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月儿与早产儿局灶性脑白质损伤不同MRI序列扫描信号特征研究*

2021-10-22 10:06西安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新生儿科陕西西安710038
中国CT和MRI杂志 2021年11期
关键词:脑室白质早产儿

西安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新生儿科(陕西 西安 710038)

杨 粉 贾 毅* 吴新婷党晓平 张东平 郑玲芳

脑白质损伤常为早产儿脑损伤最常见疾病,多出现在胎龄为24~35周岁早产未成熟儿中,由于其血管存在损伤或出现炎症,从而导致了其大脑白质病变,主要以脑室旁白质受损最为常见,同时也包括脑白质存在局灶性和弥漫性的损伤[1]。根据相关的数据报道,有高达60%左右早产儿会出现脑室周围白质软化,除早期死亡外,超过15%的存活者会出现重度脑瘫情况[2]。而胎儿脑血流量持续降低,出现缺血、缺氧、宫内感染、甲状腺功能低下等为导致早产儿脑白质损伤的原因[3]。目前对于新生儿局灶性脑白质损伤需引起临床重视,足月儿与早产儿在脑组织发育成熟度、不良因素反应情况略为不同,故较多学者认为,两者缺氧所致局灶性脑白质损伤也存在一定区别性[4-5]。因此本文旨在分析足月儿与早产儿局灶性脑白质损伤不同MRI序列扫描信号特征,旨在为临床疾病诊断、影像学表现总结提供参考。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收集本院2019年1月至2020年1月收治局灶性脑白质损伤患儿112例,其中早产儿45例[男31例,女14例,胎龄(34.12±1.95)周]、足月儿67例[男39例,女28例,胎龄(39.85±1.44)周],所有患儿均进行MRI检查。

纳入标准:所有患儿家属均知晓并同意本次研究;临床资料完整。

排除标准:临床资料、影像学资料不完整者;未进行MRI检查者;图像存在明显运动伪影者;合并其他脑部疾病者;存在严重心、肝、肾重要器官疾病或免疫系统以及血液疾病患者。

1.2 MRI检查检查仪器选用西门子1.5T磁共振,采用8通道颅脑专用线圈。扫描前准备:排除检查者身上金属异物,在扫描前30min内,使用水合氯醛(10%)0.5mL/kg口服,或者使用苯巴比妥进行肌肉注射,在患儿入睡后由家属医护人员陪同送往MRI检查室。在对患儿进行外耳道扫描时可给予患儿耳塞减少噪音影响,并使用海绵将患儿头部固定可有效减少运动伪影带来的影响。

在扫描时需要对患儿进行心电监护,有助于扫描过程中观察患儿生命体征。扫描范围:头部,进行快速自旋回波(TSE)序列T1WI、T2WI、DWI、矢状T1WI和FLAIR等序列轴位成像。扫描参数:TSE序列T1WI参数,射频脉冲重复时间(TR)250ms,回波时间(TE)10ms,层厚5mm。T2WI序列参数:TR/TE为2000ms/100ms,层厚5mm。DWI序列参数:扫描层数为30层,TR/TE为2100ms/60ms,层厚5mm,FOV为50cm×20cm。FLAIR序列参数:扫描层数为20层,TR/TE为3200ms/120ms,层厚5mm,FOV为40cm×25cm。完成扫描后使用对比剂为GD-DTPA,0.1mmoL/kg,对患者进行静脉团注行增强扫描,对所得图像进行后期处理,由两名均对病理结果不知情的神经影像诊断医生完成影像数据分析,有分歧时经协商达成一致。

1.3 观察指标对患者所得图像进行分析,比较不同患儿脑白质损伤情况以及不同类型脑白质损伤患儿胼胝体情况。脑白质损伤情况依据[6]文献中分类,分为四种:点状损伤、簇状损伤、线状损伤、混合型,其中点状损伤依据患者损伤数目不同分为两组,分别为病灶≤3个、病灶>3个。

1.4 统计学方法本研究数据均采用SPSS 18.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采用(±s)描述;计数资料通过率或构成比表示,并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两组患儿一般资料比较足月儿胎周年龄、校正胎龄、头围、身长、出生体重均明显高于早产儿,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儿一般资料比较(±s)

表1 两组患儿一般资料比较(±s)

?

