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汕乡村水生态水文化和水经济三水融合式发展路径研究
——以潮州龙湖古寨为例

2021-10-20 12:24李煦红晏石娟陈金峰秦红杰邹春萍尤毅吴昊平杨思雨
农业与技术 2021年19期
关键词:古寨龙湖水生

李煦红晏石娟陈金峰秦红杰邹春萍尤毅吴昊平杨思雨

(1.广东省农业科学院潮州现代农业促进中心,广东 潮州 521011;2.广东省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广东省茶树资源创新利用重点实验室,广东 广州 510640;3.广东省农业科学院农业生物基因研究中心/中国农业科技华南创新中心公共实验室,广东 广州 510640;4.广东省农业科学院环境园艺研究所/广东省园林花卉种质创新综合利用重点实验室,广东 广州 510640)

引言

潮汕地区地处岭南水乡,水网纵横交错,水塘鳞次栉比,水热资源、生态资源极其丰富,平原河网区田园风光普遍具有水乡特色。千百年来潮汕先民在事水活动中,创造了独具特色的岭南水乡文化。依风水格局而布设的古村落,月塘、石桥等构筑物,各式供奉涉水神明的庙宇以及各种用水、防水、赏水和保护水的习俗,无一不是岭南水乡文化的具体体现。丰富的水资源也促进了潮汕地区水生经济的发展,历史上,鱼塘遍地开花,莲藕、茭白、芡实等水生经济作物随处可见,时至今日仍保持一定规模的水生经济作物种植和加工产业。

然而,近现代以来随着工农业的迅猛发展,城乡差距的拉大,人口的膨胀,在经济利益的驱使下,人们在利用水的过程中忽视了对水的保护,最终造成了水环境污染和水生态破坏。潮汕地区虽然水资源丰富,但也难免在城镇化、工业化发展过程中牺牲了环境利益,至今绝大多数水体均存在不同程度的富营养化、水体浑浊发绿、透明度低下等问题。水清草茂的岭南水乡景观不再,水生态系统的净化水质、调节径流、提供生物栖息地等各种生态服务功能受损严重。同样,对经济利益的过分追求,对生态环境的漠视,人们在用水的过程中丧失了对水的敬畏,与水为伍、以和谐为重的水文化也逐渐式微,水文化遗产遭到破坏,水文化活动衰退。污染的水环境、退化的水生态也不可避免的对水产品生产、水上旅游产业造成了影响,致使水产品品质下降,人们亲水的心情不再,水上旅游产业发展迟缓。水环境污染、水生态破坏已经成为潮汕地区经济和文化发展的绊脚石。

在我国乡村振兴战略大背景下,潮汕地区乡村的产业、生态和文化等振兴迫在眉睫。新阶段,乡村产业不能完全拷贝城市的工业化、城镇化模式,乡村产业的发展需要结合当今社会发展的主要矛盾和城乡居民消费需求的变化,基于当地自然资源,人文资源基础,因地制宜发展乡村产业。潮汕平原地处亚热带海洋季风气候区,雨量充沛、水资源丰富、物产丰饶,具有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条件;潮汕地区人文繁盛,饮茶文化、饮食文化、建筑文化、民居文化、民俗文化等相互交融,互相影响,同自然环境一起造就了今天绚烂的潮汕文化。

为充分利用潮汕地区原有的自然和人文资源优势,助力潮汕乡村高质量振兴,基于目前潮汕地区水环境、水生态现状,本文提出了一种协同水生态、水文化和水经济的融合式发展路径,称之为“三水”融合式发展模式。该模式特点是摒弃了原先顾此失彼的发展方式,以水为脉络,实现三者相互促进,共同发展。本文以潮州市龙湖古寨古村落为例,分析了“三水”融合的机制和实现“三水”融合发展的具体路径,以期为岭南水乡地区类似的乡村振兴提供思路。

1 相关概念阐释

1.1 水生态

水生态是与水环境相并列的概念。水环境在狭义上一般是指水体的物理和化学环境,而水生态强调水体的物理化学因子与其中的生物群落之间,以及生物与生物之间的关系。一个良好的水生生态系统是由非生物元素和生物元素组成。其中,非生物元素是指阳光、氧气、温度、水质、水量、底泥等影响水体生物的全部物理和化学因素。生物元素则是指水生态系统中所有生物的总称,根据生物在食物链的位置,又可以细分为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在水生生态系统中有2种类型的生产者,浮游植物和水生维管植物,见图1。

