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什么让基层干部难作为

2021-10-20 17:57周少来
党员文摘 2021年10期
关键词:基层干部督查困境

周少来

当前,在基层治理中滋生出一系列管控困境:在各式各样繁忙工作之下,“管理”变成了“管控”,“严管”变成了“严控”,“管好”变成了“管死”。由此,一些基层干部形成“多干多错、少干少错、不干不错”的工作心态,并最终导致基层干部中出现“创新担当缺失”、“能干事而不敢干事”的难作为问题。

“管好管严”变异为“管住管死”

进入新时代,党中央以上率下,通过层层传导压力,党风政风明显好转,基层治理能力得以极大加强,基层干部的工作作风也得到显著改善。与此同时,另一种现象也在逐渐滋生和蔓延:事事高标准、事事严要求的“极化管理”由此产生并被普遍推行,如项目管理中各项任务的“百分百达标”、工作流程的“全过程留痕”、考核评估中的“一票否决”等。

这对于基层工作的快速高效推进自然有极大的正效应,但随着这种“极化管理”工作方式在基层推广,干部激励机制逐渐扭曲变异,在基层干部中滋生出一种日益严重的管控困境:基层干部的自主自治空间被极大压缩,创新活力丧失。为什么出于良好动机的“管好管严”,随着行为链条的延伸,潜在地变异为“管住管死”?

由于层层下压的各项任务,一些地方的基层干部并没有多少时间自主创新;层层下查的责任追究,让基层干部也“不敢”有多少自主创新,由此形成人人只求完成本职工作,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的“不被追责”心态。同时,由于各种任务和督查,形成了“人人都很忙,但并非人人都关心工作实绩和实效,人人自保其职位和利益,人人难以创新担当”的管控困境。

这种管控困境并不是上级领导或部门有意为之,或直接人为建构的,而是在各种良好动机下推动的,是逐渐在下级干部行为的演变中,次第生成和沉淀下来的一种行为取向,是一种非直接、非有意的极化管理的“副产品”。

責任压力与内在激励不平衡

基层治理中的管控困境,更多与工作的制度环境和约束机制有关。

乡镇政府作为中国五级政府行政管理体制的最底层,并没有多少法定执法权和资源调配权。同时,基层政府对于来自上级部门的任务和项目,几乎没有任何讨价还价的余地。

由于繁多的任务和检查考核,让本来就没有多少自主空间的基层政府更是处于匆忙应付的状态中,其自主担当、创新干事的自治空间更加狭小。

在现行的权力上收、责任下卸的压力型体制下,上下级政府之间的体制性权责关系并不平衡,这在县、乡两级政府之间体现得更加明显。

上级部门的“权力最大化、责任最小化”,与基层政府的“权力最小化、责任最大化”形成强烈反差。这也是鼓励基层干部创新担当的容错纠错机制难以落地实施的重要原因,因为创新担当者和容错纠错者都要承担责任,并通过追责链条,逐渐下延到最终行为者身上。

针对基层干部的激励机制和奖惩措施,除了对有晋升前景的乡镇主要领导和年轻干部有一定的激励效果外,对于大多数基层干部来说,难以转化为内在激励。

此外,由于基层工作大多是集体合作完成的,很难分清楚个人贡献大小,且基层工作很难具体量化,个人做的工作,只有在最后的总体工作成绩中才能体现。因此,各种荣誉奖励和物质奖励,只能以集体的名义奖励给集体。但如果工作中出现任何差错和失误,上级部门进行责任追查,板子一定会打到具体责任人的头上。组织激励很难转化为个体激励,造成基层干部形成唯上唯权的风气。

建构持续有效的基层治理激励机制

要破除“想干事而不敢干事”的基层管控困境,激励干部创新担当,仅依靠干部思想素质培训远远不够,还需依靠顶层设计性质的制度和体制改革。

要赋予基层政府与其责任相匹配的权力和资源。深化“省直管县”体制改革力度,为基层政府放权赋能,减少权力上收、责任下卸的属地化管理,划定县、乡两级政府的权力责任清单。在科研单位等事业单位组织中,管控困境也普遍存在,同样需要改革管理体制,通过放权赋能,给予基层组织更多的自主权力和活力。

要大幅减少各自为战、纷繁多样的重复督查考核。各个职能部门都在提升各自的管理标准,加强各自的管理规范,同时开展各自的督查考核。这种“自转空耗”的督查考核,近几年来更以“大数据管理”、“智能化管理”、“全过程管理”等智慧管理的名义,大行下卸压力和责任的“电子官僚主义”之实。

要加强基层民主监督和民主评议,提高内在激励和个体激励力度。在大幅缩减督查考核的同时,应加强自下而上的民主监督和民主评议,特别是在事关重要干部的提拔任用和奖励惩罚上,基层群众的意见和判定十分重要。

要构建党政统合、多方参与、协同共治的基层治理体系。必须改变基层政府“大包大揽”的全能惯性,切实扭转不断下沉的行政化趋势,加强乡村基层社会的民主自治能力,推动乡村社会自治组织的制度化建设。

在加强基层群众自治组织化能力建设的同时,用强大的自下而上的民主监督力量,推动和激发基层干部创新担当的活力和动力,建构真正持续有效的基层治理激励机制。同时,推动资源要素在城乡间双向自由流动,吸纳企业事业单位、社会组织、公民个体积极参与基层治理,真正构建多方参与、协同共治的基层治理现代化体系。

(摘自七一网 七一客户端/《廉政瞭望》)

猜你喜欢
基层干部督查困境
有坑没萝卜,有人留不住 不能让基层干部“心不安”
困境
基层干部为何“左右为难”
基层干部“累”在哪里?——应当累在服务为民,而不是形式主义
一些基层干部“血不再热”
环境保护部表扬强化督查第一轮次优秀团队
“邻避”困境化解之策
必须正视的理论困境
我国雾霾治理的困境与出路
开展履职尽责督查 彰显“贴心”民政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