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血长津湖:朝鲜战争中的“立国之战”

2021-10-18 21:20孙文晔
文萃报·周五版 2021年39期
关键词:长津湖我军志愿军

1950年,第一批中国人民志愿军跨过鸭绿江,抗美援朝,保家卫国。为了保证战争的胜利,随后,毛泽东同志钦点原驻扎于东南沿海一带的第9兵团入朝参战。由于前线吃紧,兵力不足,第9兵团还没接到补给,就从辑安、临江等地进入朝鲜。到达战场时,许多战士身上穿的还是单衣,脚上踏的也是普通的布鞋,完全没办法抵抗北方的严寒。在如此艰难的情况下,第9兵团与敌人进行了“史上最艰苦的长津湖战役”。

“原木在移动”

11月27日,大雪纷飞,气温下降到零下30摄氏度。上午,东线美军首先发难,却一拳打在棉花上,连对手在何方都摸不清。黄昏时分,轮到志愿军吹响号角,士兵从隐蔽处跃出,他们的腿被冻得无法弯曲,跑起来就像是“原木在移动”。

经过一夜血战,美陆战1师师长史密斯惊愕地发现,从天而降的十万神兵,已经在40英里长的山区道路上,把美军从北向南分成五块,包围于长津湖东西两侧及湖南岸的新兴里、柳潭里、下碣隅里三个孤立的点上。被围美军立即用200余辆坦克在三个被围地域组成环形防线,志愿军缺乏重武器,只能用步枪、机枪去冲击敌人的“铁桶阵”,付出的牺牲难以想象。

在第一天的交战中,担任主攻的27军第80师减员达三分之一,79师减员二分之一。29日,27军参战部队冻伤、冻亡和伤亡减员已达三分之二。如此惨烈的战斗,让久经沙场的第9兵团司令员宋时轮也有些举棋不定了。

就在这时,毛泽东突然打破“我们不遥制”的信条,向彭德怀、宋时轮等人发来一条紧急电报。电报中称:“此次是我军大举歼敌,根本解决朝鲜问题的极好时机!”毛泽东这封电报,虽然没有具体的战术指导,却似一剂强心针。

从11月30日晚起,27军集中两个师从四个方向向新兴里发动猛攻,在不计伤亡的情况下突破了火炮和坦克阵地,与美军展开巷战。战士们攻进一座指挥所时还不知道,他们歼灭的正是美第7师31团。该团因为战绩卓越,曾被威尔逊总统授予了“北极熊团”的称号。在这次战斗中,“北极熊团”3191人被我军全歼,团旗也被缴获。这是志愿军在朝鲜战场上唯一一次全歼团级建制美军。

杨根思扛起了炸药包

为了接应陆战1师南逃,美军调集300多艘舰船到兴南港,还调集了前所未有的航空军,对我军进行了史无前例的狂轰滥炸。而我军官兵则穿着单薄棉衣,饿着肚子,和敌人的飞机大炮做着殊死对决。

为了避免美军溃逃,20军早在11月28日,就向下碣隅里发动了大规模的进攻,无奈这里环形防御工事极其坚固,经过一夜的激战,只是抢下了下碣隅里东面的高地。守卫这块高地的,是58师的一个排,亲自带队上阵地的,是20军的战斗英雄、连长杨根思。

美军的8次冲锋都被打退了,而高地上,也只剩下杨根思、一个排长、还有一个负伤的战士。杨根思命令排长和伤员带着唯一的一挺重机枪撤下高地,自己则扛起了炸药包。当40多个美军冲上来时,杨根思突然从尸体堆里站起来,点燃引线,冲向了举着海军陆战队队旗的士兵……

扼腕水门桥

由古土里撤退时,美军总人数不过1.4万人,各种车辆却高达1400辆,机械化程度之高,是志愿军难以企及的。宋时轮只好使出土八路的老法宝:断桥破路。

美军南逃的最后一关,是水门桥。12月8日晚,减员萬余人的陆战1师通过水门桥,仓皇逃向兴南港。煮熟的鸭子从桥上飞了,桥边高地上埋伏的连队竟然一枪都没放,这也太不可思议了。20军军长张翼翔派人到俯瞰水门桥的阵地上去看看,只见战士们一个个在雪坑里,枪都朝公路摆着,无一人后退。走近那些战士,他们一动不动,都冻成了冰雕……

长津湖战役中,“冰雕连”在多地多处出现过。12月8日,宋时轮向毛泽东、彭德怀汇报伤亡:“第9兵团80师239团3营6连在攻击新兴里之敌时,受敌火力压制即卧倒冰地上,最后打扫战场时,发现全连除一个掉队战士与一个通信员外,其余200多名干部战士呈战斗队形,全部冻死在阵地上,细察尸体,无任何伤痕与血迹。”

毛泽东收报时,北京天色已晚。身边工作人员回忆,他默立良久,黯然神伤,独自走至院内,向着东方脱帽致敬。彭德怀阅电后,果断命令第9兵团放弃已经被包围的敌人,赶紧到气温稍高一些的地区休整,这恐怕是他一生中最难也最了不起的决定之一……

(摘自《北京日报》  孙文晔/文)

猜你喜欢
长津湖我军志愿军
看电影《长津湖》有感
志愿军六天三炸“水门桥”
《突破口》,道出我军制胜密码
《长津湖之水门桥》票房破40亿元系列总票房97.75亿元
《长津湖》创票房纪录后再拍续集
长津湖归来
抗美援朝,美军阵亡人数为何比志愿军的低
云山战役中志愿军的作战要览
灾难现场,这支华侨华人的“志愿军”令人动容!
一段往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