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平凉文化 讲好平凉故事

2021-10-22 07:56万红军
炎黄地理 2021年8期
关键词:西王母文化

万红军

平凉历史文化悠久灿烂,是中华民族文明的发祥地之一,这里文化遗迹丰富,伏羲降生在平凉静宁古成纪,轩辕黄帝问道于崆峒广成子,西王母降生在泾川的回山王母宫,周先祖公刘在芮鞫教民稼穑、种植桑麻,周文王伐密而筑造古灵台,秦皇汉武曾先后西巡登临崆峒山。公元358年,前秦大将军苻坚进攻前凉,置平凉郡,取“平定凉国”之意,平凉之名始见于史册。平凉境内历史文化遗迹众多,现已发现仰韶文化、齐家文化等各个时期的文化遗迹2000多处,有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65个,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2个。平凉的崆峒山道源文化、古成纪伏羲文化、西王母远古文化、皇甫谧医学文化独具魅力,深厚的文化积淀和现代文明有机结合,形成了多元、厚重、包容、开放的区域文化特色。

众多名人出自平凉

平凉历史悠久,人文荟萃,传统文化内涵丰富,特色鲜明。平凉从古到今出现了许多文韬武略、彪炳史册的人物。西汉,有出生于平凉静宁的“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的飞将军李广;东晋,被称为“世界针灸医学鼻祖”“世界级历史文化名人”的皇甫谧诞生平凉灵台县朝那镇;唐朝,著名宰相牛僧儒出生在灵台;隋朝,著名将领梁睿诞生在泾州;南宋时,诞生在静宁的抗金三将吴玠、吴璘、刘琦战功赫赫,其中吴玠指挥的抗金战役的功绩,可与岳飞并向媲美;明朝,“嘉靖八才子”之一的赵时春出生于此;到了近代,革命烈士保至善出生在崇信县。

崆峒道源文化享誉全国

崆峒山,雄踞西北,东瞰五岳,自古就有“道源圣地”“中华道教第一山”等众多美誉,是宣传平凉最闪亮的一张旅游文化名片。上古时期,崆峒族人广成子在此修炼得道成仙,成为道家仙祖,后来被中华民族尊为人文始祖的轩辕黄帝曾三次登临崆峒山,拜见先祖广成子,寻理问道。后来崆峒山被誉为道源圣地,在此基础上,又逐步发展为“广黄哲学”“黄老哲学”“老庄哲学”,因此崆峒山是道文化最早发祥地。不仅如此,崆峒山还有“西来第一山”“崆峒山色天下秀”的美誉,景区人文景观历史悠久,内涵丰富,有造型别致优美的九宫八台十二院,装饰丰富多彩的四十二座建筑群,自然景观秀丽奇险,雄伟壮观,有鬼斧神工危崖突兀的七十二处石府洞天,峰林耸立幽壑纵横的丹霞地貌。秦始皇、汉武帝、唐太宗数次登临崆峒山进行朝拜,也吸引了無数文人、墨士、骚人、迁客来此赏景抒怀。

“世传崆峒勇,气激金风壮”。崆峒武术是传统中国武术流派之一,它早于少林、峨眉、武当,创始于崆峒山,创始人为广成子,与道家文化紧密相联,神秘奇诡,经过长期的演化,逐渐成熟,鼎盛于清朝晚期,崆峒武术在其套路、手法和技击功夫上自成一体,形成刚柔并济的技法,集修身、养性、健体、技击为一体。习练崆峒武术,不仅可以强身健体,还可以磨炼和增强练者坚韧不拔的性情,增强民族凝聚力。在金庸的武侠小说中,崆峒派作为华夏武术的五大流派,以剑术为主,兼习扇子、拂尘、双钩等武器,走奇险辛辣之道,崆峒武术身、步、手法多以弧线、曲线形成,动作变化多端,拳法风格突出。崆峒武术经过历代的传承和发展,现已发展成以提高搏斗技能为主旨而又兼具养生、观赏、娱乐的民族体育运动,在国内外已经具有很大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如今已走出国门,走向海外。

