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思政背景下高职院校班级管理整体负责制构建思考

2021-10-15 16:39刘阳周小伟
职教通讯 2021年9期
关键词:三全课程思政育人

刘阳 周小伟

摘 要:高职院校现行的辅导员负责班级管理模式,存在任课教师角色定位模糊、传道功能式微、教师共生关系失谐等弊端,割裂了教书与育人之间的有机联系,教师协同育人功能没有得到充分发挥。课程思政背景下,实施高职院校班级管理整体负责制,构建“三全”育人格局,已成为新时代高职院校班级管理的新趋势。从理论角度来看,马克思主义普遍联系观点和系统论是指导高职院校班级管理整体负责制的普适理论,认知差异理论和多元智能理论是推行高职院校班级管理整体负责制的客觀要求,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是指导高职院校班级管理整体负责制的现实依据,课程思政理念是落实高职院校班级管理整体负责制的行动指南。从实践角度来看,高职院校要牢记育人初心,汇聚教育合力,改革思政教学,拓展育人渠道,加强文化建设,构建全员参与、全方位影响、全过程贯穿的文化育人的教育生态,实现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有机融合,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关键词:高职院校;班级管理;整体负责制;“三全”育人;课程思政

基金项目:2020年湖南省教育科学规划研究基地专项重大资助课题“‘双高计划背景下高职院校现代化治理能力研究与实践”(项目编号:XJK20ZDJD09);湖南教育科学研究工作者协会课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中职幼师专业思政教育的研究”(项目编号:XJKX20B209)

作者简介:刘阳,男,长沙航空职业技术学院发展规划处处长,副教授,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管理;周小伟,女,长沙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班级管理。

中图分类号:G71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7747(2021)09-0065-09

自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在《大教学论》中提出“班级授课制”(class teaching system)以来,班级成为了教育学研究的一个重要对象。班级作为学校最基层的教学组织单位,既是实施教学组织、教育管理的载体,也是传授知识、发展能力、培养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的重要场所。辅导员是高校班级管理的组织者,是高校教师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思政教育的重要力量。我国历来高度重视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辅导员队伍建设。新中国成立不久,教育部发布的《关于在高等学校重点试行政治工作制度的指示》强调:“为加强政治领导,改进政治思想教育,全国高等学校应有准备地建立政治辅导员制度”。[1]这标志着我国高校学生管理政治辅导员制度正式确立。2005年,教育部专门出台了《教育部关于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辅导员班主任队伍建设的意见》,明确要求高校按1:200师生比配备专职辅导员。目前,我国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基本上实行辅导员制。一名辅导员要负责不少于200名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党团班级建设、学生日常管理、职业规划与就业创业指导,甚至校园舆情与公共危机处理等方面的工作,可以说辅导员工作是高职院校最忙最累最苦的差事。岗位变动频繁、人员普遍年轻、教育经验缺乏是当前高职院校辅导员队伍建设存在的普遍问题。高职院校现行的班级管理模式,与新时期大学生思想状况和课程思政的要求不相适应,因此有必要优化现行高职院校班级管理模式,推行以辅导员为核心、以各科任教师和学生管理工作者为主要团队成员、学院其他部门共同配合参与的“三全”育人班级管理整体负责制教育模式,形成强大的思政教育大合力,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一、当前高职院校班级管理辅导员制存在的弊端

高职院校实行辅导员制度,对建立一支稳定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队伍,促进辅导员专门化、职业化成长,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但由于目前我国正处于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时期,社会转型、经济全球化,各种思潮涌现,中西文化交汇、碰撞、融合。受内外部复杂环境影响,当代大学生的思想状况呈现出多元化、复杂化和个性化的特征,高校辅导员的工作内容、管理方式越来越复杂,工作压力和工作强度也越来越大。现行一名辅导员负责四五个班、两百多名学生的班级管理模式,与当前推进“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2]的大思政格局越来越不相适应,主要表现在如下三个方面。

