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小农经济为什么长期存在
——基于扎根理论研究

2021-10-20 12:24徐儒通
农业与技术 2021年19期
关键词:小农经济扎根编码

徐儒通

(山东农业大学,山东 泰安 271018)

引言

2021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依然在农村,最广泛最深厚的基础依然在农村。”要想实现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得乡村振兴,而乡村振兴绕不开“小农经济”。

农业一直是中国经济部门中最重要的部门,自秦朝以来的所有中央集权朝代都是以高密度的小农经济为基础而建立的。以小农经济为基础的中国曾经创造了举世瞩目的文明,在很长一段时间内远远领先于西方世界。然而,在近代中国落后于西方的时候,有人把中国贫穷落后的原因归结于小农经济。回顾和反思中华民族发展史,小农经济是一个不可回避的问题。本文试图运用扎根理论的方法,通过对数据资料的深入分析对中国的小农经济为什么会长期存在做出合理的解释并探讨其未来发展方向。

1 小农经济的简介和文献综述

1.1 小农经济的简介

中国从古代到近代都是一个十分典型的小农经济的国家。纵观几千年的华夏农业历史,中国农业的经济形式一直都是个体经济,一个生产单位就是一个家庭。封建王朝赖以持续统治的经济基础就是这种分散的个体生产方式,这种个体生产方式导致农民自身长期处于贫苦之中。

小农经济虽然作为自然经济的一种,但是小农经济和自然经济并不是完全等同的。小农经济主要强调以家庭作为生产的基本单位,然而自然经济和商品经济这2个概念是相对立的。小农经济虽然作为自然经济的一种,基本实现了自给自足,但也会有一定的商品交换产生,并不是完全纯粹的自然经济。虽然中国历朝历代都对土地制度进行了相应的改革或者调整,但以男耕女织家庭为基础的农业经济的基本形式并没有改变。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以“耕者有其田”作为基本原则的土地改革在全国范围内如火如荼的开展开来。1952年底,土地改革的基本完成标志着广大农民终于成为了土地的所有者,劳动者和生产资料直接的结合最终实现。农民从事农业生产的积极性大大提高,农业产量大幅度增加,自此小农经济成为了建国初期主要的经济形态。

新中国土地制度的改革彻底打破了旧中国原有的土地产权制度,以土豪地主作为代表的集中私有和农户分散租赁经营管理的旧中国土地产权制度,转变为新中国初期以农民分散私有、农民分散独立经营为代表的新土地产权制度。虽然土地产权的性质发生了一些变化,但是农业生产方式依然是以家庭作为基本单位的小农经济农业模式。

1.2 文献综述

高洁文章指出,小农经济自汉代就出现,这是始于政策,但是本质上是对中国独有的自然禀赋基础上做出的最优选择。黄金华指出,小农经济之所以长期存在得益于中国独有的文化,从文化角度对小农经济长期存在的原因做出解释。节俭节欲的中国特色传统消费文化是中国小农经济悠久不衰的最深层原因。贺雪峰指出,中国的小农经济十分具有竞争力,其以低廉的劳动力成本降低了整个中国社会的劳动再生产成本。由于农业的低成本,廉价的农产品降低了整个中国社会的劳动再生产成本。宋允研究发现,小农经济具有很强的再生能力,对农村社会起着坚实的“蓄水池”作用。小农模式为食品安全提供十分可靠的保障,具有重要的社会功能。现有的发展阶段造就了小农经济的继续存在。要重新审视农业发展的概念,不能单纯地用经济学和工业的思维来看待农业。盲目倡导规模化、专业化发展显然是不合理的。早在20年前温铁军先生就指出,中国的第一国策是就业,如果不能保证农民的就业再先进的东西都是反动,国家决策人要心里装着农民。中国的农业问题就是“三农”问题,中国自古以来都是一个小农国家,并不是农业大国。温铁军先生认为小农经济还会长期存在。

