播期与地力对藜麦品种红藜农艺性状的影响

2021-10-19 03:32陈奕浪范道付吴应齐何勇清吴俊姚理武余久华陈吴伟
浙江农业科学 2021年10期
关键词:庆元县全生育期分枝

陈奕浪, 范道付, 吴应齐, 何勇清, 吴俊, 姚理武, 余久华, 陈吴伟

(庆元县自然资源和规划局,浙江 庆元 323800)

藜麦ChenopodiumquinoaWilld.原产于南美洲安第斯山脉,主要分布在秘鲁、玻利维亚、厄瓜多尔和智利等地[1],在当地栽植己有5 000~7 000 a的历史,印第安人称其为“粮食之母”。联合国粮农组织研究认为,藜麦是唯一一种单体植物即可满足人体基本营养需求的食物,推荐藜麦为最适宜人类的完美全营养食品,列为全球十大健康营养食品之一,并将2013年定为国际藜麦年[2]。藜麦具有耐寒、耐旱、耐贫瘠、耐盐碱等特性,具有广泛的适应性[3-4]。20世纪以来,美国、加拿大和部分欧洲国家开始藜麦的本土化种植[5],我国对藜麦的研究相对较晚,于1987年进行藜麦适应性栽培[6],目前主产区分布于甘肃、山西、宁夏、青海等地[7-10]。

自2018年始,庆元县引进藜麦品种红藜试种,多年适应性种植表明,红藜在与庆元县生态环境相近的浙西南地区都具有很好的适应性。在庆元县红藜播期多在3—4月,成熟期在7—8月。为了探索红藜第2茬种植的播期和地力水平对其农艺性状的影响,在土壤肥力等级分别为Ⅰ、Ⅱ级的大田(P1)和油茶林下(P2)分别布设7月3日至8月5日(D1~D4)4个播期的试验,旨在为红藜种植土壤肥力和第2茬播期的选择和大面积种植提供参考。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试验在庆元县岭头乡进行。该乡年平均气温14.5 ℃,最热月(8月) 平均23 ℃,最冷月(1月) 平均5.3 ℃,极端最高气温34.5 ℃,极端最低气温-4.5 ℃,年降水量2 027.8 mm,≥10 ℃年积温5 308.6 ℃。试验地海拔1 209 m,地理坐标119°11′40.6″ E,27°33′18″ N,黄壤,试验大田与油茶林地直线距离53 m,地力等级分别为Ⅰ、Ⅱ级。油茶林于2012年在农业综合开发土地上建园,油茶植株矩形种植,现油茶保存量(1 020±161.9)株·hm-2,株高90 cm,冠幅56 cm×51 cm。

供试藜麦种子为2019年庆元县睦睦家庭农场的红藜自留种。供试肥料为金翼有机肥(屏南金翼有机肥有限公司,有效养分含量N+P2O5+K2O≥5%,有机质≥45%)、鄂中复合肥(湖北鄂中生态工程股份有限公司,N、P2O5、K2O含量均为15%)。

1.2 处理设计

于地力等级I级的大田(P1)与地力等级为Ⅱ级的油茶林(P2)行间分别设7月3日(D1)、7月15日(D2)、8月5日(D3)、8月15日(D4)4个播期。试验小区面积30 m2(1.2 m×25 m),无重复。各处理深耕15~20 cm,施有机肥25 000 kg·hm-2+复合肥1 500 kg·hm-2后翻耕,起垄做畦,畦面耙平整,垂直于畦长方向按40 cm行距开深3~5 cm的播种沟,均匀播种,覆土1 cm左右,人工浇透水。出苗后及时除草,按每试验小区500株进行间苗、定株,不施追肥。

1.3 测定项目与方法

全生育期:播种日至成熟日天数。

植株性状:于成熟期各小区随机选取30株进行测量。株高:从植株生长最高部位至地面的垂直距离;茎粗:植株茎秆最粗处的直径;分枝数:从主穗基部至地面植株分枝数;有效分枝数:分枝中有结实的分枝数;第一有效分枝高:第一个有效分枝部位至地面的垂直距离。

抗倒伏性状:于成熟期调查倒伏率,各小区隔5行,调查1行,统计倒伏株数和保存株数,计算小区植株倒伏率。

小区产量:于成熟期分小区,采收试、脱粒、晾晒后测重。

1.4 数据统计与分析

用Excel 2010进行数据计算和绘图,用SPSS 19.0进行数据的方差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生育期