(一)角色定位模糊,割裂了教师“教”与“育”的有机联系

高职院校班级管理辅导员制,一方面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交给专业人员来做,使得大学生思政教育更具针对性与实效性,同时让其他教师从繁杂的学生管理中解脱出来,既促进了辅导员队伍的职业化和专门化成长,也让其他教师能够集中精力专心从事教学与科研工作;另一方面,辅导员专门负责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管理,致使其他教师认为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就是辅导员的事,与已无关,自己只要把课上好就万事大吉。这是一种对教师“教书育人”的角色功能定位不准、认识不清、理解不透的错误思想,它割裂了“教育”的整体性,片面强调“教”的功能而忽视了“育”的作用。“教育”是天生的一个整体,“教”与“育”是同时并存的孪生兄弟,“教”强调的是知识技能的传授,“育”主要侧重于思想道德的养成。教师最主要的职责是教书育人,教书是前提,育人是目的。只有在教的过程中融入思想政治教育、道德观念传播,让学生“亲其师,信其道”,才能真正实现育人的目的。而那种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只是辅导员工作的错误认识,忽视了隐性教育与显性教育的相互关系,割裂了“教”与“育”的整体联系,既无法实现各科课程之间育人价值联系,也无法发挥“课程思政”的整体协同育人功能,更谈不上有利于学生成长与发展。

(二)传道功能式微,削弱了课程思政育人的整体效能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传道是教师的第一职责。高校教师如果只重视知识技能传授,忽视价值引领,单纯把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责任和重担全部压在辅导员身上,势必削弱课程思政的整体育人功能,这既不符合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也不符合教育教学的内在规律,更是与国家构建“三全育人”大格局的要求背道而驰。2019年9月出台的《教育部关于深化本科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意见》强调:“把课程思政建设作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环节,坚持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相统一、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统一,充分发掘各类课程和教学方式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引领带动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3]高职院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班级管理是一项系统工程,既需要以辅导员为主组织开展班级建设与管理,更需要各科任教师齐心协力,发挥学科专业优势,共同配合提高。由于当今社会正处于知识经济时代,各类资讯信息层出不穷,大学生对时政、经济、文化、科技及教育等方面都有涉猎,在某些方面甚至钻研得比辅导员还要深,因此对辅导员的全面素质要求也越来越高;加之目前辅导员普遍年轻,学识水平有限、人生阅历不足,在班级人数较多的情况下,难以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的需要。所以,只有通过辅导员与各科任教师相互配合、通力协作,形成思政合力,才能满足广大学生的发展需求,增强课程思政的育人功能。

(三)共生关系失谐,淡化了班级科任教师的团队意识

高职院校辅导员承担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班级管理的大部分工作,在某种程度上减轻了班级科任教师育人责任的同时,让这些教师产生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就是辅导员职责的错误观念。由于目前很多高职院校还没有明确的制度来计算科任教师思政教育的工作量,同时也没有明确的刚性纪律对科任教师未从事思想政治教育进行约束和奖罚,加之辅导员也没有充分发挥其班级管理的主导作用,没有协同科任教师坐下来认真分析班级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久而久之,造成科任教师认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就是辅导员的职责,班级教师群体之间、教师与辅导员之间的关系也日趋疏远,基本上形同路人,科任教师上课也是“来去匆匆”,在班级停留时间短,更谈不上积极参与任教班级的相关活动,甚至认识的学生也寥寥无几。科任教师与辅导员交流的时间少,导致班级存在很多情况没有及时反馈给辅导员,造成班级管理滞后,思政教育合力难以形成。长此以往,科任教师作为班级管理的主人翁意识将逐渐消亡,教师的班级集体荣誉感也不断虚无,教师共生关系失谐,团队合作意识逐渐淡化,这些都不利于班级管理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顺利进行。

