脚踏“实”地,从“心”出发

2021-10-16 00:30胡小洁
小作家报·教研博览 2021年33期
关键词:教育课心理健康心理

胡小洁

摘要:在没接触过心理健康教育的七年级,在家长和孩子的心理都停留在小学状态时,如何有效地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笔者从自己平时的教学中,从认知心理的角度,总结出了一点浅显的的经验。首先在学生心里描绘初中三年的课程框架,让学生对这门新的课程有整体的把握。接着从七年级这个时间段的实际出发,对课程时间的安排做人性化的调整,前面适应阶段课程安排频率高,后面可以降低。根据学生实际可增加适应新环境和新老师的教学内容。为了使教学内容得以巩固,可以增加对家长亲子沟通方式的引导。最后是根据学生的心理实际,将课堂个性化,更贴近学生实际和课程特点,从而使得心理健康教育能改变一种行为、改变一种信念,获得一种心理技能。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充分开发他们的潜能,培养学生乐观、向上的心理品质,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全发展。

关键词:七年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现状;七年级学生人生阶段现状;七年级学生心理现状;从实际出发;贴近学生心理

中图分类号:A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21)-33-337

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对心理服务的需求越来越多。国家教育部也越来越重视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中就指出“有条件的城镇中小学和农村中小学,要从实际出发,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要抓好心理健康教育骨干教师队伍建设,同时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加强区域性心理健康教育的整体推进工作。”笔者认为这句话中最关键的是两个字“实际”,下面就谈谈从新居民子弟学校七年级学生的实际出发而做的一些尝试。

一、从学生的课程实际出发,描绘课程知识体系。

我们都知道,看一本书,想要迅速地掌握它的要点,是要先看它的前言和后记,以及目录。这样之后细节的研读,也是在整体的知识框架之内进行,这样有助于促进理解知识之间的联系,从而加深对知识的掌握。

心理健康教育虽说很重要,但是在农村学校和新居民子弟学校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的并不多。笔者所在的新居民子弟学校,在七年级的学生中开设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这些学生他们在小学里没有设立心理健康教育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对他们来说是一门全新的课程。针对这种情况,这些初次接触心理健康教育课的七年级学生,想要在心理健康教育课堂上有更好的收获,也是需要老师帮助学生先从整体上去了解心理健康教育这门课程。我们首先要花一些时间,带领他们了解心理健康教育课的作用,带领他们浏览教材,让他们知道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设置的目的。跟他们探讨初中三年的心理课程的学习目标和计划。这样就会在学生的心里描绘出心理健康教育这门课程的知识和能力体系,让他们知道自己在这个学期要发展哪些能力,知道自己在初中阶段可能会遇到哪些困惑,应该去寻求哪些帮助;知道三年之后,自己的心理要发展成什么样的水平。

在他们心里构建这样一棵知识和能力的大树干还是非常有必要的,这样每上一节课都是在为这棵树的适当的地方添上一片叶子。并且心理健康教育绝不仅仅只发生在心理健康教育课堂上,生活中处处都是心理健康自我教育的机会。这样的体系的建立,能让学生变被动的接受为主动自我教育。

二、从学生所处时间点的实际出发,调整课程安排。

七年级是学生人生中最关键的一个转折点。他们的心智还比较稚嫩,却要面临学习和人际关系的巨大变化。所以在这个时间点,心理健康教育要充分发挥它的引领作用。

1、是课程时间的安排。七年级的知识性学科,学生在小学里都遇到过,但是学习的要求、学习的方法、老师的教法完全不同于小学。另外大多数的学生都是离开小学来到一个陌生的初中学校,遇见的也是陌生的初中老师。所以在期初学生在心理上要适应新教法新学法,要适应新环境,适应新老师。一周一节是不够的,学校可以在期初一个月内增加几节课,或者考虑在军训环节增加心理健康教育课。后面学生心理稳定下来之后,心理健康教育课的节数可以减少,频率可以降低。

2、是课堂内容的安排。教材上有设置学生与新同学的相处的课例,但是如何在新的环境中获得安全感以及如何从与小学老师亲密的关系中抽身出来,与初中老师建立新的关系,教材上并没有现成的课例,所以需要心理老师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课例,对学生进行精准的引导。

3、引导对象的增加

另外七年级学生的父母们,也会在心理上停留在小学生父母的状态,而七年级的学生已经进入青春期,所以冲突不断。而且学生跟家长呆在一起的时间比在学校里多,家长在孩子的心理健康发展方面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比如孩子在课堂上可能会学到情绪控制的方法,但是回到家里,因为父母还是以原来的应对方式,那么学生又会陷入原先的心理模式中去。所以对家长的引导也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内容。

三、从学生的心理实际出发,将课堂个性化。

1、根据学生心理现状,确定课堂重点内容。

心理学教材有好几种版本,笔者学校用的是北师大出版社版本。但教材只是一种参考,它只能是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普遍状态编制的,无法做到个性化编写。教师在使用的时候,根据自己这个学校这个班级进行调整,甚至补充的(前面第二点提到增加适应新环境新老师的教育内容)。

《认知天性》里谈到“用自己的语言把新知识表达出来,把它和已知联系起来。越是能把新知识和已知关联起来,越是能诠释这两者之间的关联,就越能牢固地掌握新知识。新旧知识间的关联越多,就越有助于记忆。”那么首先要从学生的现状出发,了解清楚学生的已知和未知,而且要在已知和未知之间搭好桥梁。比如笔者上的一堂人际交往中的关于“赞美”的课,首先用问卷了解学生对于赞美主题的了解现状。对于赞美的目的、方式学生都比较清楚了,于是把课堂的中心定在:“为什么我会比较少地得到赞美,也很少去赞美别人”,这个点才是学生真正需要要探讨的,这样的课堂才是有效的。

2、根据学生心理现状确定上课方式。

《认知天性》里谈到“多样化训练或者说穿插练习相比集中练习,它们有助于我们更好地学习如何评估背景,以及辨识问题间的差异,从一系列可选的答案中选择并应用正确的解决方案。”心理健康教育課是一门以活动体验感悟为主的课程。它的作用从小的方面来说:是要去改变一种行为、改变一种信念,获得一种心理技能。从大的方面来说,是要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充分开发他们的潜能,培养学生乐观、向上的心理品质,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全发展。所以如何促进学生内化知识和技能应该成为课堂的中心。这就是为什么要在心理课堂上也进行多样化训练。

所以心理健康教育课教师要尽可能地再现复杂的生活场景,复杂就意味着多样化,而采用多样化训练,让学生在其间习得各种能力。比如创设情境,让学生角色扮演、辩论、进行心理剧排练等等多样的形式,让学生充分体验、经历,从而获得体会,并将之内化为自身的技能。从效果上看起来,这样做花费的时间比老师在课堂上照本宣科会多很多,但是学生会掌握得更牢固。

总之,七年级是一个比较特殊的时期,而且作为新居民子女的身份也是特殊的,所以心理健康教育要考虑这个特殊性,构建两个体系一个中心点来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效率。

参考文献

[1]《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

[2]《学习天性》作者:[美]彼得·C.布朗,[美]亨利·L.罗迪格三世,[美]马克·A.麦克丹尼尔

猜你喜欢
教育课心理健康心理
心理小测试
心理感受
融入式心理健康教育的路径探索
微课在心理健康团训师培养中的应用探讨
基于人际交往的心理健康课程
省长上了一堂“教育课”
心理小测试
关注自己的心理健康
炒股心理错觉一二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