在自然水体中一般都具有这2种类型的生产者,根据水体理化性质的不同,两者所占的优势不同。对于湖泊或池塘型水生生态系统而言,有以浮游植物占据优势的“藻型态”和以水生维管植物为主的“草型态”的双稳态假说。在外界干扰下,湖泊或池塘在2种状态中转换,诱导转变的主要因素是水体中氮磷等营养盐的含量,其中最重要的是水体中磷的含量。当水体中的磷含量较高时,系统倾向于“藻型态”,藻类大量繁殖,水体发绿,水质恶化,水生态退化,水景观不佳。

“草型态”池塘或者湖泊一般是以沉水植物占据优势的水生生态系统,沉水植物能够光合放氧增加水体溶解氧,分泌化感物质抑制藻类繁殖,抑制底泥中磷素的释放,促进水体反硝化除氮,絮凝沉淀悬浮颗粒物澄清水体等,因而能够形成水清草茂的美丽水体景观。以苦草、黑藻、菹草等沉水植物为主的“水下森林”重建技术,可将水体透明度提升至1.5m以上,形成以水草为主要生产者的草型湖泊或水塘。对于景观水体而言,“草型态”无论是在水质净化还是景观效果上都优于以藻类占据优势的水体,是近年来水生态修复的关键技术之一。

水生生态系统具有多种多样的服务功能,对于维持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根据2005年联合国《千年生态系统评估》报告,可将生态系统的服务功能分为提供功能(Provision)、调控功能(Regulation)和文化功能(Culture)3大类,见图1。沼泽湿地、湖泊、河流等自然水体以及鱼塘、稻田等均为不同类型的水生生态系统,可为人类提供丰富多彩的食物和生活原料,如水田生产的稻米,鱼塘、湿地或河流中各种鱼类等;水生生态系统还具有调节洪水、调节局部小气候、净化水质等调控水体理化环境的功能,人工湿地即为利用水生生态系统的水质净化能力而设计的模拟自然的人工系统;同时,水生生态系统还具有一系列的文化价值,主要体现在科普教育、娱乐休闲和修身养性等方面,如利用湿地公园开展的自然教育活动、水上娱乐活动、河流湖泊旅游观光等活动。

图1 水生生态系统

1.2 水文化

水文化是文化范畴内与水有关的文化,是直接或间接包含水元素的文化现象或规律。水文化是人们在利用水、防范水、欣赏水和保护水等事水活动中产生的物质和精神产品的总和。《中华水文化概论》一书的作者依据我国著名学者庞朴提出的文化结构三层次观点(文化为立体系统,分为外层物的部分,中层心物结合部分和核心的部分),将水文化分为物态水文化、行为水文化和精神水文化3部分,其中,行为水文化是人们在事水活动和社会实践中形成的文化,包括饮水、治水、管水、用水和亲水等方面的文化[1]。行为水文化是连接物质水文化和精神水文化的中间环节,因此本文根据人们与水互作方式和目的将水文化划分为利用水、防范水、欣赏水和保护水的水文化体系,见图2。

图2 水文化架构

水是生命之源,人们的生活离不开水,需要及时饮水维持身体新陈代谢,人们在饮水过程中开发了多种多样的用水方式,如泡茶、煲汤、酿酒等。茶、汤和酒等的质量与水的质量有直接关系,人们在用水制作茶、汤和酒时形成了多种用水工艺,并认识到水的质量是决定茶、汤、酒品质的重要因素,形成了择优水而饮的文化。人类社会有逐水而居的特点,村居部落都会选择在水草丰饶风水宝地,从而形成独具中国特色的风水文化。风水理论认为,水是生气、元气的来源,有水的地方则能够止气聚气,有利于家族的繁荣昌盛等,这是人们在选择居住地时形成的居水文化。