历史遗迹厚重源远

平凉泾川王母宫,又称回中山,是王母的降生地、发祥地和祖庙所在地,西王母,俗称王母娘娘。道教尊为女神领袖,相传掌有不死之药和长寿蟠桃。关于西王母的传说,历来众说纷纭,在《山海经》中,西王母住在遥远的昆仑山,其半人半兽,豹尾虎齿而善啸,掌管着世间的疾病和刑法。在《竹书纪年·穆天子传》中,西王又是一个雍容华贵的女帝王形象。在《尔雅》中,西王母姓杨名回,是遥远西部的一个氏族部落女首领。在《淮南子》中,西王母拥有长生不老药,后羿的妻子嫦娥,从西王母那里偷来了长生不老药,飞到了月亮上。相传,周穆王和汉武帝都曾来王母宫游历,道教的最高女神西王母热情设宴招待了他们。王母宫始建于西汉汉武帝时期(公元前110年至公元前105年之间),宫殿规制严整,气势宏伟。后经多次战火毁坏,现存建筑多为明清两朝重修,1992年西王母大殿重修,仿明清古建筑风格。景区内主要由王母宫、瑶池、回屋、石窟四个景点,是西北地区著名的道教宫观之一。王母宫是王母宫正殿,坐西向东,高数十米。瑶池传说是西王母的宫廷,位于回山山麓,树木参天,泉水叮咚,传说是西王母举办蟠桃会的地方。回屋相传是西王母居住和与东王公相会的地方,回屋内有《回中降西王母处》大型石崖壁画,壁画前有西王母塑像。石窟开凿于北魏永平三年,窟高12米,深约11米,窟内共有200多尊佛像,尽管好多佛像风化严重,但每个佛像雕刻精美,窟外建有三层依山楼阁,雄伟壮观。每年农历三月二十日王母宫都要举行西王母诞辰庙会,届时人山人海,朝圣的人多达十万之多,香火十分旺盛。

羲皇故里,华夏之根,“人类史祖”伏羲诞生于平凉静宁(古名成纪)。据《史记》记载汉文帝十五年“黄龙见成纪”。《水经注》最早明确记载了成纪县的地理位置就在静宁县治平乡。传说,华胥氏怀孕12年才生下伏羲,古人以木星纪年,12年为一纪,所以称之为“成纪”。伏羲在成纪故里,刻画八卦,结网渔猎,养育牺牲,发展畜牧,建造屋庐,改善居所,兴立嫁娶,以皮为礼,养蚕织布,抵御风寒,疏水造田,种谷植蔬,钻木取火,冶金烧陶,定立官制,制瑟兴乐,推行甲历,带领炎黄子孙一步一步走向文明。《中国历史地名辞典》书中简要描述,“(成纪县)西汉置,治所在今甘肃平凉静宁县西南。”古成纪遗址现位于治平川,总面积34万平方米,西北部和东部残留城墙490米。遗址文化层深厚,出土了大量秦汉时期的文物。1993年,确立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为了进一步开发利用成纪文化资源,1996年,静宁县聘请国内顶尖设计师设计,在县城建造了新成纪文化城,主要建筑有伏羲纪念馆、文化馆、图书馆、八卦坛和石刻碑廊。整个建筑为秦汉建筑风格,气势宏伟,古朴典雅,内涵丰富。现已成为集怀古祭祖、观光旅游、文化娱乐、休闲健身于一体的群众性文化娱乐场所。

“尊崇信任”坚守诚信

平凉崇信,古称“芮鞠”,素有“公刘故里”之说,《诗经》中记载,西周时期,公刘率领族人迁居到豳,观察地形,寻找水源,开垦荒地,发展农业。这里的人们逐渐脱离蛮荒生活,走向农耕文明。

唐武康郡王李元谅驻军崇信,带领人们屯田养马,兴修水利,他重视教育,倡导兴商,新筑崇信城,取“推崇诚信,保境为信”之义,这也是家乡人民世代遵循的传统美德,正是这种相传于后世,才让“崇信” 二字在华夏文明的历史长河中生生不息。后世人们为了纪念李元谅,于唐贞元十三年修建了武康王庙,原址在县城东街,宋绍圣四年,崇信知县重新修缮庙宇,明洪武三年,庙宇迁建崇信城内。清初进行过大修,并增建拜殿,大殿和拜殿为全木架结构。大殿面阔五间,进深三间,单檐歇山顶,厅堂式建筑。拜殿面阔五间,进深一间,是一座前后开敞的单檐四檩卷棚顶过厅,大殿和拜厅相距15米左右。武康王庙气势宏伟,原汁原味地保留了明清全木框架建筑的特色,具有一定的艺术观赏价值和科学研究价值。2001年6月,武康王庙列入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平凉,作为文化之城、绿色之城和养生之城,有着独具特色的传统文化,这是平凉人民永恒的精神财富。讲好平凉故事,加强文化自信,努力把平凉建设成一个绿色开放幸福美丽的新平凉。

基金项目:本文系甘肃省“十三五”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弘扬传统文化,建设美德平凉》(课题立项号:GS[2018]GHB2880)结题成果。

猜你喜欢
西王母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西王母的华夏母亲地位
谁远谁近?
女娲补天
浅析西王母形象演变及其原因
浅析西王母形象演变及其原因
千面女神西王母
传承 民族 文化
什么是文化
西王母文化庙会开幕