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后服务需要系统策划

2021-10-19 09:48潘照团
中国德育 2021年19期
关键词:家长服务学校

课后服务是民生新话题,也是教育新命题,近两三年在全国范围内进行了一些探索,不过还只是起步阶段,基本等同于课后托管,把学生集中看管,能完成作业最好。不论从时间安排上,还是从服务品质上,都无法达成预期。今年暑期国家出台“双减”政策,课后服务的转型发展成为新时代赋予我们的重大使命。如何把好的国策转化为美的现实,真正使每个人都受益?

切入点与落脚点肯定是学生,学生是我们教育服务的第一对象,也是教育质量的第一反映。他们的感受与体验、生长与发展状态直接折射出我们的服务品质。走近学生,换位思考,学生对课后服务的普遍需求应该是——希望下午四点钟后有一个属于自己的新天地。学校能给出一个全新的世界与体验吗?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学校要让学科教室与服务天地有空间的转换。久居于室内的学生对室外的放飞充满了无限的憧憬,我们不能无视,反而要积极打造新的时空体验。现在的孩子缺少玩伴,一回家常常是关起门来的“独自偷欢”,这是一种无奈而又孤独的玩耍。学校的优势恰恰可以弥补这一点,如果时空移步后还能提供有选择的自主组合倾向的玩伴体验,学生肯定会找到别样的乐趣而陶醉其间。

与学生最为紧密的“关系户”肯定是家长与教师。家长与教师是课后服务最大的敏感人群,不处理好家长与教师的需求,就很难处理好他们的“工”与学生的“学”之间的关系。做好课后服务工作,某种程度上就是做好家长和教师的工作。对于家长而言,课后服务肯定是方便接送,孩子能及时完成作业并适当发展兴趣爱好。家长也是明白人,提供课后服务不仅仅有学校的时空支撑,更重要的是要有管理与指导团队,要有一定的课程形态。这都靠教师的话,就会破坏了教育的根本生态——教师从专业方阵走向了服务站队。做好家长工作,不是靠一所学校、一个片区,这需要全民统一认识,让大家明白课后服务是集体释压,用集体分担的形式释压。全盘托付给学校,肯定是不负责任的做法,是一种简单粗暴的执行。我们把课外培训“切除”了,不能简单地“塞”到学校来,要考虑师生的负荷程度,别解决了接送困难、弥补了培训缺口,却破坏了正常的教育生态。

基于以上的教育直觉与常识,笔者建议从五个方面作系统策划。

第一,规划时间。学生在校时间不是越多越好,家长接送孩子不是越迟越好。课后服务时间上要有统一与差异的设置,没有托管的可以正常下课就离校,有托管的1小时后放学,接送有困难的再延迟1小时,个别有特殊需求的还可以再延后半小时,基本上是15:30、16:30、17:30、18:00四个时段。家长不要有从众心理,只要家人有时间,只要孩子愿意,就要果断选择正常的放学时间,让孩子正常地享受课余时光。只有在时间上分流,才能考虑弹性上下班的话题。随着时间的后移,学生人数不断减少,时间越往后需要服务管理的教师越少,在这一前提下教师就有了弹性上下班的空间。弹性本身是相对的概念,是在规范上的弹性。教育工作有它特有的规律与性质,陪伴本身就是最美的教育,确保教师大阵营扎根校园的基础是,我们根据学校实际适度弹性安排,比如允许每周有一两次8:30上班,有一两次15:30下班,教师也就有接送自家子女的机会。在延时服务的“双减”政策下,我们需要想一些带给教师实质性体验的“小确幸”。弹性本身又是灵活机制的体现,需要整个社会的介入,教师可以,家长也可以。每个单位都要为自己的员工提供弹性上下班的制度保障,让每个孩子一周里至少有一两次早点放学回家的体验。我们要懂孩子,我们必须懂孩子。因为孩子是“大家”的,是我们共同的未来。

第二,重构空间。一个空间待久了,就想走进新的空间,这是每个常人的基本心理,孩子更是如此。课后服务不能等同于教室托管,要想让学生接受“5+2”,政府要积极打造以学校为中心的“1公里课后服务圈”。可以由社区、培训机构负责,用“一条街”概念,把培训机构课后服务进行一个集群,位于相对闭合的区块,方便家长接送以及伙伴间的相互照顾。经费运作以少年宫、科普园的形态公益或半公益运作,支持政府购买服务。当地政府经费实在存有困难的,可以确定半公益指导价。服务内容为体艺科创类,含游乐放松项目。有兴趣或特长需求的学生自愿报名参加,时长一小时为宜。让社会各种教育力量与机构融进来,学生可以就近选择不同形态的课后服务。学校更要主动担当,就地转型,让“5+2”在空间上等同于“学校+俱乐部”,线上线下架通,学习空间的变化一定会带来学习状态的升华。