自古以来中国就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生产离不开水,历朝历代为引水灌溉而制造的水车、修建的排灌渠,以及对灌溉方式的思考和创造等都是人类在农业生产过程中产生的文化遗产。人类天生具有亲水近水的天性,在水上或水边开展祭祀、娱乐、休闲等活动,形成了娱乐用水文化,最为典型的是我国南方多水地区的划龙舟比赛,不仅是祭奠先贤、祈求风调雨顺的仪式,发展到近代还具有了文化休闲的作用。交通用水方面,在陆上交通运输不发达的古代,大宗货物的运输需要通过水运,我国拥有世界上开凿时间最早、规模最大的京杭大运河,也有遍布大江南北的古码头,这些造就了我国历史上源远流长的水运文化。

当风调雨顺时,丰沛充足的水分增加作物的产量,人们生活富饶,但是过量的水也会导致洪涝灾害,威胁人们的正常生活。防范水灾害成为中国水文化中重要组成部分,可以说整个中国的水利史就是与水灾水患斗智斗勇的历史,先民在与水斗争的历程中造就了世界级的水利文化遗产。古代的都江堰、近代的小浪底、散布在各大流域的防洪堤坝以及民间的震慑水怪水妖的构筑物等均是中国防水文化的实物体现。

人类具有天生亲水的特性,喜欢并欣赏美丽的水景观,并用诗词描述山水景观,涌现了不少杰出的山水田园诗词作品。唐朝王勃所作《滕王阁序》中的“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描述了一种水和天融合的宁静壮丽景观,至今仍广为传唱。古人在亲近水的过程中,以水为精神寄托,对水大加赞美,创造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词等文学作品,耳熟能详的如《道德经》中的“上善若水,水利万物而不争”,老子以水泽被万物而不争功的品性为类比,强调修善的境界。又如《论语》中的“智者乐水,仁者乐山”,指出聪明的、有智慧的人就像水一样灵动。为更方便的亲近、游玩、欣赏、寄情山水,我国园林景观建设中普遍重视水景观的设置,依地域特色形成了北方皇家园林浩荡大气的水景观、江南凄迷婉约的水情调以及岭南便于亲水的实用型水景观。不论是寄理想抱负的诗词作品,还是人工修建的园林水景观,都是人们在欣赏水时产生的物质或精神文化遗产。

近现代以来,随着工业化、社会化大生产的迅猛发展,人口数量的激增,过分地对物质财富和经济利益的追逐,使得世界范围内水环境和水生态受到前所未有的威胁。时至今日,水体污染、水体富营养化、水生态退化仍然是限制当今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难题。人类在开发利用水资源的实践过程中终于醒悟。如果合理开发利用水资源,不仅可以实现人类社会自身的发展,也会兼顾生态环境效益;如果不顾水资源的承载能力,肆意无序使用水资源,虽然能取得一时的经济效益,但长远来看仍然对人类自身的发展不利,唯有合理利用水资源、保护好水生态、水环境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随着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推进,“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提出,这种保护水的意识形态逐渐深入人心,成为社会共识。

1.3 水经济

为从“水”里获取经济效益,人们围绕“水”开发的产业、开展的经济活动构成了水经济。水经济包括以生产水产品为主的第一产业,如水生经济作物(莲藕、茭白、马蹄、慈姑、芡实、菱角等)、水生经济动物(鱼、虾、贝、螺等),以水产品加工为主导的第二产业和以水旅游为主体的第三产业,见图3。岭南地区水资源极为丰富,历史上水产品(及其加工品)琳琅满目。近年来,随着人们对美好生活需求的增加,以及水环境、水生态的持续改善,水上运动、水上观光、水上食宿等水旅游产业蓬勃发展,同时以水环境为科普对象的科普教育产业逐渐兴起。