二、高职院校实施班级管理整体负责制的理论依据

(一)马克思主义普遍联系观点和系统论是指导高职院校班级管理整体负责制的普适理论

马克思主义认为,物质世界是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普遍联系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两个最基本的观点之一。普遍联系是物质世界一切事物、现象之间,以及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都保持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的关系。事物联系具有普遍性、客观性和多样性,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正是由于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才使得万物之间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整体观始终贯穿于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和方法论。马克思在《哲学的贫困》中曾指出:“每一个社会中的生产关系,都形成一个统一的整体”。高校班级既是学生的集合体,也是科任教师的集合体,更是师生、学校与社会大环境之间有机融合的集合体。根据系统论专家L.V.贝塔朗菲(L.Von.Bertalanffy)的观点,世界上任何事物都可以看成是一个系统,系统是普遍存在的。这与马克思主义普遍联系的观点一脉相承。班级作为一个由教师和学生构成的系统。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不能脱离系统而单独存在。班级这个系统内的师生,既作为系统的要素而相互联系在一起,同时也因为“教学”这个目标而普遍地联系在一起。这种联系是复杂多样的,既包括辅导员与学生之间的管理关系,也包括科任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教与学”关系,同时还包括班级全体科任教师协助辅导员共同实施课程思政,实现育人目标的协作关系,等等。这些联系既有直接的、也有间接的,既有必然的、也有偶然的,总而言之,因为这些联系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形成了班级管理的复杂性和多样性。这就表明单纯靠辅导员负责几个班的管理模式,已不能适应新时代高职院校班级管理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需要,新形势要求我们运用马克思主义普遍联系的唯物辩证法创新班级教育管理模式,形成思政教育合力。

(二)认知差异理论和多元智能理论是推行高职院校班级管理整体负责制的客观要求

根据瑞士心理学家让·皮亚杰(Jean Piaget)提出的认知发展理论(cognitive-developmental theory),高职院校学生尽管年龄相仿,但由于受到智力发展水平、环境因素等多方面的影响,导致学生在文化基础知识、专业技能水平、智力因素、个性特征和生活习惯等方面表现出不同的个体特征。这些个体特征差异也印证了美国心理学家霍华德·加德纳(Howard Gardner)提出的“多元智能理论”(multiple intelligences)。他认为,人的智能是多元的,不是单一的,智能不是以整体的形式存在,而是以相对独立的形式存在,每个人在认识事物过程中对语言、音乐、逻辑数学、空间、身体—动觉、内省、人际关系和自然等8种智能的表现程度不一。每个学生由于遗传因素、所处环境、成长经历各不相同,从而形成各自的个性特征、优势与不足。因此,教育不可能像工厂流水线,采取统一的标准进行大批量生产,只能因材施教,针对不同个体特征的学生进行差别化、个性化教育,让不同的学生都找到适合自己的成长之路,让每一个学生都得到充分发展,这正是教育的魅力所在。由于高职院校囿于现有条件,现行辅导员管理模式不可能对所有学生的差异进行个性化教育,因此,只能通过推行班级管理整体负责制,让各科任教师主动积极参与学生管理,让某些智能发展程度高的教师指导具有相同智能的学生,加强对学生在思想表现、行为习惯、专业特长、兴趣爱好等方面的沟通与了解,帮助辅导员做好学生思想教育和管理,提供个性化的指导与服务,从而促进学生差异化发展。

