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大党的外交成就

2021-10-20 17:52李兆杰
党员文摘 2021年10期
关键词:外交

李兆杰

新中国的成立,开启了中国对外交往的新纪元。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人民不断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对外交往之路,始终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有效维护了国家安全与发展利益,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为世界和平与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坚持独立自主外交方针 

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中国共产党成立后,特别是遵义会议召开后,党开始独立思考国际问题和国际局势,并独立制定方针政策、自主谋求发展壮大。抗日战争期间,党一方面继续保持同苏联和共产国际的关系,另一方面又开始接触一些西方人士和驻华机构。解放战争时期,毛泽东正确判断国际形势和中国所处的地位,提出“两个阵营”、“中间地带”理论和“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的著名论断。这些为新中国独立自主外交政策的制定奠定了基础。

从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前,党和政府把在平等基础上同世界各国建立正常的外交关系作为重要目标。1949年上半年,中国共产党制定了“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和“一边倒”三条基本外交方针,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过去“跪在地上办外交”的局面。

为了给国内建设创造有利的国际和平环境,党在外交方面展开积极的工作和斗争。1953年12月,周恩来在接见印度代表团时首次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并逐渐被国际社会普遍接受,为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新型国际关系作出了历史性贡献。1955年4月,周恩来在亚非万隆会议上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打开了中国与亚非国家广泛交往的大门。

20世纪50年代中期至60年代中期,在美苏主导的世界冷战格局中,毛泽东坚决顶住美苏霸权主义的巨大压力和威胁,积极发展同亚非拉国家及西方国家的关系。1964年中法建交,是中国与西方发达国家打开外交局面的重大成果。

20世纪70年代初,国际形势发生重大变化,我国的国际战略和外交政策作出重大调整,提出“三个世界”划分的战略思想。1971年10月25日,第二十六届联合国大会以压倒性多数票通过第2758号决议,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权利。11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五星红旗第一次在联合国升起。这是我国外交工作的一个重大突破。1972年2月,中美两国在上海发表《中美联合公报》,两国关系开启正常化进程,并直接推动了中日关系的改善。到1976年,同中国建交的国家已经有113个。

调整外交方针政策 

积极构建对外关系新格局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后,随着外交方针政策的调整,中国外交得到全方位发展。1989年5月,戈尔巴乔夫访华,中苏两国关系实现了正常化。到这一年,同中国建交的国家达137个。

20世纪90年代初,党中央始终把国家的主权和安全放在第一位,旗帜鲜明地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分别同俄罗斯、美国、法国、英国、日本及欧盟等建立了发展面向21世纪双边关系的基本框架。中国倡导并推动建立“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推动建立上海合作组织,在发展睦邻合作友好关系上取得了重要进展。同时,中国加强与非洲、拉美和加勒比、南美发展中国家的友好合作关系。倡议出席联合国千年首脑会议的中、美、俄、英、法五个安理会常任理事国首脑举行联合国历史上的首次会晤。

进入21世纪,党中央提出推动建设“和谐世界”的主张和“大国是关键、周边是首要、发展中国家是基础、多边是重要舞台”的外交工作总体布局,积极开展富有成效的外交活动。中美、中俄、中欧、中日等大国关系总体上保持稳定和发展,中国同周边国家实现高层互访和交流,推进区域合作进程。2010年1月,“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正式启动,使世界上近三分之一的人口得到实惠。中国对发展中国家继续提供力所能及的援助,与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团结合作不断加强。

全面推进中国特色大国外交 

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党的十八大以来,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明确提出推进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战略思想,倡导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打造更富包容性和建设性的全球伙伴关系,引领全球治理体系变革和建设,使我国国际影响力、感召力、塑造力进一步提高,塑造了中国外交独特风范,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新路。

“一带一路”国际合作取得丰硕成果。中国站在人类历史发展进程的高度,开创性提出“一带一路”倡议。共建“一带一路”国家由亚欧延伸至非洲、拉美、南太等区域,“一带一路”建设逐步从理念到行动,发展成为实实在在的国际合作。

中国的“朋友圈”越来越大。中俄两国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不断迈向更高水平,中欧关系不断深化拓展,这些对推动构建总体稳定、均衡发展的大国关系框架至关重要。党中央提出“亲、诚、惠、容”的周边外交理念,打造周边命运共同体,不断深化同周边国家的互利合作和互联互通,推进“一带一路”建设,与周边国家相互依存和利益融合的格局更加稳固。

努力为全球治理贡献中国智慧和力量。我国建设性地参与解决国际和地区热点问题,发起一系列以发展中国家为主体的国际组织及合作机制,实现了多边机制在发展中国家的网络化全覆盖。

坚决捍卫国家主權、安全和领土完整。扎实开展涉疆、涉藏外交,回击无端指责,在联合国平台和国际上赢得大多数国家的理解和支持。坚决捍卫领土主权和海洋权益,在南海问题上,坚持“有理、有利、有节”的维权斗争,在多个国际场合重申中国对南海问题的立场主张,稳步推进“南海行为准则”磋商进程,维护了我国南海主权和海洋权益。在钓鱼岛问题上,中国坚持原则,在尊重历史和国际法的基础上进行合情合理斗争,在钓鱼岛海域进行巡航执法,依法行使国家主权,充分展示了中国共产党、中国政府和中国人民捍卫国家领土主权的坚定决心和意志。积极维护周边和平稳定,维护中印边境地区的和平与安宁,推进朝鲜半岛问题政治解决进程,在阿富汗和平和解问题上积极斡旋,在印度和巴基斯坦之间呼吁对话,在缅甸和孟加拉国之间居中协调,为实现地区局势的稳定作出了重要贡献。

面对西方打压,党中央采取有力反制措施,坚决捍卫自身合法权益,同时始终坚持通过对话协商解决争议的基本立场,坚决维护了我国主权、安全、发展权益,全面提升了我国国际地位和国际影响力。

(摘自七一网 七一客户端/《党建》)

猜你喜欢
外交
“熊猫外交”
伯利恒合同与美日在华外交博弈
冬奥外交促进团结,一起向未来
2021年中国外交:秉持天下胸怀,践行为国为民
起底“中国外交天团”(中)
大国外交,明乎礼仪
别开生面的“舌尖外交”
悠悠岁月外交情
涉侨外交二三事
外交活動の二大ハイライ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