图3 水经济组成

2 “三水”融合式发展的内在机制

“三水”融合式发展的内在机制如图4所示。

图4 “三水”融合式发展原理图

水生生态系统能够为人类提供多种服务功能,是水文化形成的物质基础。河流、湖泊、沼泽、池塘等湿地是地球上最为广泛的水生生态系统。健康良好的水生生态系统为人类生产多种多样的优质水产品,是人类食物的主要来源,同时良好的水生态环境也是人类乐于选择的理想居住地;湿地具有净化水质的作用,是人类饮用水的主要来源之一,良好的水质孕育了我国好水泡好茶、酿好酒的茶文化、酒文化;湿地还具有防洪调蓄的作用,防范洪水等对人类生产和生活的影响,人们在与水斗智斗勇过程中,形成了敬畏水的水文化。河流、湖泊、沼泽、池塘等湿地也是人类亲水近水、抒发感情、寄托理的主要场所;近代以来湿地也成为科学研究、科学教育的主要场所之一,对于大众形成保护水环境的意识形态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良好的水生态意味着良好水文条件、清洁的水质、健康的生物群落,完善的服务功能,但是近代以来,水环境的污染、水生态的破坏,使得水生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发生了大规模的退化,人类从水环境中获取的产品的数量和质量下降;各类湿地的水质净化和水量调控功能退化;人们再也无法像以前一样方便地亲近水,寄情于水,从水中获取乐趣。很明显,水环境污染、水生态破坏对于水文化的发展不利,一些地方特色水产品(加工品)由于水生态环境的恶化而消失,人们也由喜欢水亲近水变成了厌恶、抱怨家门口的臭水沟、乱水塘而“远离”水。因此,唯有拥有良好的水生态才能孕育、传承发展丰富的水文化。

目前,生态环境问题已经成为制约世界可持续发展的绊脚石,水生态环境恶化对人们的健康和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已经造成了明显的影响,人类已经意识到水环境保护重要性。近年来,我国为应对水生态环境对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制约,出台了“水十条”、“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方案”、“美丽中国”、“乡村振兴”等政策,开展了“水专项”等大型科研攻坚专项,实施了一批农村水环境治理、流域水环境整治项目,并大力宣传保护水环境的重要性,形成了新时代保护水、珍惜水的氛围。水环境污染对人类自身的影响反而让人类开始反思人与自然的关系,重塑了人们对待自然的价值观念,强化了人们保护水的意识,从而形成了近现代以来的护水文化。这种护水文化的形成反过来又促进了水生态的保护与修复,良好水生态环境又有利于用水、赏水等文化的维持与传承,从而形成了水文化与水生态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良性循环。

水经济的发展与良好的水生态和水文化之间也是相辅相成的。水经济的发展离不开良好的水环境。在优质水环境下产出的水产品及其加工品的质量更高,价值更高;优质的水生态环境质量能够吸引旅游,带动水景观光、水上运动、水上食宿等旅游产业的发展。文化是旅游发展的灵魂,人们在事水活动中产生了与水密切相关的精神文化,如语言、文学、艺术、风俗习惯、信仰等。水旅游的发展不仅需要良好的物态的水环境,还需要有与之结合的水文化,才能形成有灵有肉的有机体,发展高质量的旅游。因此,在水旅游项目中如能够深入挖掘、并生动地再现水文化,对于提升水乡旅游的质量,发展第三产业,形成区域经济新增长具有重要意义。

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也会促进人们追求精神层面的满足,去思考人与自然之间的哲学问题,从而有利于更高层次价值观念的形成,这种观念在人群中传播就会出现新的高级的文化现象。人们对自然的认识和领悟的提高,也会自觉采取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活方式,促进环境保护。对于水环境而言,除了人与水和谐相处、保护水环境等观念意识之外,现代社会又开始发展了河湖等水环境生命体的观念,认为水体应当有与人一样的法律人格,水体也有自己生存、繁荣和自然进化的权利,这对于更好地保护和利用水资源无疑具有更深层次的意义。

3 龙湖古寨“三水”融合式发展路径分析

龙湖古寨位于韩江中下游西岸,是潮汕文化区域内保存较为完好,规模较大的古村落,始建于南宋时期,鼎盛于明代中后期,至今已有一千多年历史。龙湖古寨总面积1.5km2左右,古寨为“三街六巷”交错格局,以“潮居典范、祠第千家”盛名于世。三街六巷间林立着百余座府第、宗祠、商宅、庙宇等古建筑,建筑风格古今并存、中西合璧,几乎汇聚了潮汕地区所有的建筑风格元素,因此又被形象地称为潮汕古建筑的大观园[2]。因其地理位置和建筑风格与潮州府类似,又有“小潮州”之称。