2 研究方法和资料来源

2.1 研究方法

本研究以质性研究中的扎根理论为分析方法,运用NVivo12Plus软件进行分析。扎根理论作为一个独立的研究方法,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格拉斯与斯特劳斯在一所医院里对医务人员处理即将去世病人的一项实地的观察。扎根是指扎根于材料,通过研究形成的概念、范畴,最后形成的理论都是扎根于材料,来自于材料。这个材料可以是一手材料也可以是二手材料。在做一项扎根理论研究时可以用访谈也可以不用访谈,可以只用二手材料收集方法形成扎根理论。

扎根理论是一套完整的研究方法论,从问题的提出到最后论文完成写作。扎根理论研究的问题不是研究者提出的问题,完全没有研究者的研究问题,扎根理论的研究问题是研究对象所面临和关心的问题。研究者不带着事先准备好的具体问题来研究,而是带着大致的笼统的研究兴趣来研究,通过收集一手二手材料和分析过程中,来发现研究者所面临和关心的问题,这与其它研究方法不一样。扎根理论是在还没有理论框架的背景下,在通过系统收集分析资料后,从资料中归纳范畴和概念,建立这些概念之间的有关联系,最后形成一种理论研究的研究方法。如果研究目的只是用来收集材料和分析的话也可以用扎根理论,可以通过借鉴扎根理论的部分步骤来进行材料收集和分析。

扎根理论研究方法的核心是资料收集与分析过程,该过程既包含理论演绎又包含理论归纳。扎根理论的一般分析流程如图1。

图1 扎根理论操作步骤

本文通过扎根理论进行材料收集和分析来发现问题。

2.2 资料来源

本文通过收集来自互联网的文献、新闻等二手资料作为资料来源。

3 编码过程和模型构建

3.1 编码过程

将资料数据导入Nvivo12Plus后,运用扎根理论对搜集到的资料进行三级编码。具体的编码过程如下。先进行第一级编码开放式编码,结合学术规范和有关概念对有意义的词或句子贴标签,最终归纳出有关概念。一级编码在贴标签的基础上实现概念化41个(a1~a41)。二级编码“主轴性编码”是按逻辑的关系在一级编码“开放式编码”基础上所进行第二级编码,本阶段编码共归纳18个类属(b1~b18),见表1。选择性编码就是在二次编码“主轴性编码”中提取最核心的属类,将整个分析系统包括在内。

表1 编码过程

续表 编码过程

3.2 模型构建

为探究中国式小农经济为什么长期存在,本文基于扎根理论三级编码路径构建了“中国式小农经济长期存在原因”模型,见图2。

图2 中国式小农经济长期存在原因

3.2.1 存在合理性方面

小农经济耕种在绿色生态学上具有合理性,小农户对耕地的小规模耕种,进行精耕细作,摒弃化肥农药,使用农家肥“养地”和综合方式治理病虫害,从而实现现有耕地的可持续利用与可持续发展。

现代化发展程度决定着小农经济继续存在的现实,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小农经济提供政策依据,家庭的稳定维持了小农经济的稳定。小农经济容易形成特色,避免同质化,从而使小农经济具有难替代性,成为现代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进而小农经济得以长期存在。

3.2.2 经济收入方面

农民的收入主要来源于农业,而农业在党和国家的支持下又能增产增收。通过精耕细作的方式和土地流转扩大规模、提高耕作技术能够实现增产增收。通过合作社减少成本从而增加收益。农业具有多功能性,通过多功能性推进农业由传统种植养殖向生态旅游、休闲旅游发展,让小农在扩大农业功能的同时分享产业整合的价值,从而增加收益。而从马克思主义的剥削剩余价值理论来看,家庭式农业经营方式可以通过剥削下一代子女的剩余价值来实现财富积累从而获得收益。历朝历代的统治者的均田免赋政策减轻了小农户的负担,保护了小农经济。小农经济正因为可以不断地增加收益,满足农业家庭的生存需要才能长期存在。