(三)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是指导高职院校班级管理整体负责制的现实依据

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是中国最高领导人为全球治理提供的中国智慧,是当今一个十分重要的国际政治命题,它包含着十分丰富的内容,既概括了现代国际关系中相互依存的本质,同时也为现代国际关系发展指明了方向。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思想不仅在国际关系处理中为全球治理提供了中国方案,而且为高职院校的学校治理和管理班级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从社会学角度来看,班级是一种社会系统,班级社会学(sociology of classroom)是构成微观教育社会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主要研究班级结构、文化、人际关系、班级的社会功能和班级的外部制约因素等[4]。结构决定功能,所有科任教师和学生是构成班级结构最重要的要素,班级教育功能的发挥需要我们重点关注教师之间、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关系,其中最主要还是师生之间的关系。人類命运共同体理念告诉我们,作为班级系统构成要素的教师与辅导员之间是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关系,双方有着共同的目标、共同的利益,每个人都应当将自己视为班级共同体的一员,应当为班级这个共同体的发展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履行自己应尽的义务。在班级管理过程中教师团体可以说是一荣俱荣、一损俱损,既需要辅导员的精心组织、全身心投入,更需要各科任教师的相互支持、大力配合、共同施教,发挥课程思政的教育功能,形成命运相连、休戚与共、相互尊重、合作共赢的班级管理命运共同体。

(四)课程思政理念是落实高职院校班级管理整体负责制的行动指南

课程思政是指学校所有教学科目和教育活动,以课程为载体,以立德树人为根本,充分挖掘蕴含在各门课程中的德育元素,实现通识课、专业课与德育的有机融合,将德育渗透、贯穿于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助力学生全面发展的一种综合教育理念。华东师范大学邱伟光教授认为,课程思政指向一种新的思想政治工作理念,即“课程承载思政”与“思政寓于课程”。这一理念注重在价值传播中凝聚知识底蕴,在知识传播中强调价值引领,注重课堂教学、社会实践、网络运用三维课程的统一[5]。江苏大学的陆道坤教授认为,科学的课程思政能够将思想政治教育的要求与课程自身的思想政治教育内涵相融合,使思想政治教育的因子融入课程之中,赋予思想政治教育以鲜活的生命力,同时丰富专业课自身内涵,挖掘其育人价值,拓展其教育教学功能[6]。这两位专家分别从教育和教学的角度对如何推进课程思政进行了阐述,但如何在教育教学和学生管理过程中将课程思政的教育理念落地、落细,这就需要高职院校通过“班级”这个载体来实现。班级管理、育人育德是一个系统工程,它需要每一位科任教师“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需要每一位高职教师充分挖掘本专业课程中的思想政治元素,发挥各门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于教育教学的全过程,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形成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格局。从教育学角度来看,班级是指在特定的时空范围内,由一群年龄和心智程度相近的学生,为了共同的目标而组成的社会群体。为了实现共同的目标,这就需要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有机配合,而班级教育任务也不可能由一个人完成,这就需要科任教师共同负责、共同执教,从而实现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因此,高职院校班级管理既要发挥辅导员的作用,彰显思政教育的重要地位,同时更要调动各科任教师的积极性,发挥专业课程在教书育人中的思政功能,只有二者在传道授业解惑中彼此合作,引人以大道、启人以大智,才能将课程思政有机地融入到教育教学全过程,推动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的同向同行。

三、课程思政背景下高职院校班级管理整体负责制的构建策略

实施高职院校班级整体负责制就是要构建“纵向衔接、横向贯通、关系和谐、个性发展、协作育人、共同成长”的治理结构,但班级管理整体负责制的构建是一个系统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多方力量坚持不懈、久久为功,持续做好以下五个方面的工作。

(一)牢记育人初心,把立德树人作为实施班级管理整体负责制的逻辑起点

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培养人。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强调,要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坚持教育为人民服务、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服务、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服务、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德者,才之帅也。德才兼备是担当民族复兴大任时代新人的基本要求,也是高等学校育人的重要目标。立德树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根本任务与根本遵循,也是检验学校是否落实“四为”教育方针的唯一标准。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高职院校必须落实新时代党的“四为”教育方针,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无论学校采取什么样的班级教育管理模式,其最终目的应当是落实党的教育方针,推进立德树人。因此,在构建高职院校班级管理整体负责制模式时,高校每一位教育工作者必须把立德树人作为自身的初心使命,作为教书育人的逻辑起点。班级管理整体负责制实际上是大德育观与大课程思政观在班级管理上的集中体现。高职院校应牢牢把握立德树人的根本遵循,把思想政治教育摆在首位,通过构建全员参与的网状育人体系,挖掘各门课程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课程教学的全过程,在课程教学中坚持价值引领与知识传授并重,实现价值塑造、能力培养、知识传授三位一体的教学目标,培养学生具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汇聚教育合力,把党的全面领导作为实施班级管理整体负责制的核心力量