龙湖古寨拥有良好的水生态环境、水文化和水经济资源禀赋。古寨古称塘湖,古寨东面的防洪大堤叫作“塘”,南面环形的水域叫作“湖”,故称“塘湖”,又一说古寨东面濒临韩江水,西、南和北面有池塘环绕,所以称之为塘湖[2],后因寨北门护灵庙形同“龙首”,中央直街形似“龙脊”,石板路似“龙鳞”,两边民居密布神似腾云驾雾,寓意美好吉祥,加之该寨四周被韩江水、池塘湖水环绕,因而称之为“龙湖”[3]。历史上,龙湖古寨水生态环境优越,水清草茂,波光潋滟,生态资源丰富,但改革开放以来水质逐渐恶化,生物入侵,动植物生物多样性低下,美好水景观不再。2020年,经过清淤疏浚,水系联通,坡岸整治,景观拱桥及景观长廊建设等措施,龙湖古寨水生态环境取得了明显的改善,村民亲水近水的意愿增加。

古寨靠近韩江,设有码头,水上交通便利,历史上曾是潮汕地区海上丝绸之路的站点,发展了鼎盛一时的水运文化。寨内仍然保存了天后宫、玄帝庙和古井等建筑物,反映了先祖祈求神明保佑风调雨顺的风俗习惯。在水经济方面,龙湖古寨所在的市头村、市尾村拥有一定面积鱼塘和水田,可用于发展特色的水生经济。2020年整治后的古寨水环境也为水上旅游奠定了基础,水旅游产业初见端倪。本文在龙湖古寨现有水生态、水文化和水经济的基础之上,探讨以“水”为脉络,融合“三水”的可持续发展路径。

3.1 古寨水生态环境提质增效

物态的水生态环境质量是前提,没有好的水生态环境就不会产生良好的水文化,也不会吸引旅游,发展第三产业。导致农村地区水环境污染的主要原因为生活污水、养殖废水的排放和种植业化肥农药的流失;水生态退化的主要原因为水污染造成的生物毒害、土地利用变化等导致的人为生境破坏等。

龙湖古寨具有典型的潮汕村落理水特征,建筑内部的水(雨水和生活污水)由天井汇水流出,村落内部的水由巷道两侧的排水渠排向月池或连片的池塘[4]。由于现代人们生活方式转变,排污量大增,超出了这种排水渠加池塘的理水或污水处理模式的净化能力,导致排水渠和池塘污染严重,出现黑臭现象,见图5a,影响古寨古色古香的景观,影响游客的观赏体验。此外,紧邻古寨的水塘仍然处于重度富营养化状态,见图5b;村庄水产养殖鱼塘尾水缺乏有效处理,农田沟渠等缺乏有效的防控农业面源污染的措施。

在水生态方面,龙湖古寨存在生物多样性低,生物群落结构不完善,水生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差等问题。经过水环境综合治理后,虽然古寨内连片水塘的水环境质量显著上升,但水生态尚待进一步修复。当前,古寨内北、西和南面的连片水塘坡岸已有草皮覆盖,坡顶路边布置了花草,水面上布置了生态浮岛,但池塘岸边、浅水区缺乏布置湿生(沼生)植物、挺水植物、浮水植物,水下缺乏沉水植物群落,见图5e~g,即尚未形成水底、水面、水岸协同的立体空间修复格局,池塘系统水体自净功能不强。水生植物是构成水生生态系统的基础,是生态系统的生产者,也是打造水景观的主要材料,当前龙湖古寨内部池塘水生植物仅有种植在生态浮岛上的美人蕉、梭鱼草、千屈菜、鸢尾等,岸边的植物多数是用于景观美化的大叶油草、结缕草、艳山姜等,池塘水下则无沉水植物生长;水面上也无莲藕、睡莲等浮叶植物点缀,见图5E~G,尚未形成水清草茂岸绿的美丽水景观。位于古寨外围的池塘,多数杂草丛生,植物入侵现象突出,生物多样性质量也不高,图5c、d。

图5 龙湖古寨及其周边水环境水生态现状

综上,龙湖古寨水环境治理已经取得了明显效果,但仍存在部分水体水质差、水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整体性不佳的问题,针对以上问题可开展如下措施。