第三,打造联盟。课后服务不是学校单方的事,而是全社会协同的育人工程。我们要打造教师主力聯盟,发挥每位教师的特长,让教师之间彼此协作。要打造家校联盟,家长是学校最大的盟友,这个群体有很多一技之长的能人,当然也有很多热心的志愿者,请他们加入学校课后服务团队,共同打造和谐美好的校园文化。比如有的学校拥有特殊的资源——高校家长。他们的介入,一方面让这批高校教师继续发挥余热,与学校更紧密地联动,另一方面也让大学城学子能享受到高学历、高水平家长带来的更专业的引领。更何况在高校家长的背后还站着庞大的大学生团队,用志愿的形式,会取得双方共赢的良好局面。同时我们要打造社区联盟,引进社区义工和社会培训机构指导师,完善学校俱乐部建设。建议一个个面对面协商,确定准入制度,确保培训资质。成立联盟最有味道的,也是最难的,就是打造学伴联盟,课后服务要让学生有自己的伙伴,有选择自己伙伴的可能,有与伙伴一起嬉戏、玩耍、闲聊、学习、探究的机会。

第四,精选形质。内容为王,形式为体,拿什么做课后服务,什么形式呈现,这是最为核心的话题。从“双减”政策里我们可以看到提示——“充分用好课后服务时间,指导学生认真完成作业,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进行补习辅导与答疑,为学有余力的学生拓展学习空间,开展丰富多彩的科普、文体、艺术、劳动、阅读、兴趣小组及社团活动。不得利用课后服务时间讲新课。”定位非常清晰,就是答好基础与提升、共性与个性的命题。学校在保底思维的基础上要因地制宜、就地取材,要因校而异、因材施教,精选服务内容和形式,不能把课后服务当成一个筐,什么都往里装。不宜把各类评比、文化节、消防、禁毒、防诈等集体性教育活动甚至教学研讨从常规时段挪移到课后服务时段,这会变相加重师生负担。课后服务内容要纯净一点——踩在学业臻善的土地上满足每个身心的健康放飞。我们学校实施课后2小时“三阶服务”:第一阶段是拓展活动,内容包括体育活动、思辨客厅、英语派对、书法艺术、数学冲浪、科创空间、美术天地等,时长30分钟,两周一节,不走班;第二阶段是自主提升,完成作业是底限,一年级和二年级40分钟的半自主作业,三至六年级1个小时的自主作业时间,学有余力的学生可以选择兴趣俱乐部,走班学习体验;第三阶段是延时服务,时段17:00—18:20,为有特殊需要的家长提供帮助,我们要求跟班教师要尽可能为这批学生面批作业,及时反馈,及时指导。关于第二阶段,我们又精准设计,为不参加兴趣俱乐部的学生开辟阅读天地、整理时光与交往社区。作为教育者要纯净地看待儿童,感同身受,允许他们有“散漫”的时光,包括“发呆”。每天2个小时的顺延,对于儿童而言,是需要有一扇呼吸的天窗,如此取向的课后服务一定是最接近儿童的。

第五,合理编排。时间、空间、人员、内容、形式的基本要素摆在眼前,如何进行有机组合实现系统编排的效益最大化?随意堆砌肯定不行!在无序中建构有序,我们要作好课程形态的衔接:须动静结合,就如下午有体育课的,那么课后服务可以不排或少排体能运动项目;须左右脑结合,就如语言类兴趣课程后可以安排声乐类课程。在人力调配上,更讲究适度均衡与人文关怀。我们学校刚设置拓展活动环节时,初步确立“思辨天地”“书法艺术”“英语派对”“体育活动”“童玩空间”五类课型,结果教务处排不出课程表,原因是有些老师一周每天都要上这一课程,有些老师却完全轮空。就好像英语老师教四个班,每个班一周一次,他们得上四节“英语派对”。这种失衡,绝对无法力撑拓展活动的运行。笔者给出一个意见,就是要丰富课程,引入科学、美术、信息、心理等学科,每班安排两周一次,解决了人力失衡的问题。在时间安排上也要长短结合,常规课40分钟左右,长课约1小时,短课约20分钟,根据课程需要择时而立。有条件的话在场地上要内外结合,比如“1公里课后服务圈”可以满足学生课后服务的不同需求。

在人类步入命运共同体的新时代,教育已成为多元互联的现实,课后服务也不例外。学校不是唯一的教育主体,家庭不是唯一的教育搭档,我们的教育还要把社会这个教育伙伴“拉拢”过来。在全社会的齐心协力下,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构建良好教育生态。

【潘照团,温州大学城附属学校执行校长,高级教师】

猜你喜欢
家长服务学校
家长错了
学校推介
家长请吃药Ⅱ
犯错误找家长
采掘服务个股表现
两则跟服务有关的故事
读者反馈 订阅服务
服务与咨询
I’m not going back to school!我不回学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