构建班级管理整体负责制就是要在党的领导下,聚合与班级关联的所有教育力量,形成共同育人的格局。一是坚持党对班级管理的全面领导。成立由党委书记任组长的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领导小组,制订新时代高职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规划,做好顶层设计,强化党的基层组织建设,确保党对人才工作的领导延伸到每一个学习场所,覆盖到每一名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同时加强党建育人工作的理论与实践研究。二是构建协同育人的工作机制。高职院校要建立全程贯穿、全方位覆盖、党政工团等齐抓共管的育人格局,进一步优化学生管理模式,全面推行学生学业导师制度,建立并完善思政课教师担任学生政治辅导员制度,确保每名学生都有一位学业导师,确保学生在校学习、创新创业有教师全程指导,毕业后有教师跟踪调查;建立健全挂钩帮建机制,实行学院领导负责二级学院、中层干部联系班级、教工党员“一对一”的帮扶制度,定期或不定期到联系单位(班级)蹲点调研,找学生谈心交流,深入了解学生学习情况,参与学生相关活动,增进师生之间友谊,让学生亲其师信其道,提高育人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加强网络育人阵地建设,建设“易班”、QQ群、微信群、公众号等班级网络社区,形成覆盖现实与虚拟两个空间的育人网络,实现面对面与键对键有机融合,线上线下相互衔接。三是增强全员育人意识。高职院校应完善全程贯穿、全方位覆盖机制,建立教职工行为规范等相關制度,增强管理、服务等部门教职员工都是“不上讲台的教师”的责任意识,牢固树立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等教育理念,形成全员育人合力。四是完善育人评价机制。高职院校应出台新时期育人评价管理细则,强化思政教育工作与班级管理“一岗双责”,将思政教育和班级管理纳入部门和教职工的考核体系,将育人工作成效作为各部门目标管理、各类人员年度考核、教师职称评聘等重要依据。

(三)改革思政教学,把课程思政作为实施班级管理整体负责制的主要途径

课程思政是推行班级管理整体负责管理模式的重要内容,课程思政既是一种系统的教育观,也是一种整体的育人观;既是课程改革的方法论,也是大思政教育的实践论。它与实施班级管理整体负责制一脉相承、殊途同归。因此,实施班级管理整体负责制,必须改革思政教学,把构建课程思政作为实施班级整体负责制的一条极为重要的途径。实现课程思政与班级管理整体负责制有机统一,关键在于课程改革。一是构建高职院校思政教育课程体系。高职院校应围绕“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有机结合”的课程建设目标,将课程界定为显性思政课程(主要是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和隐性思政教育课程两大类型,其中隐性思政教育课程又包括综合素养课程(含通识教育课程和公共基础课程)和专业教育课程;同时,根据课程类型,进一步明确其思政教育功能和实现思政教育功能的主要途径。二是改革教材内容。高职院校应重点针对隐性思政课程,改革其内容,根据课程特点,在制定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同时,制定专业育人大纲,提练专业精神和德育元素,编制专业职业素养手册;在编写课程标准时,充分挖掘课程所蕴含的思政元素,主动与行业、企业对接,与职业、就业、创业关联,与时政热点、焦点挂钩,与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与成就融合,将思政教育内容有机地嵌入到教材各章节,把教材内容转化为学生喜闻乐见的话语,让专业教材具有浓厚的“思政味”,合力构建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同向同行、协同发声的教材体系。三是改革思政教学方法。高职院校应充分发挥思政课教师、辅导员的显性思政教育功能,强化思想政治理论课价值教育使命,凸显综合素养课程的价值引领功能,注重专业课程价值渗透作用,构建思想政治理论课、综合素养课程、专业课程三位一体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体系[9];同时,摒棄传统的教育方式,采取贴近学生、贴近生活,一对一的引导与帮扶等方式,通过案例教学、现场教学等方法,增强教育的实效性、现场感,让教师成为学生学业上的好老师、生活上的好朋友、成长路上的好导师,实现班级管理与思政教育由“大水浸灌”向“精准滴灌”转变。