古寨内排水渠系统升级改造,避免将生活污水暴露于街道两侧,避免污水影响景观的情况出现;开展古寨外围景观池塘、农田沟渠、水产养殖鱼塘的水环境治理,消除水体严重富营养化、水体黑臭现象;在古寨连片池塘内开展水生态重建工作,构建“草型态”池塘生态系统。适当调整坡岸结构,构建多样化的坡岸微环境,选取湿生花卉修复坡岸环境,可考虑适当打造坡岸花海景观;在浅水区成簇种植香蒲、茭白、美人蕉、芦苇、芦竹、再力花等高大挺水植物,点缀荷花、睡莲、水金英等浮叶植物;在水深1.5m以内的区域重建沉水植物群落,构建“水下森林”景观;适当投放鱼虾贝螺等水生动物,重建生物多样性、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良好的水生生态系统,全面立体地提升古寨水环境、水生态和水景观质量。

3.2 深入挖掘并强化龙湖水文化

文化是灵魂,主导着人类的行为。强化人们在用水、防水、赏水、护水中形成的精神文化,对于推动生态保护和经济发展具有根本性的意义。

3.2.1 用水文化

形象化龙湖古寨的“龙”和“湖”的交融格局。可在了解“龙湖”名字由来的典故基础之上,以艺术绘画、动画、工艺品等的形式,展示龙湖古寨“龙”和“湖”2大组成元素,形象化古寨以“龙”和“湖”构建的立体格局,增强游客对先民选择和建设居住地时的美好祈盼的理解。

深入分析龙湖古寨的“四水环抱”居水格局与当地人们的信仰、价值观和风俗等精神文化之间的关系,传播人水和谐理念,强化大众对居水文化的认识。中国传统风水文化认为,水代表生命“生气”、“元气”等这些生命本源的东西,且水还具备止气聚气的作用。有水的地方就会有“生气”、“元气”,可保障人体的健康活力,因此古人在选择居住地时会选择周围有水的地方,所谓“风水宝地”。水还被认为是财富的象征,有水流入表示财富汇聚,所以古人也有在居住地修建水池蓄水的习惯,遍布于岭南地区乡村的月池(风水塘)便是这种文化观念的产物。龙湖古寨的“三街六巷”格局按照“九宫八卦”修建,东面三街主乾三连为天,西面六巷主坤六断为地,水自东向西流,意味着“元气”、“生气”生命力和财富都自东向西流动,为不浪费、不耗散这种生命本源的东西,保住财富,在古寨西面修建水塘,从而形成了现在古寨的南、北和西面三面环湖、东面临江的地理布局。这些均反映了龙湖先祖在居水过程中产生的价值观和信仰,对此的深入挖掘有助于理解中国古代天人合一、与自然和谐相处、巧用自然、妙用自然的传统文化。

在水生态修复、水质提高的基础上,可尝试用古寨内部水井的水源发展茶艺,形成自己的饮水文化。水生态恢复、水质提升需要较为漫长的过程,可视水质恢复程度逐步开展基于本地优质水源的饮水文化。

在水生态环境质量改善的基础上,倡导以循环水、净化水开展农业生产活动,资源化再利用水资源,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形成新时代农业用水文化。

在水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的基础上,重现水上或水岸活动,如赛龙舟、跳鲤鱼等,活化潮汕特色非物质文化遗产。

在交通用水文化方面,与现代的龙湖古码头水利公园结合,举办接侨批等民俗活动,再现近代潮汕侨民利用韩江水运,以水为媒,接送侨批的传统,重温近代侨民勇于开拓、忠义孝悌、热爱祖国的精神。此外,注意与当地红色文化、“左联”文化相结合,传承南粤革命精神,扩大影响力。

3.2.2 防水文化

凝练历史文化内涵,寻找其在新时代的社会价值,对于文化内涵的传承有重要意义。龙湖古寨东面临韩江,历史上时常受到韩江水患的威胁,历朝历代花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治理韩江,企图征服韩江水患,祈盼江河安澜,一方水土平安,谱写了可歌可泣的艰苦奋斗史。潮汕先民在与水患斗智斗勇中,孕育出了不畏艰难、百折不挠、坚持不懈、团结协作的精神内涵。这些精神也正是新时代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人们创造美好生活所需的品格。如今,潮州市在龙湖古码头建设了水利公园,以历史文化公园的形式,宣传韩江治水精神,激励潮汕儿女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路上披荆斩棘、勇往直前。

