出一些古诗独有的韵味,进而慢慢体会古诗的语言美。

二、把握古诗情感美

那些流传至今的古诗,除了语言美,每首诗所流露的情感既是诗人的独特情感又是人们的普遍情怀,这才是古诗以情动人的秘妙所在。感情本身是虚无的,需要有承载对象才能得以体现。在古诗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找准古诗中的承载对象,而且还要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体会诗人的情感。

如教学《题临安邸》时,诗人在诗中所描写的景物有“山”“楼”“西湖”“暖风”,指向的应该是风光迷人,呈现的“歌舞”“游人醉”,传递的应是一种歌舞升平的和平盛世之态。但此时此事此景,发生在南宋朝廷偏居一隅的都城“临安”,大片国土沦陷于金人的铁蹄之下,人民挣扎在水深火热之中,日夜期盼朝廷有所作为,可朝廷上下根本想不起还有收复中原的使命。在教学时,教师要引导学生搜集相关资料,才能读出诗句中“几时休”“直把”这些词语中所包含的意思,体会诗人想要表达的情感。

三、感悟古诗意境美

在统编教材中,从二年级开始古诗都是以二首或三首组成一篇课文,教师习惯一首一首地教学,毕竟同一课中的不同古诗都是独立的。对于成组出现的古诗,教师在教学时需要创新教学方法,认真整合不同古诗中的共性元素,关注它们具有的共同主题,领悟诗歌的意境美。

如《山居秋暝》和《枫桥夜泊》是五年级上册同一课中的两首古诗,作者分别是唐朝诗人王维和张继,诗的主题、创作背景迥异。这样的两首诗在教学时不容易整合起来,教师只要注意到编者是把它们统一在“初步体会课文中的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的语文要素学习目标之中,就可以以此作为两首古诗整合教学的抓手。教学时,教师可以在学生熟读两首古诗的基础上,让学生仔细从诗句中先找出静态描写,“空山新雨”“明月松间”,“月落霜天”“江枫渔火”,这些重点描写的都是静态的景物;再找出诗句中的动态描写——“清泉流”“竹林喧闹”“渔舟动莲”“钟声传来”,这些动态描写表达出独特的意境美,这一点通过整合学习才能看得更清楚。

四、捕捉古诗想象美

在古诗教学中,有的教师认为古诗使用的是文言文,学生无法开展相应的表达训练,其实这是一种偏见。学生学习古诗中的表达训练时,完全可以使用学生熟悉的语言来表达,像改写古诗表达的故事,对古诗中的想象进行必要的补白等,都是学生学习古诗的有效表达形式。

如教学《送元二使安西》时,一位教师就要求学生根据诗意展开合理的想象,将故事改写成短小的散文。学生兴趣十足,纷纷抓住诗句中的自己有感触的词语展开想象。有的抓住“朝雨”想象两位朋友边喝酒边回忆不知不觉天都亮了,于是举起酒杯喝下最后一杯送别酒。有的抓住“劝”,想象诗人对友人所说的话“所有的一切都在酒中啦,干杯!”有的抓住“无故人”想象诗人的心理活动——一个人去远方,该是多么孤独寂寞,甚至会有许多危险。这些想象的内容,使原本简练的诗句变得情感丰富起来,送别的意味更加浓郁。

总之,教师重视小学古诗教学,不是一味地让学生去死记硬背,而是努力创新教学方法,让有韵味的诵读使课堂充满诗香,运用多樣的方法帮助学生理解诗情画意。

猜你喜欢
诗句古诗意境
六一来了
墨彩出奇 意境清雅
可以“吃”的诗句,你见过吗
读诗句,写成语
品读古诗
品读古诗
品读古诗
舞蹈意境的认知与养成
巧用诗句育新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