从图1可见,不同播期红藜皆可正常成熟,但全生育期天数有一定的差异,总体上,随着播期的推迟,气温下降,生育期延长。P1(大田)与P2(油茶林)红藜最长全生育皆为D4播期,分别比最短全生育期长18、16 d。相同播期,大田处理生育期长于油茶林7~20 d,说明随地力的下降,红藜生育期缩短。

图1 不同播期、地力等级藜麦品种红藜生育期的表现

2.2 植株性状

表1表明,不同播期红藜,株高D2处理最高,D4次之,但组间差异不显著;茎粗D4处理最粗,D2处理次之,D1处理最细;主穗粗、主穗长D2处理显著大于其他处理;第1有效分枝部位以D1处理最低,显著低于其他处理,D2处理次之,显著低于D3、D4处理;分枝数、有效分枝数D1处理显著多于其他处理,表现为随播期推迟,分枝数、有效分枝数减少。不同地力等级间,P1处理的株高、茎粗、第1有效分枝部位、分枝数、有效分枝数显著大于P2处理,表现随地力等级的降低,株型矮化,肥沃的土壤更有利于红藜的生长。在交互效应中,D1×P1处理组合株高显著高于除P1与其他播期配置的处理组合,分枝数、有效分枝数显著多于其他播期与地力等级的处理组合,茎粗显著大于D1×P2,与其他配置方式无显著差异。

表1 不同播期与地力藜麦品种红藜植株性状表现

2.3 抗倒伏性

从图2可见,不同播期与地力等级处理红藜的倒伏率在0%~8.2%,表现出较高的抗倒伏性能。4个播期的P1、P2处理间的倒伏率无明显差别,但随着播期的推迟,倒伏率总体呈下降趋势。

图2 不同播期与地力等级藜麦品种红藜倒伏率表现

2.4 产量表现

由图3可见,随播期推迟,P1、P2处理的红藜产量总体上呈抛物线变化,以D2播期处理产量最高,分别比其他处理高38.0%~391.1%和55.3%~77.7%;D1播期处理次之,D3、D4处理最低。P1、P2处理产量存在一定差异,以D1处理差别最大,P1产量为P2产量的292.8%;D2处理次之,P1产量为P2产量的227.4%,D3、D4处理的P1、P2间相差不大。这表明,红藜对气候条件的响应很大,随播期的推迟,P1、P2处理的产量都下降。

图3 不同播期与地力等级藜麦品种红藜产量表现

3 小结与讨论

试验结果表明,在庆元藜麦品种红藜在 7月3日至8月5日皆可成熟,全生育期83~118 d,总体上随播期推迟,生育期延长,倒伏率下降,分枝数、有效分枝数减少,第1有效分枝部位上移,株高、茎粗、主穗粗、主穗长呈抛物线变化趋势,产量亦呈抛物线变化,其中7月3、15日播种产量较高。生产上,红藜第2茬种植播期宜在7月上中旬。由此可见,每年种植2茬红藜,茬口及农活安排弹性过小。为提高茬口及农活安排弹性,宜根据当地气候特点,适当提早第1茬播期,第2茬采取育苗移植,于6月上中旬播种育苗,7月上中旬移植。

藜麦具有较强的耐贫瘠性,能够在贫瘠土壤中正常生长,但对土壤肥力变化的响应很大,合理施肥对藜麦的丰产作用巨大[11-12]。本试验表明,随地力等级提高,全生育期延长7~20 d;植株性状表现为株高、茎粗、分枝数、有效分枝数指标增大,第1分枝部位上移;不同地力等级间产量存在一定差异,7月3、15日播期的产量差别大,地力高的比地力低的增产127.4%~192.8%,增产效果明显;8月5、15日播种的产量差别不大。这可能是随播期推迟,气温下降,生育历期中≥10 ℃有效积温不足,已成为产量提升的主要制约因素。综上,红藜种植宜选择肥力较高的土壤。对于不同地力等级土地藜麦种植的合理施肥技术尚需进一步研究。

猜你喜欢
庆元县全生育期分枝
一株吊兰
庆元县举行《灵韵菇乡》一书首发仪式
庆元县举行《蕈山客》专著首发式
庆元县美术教师作品选登
短截和摘心对矮砧苹果幼树分枝特性的影响
温光条件对不同类型水稻品种叶龄和生育期的影响
湖南省2016年审定通过的水稻新品种(下)
2016年靖远县春玉米全生育期农业气象条件分析
红花群体自交结实及分枝性状探究
濒危物种灰叶胡杨不同发育阶段枝系构型特征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