古时由于治水能力有限,官府百姓望水兴叹,且多为劳而无功的付出,先民在与水患顽抗的过程中,将治水的希望寄托在民间的传说和信仰崇拜中[5],如敬奉安济圣王、妈祖和玄帝等,形成了独特的敬水习俗。神庙、神兽均是潮汕先民防御水害文化的载体。镇水神兽一般安置在河流桥头、古井等处,用于震慑水妖,反映了先民对水的敬畏。对此类构筑物进行修复完善,开展相关的民俗活动,有助于吸引游客探索的兴趣,引领游客体验古人在水患面前哀伤与无奈,同时又希冀在神明、神兽的助力下战胜水患的复杂心绪。

3.2.3 赏水文化

在水生态环境质量显著提升基础上,组织吸引艺术团体、艺人、学生等开展写生、拍摄、文学创造、视频创作和直播等形式的文化创意活动,欣赏古寨“湖”、“江”水景观,获得亲水体验,形成作品,传播水文化。

3.2.4 护水文化

韩江是潮州人民的母亲河,近年来潮州市高度重视韩江水生态环境建设,大力宣传并推动韩江水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并积极组织志愿者参与韩江的日常巡查和保护工作,开创了“民间河长”形式的护水运作机制,形成了民间与政府相互配合、共同护水的局面。广大群众在活动中形成了自觉维护水、保护水的意识,推动了新时代护水文化建设。

水生态环境质量的提升,可持续提高人们的护水意识。改革开放以来,古寨水环境水污染严重,水生态退化现象突出。2020年经治理后,以往池塘边上乱搭乱建、杂草丛生、水体恶臭的局面不再,水面延展开阔,水岸美化绿化。治理前后的变化使得当地居民明显感受到了污水、臭水对其生活的影响以及治水的好处,明显更加珍惜爱护水资源。可见,古寨当前水环境治理工作不仅改善了当地水环境,而且还促进了居民护水意识的形成。古寨目前的水环境,尤其是水生态仍有不少提升空间,经过进一步修复后,可持续提高水生态环境质量、优化水生生态系统的服务功能,美化水体景观,从而进一步提高居民的护水意识,形成良性互促的护水文化。

3.3 以良好的水生态和水文化发展水经济

经过水生态修复措施后,古寨内外水生态环境质量将显著提升,池塘水体清澈、水草摇曳、鱼翔浅底,将激发游客亲水近水的心情,吸引游客体验水上采摘、水上观光、水上垂钓等活动,增加第三产业收入;在深入挖掘、提升龙湖水文化品质基础上,可开展丰富多样、不同主题的民俗活动、水环境科普教育活动,打造古寨水文化名片,扩大影响力,吸引游客参与体验,发展水文化旅游;潮汕地区历来有种植和食用水生经济作物的传统,至今芡实种植仍具有一定知名度,可在水环境质量提升的基础上,利用寨外水田发展水生经济作物种植,加工制作潮汕特色甜品,带动第一和第二产业发展。

4 结论

当今乡村振兴不仅仅是乡村产业的振兴,居民经济收入的增加,新时代要求产业要与生态和文化等协同振兴,这对乡村的发展模式提出了新的挑战。潮汕地区地处韩江平原河网区,水资源丰富,本文构建了一种以水为脉络,联系水生态、水文化和水经济的“三水”融合式发展模式。该模式以水生态修复为抓手,以水文化建设为主导,以水经济发展为目的。水生态的修复可提高生活、生产和娱乐用水的质量,有利于提高人居环境、农产品质量和人们亲水的欲望,同时,水生态的修复还有利于强化用水、防水、赏水和护水的文化。文化是旅游产业发展的灵魂,水文化品质的提高,有利于旅游产业的发展。最终,通过水生态的修复、水文化的提升、水经济的发展,形成“三水”融合式发展格局。龙湖古寨具有良好的水资源优势和历史文化禀赋,可针对目前水环境的现状问题,继续提高水环境质量,提升水生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深入挖掘本地水文化,提升水文化的品质,发展水生经济作物种植与加工、水旅游等水经济,实现龙湖古寨“三水”融合式发展。

猜你喜欢
古寨龙湖水生
邂逅异龙湖 恋上山光水影
石崆寨览胜
张家畈新村
绥宁大园古苗寨
环保古寨——文斗
郑东新区龙湖12号桥设计
美丽的大龙湖
三氯生对4种水生生物的急性毒性研究
揭秘龙湖产品“源代码”
依托科技创新 打造现代水生蔬菜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