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莫高窟不同时期供养人印染服装的色彩分析

2021-10-17 04:11樊雅雯
化纤与纺织技术 2021年5期
关键词:莫高窟画像时期

樊雅雯,肖 红

西安工程大学,陕西 西安 710048

敦煌莫高窟供养人画像真实展现了当时人物生活的面貌,供养人画像是工匠们对照真实人物的形象所绘制出来的,其服装色彩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当时的社会特征。通过对不同历史时期莫高窟供养人印染服装的色彩研究,根据服装的色彩领略不同朝代服装色彩文化的风格及其魅力,可以起到对传统文化的保护与发展、增强民族自信心的作用。

1 供养人的概念、分类与属性

1.1 供养人的概念

供养人是出资或赞助敦煌石窟开凿、佛教造像和绘制壁画的施主[1],这些供养者为了表示自己对佛教虔诚的信念,展示自己的功德与留名后世,在窟内画上自己的形象,有的还会写上自己的姓名,这便是供养人画像。一般画像旁边会有榜题,作为人物的身份说明(见图1)。

图1 莫高窟第285 窟主室北部供养人像

1.2 供养人的分类

按照身份地位,可将敦煌莫高窟的供养人划分为五类:第一类是寺院僧侣,如僧人、法师等宗教人士;第二类是豪门望族,他们是莫高窟开凿的主力军,能出资或独资开凿石窟;第三类是一些少数民族,由于与敦煌的政治、经济或联姻产生了联系,他们也成为供养人;第四类是本地的政权领导人,如归义军节度使、军将等人;第五类是普通百姓,这类人身份低微,势单力薄,只能共同出资来开凿石窟。

1.3 供养人的属性

供养人画像的位置一般是画在甬道和四壁底部,早期供养人画得都很小,只有三四十厘米高,数量较多,后来画得越来越大,220 窟的翟氏供养人大约半人高,到唐代中后期出现了真人等身大小的,甚至高于真人的供养人画像。这并不是画师炫技,而是人神关系发生了变化,佛教社会化日益明显。

2 敦煌莫高窟不同时期供养人印染服装的色彩特征

敦煌莫高窟在古代时期因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如社会历史背景的变迁、人民信仰观念的变化,其莫高窟供养人画像也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呈现出不同的色彩特征。本研究参考了张先堂先生[2]的《莫高窟供养人画像的发展演变——以佛教史考察为中心》一文中的时期界定,从以下四个阶段对供养人画像的服饰色彩特征展开分析。

2.1 第一阶段:十六国、北朝、隋代(公元304—618 年)

莫高窟供养人画像的发展历史悠久,早在十六国、北朝、隋代就已出现,随着佛教的发展,莫高窟供养人画像的数量越来越多。这是供养人画像发展的初期,供养人画像一般位于佛龛沿下或壁画佛像下部,约二三十厘米高,如莫高窟第268 窟,是现存最早的供养人画像,佛龛沿下的男女供养人相向而立,人物呈现出虔诚奉佛的庄重神态。男像着汉式深衣袍,拱手恭立。从左至右看,第一位女者身穿大袖衣裙,第二位女者着窄袖衣裙。服装的色彩明度为中调,运用了红绿对比的效果:土红—灰青、赭石—浅绿,因色彩饱和度不高,在视觉上对比效果不强,但给人宁静、含蓄之感,构建了非常和谐的画面关系。在该时期这些色彩的运用比较单一和固定,从中也反映出当时的人们对于佛教信仰观念的虔诚。

2.2 第二阶段:初唐、盛唐、中唐时期(公元618—835 年)

唐代是中国古代历史上政治、经济、文化等发展的鼎盛时期,这个时期敦煌石窟的营造规模极速扩大、佛教快速发展,莫高窟壁画迅速发展到高峰,供养人画像高度逐渐贴合真人尺寸,人物的刻画较为饱满,服装用色明快,以杏黄、豆绿、赭石为主,呈现出一种清新别致的风貌。大多数墙面以赭色为底色,后加朱红、杏黄、石青、天青等颜色绘制,体现出一种鼎盛的气象。

莫高窟第390 窟为初唐时期的洞窟内有60 余身供养人画像,是本时期建造规模最大的一个群体画像洞窟。根据画像可看出画像队伍的宏大,男女皆有,侍从众多,均着盛装,一派车马繁荣的景象,男者多穿朱色窄袖长袍系带,裹朱色头巾,其余穿朱色大袖孺,戴同色系冠;女者发为大首髻,身着石青、石绿色长裙,朱色小袖衣衫,系黑色带。服装的色彩以红绿对比为主。人物动态、服饰、衣色各有变化,画像不大,却呈现出一种恢宏的气势。