2.2 两组患儿脑白质损伤情况早产儿脑白质出现簇状损伤(15.55%)情况明显低于足月儿(43.28%),线状损伤(17.77%)合并脑室及室管膜下出血(26.66%)发生率高于足月儿(0、7.46%,P<0.05),但两组患儿在点状损伤、混合型损伤情况上比较无差异(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儿脑白质损伤情况(例)

2.3 不同类型脑白质损伤患儿胼胝体情况比较以不同类型脑白质损伤进行分组,54.54%簇、线状损伤患儿出现胼胝体压部高信号,点状损伤患儿仅10.16%,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类型脑白质损伤患儿胼胝体膝部高信号比较无差异(P>0.05),见表3。

表3 不同类型脑白质损伤患儿胼胝体情况比较[n(%)]

2.4 典型病例影像分析典型病例影像分析结果见图1~图8。

图1 ~图8 患儿,女,因胎龄28周,窒息复苏后呼吸微弱40min”入院。患儿出生体重1000g,Apgar评分1min时4分,予气管插管、T组合正压通气及胸外按压后,5min时7分,10min时8分。MRI表现:可见其脑室周围白质广泛囊变,脑白质异常,T1WI为弥漫性减低,可见水肿,T2WI信号增高,局部T2WI信号降低。诊断:早产儿缺血缺氧性脑病(室管膜下出血)。

3 讨 论

在围产期由于窒息导致胎儿脑部缺血缺氧最终造成患儿脑组织损伤,在不同的发育阶段其损伤的类型也有所差异,在患儿28~34周时常会出现脑白质损伤,而足月新生儿与早产新生儿所表现的脑白质损伤也存在一定差异[7]。在患儿脑白质损伤早期,其神经系统症状以及相关体征不明显,早期检查常需依靠影像学检查[8]。在临床影像学检查中常会使用超声检查、CT检查以及MRI检查,其中MRI检查对软组织分辨率有其独特优势,可有效反映出患儿脑部组织情况,为临床提供脑灰、白质情况,且可反映出患儿髓鞘化进程,检查方法方便、快捷、无辐射,在新生儿脑组织病变中使用价值高[9]。

在以往文献中通过对患儿脑部进行MRI检查,分析其影像学表现,最终总结出脑白质损伤在MRI中的表现,将其分为四类,分别为脑室周围白质出现软化、基质出血-脑室外出血、出现弥漫性高信号、局灶性脑白质损伤。除基质出血-脑室外出血对患儿脑白质为间接影响外,其余均为直接影响[10]。局灶性脑白质损伤为其中最常见的一种,在国内外均有文献报道,对于存在局灶性脑白质损伤的患儿其MRI检查均可见脑白质有线状、簇状、点状损伤情况出现[11-12]。在本研究中发现,早产儿脑白质出现簇状损伤(15.55%)情况明显低于足月儿(43.28%),线状损伤(17.77%)合并脑室及室管膜下出血(26.66%)情况中高于足月儿(0、7.46%,P<0.05),但两组患儿在点状损伤、混合型损伤情况上比较无差异(P>0.05),与以往文献研究结果相符[13]。早产儿常见出现线状损伤,在其半卵圆中心、侧脑室体旁多见。这和早产儿有室管膜下动脉的脑室远端血管给其侧脑室旁白质供血有关,由于位于动脉支配边缘区,导致其两支动脉很少出现吻合支的情况,而此类物质耗氧量高,对于缺氧、缺血情况敏感,从而其脑白质区易损伤[14]。而足月儿是多见簇状损伤,损伤位置多为侧脑室前后角,造成此原因多与大脑前中动脉区间以及大脑后中动脉区间出现缺氧有关[15]。胼胝受损可预示患者预后情况不佳,对不同类型损伤患者胼胝体情况进行分析,发现54.54%簇、线状损伤患儿出现胼胝体压部高信号,点状损伤患儿仅10.16%(P<0.05),不同类型脑白质损伤患儿胼胝体膝部高信号比较无差异(P>0.05),提示簇状、线状损伤对患儿造成损伤更严重,导致患儿预后差,也说明脑白质损伤对患儿行为、认知能力、远期学习均有所影响。

综上所述,足月儿与早产儿局灶性脑白质损伤不同MRI序列扫描信号特征存在差异,簇、线状损伤对患儿周围脑白质及胼胝体压部会造成不良影响,早产儿多见线状损伤,足月儿则多为簇状。

猜你喜欢
脑室白质早产儿
成人幕上脑胶质瘤切除术中进入脑室相关并发症的回顾性分析*
1例新生儿小脑半球出血并破入脑室手术案例
婴儿抚触护理法对早产儿呼吸及睡眠的临床观察
强化母乳喂养对早产儿生长发育的影响分析
早期运动指导对早产儿发育行为的影响
CT定量检测侧脑室容量动态变化与围生期缺氧性脑损伤预后相关性研究*
整体护理预防脑室外引流术后颅内感染的作用分析
发现脑白质疏松不必紧张
中年人过胖大脑年龄恐老化10岁
缺血性脑白质病变与动态血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