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肺复苏机在心搏骤停患者抢救中的应用效果

2021-10-15 01:09胡丽杰
医疗装备 2021年18期
关键词:心搏心肺体征

胡丽杰

天津市第一中心医院心内科 (天津 300192)

心搏骤停是临床常见的危急重症,患者会在短时间内进入濒死期。针对此类患者,临床多选择心肺复苏方案进行抢救,有效的胸外按压可对心肺复苏结果起到促进作用[1]。传统人工心肺复苏操作人员需徒手行胸外按压,同时配合辅助呼吸来促使患者心脏功能恢复,但人工按压频率及深度难以控制,且无法保证按压的持续性,致使心肺复苏效果受限。近年来,随着现代心肺复苏技术的不断发展,心肺复苏机被逐渐用于临床,可预先设置按压深度与频率以确保按压效果,最大限度地帮助患者恢复心跳,且操作简单、不受其他因素的影响[2]。基于此,本研究探讨心肺复苏机在心搏骤停患者抢救中的应用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9年2月至2020年12月于我院行心肺复苏的88例心搏骤停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心肺复苏方式的不同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每组44例。试验组男24例,女20例;年龄30~67岁,平均(49.87±5.02)岁;8例颅内出血,7例药物过敏,10例脑血管病变,19例其他;心搏骤停至行心肺复苏间隔3~10 min,平均(6.07±0.44)min。对照组男25例,女19例;年龄32~68岁,平均(49.71±5.30)岁;9例颅内出血,8例药物过敏,11例脑血管病变,16例其他;心搏骤停至行心肺复苏间隔3~11 min,平均(6.21±0.38)min。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经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核通过。纳入标准:患者意识骤然消失,心电图提示心室颤动、心室扑动;家属均知情同意。排除标准:心搏骤停超15 min;处于妊娠期、哺乳期;晚期肿瘤。

1.2 方法

两组均接受急诊急救措施,即帮助患者开放气道,经气管插管呼吸机辅助呼吸,选择A/C通气模式,调节呼吸比为1︰2,呼吸频率为20次/min,潮气量为5~8 ml/kg,氧浓度为100%,并连接心电监护仪,且持续实施肾上腺素静脉推注,同时配合电颤、补液、建立静脉通路等救治措施。

对照组行人工心肺复苏:操作人员协助患者取仰卧位,行标准胸外按压,按压深度为5~6 cm,频率为100~200次/min,每隔2 min更换按压者。

试验组使用上海涵飞医疗器械有限公司生产的Weil MCCTM型便携式心肺复苏机对患者进行心肺复苏:安装仪器、固定绑带,将仪器主机按压头置于患者胸骨中下1/3处,调节、固定仪器后开启减压与手动开关,设置胸廓按压深度为5~6 cm,频率为100次/min,持续30~60 min有效胸外按压。

于心肺复苏后期对患者实施营养支持、维持电解质平衡、抗心律失常、营养神经等治疗措施。

1.3 观察指标

(1)生命体征相关指标:比较两组心肺复苏10 min后的心率、呼吸频率、血乳酸、血氧饱和度、收缩压水平。(2)心肺复苏效果:比较两组的心脏复跳时间、自主呼吸恢复时间、自主循环恢复时间、按压有效时间、抢救时间。

1.4 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2.1 两组生命体征相关指标比较

试验组心肺复苏10 min后的心率、呼吸频率、血乳酸水平均低于对照组,血氧饱和度、收缩压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生命体征相关指标比较

2.2 两组心肺复苏效果比较

试验组心脏复跳时间、自主呼吸恢复时间、自主循环恢复时间、抢救时间均短于对照组,按压有效时间长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心肺复苏效果比较

3 讨论

心肺复苏作为心搏骤停患者的主要抢救方式,可有效提升生存率,并改善预后[3]。徒手胸外按压是传统的心肺复苏方式,虽具有一定的复苏效果,但高强度按压中的操作人员易由于疲劳出现中断按压的情况,导致复苏质量降低,且人工复苏受操作人员熟练程度、按压频率等因素的影响,难以保证按压节律与幅度的一致性[4-5];此外,人工复苏途中无法同步给药和除颤,导致复苏效果欠佳。

心肺复苏机主要参照胸泵原理,可有效减轻操作人员的工作压力,节省人力资源,弥补人工胸外按压力度不足的弊端,为患者提供持续、高质量的心肺复苏[6]。本研究结果显示,试验组心肺复苏10 min后的心率、呼吸频率、血乳酸水平均低于对照组,血氧饱和度、收缩压均高于对照组,心脏复跳时间、自主呼吸恢复时间、自主循环恢复时间、抢救时间均短于对照组,按压有效时间长于对照组,表明心肺复苏机在心搏骤停患者抢救中的复苏效果显著,可稳定患者的生命体征。经分析,其原因为,心肺复苏机可实现心肺复苏标准化,按压与放松时间相等,且可连续、灵活调节按压深度,避免出现人工按压深浅难以掌握的情况,延长了按压有效时间,节省了抢救时间,为增强心肺复苏效果奠定了基础;其还可预先设定供氧量、呼吸与按压比等参数,确保患者获得高质量的通气,维持有效供氧,避免出现通气量不足、酸中毒等情况,使患者获得足量的大脑与心脏供血[7-8];此外,在仪器的使用过程中,医护人员能够将精力集中于对患者的高级生命支持方面,如静脉通路、气管插管、用药等,有助于提高心肺复苏效果。需要注意的是,予以患者心肺复苏机行心肺复苏时需注重护理配合,确保按压后胸廓回弹,预防按压中断,并严密监测患者的各项生命体征与危险信号,以便在最短时间内发现安全隐患,及时提供电除颤等救治措施;且操作人员需掌握仪器调试技巧与参数设置方式,同时做好对仪器的保养、准备、消毒、清洁等工作,于每次接诊患者前调试仪器,确保仪器可正常运行;此外,还需加强对患者呼吸道的管理,检查呼吸机管道情况,排出管道内痰液,以维持气道通畅,有效稳定患者的生命体征,提高心肺复苏效果。

综上所述,心肺复苏机在心搏骤停患者抢救中的应用效果优于人工心肺复苏,能够更好地改善患者的生命体征,确保其生命安全。

猜你喜欢
心搏心肺体征
心肺康复“试金石”——心肺运动试验
中医急诊医学对心肺复苏术的贡献
《心肺血管病杂志》
Endoscopic pedicle flap grafting in the treatment of esophageal fistulas: A case report
柔性可穿戴生命体征传感器的研究进展
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值对预测心搏骤停患者复苏的意义探讨
“心肺之患”标本兼治
突然倒地怎么办?
心搏骤停患者不同心肺复苏程序的预后及病因分析
心搏骤停后综合征患者血浆渗透压测定的临床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