3.2.3 社会保障方面

中国存在庞大的人口基数而其中大量人口生活在农村的社会现实;城市化水平难容如此庞大的农业人口,二三产业无法承接大量第一产业劳动力转移的现实;城镇的就业不稳定和生活的不稳定,大量农业人口需要农业兜底保障基本收入、满足基本生存需要的社会现实。以上的社会现实要求政府和社会必须要保障大量农业人口的就业和生存,维持社会稳定和谐。为了维持社会稳定和谐和大量农业人口的就业需要,就必须依靠农业,必须要依靠小农经济。小农经济为了社会保障功能而长期存在。

3.2.4 生产现状方面

人均耕地少和水资源等自然资源短缺的现实要求必须精耕细作,所以才有了耕地面积少小规模家庭经营的现状,这样的现状导致了收入只能满足基本需要的现实,从而大量家庭从事兼业经营。社会资本的投资少和粮食等安全领域资本的难进入,理论上农业应该升级摒弃小农式农业经济,但是农业整体地生产力水平相对较低的生产力现状又给小农经济的存在提供了现实依据。家庭经营方式有一定的生产积极性和生产效率,而小农经济自身通过现代化的升级改进,以加入合作社为最大特点的新型小农经济满足小农户的生产和收入的现实得以继续保留。

3.2.5 文化思想方面

从历史和文化看小农经济源远流长,来自于几千年的农业文明和家庭文化的传承。自古以来的孝文化更是给小农经济的稳定提供了强化。目前人口整体文化素质低的现状,以及小农思想和行为的存在促使了中国式的小农经济长期存在。

4 结论与展望

本文运用扎根理论分析了有关小农经济的资料,并深入挖掘这些数据资料,得出中国小农经济为什么长期存在的一些看法。研究结果表明,小农经济源远流长,来自于几千年的农业文明和家庭文化的传承;小农思想和行为的存在促使了中国的小农经济长期存在;农业生产的现状是小农经济存在的基础;社会保障方面的要求对小农经济长期存在提供了依据;小农经济是大多数农民家庭的生活基础来源,通过农业可以增产增收,这是小农经济长期存在的经济收入方面的需求;正是因为小农经济以其独有的生产特色和生态学的合理性、独特地位和作用奠定了小农经济长期存在的合理性。中国小农经济仍然会在未来很长一段时期存在,为农业生产、社会保障、生态环境等方面作出积极贡献。朱启臻教授认为,小农的存在不是由人口数量和土地缺乏决定的,而是由农业特点和国家发展阶段决定的。因此,应该对中国农业的转型有一个客观、清晰的认识。无论是从生态环境的角度,从农产品质量的角度,还是从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农业发展的观念都需要重新审视。农业不应纯粹从经济和工业的角度来考虑,盲目提倡规模化、专业化显然是不合理的。小农经营与规模经营并不矛盾,小农经济也可以融入农业现代化的进程。因此,未来小农经济既不会衰落,也不会一成不变,而会与时俱进的动态的发展,并且会长期存在。

目前,由于农民土地经营规模太小、分散,单户农民的力量太弱,无法面对市场或维持基本的生产条件。因此,未来小农经济有3种方向发展。

发展规模化农业经济,通过土地流转的方式实现规模化经营。只要形成一定的经营规模,农民将会更有能力面对市场和基本生产条件。这种大型农业经济和规模经营的实质是走美国式的农业道路。

在保持小农经济的前提下,通过农民综合协会对农业生产进行系统性改革,在小农经济的基础上实现生产专业化、市场系统化。这种发展模式本质上是日本、韩国和中国台湾地区所遵循的模式。

走属于中国特色的小农经济道路,继续保持小农经济,同时为小农提供社会化服务。

人们有理由相信中国小农经济会继续长期存在,并且会越来越好。

猜你喜欢
小农经济扎根编码
基于SAR-SIFT和快速稀疏编码的合成孔径雷达图像配准
《全元诗》未编码疑难字考辨十五则
子带编码在图像压缩编码中的应用
Genome and healthcare
小农经济完全过时了吗?
农民发展致富途径
一辈子扎根在农村
深入生活 扎根人民
深入生活、扎根人民
扎根故土 带头致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