(四)拓展育人渠道,把全程育人作为实施班级管理整体负责制的基本生态

全程育人是班级管理整体负责制教育模式的内在要求,同时也是教育育人功能在时空领域的具体体现。从宏观角度来看,全程育人需要学校、家庭和社会三类教育相互配合,共同完成;从中观角度来看,全程育人贯穿于学校教育的全过程,学校的一切活动都是为了实现全程育人的功能,因此,高职院校必须针对不同阶段、不同年级的学生群体实施不同的教育内容;从微观层面来看,班级教育与管理需要实行差别化教育,因人而异,让不同的教师对不同学生采取个性化的教育方式,让学生亲其师、信其道,因此,高职院校必须把全程育人作为学校教育的基本生态,让每位教师牢记教书育人的职责,让学生无时无刻不沉浸在育人的氛围之中。而要实现这些育人育德的目的与功能,高职院校必须不断拓展育人渠道、创新育人方式,开展学生喜闻乐见的育人活动,构建班级管理整体负责的育人生态。一是强化思政课主渠道主阵地作用。高职院校应培养一批政治素质强、理论水平高、家国情怀深、时代视野广、师德要求严的思政教师团队,建设好学生真心喜爱、终生受益的思政教育精品理论课程,开发一系列思政教育微课资源,让思政课从空洞说教变成生动实践,从而增强思政课程的亲和力和感染力。二是落实课程思政要求。高职院校应强化全体教师的思政教育职责,发挥各类课程思政教育功能,把思政教育融入各门课程教学,使学生在学习知识和专业技能时,同步提升政治觉悟、道德修养和职业素养,达到让盐溶于水,润物细无声的效果。三是抢占网络育人新高地。当代大学生是我国网络的原著民,网络已成为其生活必不可少的重要内容,网络对于青年一代影响越来越大,因此,高职院校必须与时俱进,根据当代大学生的特点抢占网络育人高地,通过开通校园公众号、教师博客、班级QQ群、微信群等,推进思政教育与信息技术有机融合,建设一批融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服务性于一体的网络精品栏目,打造大学生喜闻乐见的网上精神家园,提升思政教育吸引力,让学生从入校到毕业都感受到浓浓的育人氛围。四是拓展实践育人途径。高职院校应突出实践育人的渗透力,推进校企合作育人、校社共同育人,将实践育人纳入人才培养方案,在注重第一课堂专业实践教育和第二课堂行为养成教育的基础上,开展志愿服务、创新创业、社会调查等第三课堂实践活动,形成统一规划、分层实施、分类管理的实践育人体系,引导学生走入企业、深入农村、踏入社会,从而切实发挥社会“大课堂”的育人作用,形成全程、全方位育人的教育生态。