这时的人们对于色彩在服装上的运用已经有了一套非常严格的服装色彩等级制度,且服装色彩是随统治者的喜好而变化的。如唐初“天子袍衫用赤黄”,而禁令官吏百姓服赤黄。百官服色贞观中始令“三品以上服紫,四五品以上服绯,六七品绿,八九品青”[3]。后又有多次改变,唐前期供养人服装色彩不完全符合制度。开元、天宝年后,随着唐王朝政治腐败、生活糜烂,“赐紫”“借色”风行一时,弄得朝会时“朱紫满庭”,品级不分。唐代后期壁画中的官吏形象大多着赭袍,没有朱紫青绿的分别,这与当时服装色彩的混乱有一定的关系。但对庶民百姓而言,若穿朱紫青绿色服装当治罪。盛唐、中唐时期,随着国力稳定、社会安宁、生活富裕,人们对于色彩的追求更高,印染服装色彩越来越丰富。

2.3 第三阶段:晚唐、五代、宋代(公元836—1035 年)

这个时期莫高窟供养人画像开始产生巨大变化,从晚唐开始莫高窟大多数洞窟是由地方高官、世家大族所营造的,窟主为凸显个人的权势声威、炫耀家族功绩,要求工匠们将亡故的家人亲属,无论男女老少、身份地位的高低全部画上去,并在榜题中详细记载每个人的身份,这个时期的供养人画像非常大,甚至有些窟主的画像尺寸比真人还高大,尽显气派。

五代时期曹元忠夫妇建造的莫高窟第61 窟中的供养人像为曹氏家族,其画像大小比真人还大。从左至右第一身为曹议金的回鹘夫人,第二身为嫁给甘州回鹘可汗的公主。两身供养人皆面庞圆润,高个头,穿红色右衽窄袖翻领长袍,衣身宽大,下摆长至拖地,领口、袖口镶有织金锦的花边,头戴桃形冠,上缀凤鸟,发髻两边插簪钗,足穿翘头棉鞋。第三身为于阗国王李圣天的夫人、窟主的母亲,其服装色彩以红绿对比为主,有朱红、石榴红、胭脂、杏黄、豆青、艾青等色彩。北宋初年,服饰崇简,大中祥符以后,奢侈之风盛行,人们喜欢大量用金,出现了可以在服装上进行局部印金的工艺。印金需要结合凸版印花完成,首先在木板上雕刻出阳纹图案,在凸版上涂上黏合剂印于织物,然后再贴上金箔即可完成印金工艺[4]。

2.4 第四阶段:西夏、元代(1038—1368 年)

这个时期是莫高窟供养人画像建造的尾声。当时的统治者为少数民族居多,他们没有想要彰显功德或者传承信仰的强烈意愿,因此营造洞窟的人越来越少,他们更多的是选择完善或重修洞窟,莫高窟供养人画像急剧减少,供养人画像的发展进入衰落阶段。据《中国古代染织纹样史》记述:元人尚白,以白为吉,为正色,帝王所用的衣物、旌旗、帷幕等多为白色。元人亦尚蓝,蒙古人遵天敬祖,因尊天而尚天色,又因之尚蓝。高级大官大多着鲜艳官服,而平民被禁用彩色织线制成的衣物,只许穿暗色服装,由于禁令的限制,促使劳动人民因地取材创造出多种褐色,多达四五十种,后来还影响帝王的衣着,也破例采用褐色,褐色系的色彩变成这个时期种类最丰富的色彩,且元代的印金工艺也有很大发展,已施行于整件衣服。

3 结束语

敦煌莫高窟供养人印染服饰在不同历史时期所反映出的色彩特征各不相同。第一阶段的供养人印染服装色彩比较单一,饱和度不高,色系分类少,且同色系、色彩区别不大,用色不分等级和性别,以饱和度不高的红绿色搭配为主。第二阶段色彩种类较为丰富且有了严格的等级制度,不同的服装色彩所象征的身份地位、政治等级也不同。第三阶段色彩种类越来越完善,且出现了可以在织物上进行局部印金的工艺。第四阶段色彩种类非常丰富,尤其是褐色系色彩已多达四五十种,服装的色彩等级制度非常严格,规定百姓的服装只能使用暗色。

猜你喜欢
莫高窟画像时期
莫高窟晚唐经变画乐器内容比较研究——以第18、12窟与第85窟为例
威猛的画像
“00后”画像
樊锦诗:此生命定,我就是个莫高窟的守护人
画像
文艺复兴时期的发明家
开心一刻
一战时期蛰豪战(10)
新时期的向善向上
莫高窟里看藻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