(五)加强文化建设,把文化育人作为实施班级管理整体负责制的最高追求

文化育人是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途径,是实现全方位、全过程育人的重要内容。文化建设与班级管理之间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关系。一方面,文化建设为班级管理提供物质保障和精神层面支持,影响班级管理与建设;另一方面,班级管理与建设需要在浓郁的校园文化氛围中展开。在课程思政背景下,高职院校构建“三全”育人班级管理整体负责制有助于促进班风学风向好向善,推动校园文化建设,彰显校园文化育人的魅力与成效,因此,在实施班级整体负责制过程中,尤其需要加强文化建设,把文化育人作为实施班级整体负责制的最高追求。一是制定学校文化建设规划。高职院校要做好文化建设顶层设计,在思想引领、专业体验、文化涵养等方面进行科学规划,制订学校、院系、年级等递进式的文化精神培育方案,提炼学校各类文化元素,凝炼理念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环境文化等方面的内涵,形成校园文化精神体系。二是打造特色文化品牌。特色文化品牌形成过程漫长,需要一代又一代人去传承与发展。高职院校要挖掘学校历史沿革、行业优势、服务面向等所蕴含的文化积淀和内涵特质,明确办学定位,找准服务面向,围绕人才培养,在继承优良文化传统的同时,及时融入新时代文化内涵,打造兼具行业特色和地域特色的校本特色文化品牌。三是优化文化环境,完善文化设施。高职院校要重视文化育人熏陶与浸润功能,加强校园物质文化建设,优化校园功能布局、改善各类教学设施、美化校容校貌,营造各类文化氛围,通过道旗、墙体、展板、标语等载体,展示学院特色文化,让学生时刻感受到文化的熏陶,日积月累,入眼入脑入心,内化为行动,在无形中增强文化育人的引领力、感染力,形成好的班风、学风和校风,为实现人才培养目标奠定坚实的思想基础。

綜上所述,创新高职院校班级管理,研究新时代德育工作新方法,探求新途径,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这是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的内在要求。为了适应时代的变化与要求,高职院校理应构建纵横交错、点面结合、分工协作、齐抓共管的班级管理整体负责制,完善“三全”育人模式,进一步发挥教师团队协作功能,聚集课程思政教育合力,彰显职业教育类型特征,为建设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高职教育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与智力支持。

参考文献:

[1]范建华,朱以财,任扬.我国高校辅导员制度的历史考察[J].教育学术月刊,2010(11):75-77.

[2]张烁.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 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09(1).

[3]教育部.教育部关于深化本科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意见[Z].教高﹝2019〕6号,2019-09-29.

[4]顾明远.教育大辞典(第6卷)[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435-449.

[5]邱伟光.课程思政的价值意蕴与生成路径[J].思想理论教育,2017(7):10-14.

[6]陆道坤.课程思政推行中若干核心问题及解决思路——基于专业课程思政的探讨[J].思想理论教育,2018(3):64-69.

[责任编辑    秦   涛]

Thinking on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Overall Responsibility System of Class Management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Curriculum Ideology and Politics Education

LIU Yang, ZHOU Xiaowei

Abstract: The current mode of class management in the charge of counsellor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has many disadvantages such as ambiguous role positioning of teachers, declining function of professional teaching, and disharmony of teachers and students' symbiotic relationship, which has separated the organic link between teaching and education, and the teacher's function of cooperative education has not been fully played.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curriculum ideology and politics education, it has become a new trend of class management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to carry out the overall responsibility system of class management and construct the pattern of "three-all" education. From the theoretical point of view, Marxism's universal connection view, system theory, cognitive difference theory, multiple intelligence theory and human community theory provide universal theory, practical basis and action guide for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to implement the overall responsibility system of class management. From the practical point of view,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should remember the original intention of education, gather educational resultant force, reform ideology and politics education, expand educational channels, strengthen cultural construction, build full participation, comprehensive influence and the whole process education ecology ,realize the organic integration of the value guidance and knowledge,  and cultivate builders and successors with all-round development of morality, intelligence, physique, beauty and labor for the cause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Key words: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class management; overall responsibility system; "three-all" education; curriculum ideology and politics education

猜你喜欢
三全课程思政育人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普通高中文化育人的思考与实践
悦人亦育人 冬季里的音乐绽放
发挥专业特色 实施“课程思政”
课程思政下的民办高职院校师生关系构建
网络环境下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和班集体建设的实践应对
高校“三全”育人模式探索
坚持“三全”原则实施“三项”工程构建德育工作新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